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蒋寅峰(黑龙江省富裕县畜牧兽医局)
推进奶牛产业升级的见解
文│蒋寅峰(黑龙江省富裕县畜牧兽医局)
2014年以来,受进口奶粉数量大量增加和价格下降对国内市场形成冲击、乳制品终端销售价格上涨使消费能力降低、乳企库存积压等因素的影响,生鲜乳收购价格一路下行。一些规模牧场生鲜乳价格下降至11%,仍有下降趋势。山东、河北和黑龙江等部分地区出现鲜奶拒收和倒奶现象。2015年,受到我国奶业生产与消费淡旺季和进口奶粉的双重冲击,中国奶牛行业面临更大挑战。所以,我国奶业的发展出路必须是提高综合竞争力,降低成本,转变乳制品消费结构,大力引导巴氏奶消费。
1.我国奶业国际化进程加快。2014年资格重审后,有27个国家1686家境外乳品企业获得在中国销售乳品的许可认证。国产原料奶的收购价与国际原料奶的价格走势联动性越来越紧密。由于国产原料奶的价格和质量都不具有优势,进口奶粉和液态奶的数量大幅增加。2014年,我国共进口液态奶超过30万吨,同比增长55%;进口奶粉近100万吨,同比增长37%。与此同时,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下,资本的趋利性本质得到充分显现。2014年,国内乳业巨头和社会资本大亨如光明、蒙牛、伊利、恒大等,纷纷抢滩国外投资奶源基地,收购品牌乳品企业。
2.奶牛业发展面临新要求的深刻转型。主要体现在消费结构改变、消费方式变化、生产方式转变、规模集约化兴起、散养小规模(小区)退出、软硬件投入、技术管理要求更高、食品质量安全及养殖废弃物、病死畜禽的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等方面。养殖成本快速增长,产业平均利润率显著下降,向科技向管理要质量要效益将成为生存发展竞争的常态。奶牛产业正处于转方式、调结构、创模式、强管理、提质效的新阶段。
3.乳业新政准入门槛提高。多数中小乳品加工企业被挡在门外,拿不到生产许可证。通过乳品企业的兼并重组、优化资源配置,重视优质奶源基地的建设,为我国奶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正能量。但对目前奶牛养殖群体中一部分散养、小区养殖和规模小、技术管理落后、产量低、质量安全无保障的场户的生存构成严重威胁。
1.调整优化结构。要建立科学经济的规模结构,重点优化以300~500头适度规模经营和企业大牧场并存为主体的模式结构;要建立草畜平衡配套、稳定有效的结构;要建立种养平衡配套的结构;要建立原料奶生产计划与加工、市场供求平衡配套稳定的结构;要建立现代牧场经营管理、技术匹配与规模质量效益目标相辅相成的稳定生产经营结构。
2.淘汰落后产能。通过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散户与规模小、效益低的小区要逐步退出;观念落后、管理混乱、污染环境、无安全保障的养殖企业也将被市场淘汰。
3.强化政府职能。在政府的支持下,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优势,探索组建奶牛养殖联盟。规范生产经营秩序,净化市场竞争环境,提高生产经营水平,实现共生共荣。
树立奶牛产业发展目标,即树立降耗减排、提质增效的目标。理清改革发展的大势、市场需求的形势、产业演化的趋势、自身条件的优势,寻求科学的发展思路。
1.抓好牧场建设和标准化工作。2016年,黑龙江省出台了“两牛一猪”标准规模基地建设项目,计划用3年时间,扶持一批高标准的奶牛养殖场。项目主要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的发展思路,从而形成科学现代的养殖模式。
2.抓好服务体系建设。优化畜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引进优秀农牧大学的学习牧场管理和操作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指导牧场的标准化生产。
3.建立奶牛高产示范基地。实施牧场精细化管理,对繁殖、兽医、防疫、保健、营养、饲喂、榨乳等环节实现数字化监控,实现奶牛平均单产9吨的目标。
4.抓好牧场培训工作。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对牧场主和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全面提高他们的现代牧场管理意识和标准化生产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