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鑫 张海英*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辽宁 沈阳 110001)
D-二聚体的检测及临床应用新进展分析
刘 鑫 张海英*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辽宁 沈阳 110001)
血浆D-二聚体为继发性纤溶特有的代谢物,属于纤溶酶水解交联纤维蛋白形成的降解产物的一种。D-二聚体的含量变化在临床中可作为鉴别患者体内高凝状态或者原发性、继发性纤溶的重要指标,不仅如此,同时也可是溶栓治疗效果是否有效的主要观察指标之一。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临床中D-二聚体检测的应用不断更新。本文中,就D-二聚体的形成情况、相关检测方法以及在临床中的新进展等进行文献综述。
D-二聚体;检测;临床应用;新进展
D-二聚体(D-Dimer,D-D)属于一种特异降解产物,主要来源于纤溶酶溶解的交联纤维蛋白[1]。该产物具有增高、阳性反映纤维蛋白溶解的功能。其中,临床上以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属于最常见。近十几年来,伴随着临床医学对D-二聚体的不断研究和突破,其生理以及病理功能得到有效进展[2]。对于D-二聚体在临床上的新应用,主要包括用于高凝状态、肾脏疾病、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恶性肿瘤以及溶栓治疗等,且效果被广泛确认。D-二聚体对于以上临床疾病的早期诊治、病情监测以及预后评估提供了较为重要的指导,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3]。本文中,主要对D-二聚体的相关检测方法、临床新应用等进展进行相关文献综述。
迄今为止,对于D-二聚体的检测,常用的方法主要包括ELISA法、胶乳凝集法、胶体金免疫渗透法以及胶乳增强型免疫比浊法四种[4]。①ELISA法:主要采用的为双抗体夹心法,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尽管如此,但该操作的复杂性较高,对于检测结果的相关影响因素过多,在临床急诊的快速检测中并不适用。因此,快速ELISA法(VIDASDD)应运而生,不仅将传统ELISA法的高敏感、高特异性等优势得到保留,且弥补了检测时间长等缺陷,极大缩短了检测时间,在单个标本的临床检测中极为适用。然而检测时需要用到VIDAS免疫分析仪,在临床中的使用具有较大的限制性。②胶乳凝集法:该检测方法主要定性或半定量地测定D-二聚体的含量,优势为操作简单、检测快速,在急诊快速检测中适用性较大。缺点为结果判断靠肉眼观察、主观差异较强,在大批量检测中适用性不强。③胶体金免疫渗透法:该检测方法操作简便、检测快速,对于单个或成批标本的检测均适用,且可进行定量检测。然而在静脉血栓栓塞排除诊断中,其敏感性、阴性预测值并不高,同样具有局限性。④胶乳增强型免疫比浊法:该检测方法主要通过仪器,对其浊度的变化进行检测,进而对血浆中的D-二聚体含量进行有效反映,主要优势包括检测快速、稳定性强以及灵敏度高。
2.1 用于静脉栓塞的诊断和筛查:静脉血栓栓塞(VTE)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患者形成深部静脉血栓(DVT)以及出现肺栓塞(PE)等并发症[5]。其中静脉造影术、肺血管造影术属于诊断DVT的金标准。虽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但该诊断方法属于侵入性操作,对患者的机体损伤较高,患者本身具有引发深静脉栓塞或其他并发症的风险,且费用较高,难以被广大患者接受。于2010年,经过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的H59-P指南指出,临床危险度在低、中峰值时候,定量检测的D-二聚体结果可用作为VTE的排除依据;而其阴性的检测结果,与Wells<2分相结合,可作为排除VTE的标准。然而,若患者的D-二聚体检测结果呈现为阳性时,需与影像学检查相结合进行综合性的评估。
2.2 用于DIC的早期监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在临床中,属于众多疾病在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出血性综合征。该综合征的相关致病因素可将凝血系统激活,进而导致患者的血液广泛凝固(于全身微小血管内)。血液凝固后,进而形成微血栓(主要成为为血小板和微纤维)。凝血因子的大量被消耗,使得纤溶亢进继发,使得微血栓的交联纤维蛋白被纤溶酶降解,最终产生D-二聚体。研究结果中显示[6],在DIC的诊断中,D-二聚体的阳性率高达100%,其预测值同样达到91%,不仅如此,其特异性达到97%,极高的阳性率、预测值以及特异性,使得D-二聚体被认为属于目前为止,用于诊断DIC准确性最高的指标之一。
2.3 用于溶栓治疗的监测:对于使用溶栓药物治疗的患者,D-二聚体是其治疗效果的重要观察指标。其血栓形成后,患者溶栓的活性情况仅可通过D-二聚体进行反映,主要表现为:应用溶栓药物治疗后,患者的D-二聚体存在显著升高的情况。若药效反映,则D-二聚体升则会迅速下降。若用药后,患者的D-二聚体升仍旧维持在一定水平或者为出现明显升高,则表示所使用的溶栓药物的剂量严重不足,需调整剂量。若患者停止溶栓,则其D-二聚体水平即恢复正常,针对不同的疾病,其使用溶栓治疗后的D-二聚体峰值同样各不相同[7]。
2.4 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和病情评估:对于多数冠心病患者,其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凝血和纤溶失衡情况。冠心病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可以D-二聚体水平变化为主,对不同疾病患者,其D-二聚体水平各不相同,D-二聚体的水平变化与患者的病情的严重程度具有密切关联。D-二聚体水平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硬化、不稳定心绞痛(UAP)以及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升高状态。D-二聚体水平在AMI患者中,检测呈显著升高状态,因此可作为该疾病的诊断参考指标;在UAP患者中,同样呈现明显升高状态;而在SAP中若不升高,则同样可用于鉴别的诊断依据之一。
2.5 用于恶性肿瘤疗效和预后评估:自1865年以来,医学上首次将肿瘤描述为一种血栓性疾病。之后越来越多医者均认识到,对于肿瘤患者,其体内同样存在着异常的凝血状态。大部分肿瘤患者均有纤溶亢进现象,导致D-二聚体检测水平呈升高趋势。D-二聚体虽然并不属于肿瘤的特异性标志物吗,但同样对肿瘤的相关临床诊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尤其对于卵巢癌的诊断,使用D-二聚体辅助检测,可降低误诊率。
综上所述,对于患者体内的高凝状态或者纤溶亢进,D-二聚体可作为特异性较高的分子标志物。一旦体内有活化的血栓形成,或者纤维溶解活动,其D-二聚体水平便会升高。近几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对于D-二聚体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D-二聚体对与临床协助疾病诊断、病情监测以及预后判断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
[1] 石恩荣,周格琛.血浆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6,37(6):779-780.
[2] 王德才.同型半胱氨酸和D-二聚体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检测和临床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15):16.
[3] 孟宪君.D-二聚体、FDP检测在急性与陈旧性脑梗死诊断临床应用[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5,28(3):350-351.
[4] 杨良.凝血四项和D-二聚体与血清AFP联合检测在肝癌患者中的临床运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5,12(A1):245-247.
[5] 梁妙翎.D-二聚体的临床应用新进展[J].右江医学,2016,44(3):347-349.
[6] 李永生,谢筱颖,卢燕金,等.两种试剂定量检测D-二聚体值临床应用价值比较[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7,19(1):71-72.
[7] 李哲诚.溶血磷脂酸及D-二聚体检测预测进展性脑卒中的临床应用[J].临床医学,2015,35(10):87-88.
R446
A
1671-8194(2017)25-0023-02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