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彬
(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第二人民医院,河南 周口 477150 )
七氟醚麻醉诱导在患儿全身麻醉中的应用
吴国彬
(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第二人民医院,河南 周口 477150 )
目的 分析七氟醚麻醉诱导在患儿全身麻醉中的应用。方法选择周口市郸城县第二人民医院 2014 年 1 月至 2015 年 1 月收治的患儿 80 例,按照随机原则将全部患儿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 40 例,对照组患儿的麻醉方式选择氯胺酮诱导,实验组以七氟醚麻醉诱导为主。结果睫毛发射消失时,两组患儿的 HR、DBP、SBP 均明显比麻醉有道之前更低,比较两组患儿的各项指标,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实验组患儿的麻醉诱导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患儿(P< 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儿(P< 0.05)。结论在患儿全身麻醉中应用七氟醚麻醉诱导,麻醉起效时间快,对患者循环呼吸系统的影响较小,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七氟醚;麻醉诱导;患儿;全身麻醉;应用
小儿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对其进行注射治疗,可能会使得患儿不配合,引发患儿的抵触情绪,很容易导致一些不良反应发生[1]。而七氟醚是一种新型的吸入性麻醉药物,气吸收比较快,恢复很快。而且七氟醚味道芳香,患儿更容易接受,基于此,本研究主要分析七氟醚诱导麻醉对患儿全身麻醉的效果,结果收效显著,现将主要研究情况汇报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患儿80例,其中男性46例,女性34例;年龄3~9岁,平均年龄(5.2±1.7)岁;体质量11~23 kg,平均体质量(17.6±5.2)kg。按照随机原则将全部患儿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0例,在年龄、性别、体质量等一般资料方面,两组患儿比较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对照组患儿采用氯胺酮麻醉诱导,给予5 mg/kg氯胺酮和0.03 mg/kg阿托品肌内注射,在患儿睫毛反射消失后推入到手术室中。实验组患者采用七氟醚麻醉诱导,在面纱中滴入3~4 mL七氟醚,并在患儿口鼻上扣好面罩,实施紧密性吸收,在患儿睫毛反射消失后推入手术室。术中两组患儿均应给予丙泊酚2.6 mg/(kg·h)静脉泵注,来持续性麻醉。
1.3 临床观察指标:对两组患儿麻醉诱导前和睫毛反射消失后的心率(HR)、舒张压(DBP)、收缩压(SBP)值进行观察记录;并对两组患儿的麻醉诱导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统计记录。
1.4 统计学方法:本研究以IBM SPSS22.0统计学软件作为数据分析软件,计量质量以t值检验,采用(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明显,有统计学以。
2.1 两组患儿麻醉诱导前后的各项观察指标分析:睫毛发射消失时,两组患儿的HR、DBP、SBP均显著低于麻醉诱导前,两组患儿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儿的麻醉 诱 导 时 间 ( 51.8±10.6)min 显 著 短 于 对 照 组 患 儿 的 麻 醉 诱 导 时间(79.6±15.2)min,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 验 组40例 患 者 呕 吐 2例 (5.0%) , 分 泌 物 增 加 4例 (10.0%) ,躯体运动4例(10.0%),其他症状2例(5.0%);对照组40例患者 呕 吐8 例 (20.0%) , 分 泌 物 增 加16例 (40.0%) , 躯 体 运 动10例(25.0%),其他症状12例(30.0%)。实验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儿,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氯胺酮是一种镇痛效果比较显著的麻醉药物,具有比较理想的麻醉效果,不需要实施深度麻醉就能取得比较理想的镇痛效果。在应用期间,患者的上呼吸道反射功能能维持正常,进而让胃内容物的误吸发生概率降低。氯胺酮具有较好的安全性,不存在麻醉兴奋期和疼痛敏感期,镇痛效果能快速得以发挥。然而氯胺酮具有一定的成瘾性,如果使用时间较长则应损伤患者身体,另外氯胺酮的应用还会引起一系列不良反应,如分泌物增加、血压上升、呼吸暂停以及幻觉等[2]。
七氟醚是新型吸入麻醉药物,气味芳香,患儿接受程度更高,同时麻醉诱导时间和苏醒时间较短。七氟醚麻醉诱导能有效预测苏醒时间,所以具有比较理想的控制性;还能让毒素导致的肺组织氧化应激反应减轻,七氟醚会对食管下段括约肌张力造成影响,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应对反流误吸现象进行有效预防;七氟醚麻醉诱导基本不会发生喉痉挛或者支气管痉挛。面罩吸入法操作比较简单方便,但是在对七氟醚给药剂量进行控制时却存在一定难度,患儿在吸入七氟醚数量方面存在自限性[3]。在清醒的状况下,患儿呼吸幅度大,七氟醚吸入剂量较多,麻醉就能快速生效。剂量依赖性会对患儿呼吸造成抑制,减小呼吸频率,让药物吸入量减少,进而让诱导过程更加平稳。对本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可知,睫毛反射消失时,两组患儿的HR、DBP、SBP均显著低于麻醉诱导前,两组患儿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儿的麻醉诱导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患儿(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儿(P<0.05)。
综上所述,在患儿全身麻醉中应用七氟醚麻醉诱导,麻醉起效时间快,对患者循环呼吸系统的影响较小,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1]杨峰云.七 氟醚 麻 醉诱导在患儿全身麻醉中的应用[J].健 康 导 报:医学版,2015,20(6):23-23.
[2]刘键.七 氟 醚 麻醉诱导 在 患儿全身麻 醉中的应 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18):127-128.
[3]杜祯华.七 氟醚 麻醉诱导在 患儿 全身麻醉中的应 用[J].医学美 学美容:中旬刊,2015,24(3):166-166.
R614
B
1671-8194(2017)02-006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