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彦琴 ,郭利亚 ,谭旭信 ,朱 永 ,洪立波 ,张栓玲 ,白跃宇 ,
(1.河南省动物卫生监督所,郑州 450008;2.河南省种牛遗传性能测定中心,郑州 450018;3.河南省畜产品质量监测检验中心,郑州 450008)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中国奶业发展的主要特征、问题及对策研究
孙彦琴1,郭利亚2,谭旭信3,朱 永2,洪立波2,张栓玲1,白跃宇1,2
(1.河南省动物卫生监督所,郑州 450008;2.河南省种牛遗传性能测定中心,郑州 450018;3.河南省畜产品质量监测检验中心,郑州 450008)
文章分析了当前国家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阶段,我国奶业在生产能力、质量安全、现代化建设、竞争力水平、政策支持等方面的情况,指出了当前奶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并着重从市场、政府、行业组织等3个角度,提出促进奶业健康发展、实现奶业振兴的建议。
供给侧;奶业;发展;对策
近几年,随着国际经济形势持续低迷,市场需求下降,奶业整体发展速度放缓。受国际奶业发展形势和我国进口乳制品增加等多因素叠加影响,2014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奶业生产产销不平衡加剧,奶价持续下跌,原料奶出现不同程度滞销,乳品消费表现出“旺季不旺”的新情况。2015年元旦后,国家综合施策,出台一系列措施稳生产,增效益,调结构,保稳定,促发展。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2016年以来,国家大力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事业改革。“二孩”政策全面放开,“健康中国”蓝图绘就,农业结构调整持续发力。国家发展奶业工作力度继续加大,“提牛奶”明确作为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三项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奶源供给侧改革提上日程,D20(Dairy 20)峰会聚焦奶业振兴,国家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意见出台,行业发展转型升级加快,奶业迎来新的机遇。当前,我国奶业生产总体保持稳定,产量增长,质量提高,行业整体素质大幅提升,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提速,现代奶业建设大力推进。但仍面临奶价低迷,养殖效益不高,进口冲击明显,生产成本压力大,消费持续放缓,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问题。
奶业生产总体稳定,生产方式加快转变。据国家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牛奶产量3 602万t[1]。仅次于印度和美国。当前国内人均奶类消费量36 kg,比2008年增加6 kg。但奶业生产形势不容乐观,2014年下半年以来,全球奶业进入不景气阶段,我国奶业也呈下行态势。随着2016年8月恒天然公司原料奶粉拍卖价格加速上涨,国内生鲜乳价格也将迎来拐点,行业正走出两年多的低谷期,产业景气指数总体恢复向好[2]。
标准化、机械化、规模化、组织化和一体化是现代奶业建设的重要标志[3]。2016年,我国奶牛规模养殖持续推进,100头以上规模的养殖场(户)比重达到53%,同比提高4个百分点,比2008年提高33.5个百分点。我国规模牧场100%实现机械化挤奶,80%以上配备全混合日粮(TMR)搅拌车。目前,在国家支持乳品企业兼并重组,做优做强,提高产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政策引导下,加快乳品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大力推进企业技术改造,持续构建乳品企业诚信管理体系,着力提升乳品企业竞争力,行业集中度和发展优势明显[2]。据2016年中国奶业协会发布的中国奶业质量报告数据显示,2015—2016年度,奶业行业前20家国产品牌乳制品产量1 400万t,约占全国总产量的51%,乳制品销售额1 800亿元,约占全国总额的54%,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2009年以来,国家连续每年实施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计划,持续扩大抽检范围和频次,在全国30个省区市持续高强度高密度实施监测。对乳制品,加大监管力度,严格乳粉生产规范细则,严格抽样和检验,奶粉实行“月月抽检”计划。近几年农业部门通过开展专项监测、异地抽检、隐患排查等手段加大监测力度,仅部级抽检,每年抽检生鲜乳样品超过2万批次,三聚氰胺等抽检检测值全部合格,没有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件。2015年国家食药总局全年抽检乳制品9 350批次(其中,婴幼儿配方奶粉3 397批次),合格率99.5%,高于食品抽检合格率2.7个百分点[4]。2016年,抽检乳制品3.76万批次,抽检合格率99.6%,乳品质量安全状况在整个食品中处于较高水平。与此同时,进口乳制品质量令人担忧,2017年7月发布的《中国奶业质量报告》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进口乳制品中,共来自19个国家的10类154批次产品不符合我国国家标准,被退货或销毁。与国产奶产品相比,进口UHT灭菌奶产品存在过热加工风险,也存在运输距离远和储存时间长等问题。
优质饲草料是畜牧业最基础的基础,优质饲草料供应不足是制约我国草食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5]。加快草牧业发展,是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部署的一项重要内容,奶业草畜配套是落实草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首先,从苜蓿产业发展看,2012年国家财政立项扶持奶牛优质苜蓿生产以来,“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深入实施,优质饲草料供应增加。在项目带动下,国家每年新建苜蓿示范基地3.3万hm2(50万亩),苜蓿质量和产量提升明显。2015年开始,国家扶持项目省份已从最初的10个,扩大到14个。初步测算,当前国内建成高产优质苜蓿生产基地超过16.7万hm2(250万亩),形成了210万t的优质商品苜蓿产能,国产优质苜蓿供应的增加,保障了高产奶牛对优质牧草的需求。同时,也有效缓解了多起国外输华苜蓿商品草因含转基因成分而进口受阻对国内牧草市场的影响;其次,从青贮玉米产业发展看,2015年国家开始“粮改饲”试点,在黑龙江、内蒙古、山东、河南等10个省区,选择了30个县开展粮改饲试点,以全株青贮玉米为重点,推进草畜配套,实际落实19.1万hm2(286万亩)。2016年全国“粮改饲”试点扩大,在141个县试点,落实粮改饲种植面积45.2万hm2(678万亩),其中全株青贮玉米40.9万hm2(613万亩),高粱、苜蓿、燕麦等其他优质饲草料4.6万hm2(64.9万亩)。奶牛规模场普及青贮玉米,平均单产超过8 t,牛奶每吨成本节约300多元,养殖效益大大增加[5]。
乳制品,是消费者直接购买食用的奶产品。国家对乳制品的监管,按照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4个最严的要求,不断加大质量安全监管力度。一是严格建章立制。围绕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制定了一系列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措施,先后出台婴幼儿配方乳粉、配方注册管理办法等10多个配套规章,初步构建起严厉高效的乳制品监管制度体系。二是严格行政许可。严格生产条件和标准规范,严把乳制品市场准入的关口,不断建立完善乳制品生产经营许可制度。截至2016年底,全国共有获证的乳制品生产企业627家。其中,参照药品管理模式按照新的审查细则,对全国133家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开展了生产许可的重新审查,103家企业通过,企业淘汰率达到23%。三是严格监督检查。组织乳制品专项整治和综合治理,对重点乳制品生产企业的负责人进行约谈,开展复原乳的联合检查和奶源市场的专项检查活动。对103家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全部开展体系性检查,对29家企业采取了停产整顿措施。同时,将监督检查和检测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震慑违法违规行为,保护消费者,促进行业发展。另外,国家有关部门严格落实质量安全追朔制度,彻查不合格产品的批次、数量,排查风险因素,要求责任主体限期整改落实,严防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的食品安全风险。对于那些屡查屡犯的企业严格实施约谈,责令整改,直至吊销许可证等措施。
近年来,特别是2008年以来,国家多措并举支持和保障奶业发展。国家每年开展奶牛标准化养殖示范创建活动,落实资金扶持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截止2016年底,已累计安排资金60多亿元,补助全国近6 000家奶牛养殖场和小区进行改造升级。不断加强奶牛生产性能测定工作,每年安排补贴资金对全国40多万头高产泌乳牛进行生产性能测定,不断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努力打牢奶业发展基础[2]。同时,大力发展草牧业,支持草畜配套,支持养殖企业进口良种奶牛,增加高产奶牛核心群数量,促进奶源基地向优质化、品质化扩大发展。另外,国内乳品企业加快自有奶源基地建设,自建和参股奶源比例不断提高,在乳品企业兼并重组、奶业发展规划等国家多项奶业利好政策影响下,大批乳品企业延伸产业链,种牧草、养奶牛、搞加工、开拓国际合作,推行种养加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我国一体化步伐明显加快。另外,首次在2015年召开的中国奶业D20峰会,密切奶业关键产业链联结,强调奶源品质保障。2016年D20峰会关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奶业振兴,瞄准民族奶业竞争力提升[4]。这些新的国家奶业发展的政策,都对加快我国奶业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新时期奶业建设,起到了重要引领和促进作用。
2008年以来,我国奶业一直处于恢复发展期。特别是近几年,受到进口低价乳制品的冲击,国内消费增长放缓,全行业都面临着严峻挑战,产品销售不畅,库存积压严重,产生此影响的原因复杂[4-5]。以下从养殖生产成本、利益链和市场培育等方面予以分析。
奶业生产基础决定了养殖成本较高,主要在奶源上。我国奶牛养殖规模化程度不高,尽管规模养殖推进迅速,但100头养殖规模以下的小散户占近50%,奶农是养殖主体,且我国奶牛整体养殖模式是种养分离类型,养殖所需生产资料都需要购买,废弃物也需要用专门设施设备进行处理,同时,人工等要素成本上升快,技术、管理等节本增效能力提升慢,导致生产成本持续在高位运行。较高的成本,成为国内进口乳制品的直接原因。从牧草进口来看,2016年全年进口苜蓿商品草146.31万t,同比增长20.57%。大量牧草进口的原因,主要是国内优质粗饲料的缺乏,满足不了科学高效奶牛养殖的需求。而国内奶农传统养殖观念中,使用玉米秸秆、麦秸等饲喂奶牛的情况长期存在,抑制了奶牛生产潜力,影响了牛奶品质和机体健康,这种养殖方式尽管在表面上降低了养殖成本,但却实际削减了长期发展的动力,养殖奶牛的内在消耗成本更高。另外,养殖中科学技术应用和推广不足[2],比如饲料转化效率低,氮磷排放污染,奶牛福利关注少,主动淘汰率不高,疫病防治不科学等问题,都是影响奶牛生产成本的因素。
产业链各环节利益联结不紧密,奶农处于弱势地位。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乳品企业多数只注重加工和营销,养殖奶牛、建设奶源的意愿不强,奶农是养殖主体,奶站是收购主体,三者都是独立的利益方,相互博弈,在这种模式下,乳品企业强,奶农地位弱,奶站处于中间赚取牛奶收购差价,产业链利益分割,没有形成利益联结紧密的一体化发展模式,特别在产业发展进入下行通道或低迷时,牛奶拒收、限收、倒奶、杀牛等各种情况密集发生。国外通常是先发展奶牛养殖,然后建立乳制品加工厂,其形式主要是奶农养牛的基础上组建合作社,合作社兴办乳品加工厂,奶农既是合作社社员,也是乳品加工企业的股东,既可以得到奶款,也可以获得企业利润分红,奶农与乳品企业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形成了一个利益高度联结的完整产业链,产业发展自我保护性优势明显。因此,产业链联结机制问题不完善,奶业产业供需就难以出现平衡,非平衡条件下,奶业发展矛盾就会不断涌现,影响奶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和市场话语权。
近年来,奶业市场培植存在非良性发展倾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原料奶与成品奶价格倒挂。国内成品奶与原料奶比重远高于国外,导致国内奶业行业利润主要集中在加工环节,中间繁荣,奶源、消费两头萧条。国内原料奶生产成本已较高,在加工环节又提高价格,必然在终端响应,造成商品涨价或变相加价。由于价格升高,对消费者购买力和购买意愿产生抑制效应,一定程度上使乳制品消费增速放缓。二是行业过度营销,利润大量外溢。资料显示,2016年较为突出,2016年上半年全国1 308家上市企业中,仅14家公司广告宣传费用超过5亿元,其中2家为乳制品企业,其中一家乳企广告宣传费排在第一位。大量广告宣传推广费用侵蚀了上市公司净利润水平的同时,也间接转嫁费用在消费环节,最终由消费者买单。
当前时期,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全球乳业进入了一个新的调整期。一些传统的乳业大国把高度开放的中国作为产品销售的目标市场,开启了新一轮的市场争夺,对我国乳制品市场构成较大冲击,中国乳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5]。面对严峻的形势,必须采取更加有效的举措,加快乳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步伐,改革创新、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用现代的科学技术、物质装备、发展理念、经营方式、产业组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补齐产业的短板,努力降低成本,提升效益,增强竞争力,凝聚合力,推进我国奶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3.1.1 立足区域,发挥本土本地优势 在贸易市场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内农产品贸易和国际市场的关联度紧密,我国正在更广泛更深入地融入国际市场,开放合作、共存共赢、有进有出、公平竞争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和常态,因此,认清和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克服自身劣势。在奶业发展上,立足本地优势,把优质奶源就地消化,快速转化,生产优质的奶产品,服务广大消费者。
3.1.2 积极创新产品,调整生产结构,开拓市场 创新驱动,研制和推出一些新品种,不同地区因地制宜,生产推广奶酪等高附加值的乳制品,以增大对生鲜乳需求,合理优化奶源布局,就近加工生产转化奶源,最大化为产品创新服务,缩短创新周期。
3.1.3 做好奶业宣传与引导 以提高广大消费者消费信心为目标,积极参与,讲好奶业发展真实故事,把有限的资源和资金投入到公益行动上,带动产生更多正面效应,避免同质化、庸俗化的宣传比较和消费误导。
一是持续加强优质奶源基地建设支持。继续实施奶牛遗传改良计划,扩大奶牛生产性能测定范围,发挥奶牛育种联盟的作用,加大优秀种公牛培育和良种推广力度。推进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加快养殖小区转型升级和规模牧场建设。二是持续加强优质饲草料生产体系建设。落实草食畜牧业各项扶持政策,推进种养结合,扩大奶牛优质饲草种植规模。推进振兴奶业苜蓿发展,逐步扩大“粮改饲”试点范围,满足奶业上游养殖需求。三是持续加强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完善生鲜乳收购站和运输车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对奶站运输车实现全覆盖、动态化、精准化监控。实施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计划,加强婴幼儿奶粉奶源监管,严厉打击生鲜乳违法添加行为。四是持续加强行业发展成就展示和消费引导。通过组织开展公益行动、公开发布质量信息、开展高层对话和论坛等多种方式,引导消费者认知国内奶业现状,提振奶制品消费信心。
一要做好行业发展动态监测和信息收集工作。密切跟踪奶业发展形势,为政府决策、企业经营和奶农生产提供及时可靠的参考信息。二要做好奶牛遗传改良基础工作。在奶牛生产性能测定、品种登记、种公牛后裔测定、奶业生产数据库建设等工作中,改进和完善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果,推进国家奶牛遗传改良计划更好更快实施。三要做好奶业宣传和技术培训工作。加大奶业政策、生产管理、饲养技术和乳品消费等方面的宣传力度,组织开展好生鲜乳专职岗位技能培训工作,创新培训形式,扩大培训对象,提高奶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1]国家统计局.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7.
[2]李胜利,姚锟,曹志军,等.2016年奶业产业技术发展报告[J].中国畜牧杂志,2017(1):156-164.
[3]郭利亚,王加启.深刻理解我国奶业“五化”发展思路的丰富内涵[J].中国乳业,2013(6):34-37.
[4]聂迎利.加快实施振兴奶业发展行动为奶业转型升级和现代奶业建设提供有力支撑[J].中国乳业,2013(6):4-7.
[5]郭利亚,王玉庭,张养东,等.中国奶业发展现状及主要问题对策分析[J].中国畜牧杂志,2015(20):20-24.
F326.3
B
2095-3887(2017)06-0060-04
10.3969/j.issn.2095-3887.2017.06.017
2017-08-07
中原学者专项计划(14210510003);国家“万人计划”人才特殊支持项目(2069999)
孙彦琴(1962-),女,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畜牧与兽医技术工作。
白跃宇(1968-),男,研究员,主要从事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