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卫红,吴碧玉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康复研究进展①
肖卫红1,吴碧玉2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增加患者的病死率和复发率,影响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所有脑卒中患者都应该接受吞咽功能筛查,筛查结果为阳性的患者必须接受全面的吞咽困难评估,包括床旁评估和仪器评估。多种吞咽康复方法均可促进患者的康复,但目前还没有最佳组合的康复治疗方案。
脑卒中;吞咽障碍;康复;综述
[本文著录格式]肖卫红,吴碧玉.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康复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7,23(7):783-787.
CITED AS:Xiao WH,Wu BY.Progression of rehabilitation for dysphagia after stroke(review)[J].Zhongguo Kangfu Lilun Yu Shijian,2017,23(7):783-787.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不仅会引起多种并发症,包括脱水、营养不良、肺部感染等,还会增加复发率和死亡率。如果没有早期筛查评估,积极诊断和康复治疗,这些并发症更易发生。很多学者认同应对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给予早期筛查评估,早期实施康复治疗。本文就其近年来的相关研究综述如下。
我国每年脑卒中发病率为150/10万[1],且以每年8.7%的速度增长[2],成为中国国民第一位死亡原因。45%(30%~65%)的脑卒中患者在入院时存在吞咽障碍,虽然大多数在2~4周内会有改善,但他们仍然面临着长期的吞咽问题,其中43%~54%的患者会出现误吸,其中又有37%会发展为肺炎,4%因肺炎死亡[3]。营养不良也很常见。住院期间,吞咽障碍患者发生营养不良和营养不良风险会明显增加(由19%增加至65%)[4];营养不良会使肺部感染发病率[5]、患者病死率和复发率增高[6]。此外,吞咽障碍还会影响生活质量。脑卒中后有吞咽困难者抑郁检出率比没有吞咽困难者明显增高(分别为42.86%、14.43%),且直接影响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7]。
正常的吞咽过程包括4期:口腔准备期、口腔期、咽期和食管期[8]。每期都需要相关器官协调配合,任何环节出现障碍均会导致吞咽困难。
除单侧损伤外,依病变部位不同,吞咽障碍可分为大脑半球损伤导致的假性球麻痹和以延髓为中心的脑干损伤引起的真性球麻痹。大脑半球病变影响皮质吞咽中枢,其作用是启动自主吞咽和调控口阶段,损伤后表现为口腔准备期和口腔期吞咽障碍,引起吞咽迟缓;真性球麻痹主要表为咽期障碍,吞咽反射消失或减弱,此类患者易发生呛咳及肺炎,治疗难度较大[9]。
筛查可在肺炎、气道阻塞、窒息等并发症发生之前评估误吸的可能性,所有脑卒中患者都应该接受快速及时的吞咽功能筛查。文献报道了多种方法[10],如可由未经相关知识培训的临床医生完成的改良Mann吞咽能力评估(modified Mann Assessment of Swallowing Ability,MMASA)。其他筛查需要由经过培训的人员完成,如Gugging吞咽筛查、多伦多床旁吞咽筛查试验(敏感性91.3%,阴性预测值93.3%)、床旁吞咽评估、Burke吞咽困难筛选试验/3盎司饮水试验、50 ml饮水测试等。不同的床旁吞咽筛查工具有不同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有几个测试不仅用于筛查,也可用于临床评估。
筛查阳性的患者应该接受吞咽障碍专家提供的快速、及时、全面、专业的吞咽困难评估,包括临床床旁评估(clinical bedside assessment,CBA)和仪器评估。通过评估明确吞咽运动的病理生理变化,判断患者的误吸风险,确定是否需要其他营养途径支持,为制定治疗方案和评价康复效果提供依据。
2.1 临床床旁评估
2.1.1 基本评估
包括查看患者全身状况(生命体征、营养及皮肤情况等)、口腔卫生状况、意识水平、脑的高级功能(记忆、智力、语言、情感、知觉、运用、注意力),以及对口腔器官、咽、喉及食管结构、运动、感觉和反射等的体格检查。
2.1.2 洼田饮水试验
饮水试验有许多方案,最常用的是日本学者洼田俊夫提出的30 ml饮水试验。嘱患者端坐位,饮水30 ml,观察有无呛咳、所需时间及饮水状况等。饮水试验诊断吞咽障碍敏感性97.50%,特异性20.00%,筛查误吸敏感性43.75%,特异性69.23%[11]。这可能与该方法仅以临床征象为根据,筛查时会漏诊隐性误吸有关[12]。
2.1.3 反复唾液吞咽测试
1996年,才藤荣一提出了此评估方法。受试者端坐位,检查者将示指、中指、环指分别放在患者的舌骨、喉结、气管处,然后让其尽量快速反复吞咽,观察30 s内甲状软骨向前上方运动越过手指的次数,顺利越过即为一次吞咽;30 s内吞咽次数少于3次即为吞咽功能异常[13]。反复唾液吞咽测试操作过程简单、便利、无创,可初步评估是否存在吞咽障碍;但会产生不适感,部分受检者可能因配合不佳而吞咽次数减少,从而造成假阳性。
2.1.4 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tandardized Swallowing Assessment,SSA)
SSA由Eiiui和Barer于1996年首先提出,可定量评估患者的吞咽功能,具有较好的效度和信度。SSA敏感性77.8%~97%,特异性68.1%~90.0%,阳性预测值48.3%[14]。该量表总分18~46分,分数越高表明吞咽功能越差。SSA根据患者饮水时有无呛咳或饮水后声音有无变化来推断是否存在误吸。因为此方法不能观察吞咽的整个过程,主观性较强,且“渗透”情况无法排除,所以阳性预测值偏低。
2.1.5 ANYTWO试验
该试验由Daniels于1997年提出,通过对卒中后吞咽困难行临床和放射学评估研究后得出。试验包括6个临床指标:发声困难、构音障碍、咽反射异常、自主咳嗽异常、吞咽后咳嗽、饮水后声音改变。如果患者存在2个或2个以上指标,即认为存在吞咽障碍。该试验判断误吸的敏感性86%,特异性30%,阳性预测值50%,阴性预测值73%[15]。
2.1.6 摄食-吞咽功能等级评定
该评定由藤岛一郎于1993年制定,通过营养摄取方式反映经口吞咽的能力,从不能经口进食到正常摄食,吞咽评为1~10分,根据严重程度分为重度(1~3分)、中度(4~6分)、轻度(7~9分)和正常(10分)四级。该方法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评分与电视透视下吞咽功能检查(video floroscopic swallowing study, VFSS)结果显著相关(r=0.84),严重程度不同患者的评分与VFSS结果同样高度相关,以中度相关性最高,重度最低[16]。
2.1.7 吞咽障碍7级评价法
该法1999年由日本学者才藤荣一提出。它把吞咽困难的症状与相应的治疗方法相结合,在评定的同时可以为患者提供康复指导,不需要复杂的检查手段。1级:唾液的误吸,需要持续静脉营养支持;不适合直接康复训练。2级:食物的误吸,营养需要经静脉或胃造瘘供给;必须积极配合吞咽训练。3级:水的误吸,改变食物性状有效,但摄取的能量不足,需要其他营养途径支持;应接受吞咽训练。4级:机会误吸,通过一口量控制、进食姿势调整和吞咽代偿手法等可有效预防误吸;需要配合吞咽训练。5级:口腔的问题,必须对食物形态进行加工,进食时需他人指导和监督;应加强吞咽康复训练。6级:轻度问题,可将食物制成软食,酌情进行康复训练。7级:正常范围,不需要康复治疗。
2.2 仪器评估
床旁评估有一定局限性,仪器评估不仅更客观,而且还能帮助临床进一步明确诊断。
2.2.1 VFSS
此项检查被视为评价和诊断吞咽障碍的“金标准”。在X线透视下嘱患者吞咽一定量不同浓度的钡剂,一般采取侧位和正位,依据钡液经过口腔期、咽期及食管期的异常征象,评估吞咽障碍的性质和严重程度。45%和100%浓度的钡液作为造影剂,能够清楚反映吞咽情况[17]。VFSS能把吞咽运动过程录制下来,指导临床治疗。不过该检查具有辐射量大等不足。
2.2.2 纤维内窥镜下吞咽功能检查
该检查是在局麻下,让患者吞咽不同黏度的适量食物,通过光纤内窥镜观察舌、软腭、咽、喉的结构和吞咽功能(食物残留或误吸情况等)。与VFSS相比没有放射辐射,在床边即可检查,能够着重观察咽期情况;更重要的是可用于脑卒中急性期和无法配合VFSS检查的患者[18]。但无法连续记录吞咽全过程,口腔期、舌骨喉复合体的协调性运动和食管期得不到检查。
2.2.3 脉冲血氧定量法
通常以饮水后2 min内动脉血氧饱和度水平下降≥2%作为吞咽障碍的预测标准[19]。此检查操作简单便利、无创,可在床旁监测,临床使用较多。该方法与床旁评估法联合使用,敏感性94.1%,特异性62.5%[20]。
2.2.4 测压检查
使用带有环周压力感应器的测压导管,定量分析咽部和食道压力。该检查对于明确胃镜或上消化道造影检查均正常的不明原因非梗阻性吞咽困难有重要意义,可了解食管上括约肌静息压及松弛压,食管下括约肌静息压、完整松弛压,食管体部有效蠕动压力等[21]。
2.2.5 表面肌电图(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
通过监测吞咽相关肌肉运动时的肌电活动,依据采集的肌电信号对其功能状态做定性分析。根据sEMG分析结果调整吞咽肌群的治疗顺序和侧重点,可显著提高疗效[22]。利用sEMG不仅能鉴别患者正常的主动吞咽和门德尔松辅助手法产生的被动吞咽[23],还能分析吞咽运动相关肌群活动时的频率、时间、振幅及时序性。但无法掌握特定肌肉和深层肌肉的功能状况,想要获得结构位移、形态较小肌肉的数据存在困难。
2.2.6 超声检查
在吞咽时舌骨与喉协调运动过程中,利用B型或M型超声对舌骨运动进行定量测量,通过评估舌骨的运动判断吞咽功能。对于吞咽困难患者,在观察吞咽相关器官协调性运动动态方面,运用超声检查比VFSS有更高的敏感性[24],但测量喉运动的相关数据受到限制,需要进一步研究。此检查能实时动态观察吞咽运动,能够作为吞咽障碍的辅助评定方法。
3.1 间接吞咽训练
3.1.1 吞咽器官肌肉力量、感觉训练
循序渐进地对唇、舌、下颌、软腭等吞咽相关器官进行被动、主动、抗阻运动训练,对舌根、咽后壁进行触觉刺激和冰酸刺激等。
3.1.2 加强咽反射训练
气脉冲、冰酸棉签上下左右长时间接触刺激软腭、两侧咽腭弓及咽后壁和舌根部。
3.1.3 声门闭合训练
嘱患者持续发/i/音,与声门上吞咽等气道保护手法结合训练。
3.2 摄食训练
3.2.1 吞咽姿势调整
调整患者进食姿势可缓解吞咽障碍的症状,降低误吸发生率。①头颈部旋转:头部前倾,转向患侧。②侧方吞咽:头部转向患侧。③低头吞咽,将前咽壁向后推移。④从仰头到点头吞咽。⑤头后仰吞咽,食物因为重力作用更易到达舌根部[25]。⑥空吞咽与交互吞咽。
调整进食姿势操作方法简单,临床应用效果明显。
3.2.2 食物调整
3.2.2.1 食物性状和质地
增加食物稠度,一方面有利于对食团的控制,另一方面可以刺激咽喉部,从而使喉闭合、咽收缩。选择有稠度的流质食品,吞咽难度会降低。固体食物经过机械处理变得柔软、黏稠,质地也趋于一致,吞咽难度减小。
3.2.2.2 一口量和进食速度
食物要从少量(1~4 ml)开始,逐步增加,有利于口腔期食团成形。推荐一口量5~20 ml为宜。进食速度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另外,要注意不同食物在咽部的残留[26]。
3.2.3 吞咽辅助手法
Fujiwara等[27]研究19例健康成人舌压产生过程,发现在口腔期超声门上吞咽法所产生的压舌功能比声门上吞咽法更为明显。Hoffman等[28]研究14例健康成人使用高分辨率压力测量量化正常吞咽、用力吞咽法和门德尔松吞咽法的吞咽变化(腭咽和食管上括约肌),发现门德尔松吞咽法能够显著增加腭咽闭合压力曲线的面积和线积分,用力吞咽法可增加线积分;食管上括约肌开放前的压力显著被门德尔松吞咽法降低,而关闭后的压力趋向于被两种吞咽法稍微增加;压力曲线面积和线积分以及最低压力持续时间被两种吞咽法增加。
3.3 物理治疗
3.3.1 神经肌肉电刺激(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 NMES)
通过低频脉冲电流直接刺激患者咽喉部肌肉或吞咽相关神经,达到防止咽部肌肉萎缩、重建反射弧和神经系统整合的目的,从而改善吞咽症状[29]。电极贴敷位置应以舌喉复合体上抬为目的,贴在舌骨上肌群体表位置。电针刺激甲状舌骨肌,同时配合间接吞咽训练,康复效果会更佳。
3.3.2 表面肌电生物反馈(surface electromygraphy biofeedback, sEMGBF)
用于肌肉增强训练,属于正反馈训练。sEMGBF将sEMG输出信号显示给患者,让患者有意识地增强吞咽肌收缩,使sEMG提高,反复强化刺激,最终提高吞咽肌的有效收缩功能;如果配合吞咽辅助手法,康复效果会更好[30]。兰月等[31]使用高分辨率压力测量评价sEMGBF和NMES对脑干受损后所致神经源性吞咽困难患者咽部及食管上括约肌功能的即时效应,发现sEMGBF可显著延长食管上括约肌松弛持续时间和咽部收缩持续时间,NMES显著增加食管上括约肌松弛残余压,使咽部收缩速率减低,但明显增加咽部收缩时程。
3.3.3 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non-invasive brain stimulation,NIBS)
NIBS包括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目前用NIBS治疗吞咽障碍的临床研究不多,并且缺乏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技术参数也不统一[32],需要不断探索。Yang等[33]对NIBS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Meta分析,显示接受NIBS治疗的吞咽困难患者比接受假刺激的患者功能量表评分更佳。根据干预的类型行亚组分析(rTMS和tDCS),显示相对于假刺激,rTMS组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而tDCS组没有。
3.4 球囊导管扩张术
主动球囊扩张是为了训练患者吞咽运动的协调性,改善吞咽相关肌群的功能;被动扩张是利用注水的球囊缓慢扩张狭窄的环咽肌,使食管入口增大,食物容易通过。用球囊导管扩张术治疗环咽肌失驰缓所致吞咽障碍有疗,咽期和食管期症状得到改善;对于存在喉上抬及向前运动较差的患者,配合相应康复手法,临床疗效会更佳[34]。Dou等[35]采用两种球囊导管扩张术治疗环咽肌功能障碍,发现主动扩张疗效更好。
3.5 手术治疗
环咽肌不能松弛且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选择环咽肌切断术。软腭麻痹使鼻、咽闭锁不能,进食时食物逆流入鼻的患者,可实施咽瓣形成术,增大吞咽压力。对喉上抬不佳患者,可进行甲状软骨上抬、下颌骨固定术或舌骨固定术。
3.6 中医疗法
3.6.1 针刺
针刺疗法是中医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常用的方法,疗效得到广泛认可。目前临床有通关利窍法、穴位深刺法、补肾法、冲脉取穴法、任督通调法、舌三针、特定穴法、灵龟八法、项五针法、互动式针刺法、醒脑开窍针法、开窍利咽针法、利咽通窍针法等多种针刺法,在临床广泛应用。
现代医学认为[36],风府、风池、百劳、廉泉、夹廉泉、太冲等穴均位于人体头部,多与舌咽神经、迷走神经相关,且具有醒脑开窍以及通利咽喉之效,还可促使局部血液循环,有利于激活脑干网状结构系统,刺激中枢,促进吞咽反射的重建和恢复,促使咽部神经支配,改善和协调吞咽动作。有研究证实[37-38],针刺金津、玉液两穴能改善咽部肌肉麻痹程度,使吞咽功能得到逐步恢复。
3.6.2 推拿
推拿以中医脏腑、经络理论为指导,通过手法调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通过经络达到调整全身的作用。在面部及颈部直接进行推拿和穴位按揉,能刺激舌咽、舌下和迷走神经的感觉纤维,使突触重塑、兴奋传递,修复及重建已损坏的反射弧,恢复吞咽感觉与运动;刺激感觉纤维还可以恢复穴位所在神经的运动纤维,直接调节吞咽相关肌肉,达到协调吞咽运动的目的。常取穴位有地仓、颊车、下关、迎香、阳白、金津、玉叶、风池、廉泉、合谷等。
综上所述,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患者应早做筛查评估,康复早期介入,实施个体化治疗与多种康复相结合的综合治疗。临床评定仍需不断研究和完善,治疗技术仍缺乏循证医学基础,需要临床大样本、多中心试验进一步确定其技术参数以及疗效;同时要寻找最佳的康复治疗组合方案。
总体而言,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康复是一个需要多学科参与、多种方法整合、从筛查评估到康复治疗系统化的整体过程,目前仍有待继续探索。
[1]陈滟,刘虹,黄杰,等.经皮电刺激治疗双侧延髓腹侧梗死致严重吞咽困难1例报告[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5,30(11):1176-1178.
[2]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委员会.脑卒中筛查与预防技术规范[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3,5(9):44-50.
[3]陈央微,徐洛丹.早期鼻饲介入对脑卒中吞咽障碍并发肺部感染的影响[J].吉林医学,2014,35(15):3357.
[4]Mosselman MJ,Kruitwagen CL,Schuurmans MJ,et al.Malnutrition and risk of malnutrition in patients with stroke:prevalence during hospital stay[J].J Neurosci Nurs,2013,45(4):194-204.
[5]Matsumura T,Mitani Y,Oki Y,et al.Risk factors for the onset
of aspiration pneumonia among stroke patients in the recovery stage[J].Nihon Ronen Igakkai Zasshi,2014,51(4):364-368. [6]Hutchinson E,Wilson N.Acute stroke,dysphagia and nutritional support[J].Br J Community Nurs,2013,Suppl:S26-S29.
[7]彭勇军,王相明.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与抑郁的相关性分析[J].四川精神卫生,2016,29(2):140-142.
[8]韦艳燕.吞咽训练及穴位按摩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的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16,31(5):106-110.
[9]赖日英,黄臻.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研究与进展[J].世界临床医学,2016,10(13):102-105.
[10]卒中患者吞咽障碍和营养管理中国专家组.卒中患者吞咽障碍和营养管理的中国专家共识(2013版)[J].中国卒中杂志,2013,8(12):973-983.
[11]武文娟,毕霞,宋磊,等.洼田饮水试验在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6,36(7):1049-1053.
[12]李丽萍.脑卒中吞咽障碍的临床评定与康复护理进展[J].全科护理,2014,12(15):1353-1355.
[13]李宁,李进让.吞咽障碍的临床评估与功能检查[J].国际耳鼻喉头颈外科杂志,2012,36(5):249-251.
[14]伍少玲,马超,黄粉燕.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8,30(6):396-399.
[15]Leder SB,Espinosa JF.Aspiration risk after acute stroke:comparison of clinical examination and fiberoptic endoscopic evaluation of swallowing[J].Dysphagia,2002,17(3):214-218.
[16]夏广文,郑婵娟,华强,等.吞咽障碍评价标准评定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信度和效度分析[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9,31(12):817-819.
[17]陈艳,潘翠环,王璇.神经性吞咽障碍不同浓度钡液吞咽造影检查分析[J].临床医学工程,2010,17(6):678-681.
[18]Bax L,McFarlane M,Green E,et al.Speech-language pathologist-led fiberoptic endoscopic evaluation of swallowing:functional outcomes for patients after stroke[J].J Stroke Cerebrovasc Dis,2014,23(3):e195-e200.
[19]肖文,薛海龙,贾秀丽.卒中相关性肺炎与卒中后急性期高血压的关系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48):1199-1202.
[20]Chong MS,Lieu PK,Sitoh YY,et al.Bedside clinical methods useful as screening test for aspiration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recent and previous strokes[J].Ann Acad Med Singapore, 2003,32(6):790-794.
[21]刘清,幺立萍,刘娜.食管高分辨率测压对233例非梗阻性吞咽困难患者的诊断意义初探[J].中国消化杂志,2016,36(4):251-253.
[22]韩婕,阎文静,戴玲莉,等.表面肌电图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康复疗效评估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3, 28(6):579-581.
[23]李益飞.表面肌电图技术在吞咽障碍诊疗中的应用进展[J].东南国防医药,2013,15(1):55-57.
[24]Hongama S,Nagao K,Toko S,et al.MI sensor-aided screening system for assessing swallowing dysfunction:application to the repetitive saliva swallowing test[J].J Prosthodont Res, 2012,56(1):53-57.
[25]王刚,黄葵.脑卒中吞咽障碍康复治疗进展[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6,22(2):160-163.
[26]Vilardell N,Rofes L,Arreola V,et al.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modifiedstarchandxanthangumthickenersin post-stroke oropharyngeal dysphagia[J].Dysphagia,2016,31 (2):169-179.
[27]Fujiwara S,Ono T,Minagi Y,et al.Effect of supraglottic and super-supraglottic swallows on tongue pressure productionagainst hard palate[J].Dysphagia,2014,29(6):655-662.
[28]Hoffman MR,Mielens JD,Ciucci MR,et al.High-resolution manometry of pharyngeal swallow pressure events associated with effortful swallow and the Mendelsohn maneuver[J].Dysphagia,2012,27(3):418-426.
[29]焦增雁,穆德冬,王竹星.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23):58-59.
[30]Ludlow CL,Humbert I,Saxon K,et al.Effects of surface electrical stimulation both at rest and during swallowing in chronic pharyngeal dysphagia[J].Dysphagia,2007,22(1):1-10.
[31]兰月,王茜媛,徐光青,等.表面肌电生物反馈及神经电刺激对脑干损伤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即时效应[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4,29(5):405-409.
[32]出江绅一,唐志明.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3,35(12):945-948.
[33]Yang SN,Pyun SB,Kim HJ,et al.Effectiveness of non-invasive brain stimulation in dysphagia subsequent to stroke:a system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Dysphagia,2015,30(4):383-391.
[34]王璇,陈艳,潘翠环,等.球囊扩张术结合手法治疗对环咽肌失迟缓症所致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J].临床研究,2013,28 (2):96-98.
[35]Dou Z,Zu Y,Wen H,et al.The effect of different catheter balloon dilatation modes on cricopharyngeal dys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dysphagia[J].Dysphagia,2012,27(4):514-520.
[36]Kushner DS,Peters K,Eroglu ST,et al.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 efficacy in acute stroke feeding tube-dependent dysphagia during inpatient rehabilitation[J].Am J Phys Med Rehabil,2013,92(6):486-495.
[37]王振江.针刺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脑血管病偏瘫50例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2,31(2):45.
[38]王珊珊,白田雨,刘敏,等.肌电生物反馈和针刺结合康复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4,36(2):129-131.
Progression of Rehabilitation for Dysphagia after Stroke(review)
XIAO Wei-hong1,WU Bi-yu2
1.School of Nursing,Fuji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Fuzhou,Fujian 350122,China;2.Xiamen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Fuji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Xiamen,Fujian 361009,China
WU Bi-yu.E-mail:503716892@qq.com
Dysphagia increases the risks of mortality and palindromia post stroke,and influences the rehabilitation and quality of life. All the patients with stroke need a set of clinical screening,and those positive would accept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both bedside and laboratory.Many approaches have been used for dysphagic rehabilitation,but it is not clear what the best is.
stroke;dysphagia;rehabilitation;review
R743.3
A
1006-9771(2017)07-0783-05
2016-11-09
2017-02-24)
10.3969/j.issn.1006-9771.2017.07.009
1.福建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福建福州市350122;2.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厦门中医院,福建厦门市361009。作者简介:肖卫红(1992-),女,汉族,山西吕梁市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通讯作者:吴碧玉,女,主任护师。E-mail:50371689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