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下中医高层次人才培养教学改革试验建设新探索

2017-01-15 15:47:05潘华峰蔡甜甜葛昕叶晓宪赵金媛冯毅翀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17年2期
关键词:研究生基地协同

潘华峰, 蔡甜甜, 葛昕, 叶晓宪, 赵金媛, 冯毅翀

·医学教育研究·

协同创新下中医高层次人才培养教学改革试验建设新探索

潘华峰, 蔡甜甜, 葛昕, 叶晓宪, 赵金媛, 冯毅翀

在协同创新情景下,为适应我国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应遵循中医人才成长特殊规律,培养具有国际竞争潜力中医学人才,结合PBL教学等新手段,探索“中医经典回归临床的案例”教学方法;构建全新中医专业学位创新人才教学试范建设区,培养适应医学新模式需要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贯通以临床基地带动经典课程学习、理论提高和素质养成,构建课程学习与临床实践综合考核制度,基础训练、技能强化、名师指导三段一体,以推动中医高层次人才培养教学改革试验区建设,培养高素质中医人才。

协同创新; 中医人才; 教学改革; 人才培养

从中医药伟大宝库中寻找创新源泉,从浩瀚的古代医籍中汲取创新灵感,正是新一轮协同创新背景下引领人才培养,深化中医药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和紧迫任务。笔者从协同创新背景入手,探讨在协同创新下探索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中医经典回归临床的案例”教学,注重学生临床实践能力与素质培养,并探索案例教学与临床实践综合考核制度。

1 协同创新对中医人才培养教学改革新要求

1.1 协同创新下中医经典案例教学模式

中医经典课程又称中医临床基础课程,涵盖《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4门课程,其理论丰富,临床实用价值高,是中医教学中的重要课程[1]。而传统的中医经典教学模式以课本为中心,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导致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脱节,学生感受不到中医经典应用于临床的魅力。在协同创新背景下,各大高校开展中医经典案例教学法,即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需要,采用案例来组织学生学习、研究、提升能力的方法[2]。教育部提出的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相关意见,强调应重视案例编写,提高案例质量;积极开展案例教学,创新教学模式;加强师资培训与交流,开展案例教学研究;完善评价标准,建立激励机制;整合案例资源,加强开放合作,促进案例教学国际化等相关内容,期望把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有机联系,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思维能力与辨证论治水平[3]。融合中医师承教育的特色,协同理论与实践创新,探索中医经典案例教学与其他教学方法有机融合,例如问题导向性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案例教学法(case-based learning,CBL)、讨论法,建立较为合理的教学模式。

1.2 协同创新下临床基地联合培养教学新模式

随着高等医学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临床基地建设中存在基地建设不完全适应学校办学规模、临床基地对临床教学软硬件投入不足、学校对临床基地督导力度不到位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加强临床教学基地建设、探索新模式,已成为摆在各高等医学院校面前的重要课题[4]。教育部在协同创新背景下,对临床基地建设提出相关意见,即:创新建设模式,构建长效机制,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联合培养机制;协调合作单位,推动基地科学化管理;严格培养过程,紧密结合基地实际,创新培养模式,通过采用阶段考核和终期考核相结合等方式,加强对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构建“双师型”团队;建立激励机制,积极推进示范性基地建设工作,充分发挥示范基地先行先试的引领带动作用,促进产学结合,深入探索符合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教学新模式。

1.3 协同创新课程与实践考核新模式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临床理论知识掌握程度、技能操作水平、临床诊断思维能力等综合素质进行准确测评和鉴定尤为重要,而这需要有一套科学、规范的评测机制,需用多元、综合方式来对学生学业成绩进行全方位考核与评价[5]。但目前课程与实践考核普遍存在考试方式单一、题目陈旧、只重视终结性评价而忽视过程性评价的问题,考试结果不能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协同创新理念下,教育部提出创新考核方式,注重考核形式的多样化、有效性和可操作性,提升研究生的创新性思维及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考核过程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探索建立课程学习综合考核制度,根据硕士和博士不同层次实际情况,对其知识结构、能力素质进行综合考核,以建立课程与实践考核新模式[6]。

2 协同创新案例教学与临床基地改革试验区建设

为适应我国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要遵循中医人才成长特殊规律,以培养具有国际竞争潜力的中医学人才为目标,以临床医学研究生专业学位办学经验为基础,突出“中医经典回归临床的案例”教学,结合PBL、CBL教学新手段进行改革与建设;注重学生实践能力与素质培养,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并可熟练掌握中医学经典理论、传统特色疗法与诊疗技能,适应医学新模式需要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

2.1 突出中医经典应用临床的案例试验教学

教学改革试点入学对中医经典学习后直接进入临床医学(中医学)技能培养,突出经典回归临床,协同创新背景下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经典案例学习-基地技能强化-平台名师指导”三段一体式(“1+1+3”)课程试验新体系。

突出经典理论培养阶段(1年)。在所属中医专业一级学科内进行轮训,结合临床实际开展“中医经典回归临床”的案例式课程学习。加强案例教学,让中医经典回归临床教学,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使教学与实践有机融合,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早在20世纪80年代,高校大力提倡中医四大经典回归临床,《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相继组建病区,案例教学(尤其是经典案例)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教学中凸显出重要作用。以博士班伤寒论教学为例,主要分为伤寒论温习、专题讨论、伤寒名家讲座和查房尝析[7]。笔者认为,通过经典案例教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可显著提升博士研究生中医素养、临床实践能力,开拓科研视野,显著提升研究生原始创新能力(尤其在古方新用方面)。

创新教学新手段,改变长期以来中医学一贯传统教学模式,推行以器官系统(或问题、病例)为主轴的问题导向性学习(即PBL教学法)及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即CBL教学法)。侧重于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打破传统“填鸭式”教学,以“问题”为核心,以临床医学问题为切入点,将知识进行横向整合和纵向衔接,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参与讨论及点评,以促进师生间互动与交流[8]。在教学模式创新中借鉴CBL教学法“以案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小组讨论式教学[9],通过临床案例试验教学,学生通过对具体病例学习、讲解,在教学中实现以实际临床案例为依托,导入中医经典内容,建立案例-经典理论-临床辨证论治一体化案例试验教学模式,为中医药发展培养高水平中医人才[10]。

2.2 创新临床基地教学实践的培养模式建立

联合临床培养基地,协同培养技能强化学习(1年)。在所属二级学科进行专业知识与技能强化训练,实行24小时住院医师总值班制,熟练掌握本专业各项诊疗技能,培养中医临床思维,学期末严格实施中期考核制度,未达到要求,转为硕士学习。

在中医临床教学基地建设过程中,中医人才培养未能充分体现中医特色与优势,同时存在师资队伍结构不完整、教学水平不均衡、相应的教学管理体制不完善等问题[11]。通过临床基地教学实践培养模式改革,发掘临床基地中医临床名医名师,开展名师+科研技能指导教学实践阶段(3年)。遵循中医人才成长规律与自身学科规律,将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有效结合、名校与名校联合培养有效结合,实现双导师指导制和国外访学制。在继续完成技能强化阶段训练的同时,由学校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中医名师与导师一同指导其学习,进一步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思维能力。期间在整合内陆优质资源基础上,重点利用协同创新实验平台,通过“基地协同”战略提升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与科研创新技能,全面提升专业技术人才学术水平,完善人才培养机制,造就一批科研型高层次人才,实现教学与人才培养协同对接,中医特色教学引导创新人才培养,以高水平中医人才支撑教育,共同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优化调整和良性循环[12]。

3 创新案例教学与临床实践综合考核制度建立

3.1 探索课程综合考核制度

成立校院中医人才培养计划专家指导小组、导师指导小组,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各环节进行有效指导,统一管理。对于案例教学相关课程的考核,应首先熟练背诵、充分理解原文,临床中灵活应用是经典教学课程设立的最终目的及要求,把学生引入学经典、做临床、当名医的经典学习与实践轨道中。将临床实习、情景模拟教学考核纳入综合考核制度中,让学生亲身体会中医临床,锻炼学生综合运用中医基础知识,贯通“理、法、方、药、护”思维[13]。

3.2 探索临床实践综合考核制度

3.3 探索教学能力与实践考核机制

实现为各层次优秀人才提供“入口”机会,改变传统入口管理较死、学生不能根据个人能力进行流动的做法,真正实现学制融通。改革学生学籍管理机制,尝试将学籍管理纳入医院人事管理范围,研究生除具备学生身份外,按照临床医师或医院员工对待,实现学习与工作的有机结合,加速人才成长。在实现硕博两阶段贯通的基础上,加大优秀本科生推免力度,实现与本科教育融通;七年制优秀学生免试推荐攻博,实现长学制教育融通;出口方面建立分阶段培养与分流机制,通过中期考核方式,允许能力不够的同学转入硕士阶段学习。切实打造一个高层次应用创新人才培养新平台,形成“能进”“能出”新机制。与其他院校双导师制不同的是,名医指导将充分吸引传统中医师承教育模式精华,以一对一实证实践指导为特征,以提升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率先利用协同创新实验平台,建立中医药研究生科研实践教学示范区,从而形成一条现代中医名医成长特别通道,有效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与水平。

4 展望

从中医古籍吸取创新灵感,培养出更多中医创新人才,正是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教学创新试范区改革建设的意义所在。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传承创新中医药科学,繁荣发展中医药文化,不仅是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福祉的需要,也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竞争力的需要。以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试验改革,以读经典、学古籍,PBL、CBL、案例式教学改革为核心的全新课程体系,在教学中理论紧密联系实际,理论教学中体验临床实践,案例分析中提升理论水平,掌握经典理论,创新中医经典教学新模式。联合基地、协同创新平台的教学改革试验体系,培养出具国际眼光、创新思维及高层次创新型临床中医人才,同时在协同创新背景下探索案例教学课程及临床实践综合考核制度的建立,为案例教学及临床基地建设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可为中医特色诊疗技术的继承与发扬作出卓越贡献。

目前,协同创新下研究生培养工作及教学改革试验区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规模尚小,仍存在一些深层次问题,一是中医临床专业医学人才标准化、规范化培养制度建设,特别是职业素养和临床实践能力培养有待进一步加强;二是支撑标准化、规范化医学人才培养制度的育人机制、条件保障亟待完善;三是中医高水平人才培养仍面临着医学教育投入不足,缺少人才培养根本性和基础性制度保障。此外,中医高水平人才培养及医学教育如何全面适应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要,要在协同创新下把握发展节奏、提高教育质量,也需要人们不断努力,加大力度,推动各项改革不断深入与完善,体现出中医药特色与规律及深化传承与创新并举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 湖波.中医妇科学模拟临床思维教学改革实践[J].内蒙古中医药,2008(2):39.

[2] 刘彦晶.案例式教学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5(10):75-76.[3] 鲁美君,张友堂,孙敏,等.案例式教学法在中医经典课程临床思维培养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科学,2014,4(24):113-114,119.

[4] 曾郁芳.加强临床教学基地建设与管理的探索实践[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15-17,27.

[5] 范雪峰.对中医临床课期末考试及评价的思考[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7):103-104.

[6] 卢丽笋,石云霞.构建临床课程考核体系的实践与思考[J].温州医学院学报,2013(9):630-631.

[7] 李赛美.中医经典是中医博士班课程之根——读2007级博士班伤寒论学习心得有感[J].中医教育,2008(4):78-80.

[8] 李宁,王寅,张晓琳,等.中医经典课程PBL教学引入医案的实践[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97-98.

[9] 邹宗峰,邹宇华,夏云,等.社会医学课堂教学中以案例为导向的教案设计与实践[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3,30(4):237-239.

[10] 陈宝国,邱丽瑛,叶菁,等.案例教学法在中医经典教学法中的运用研究[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27(1):102-104.

[11] 周景玉.中医临床教学基地发展现状分析[J].中医学报,2014(12):1765-1767.

[12] 孙兵.基于战略协同的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2(7):95-97.

[13] 江泳,张琦,陈建杉,等.《金匮要略》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等级考核制度的建立与意义[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S1):43-45.

[14] 熊竹友,黄鹤,熊韵波.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践路径[J].中华全科医学,2011,9(6):976-978.

New Exploration 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Higher Level Talents Cultiv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PAN Huafeng,CAI Tiantian,GE Xin,et al.

Guangzhou Universities of Chinese Medicine,Guangzhou,510006,China

Meeting the needs of high level application oriented talents in our country under the cooperation innovation is a urgent need.To explore the teaching method of case teaching method of "TCM classics regression",and to construct a new teaching model of the innovative talents of TCM,and to construct a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system of curriculum learning and clinical practice.Basic training,skills enhancement,teacher guidance three-in-one,which may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level personnel training teaching reform,and train high-quality Chinese medicine talents.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Talent of chinese medicine;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2014年度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培育项目;2015年度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年度校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广州,510006

蔡甜甜

G642

A

10.3969/j.issn.1673-5625.2017.02.010

国际通用的学生评价考核体系,制定轮转考核、阶段考核、综合考核三级考核制度。制订《广州中医药大学卓越中医临床轮训考核指标体系与规范》,明确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考核的内容和方法,严格把好各科出口。考核由3部分组成:平时情况(根据《临床轮训考核表》的内容进行考察)、现场考核(临床技能、理论知识、病历检查等)及医德评价,采取口试与笔试相结合的形式,合格者方可出科或轮训结束。必须改变重知识、轻技能,重理论、轻实践,重笔试、轻实践考试等状况,进一步细化、量化考核标准,增强临床技能考核评价的操作性、科学性、客观性和准确性[14]。

2016-05-25)(本文编辑 周铌)

猜你喜欢
研究生基地协同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06-01 06:18:10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科学大众(2020年23期)2021-01-18 03:09:08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汽车观察(2019年2期)2019-03-15 06:00:50
我的基地我的连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中国卫生(2016年5期)2016-11-12 13:25:26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协同进化
生物进化(2014年2期)2014-04-16 04:36:26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
教育与职业(2014年1期)2014-01-14 02:56:32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
中国火炬(2009年8期)2009-07-24 14:2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