孙士晶 陈 鑫 熊 壮 通讯作者:刘铁军
(1.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 长春 130117 2.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刘铁军运用“通因通用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验案2则
孙士晶1陈 鑫2熊 壮2通讯作者:刘铁军2
(1.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 长春 130117 2.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刘铁军;功能性消化不良;通因通用法;验案
刘铁军,国家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名老中医,第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刘铁军教授从事临床与教学40余年,研读经典,不断继承与创新,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运用经典方剂治疗各类消化系统疾病。笔者有幸跟师临证,受益匪浅。现将刘铁军教授运用“通因通用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验案介绍如下。
验案1.患者,男,38岁,2015年12月17日初诊。主诉:间断性腹胀、腹痛2个月,加重3 d。患者于2个月前因饮食不节而发腹胀,腹痛,进食尤甚,大便秘结,2日1次,自行口服山楂丸、麻仁软胶囊,症状时轻时重。3 d前因进食过多后症状加重,自服山楂丸、麻仁软胶囊,症状不缓解。症见:腹胀,腹痛,进食尤甚,口干,食欲不振,眠差,小便黄,大便秘结,3日1次。舌质红,苔黄腻,脉沉有力。查腹部平片提示未见明显异常。西医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断:痞满,湿热食积证。治以消积化滞,祛湿清热。方予枳实导滞丸(出自《内外伤辨惑论》)加减:炒枳实20 g,焦神曲20 g,大黄5 g(后下),黄芩15 g,黄连10 g,生白术20 g,茯苓20 g,盐泽泻20 g,麦芽15 g,炒莱菔子20 g,石斛20 g,7剂。每日1剂,并嘱患者忌食辛辣刺激的食物。
二诊:服药后患者腹胀缓解,腹痛减轻,口干,食欲可,眠可,小便正常,大便秘结减轻,每日1次。上方加天花粉20 g,继服7剂。
三诊:服药后腹胀、腹痛好转,口干减轻,食欲可,眠可,小便正常,大便成形,每日1次。上方大黄减至3 g,继服5剂,不适症状消失。嘱患者注意饮食规律,勿过饥过饱。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语:患者因湿热食滞,内阻肠胃而导致本病。湿热积滞停于中焦,气机不畅,传导失常,故见腹胀、腹痛,热壅气阻于肠道,可见大便秘结。治宜消积化滞,祛湿清热。方中大黄泻下攻积,荡涤肠胃,佐以白术燥湿健脾,使泻下而不伤正;黄连、黄芩清热燥湿;枳实破气消积除痞;茯苓、泽泻利水渗湿;神曲、麦芽、莱菔子共用以消食化滞,理气除胀;天花粉、石斛合用以养阴清热,益胃生津[2]。诸药合用以消食积,清湿热。
验案2.患者,女,43岁,2016年3月16日初诊。主诉:间断性腹胀2个月,加重7 d。患者2个月前生气后出现腹胀。7 d前因与家人争吵,而致腹胀加重。症见:腹胀而满,胸闷,胁痛,善叹息,易怒,嗳气,纳差,眠差,小便正常,大便干,2~3日1次。舌质红,苔薄白,脉弦。胃镜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西医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断:痞满,肝胃不和证。治以疏肝解郁,和胃消痞。方予柴胡疏肝散(出自《医学统旨》)合小承气汤(出自《伤寒论》)加减:陈皮10 g,柴胡10 g,川芎10 g,醋香附20 g,炒枳壳10 g,白芍15 g,甘松6 g,大黄5 g(后下),厚朴20 g,炒枳实20 g,瓜蒌30 g,旋覆花15 g,煅代赭石15 g,炙甘草10 g,7剂。每日1剂,早晚饭后温服,并嘱患者调畅情志,忌食肥甘厚味。
二诊:服药后腹胀较前好转,胁肋疼痛减轻,胸闷好转,急躁易怒减轻,嗳气好转,纳可,大便成形,每日1次,但自觉不易入睡,舌脉同前。上方去煅代赭石、旋覆花,大黄减至3 g,加茯苓、石菖蒲、炙远志各20 g,继服7剂,煎服法同前。
三诊:服药后腹胀已明显好转,眠可,大便略稀,每日1次,头痛目眩基本消失,偶见两胁痛,舌淡,苔薄白,脉弦,余症基本消失。告知患者口服逍遥丸半个月后停药。嘱患者保持心情舒畅。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语:该患者因情志不遂而致肝气郁滞,使肝乘脾,脾胃升降失司,发为本病。治疗以疏肝解郁,和胃消痞为主,佐以泻下通便,降逆安神。方中柴胡疏肝行气,配伍香附、川芎开郁止痛;瓜蒌与大黄配伍,宽胸散结,泻下通便;厚朴、枳实破气消积;陈皮、枳壳理气化滞;白芍柔肝止痛;旋覆花、代赭石降气降逆;甘松醒脾开胃;炙甘草调和诸药。纵观全方,以疏肝气,下热结为主,却又疏柔相合,气血兼调,以达到肝胃同治的目的。二诊时,患者嗳气好转,但夜寐较差,大便成形,每日1次,故大黄调量至3 g,减旋覆花、煅代赭石,加茯苓、石菖蒲、远志以健脾化湿,宁心安神。三诊患者诸症明显改善,大便通畅,偶有两胁疼痛,头痛目眩,考虑此为肝郁血虚所致,故嘱患者口服逍遥丸以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以餐后饱胀不适、上腹痛或有烧灼感、早饱为主症,可伴有嗳气、恶心等临床症状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疾病,但是经血液及内镜等相关检查无明显异常,不属于器质性疾病[1]。本病具有慢性、反复性、持续性的特点,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本病与饮食习惯、过度的胃酸分泌、胃动力异常、遗传因素及社会因素等相关。功能性消化不良可参照中医学的“痞满”进行辨证论治。现代医家多认为本病涉及的病变脏腑为胃、肠、肝、胆。该病多由饮食不节、湿热侵袭、肝气不达、脾胃受损等原因引起中焦气机壅滞、脾胃升降失常而终至本病。
刘铁军教授认为,本病病位主要在胃,胃主受纳腐熟水谷,故属六腑之一。六腑因具有受盛和传化水谷的生理特点,故有“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之说。气机的通降与否直接影响五脏六腑与气血经络的功能,所以刘铁军教授强调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要特别重视“六腑以通为用”这一学说。因此,本病在调理脾胃、行气除满的基础上,还需重视“通因通用法”的应用,是指临床上运用具有通利功效的药物来治疗通泄下利症状的临床常见方法,属于反治法。
刘铁军教授强调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中,大黄通腑泻下的作用尤为重要。大黄作为下法的代表药物,有调节肠道菌群、促进排便正常规律的功效[3]。大黄因具有泻下、保肝利胆、促进胰液分泌、保护胃黏膜、止血、抗菌、调节免疫等药理作用,而被广泛应用于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中。
目前, 国内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率为18%~45%[4]。临床上广泛应用促胃动力药物治疗,如多潘立酮,此药可促进胃肠蠕动,加速胃的排空,缓解患者症状,减轻患者痛苦,但不能从根本上治愈,容易反复。刘铁军教授认为,该病临床上多与患者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有关,西医学尚无特效药,主要是经验性治疗,而传统的中医学以其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特点,为该病的治疗提供了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对于提高临床疗效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1]张景洲,武海,刘铁军.肝郁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关系[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7):135-136.
[2]吉兴旺,刘彦晶.刘铁军教授应用“对药”治疗肝病的经验[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9,19(2):109-111.
[3]刘铁军.中医下法治疗肝病体会[J].吉林中医药,2007,27(1):11-12.
[4]李妍,刘华一,王秀娟,等.安胃一号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观察[J].山西中医,2016,32(2):16-18.
2017-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