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献计量学分析2016年国内苜蓿研究热点

2017-11-22 08:36:25张小甫杨文静巩亚东
中国草食动物科学 2017年6期
关键词:苜蓿研究

张小甫 ,杨文静 ,巩亚东 ,胡 宇

(1.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兰州 730050;2.甘肃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兰州730000;3.甘肃省科技评价监测重点实验室,兰州 730000)

基于文献计量学分析2016年国内苜蓿研究热点

张小甫1,杨文静2,3,巩亚东1,胡 宇1

(1.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兰州 730050;2.甘肃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兰州730000;3.甘肃省科技评价监测重点实验室,兰州 730000)

文章基于文献计量学方法,结合社会网络分析软件,分析了2016年国内苜蓿研究领域期刊论文中的关键词,揭示了2016年苜蓿研究领域的热点和方向,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农业及畜牧业领域关注的一些重点问题。笔者以苜蓿为关键词,在CNKI数据库中检索到有关苜蓿研究论文538篇。关键词的分析结果显示2016年的研究热点是“苜蓿产量与品质”、“苜蓿青贮与营养价值”、“抗逆性和生理特性”等方面。

苜蓿;文献计量学;社会网络分析;研究热点

苜蓿由于其适应性广、产量高,且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物质,成为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广泛的牧草之一,素有“牧草之王”的美誉。我国苜蓿种植面积达 3.77×106hm2,占世界种植总面积的 11.7%[1]。根据班固著的《汉书·西域传》中记载,苜蓿自汉代进入我国,后经利用苜蓿的实践活动积累,逐渐形成了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的苜蓿科学文化[2]。在贾志宽著的《苜蓿生理生态研究》中,系统探讨了苜蓿生长发育与气象条件的关系、苜蓿抗逆性、不同苜蓿品种光合特性、不同苜蓿品种根系形态及吸水规律、不同生长年限苜蓿生产性能及对土壤的环境效应等方面[3]。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畜牧业迅速发展,使得苜蓿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但整体研发水平与发达国家依然存在差距,目前产业发展存在瓶颈[4],栽培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与此同时,研究人员不断寻找并解决问题,推动了苜蓿领域的发展。

文献计量学是运用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定量分析一切知识载体的交叉科学,广泛用于文献情报分析。本文利用Bicomb 2.0(书目共现分析系统)[5],结合Pajek(社会网络分析)软件[6],试图从文献计量学视角,分析2016年国内苜蓿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

1 数据与方法

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将检索条件设定为期刊及高级搜索,主题词确定为“苜蓿”,时间范围选定为2016年,共得到538篇文章。按照Bicomb 2.0要求格式导出数据以备分析。社会网络分析法是通过数学方法和图论等定量分析手段,把个体间关系、“微观”网络与大规模社会系统的“宏观”结构结合起来,并对各种关系结构及其属性加以分析的方法,具有直观、理性分析的特点。

2 结果与分析

2.1 机构发文分析

按照Bicomb 2.0分析要求,从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得到的538篇文章中随机选择500篇文章,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如表1所示,出现频次最高的发文机构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和甘肃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兰州大学、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依次分别位列第3~7位,黑龙江省八一农垦大学、黑龙江省畜牧研究所、宁夏大学分别位列第8~10位。苜蓿研究的区域性特征明显,主要集中在我国东北及西北地区。中国农业科学院和甘肃农业大学广泛关注该领域的科学问题,内蒙古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兰州大学等高校也是该研究领域的重要力量。

表1 苜蓿研究机构分析

2.2 基金资助分析

对该领域文章进行基金资助情况分析,发现有241篇文章受基金资助。如表2所示,资助苜蓿研究的基金类别繁多,排前2位的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的文章占41.49%,具有绝对优势,对苜蓿研究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省级基金中,黑龙江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浙江自然科学基金、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对该领域的资助力度较大。

表2 苜蓿研究基金资助分析

2.3 研究热点分析

如图1所示,是去除“苜蓿”、“紫花苜蓿”等关键词后,对频次大于等于4的关键词进行社会网络分析,关键词形成3个相对独立的研究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2016年国内对苜蓿研究的热点,大致可分为“苜蓿产量与品质”、“苜蓿青贮与营养价值”、“抗逆性和生理特性”等方面。

2.3.1 苜蓿产量与品质 可以看出“产量”为该研究方向的关键节点。与“产量”直接连接的关键词有“品质”、“水分利用效率”、“施肥”、“品种”、“生产性能”。随着我国对苜蓿需求量的增加[7],产量成为苜蓿规模化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受到大家的重点关注。为提高苜蓿草产量和质量,肖燕子等[8]通过采用测土配方施肥,筛选出高产苜蓿的最佳土肥配比技术;杨向黎等[9]发现苜蓿生长期喷施叶面肥和植物生长调节剂能显著提高粗蛋白含量、降低粗纤维含量。面对干旱半干旱地区大面积种植苜蓿会加强水资源不足的困境,王雪等[10]利用不同灌水处理对苜蓿产量的影响,提出了在间作条件下提高苜蓿生产力与水分利用效率的灌溉技术,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水分高效利用种植灌溉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王学春等[11]明确了苜蓿玉米间作在四川丘陵坡耕地的土壤水分变迁规律,其结果为四川丘陵坡耕地推行苜蓿玉米间作可行性提供了参考。品质、生产性能、刈割时期等关键词的出现,表明提高苜蓿品质受到研究人员关注。孙建平等[12]为攻克苜蓿品质差而限制畜牧业经济发展的问题,通过栽培试验对苜蓿适应性及生产性能进行了探析,为区域苜蓿品种引种和筛选提供了科学依据;谢楠等[13]利用植株生长高度、茎叶比、鲜干比、草产量、叶片SPAD值等指标,对国内外29个苜蓿品种进行了生产性能综合评价,以此为相关苜蓿品种直接推广利用提供支持。

2.3.2 苜蓿青贮与营养价值 青贮、营养价值、乳酸菌、青贮品质、添加剂和含水量等关键词的出现,说明苜蓿青贮与营养价值方向侧重苜蓿青贮饲料品质及对畜禽消化代谢指标影响的研究。苜蓿直接青贮发酵品质差,葛剑等[14]研究了添加剂对苜蓿和裸燕麦混贮饲料品质的影响,发现添加2%蔗糖+0.000 4%乳酸菌处理的发酵品质最佳;刘全兰等[15]探讨了添加剂对苜蓿青贮料品质和乳酸菌群的影响,发现添加剂能加快其发酵速度,添加10 mL乳酸菌和2.0 g蔗糖的效果最好,青贮饲料的pH值最低,而粗蛋白、甲酸、乙酸和丙酸的含量最高,添加乳酸菌和蔗糖对于苜蓿青贮饲料的营养价值和乳酸菌群有明显的改善;侯建建等[16]发现复合菌能保护更多的蛋白不被降解,可见,适宜的添加剂可提高苜蓿青贮饲料的质量;王坤龙等[17]利用测定不同含水量打捆苜蓿干草产量、叶片损失及营养成分含量变化,研究不同含水量(18.66%~30.25%)打捆对苜蓿干草饲用价值的影响,发现高水分打捆可明显增加苜蓿干草产量且减少叶片脱落,提高其饲用价值。在营养价值方面,褚海义等[18]探讨了苜蓿干草对奶牛消化代谢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发现血浆总蛋白浓度随苜蓿添加比例的增加而增加;占今舜等[19]从细胞水平研究苜蓿黄酮对奶牛的影响,说明该研究领域学者利用细胞培养技术对苜蓿进行了深入研究。

图1 2016年国内苜蓿研究领域期刊论文关键词共现关系

2.3.3 苜蓿抗逆性与生理特性 该研究方向中关键词主要有生理指标、抗寒性、越冬率、根系、愈伤组织等,苜蓿抗寒性弱的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北方苜蓿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马周文等[20]通过对苜蓿进行低温胁迫处理,发现苜蓿不同部位的各生理指标响应低温胁迫的能力存在差异;根系是植物与土壤直接接触的器官,它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并获取生长所需的水分及营养维持植物生长及生产。申晓慧等[21]利用测定可溶性糖、全氮、可溶性蛋白和游离脯氨酸含量,对比分析了6种苜蓿根系在高寒地区越冬前后的生理指标及越冬率。杨秀芳等[22]研究了苜蓿根茎和根系特征与越冬率的关系,发现苜蓿根茎分枝与越冬率的相关系数最大,可作为鉴定苜蓿品种越冬率高低的参考指标。此外,日益加剧的土壤盐碱化已成为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危害因子之一,限制了苜蓿在盐碱地的大面积种植[23],同时限制了畜牧业的发展。为解决这一农业难题,裴翠明等[24]采用现代生物学技术解析了苜蓿盐胁迫应答的分析调控机理;贾秀峰[25]等探讨了外源Ca2+在NaCl胁迫条件下苜蓿渗透调节作用,明确了外源钙对苜蓿NaCl胁迫的缓解机理,其为改变盐渍土地农业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李珍等[26]通过诱导分化了耐盐愈伤组织,并对其细胞形态和结构进行了比较,其结果有助于更好地进行苜蓿耐盐育种,开发利用盐碱地。

3 结论

(1)基于CNKI数据库从文献产出的视角,利用书目共现分析系统,结合Pajek软件,对2016年国内苜蓿研究领域状况进行了分析,可以作为一种客观指标揭示苜蓿研究领域中文献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苜蓿研究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并将相应的热点关键词通过关键词共现图谱得以清晰地显现。

(2)从国内发文机构实力来看,中国农业科学院、甘肃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和兰州大学等在苜蓿研究领域的研究产出较高。

(3)从2016年国内苜蓿研究领域关注重点看,主要集中在产量与品质、青贮与营养价值、抗逆性和生理特性等方面。在产量与品质方面,产量一直是研究的重点,随着苜蓿研究的不断发展,苜蓿生产性能综合评价越来越受到关注。在苜蓿青贮与营养价值方面,研究者重点关注青贮饲料的品质,广泛探讨添加剂对苜蓿青贮饲料质量的影响,并利用细胞培养技术对苜蓿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抗逆性与生理特性方面,苜蓿抗寒性和盐胁迫应答的调控机理引起研究者的高度关注,为国内苜蓿规模化发展提供了一系列理论参考。

[1]杨青川,康俊梅,张铁军,等.苜蓿种质资源的分布、育种与利用[J].科学通报,2016(2):261-270.

[2]孙启忠,柳茜,那亚,等.我国汉代苜蓿引入者考[J].草业学报,2016(1):240-253.

[3]贾志宽.苜蓿生理生态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4]杨苗萌.中国苜蓿市场分析[C]//第三次中国苜蓿发展大会文集.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42-45.

[5]崔雷,刘伟.闫雷,等.文献数据中数目信息贡献挖掘系统的开发[J].情报与分析,2008(8):70-75.

[6]刘军.社会网络模型研究论析[J].社会学研究,2004(1):1-12.

[7]江影舟,南志标,王丽佳.基于钻石模型理论的甘肃省苜蓿产业竞争力分析[J].草业科学,2016(4):813-820.

[8]肖燕子,格根图,吕世杰,等.中苜2号苜蓿高产配方施肥的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6(9):183-189.

[9]杨向黎,韩凤英,范玉红,等.叶面肥(药)对苜蓿产量和质量的影响评价[J].中国农学通报,2016(35):127-129.

[10]王雪,陈国栋,张金龙,等.枣园间作条件下不同灌水处理对紫花苜蓿产量及水分利用率影响[J].新疆农业科学,2016(12):2187-2193.

[11]王学春,王红妮,李巍,等.川西北丘陵坡耕地苜蓿玉米间作田土壤水分与作物产量规律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6(6):9-14.

[12]孙建平,张志华,董宽虎.晋北地区不同紫花苜蓿品种生产性能比较[J].草业科学,2016(11):2300-2305.

[13]谢楠,刘振宇,冯伟,等.沧州地区29个紫花苜蓿品种生产性能评价[J].河北农业科学,2016(6):19-26.

[14]葛剑,杨翠军,刘贵河,等.添加剂对紫花苜蓿和裸燕麦混合青贮品质的影响[J].草地学报,2016(4):919-922.

[15]刘全兰,王元斗,杨耸月,等.添加剂对苜蓿青贮料品质和乳酸菌群的影响[J].草地学报,2016(5):1119-1125.

[16]侯建建,白春生,张庆,等.单一和复合乳酸菌添加水平对苜蓿青贮营养品质及蛋白组分的影响[J].草业科学,2016(10):2119-2125.

[17]王坤龙,王千玉,王迪,等.苜蓿干燥过程中质量变化规律研究[J].中国饲料,2016(10):15-18.

[18]褚海义,李亚奎,刘贵河,等.不同水平苜蓿干草对奶牛消化代谢及血液指标的影响[J].畜牧与兽医,2016(6):73-76.

[19]占今舜,魏明吉,苏效双,等.苜蓿黄酮对热应激下体外培养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J].草业学报,2016(4):159-165.

[20]马周文,秘一先,鲁学思,等.低温胁迫对紫花苜蓿生理指标的影响[J].草原与草坪,2016(6):60-67.

[21]申晓慧,姜成,冯鹏,等.六种紫花苜蓿在高寒地区抗寒生理特性差异比较研究[J].草地学报,2016(5):1131-1133.

[22]杨秀芳,梁庆伟,娜日苏,等.播种当年紫花苜蓿根颈和根系特征初步研究[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6(3):121-126.

[23]马进,郑钢.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鉴定紫花苜蓿根系盐胁迫应答基因[J].核农学报,2016(8):1470-1479.

[24]裴翠明,张振亚,马进.南方型紫花苜蓿苗期叶片盐胁迫差异蛋白分析[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16(11):1629-1642.

[25]贾秀峰,李波,孙天颖.不同浓度钙缓解氯化钠盐害下苜蓿幼苗渗透调节能力试验[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6(19):160-162.

[26]李珍,秦艳筠,龚无缺,等.盐胁迫对苜蓿愈伤组织细胞形态结构的影响[J].天津农学院学报,2016(2):21-24.

Research Hotspots of Alfalfain in 2016 Based on a Bibiometrics Analysis

Zhang Xiaofu1,Yang Wenjing2,3,Gong Yadong1,et al
(1.Lanzhou Institute of Animal and Veterinary Pharmaceutics Sciences,CAAS,Lanzhou 730050,China;2.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of Gansu,Lanzhou 730000,China,3.Key Laboratory of Scienceamp;Technology Evaluation and Monitoring of Gansu,Lanzhou 730000,China)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alfalfa research literatures published in 2016 from CNKI datase based on bibliometrics analysis and Pajek software in order to research its hotspots.The results also reflected the frontiers in the area of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Results showed that a total of 538 papers had been reported when alfalfa was the keyword.Among which the most extensively studied hotspots were“yield and quality”,“silage and nutritive value”and“resistance and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lfalfa;bibiometrics;Pajek;research hotspots

S54

A

2095-3887(2017)06-0056-04

10.3969/j.issn.2095-3887.2017.06.016

2017-09-28

中国农业科学院创新工程(CAAS-ASTIP-2016-LIHPS-08);甘肃省青年科技基金计划(1606RJYA308)

张小甫(1981-),男,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科研管理方面的相关研究。

杨文静(1981-),女,助理研究员。

猜你喜欢
苜蓿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苜蓿的种植及田间管理技术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苜蓿的种植技术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科技传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要造就一片草原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
苜蓿:天马的食粮
中国三峡(2017年4期)2017-06-06 10:4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