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临床针灸配穴原则

2017-01-15 08:09陈以国
针灸临床杂志 2017年10期
关键词:配穴选穴腧穴

王 鹰,陈以国

(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沈阳110032)

针苑百花

浅谈临床针灸配穴原则

王 鹰,陈以国△

(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沈阳110032)

针灸依据传统中医辨证论治理论,通过作用于人体经络穴位对人体进行气血阴阳的调整,达到治疗疾病、健体防病的功效。而临床为了更好地发挥针灸治疗疾病的效果,笔者导师认为针灸处方需要遵循一定的配穴原则,包括选穴精妙而少、穴位间相需取效、谨遵随证加减,对现今临床针灸配穴治疗疾病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针灸;针灸处方;配穴;原则

针灸作为传统中医疗法在临床治疗疾病和防病保健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以其操作简便、效果明显、副作用小等优势逐渐在临床应用范围扩增迅速。由于针灸秉承传统中医基础理论以人为本、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等,因此对于针灸处方的组合对治疗疾病产生的效果影响颇深,故笔者将从针灸的作用及配穴的重要性、现代各中医针灸学者对此论题的见解以及导师所提出的临床针灸配穴原则作以阐述和总结并作此文,以期指导临床使用针灸处方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1 针灸的作用以及配穴的重要性

针灸不仅具有通过经络穴位对人体气血阴阳进行有效调整以达平衡的作用,同时还可以通过调整人体增进体内物质循环或药性物质的减毒增效[1]。对于针灸治疗作用的机理研究[2]提出针灸是通过人的中央调控系统、经络外信息传递系统、遵循同位点配穴规则来实现对人体功能紊乱与疾病的治疗与调整的。

2 现代各中医针灸学者对针灸配穴的理解

一般来说,为加强综合治疗作用而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腧穴配伍叫做针灸的腧穴配伍[3],而两个腧穴各自单用时没有显著疗效,合用后疗效显著,则称两穴具有协同作用[4-5]。对于这种效果的理解,韩兆棋等借用药理概念较早提出了腧穴协同与拮抗作用的含义[6],但后人对于该观点解释针灸配穴的综合作用来说认为具有一定的片面性[7-8]。现代中医针灸学者对于针灸配穴的观点众多,笔者查阅近10年文献选观点创新者总结如下。

2.1 配穴考虑“形、气、能、量”

胡玲等[9]认为不同穴位因不同经穴、主治、同一腧穴双向主治等功能的特异性,可表现为“形、气、能、量”的不同。形,即穴位的形态特征,包括大小和深度;气,指穴位的功能特征,也即“气”的汇聚状态,有学者用“开阖”表示;能,指穴位的功效特征,即穴位的主治特点和效能;量,指不同刺激量与刺激方法对穴位有不同影响的特征。通过引起相应器官的针刺效应的加强或减弱,即穴位的协同作用,是提高针灸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2.2 穴方遵循“君、臣、佐、使”

杜小正等[10]认为针灸配穴的处方包含脏腑经络理论指导下完备的以君、臣、佐穴组成的针灸处方,其中,君穴对病证起主要治疗作用,臣穴协助君穴以加强治疗作用,辅助君臣穴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症状的腧穴为佐穴。君穴与臣穴构成了处方的主穴,佐穴或有或无。这种组合的目的是寻求“1+1>2”的综合治疗效果。

2.3 以《内经》“治未病”思维组穴

白宇乾等[11]认为《内经》的“治未病”思想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及病后防复”3个方面具有临床针灸配穴的指导意义。

并依据客观环境可能或已有的变化,进行在疾病过度期间的选穴,综合考虑三因之因时、因地、因人,寒冬以灸,炎夏施针,避开女子月时针刺,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等的不同特点,各有侧重加以防护,维持机体阴阳平衡。

依据“邪之新客来也,未有定处,推之则前,引之则止,逢而泻之,其病立已”指出疾病早期应及时治疗,并引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指出由表传里或循三焦或循卫气营血等病邪传变规律,提出临床除应针对病因治疗外,常考虑截断其传变途径,在患病正气充实之初,及时治疗,扶助正气,驱邪外出,防止病邪传变。

此外还有见肝之病,知肝传脾,防脏腑乘侮选穴法;正气不足或者邪气太强时防正虚感邪选穴法;因治疗不当而引起不良反应的纠偏防过选穴法;和对疾病初愈后,针灸补益正气以驱除余邪的病后防复配穴法。

2.4 依据刺激变量颠覆传统选穴

韩红等[12]认为传统的配穴方法,重点体现的是腧穴功效的组合效果,而临床实际应用的针灸处方,需要考虑疾病轻重缓急、寒热虚实等变量。同时针刺的补泻、刺激强弱、治疗的方式和时间等也很重要。因此提出大方、小方、轻方、重方、急方、缓方、奇方、偶方等,从病因病机、虚实、针刺方法和刺激量等角度,补充传统配穴方法,为针灸配穴理论的研究和发展提出了新的途径。

3 针灸配穴的三原则

笔者导师临床行医30余年,针药并举,在临床治疗疾病取效良多,针灸技法方面造诣颇深,提出临床针灸配穴最需重视的3个原则。

3.1 精而少

李中梓《医学入门》指出:“大凡用针,皆以一针为律,多则二针,多于四针者可恶。”而在临床以及其他使用针灸的医疗场所中,用针过多的现象并不罕见。观古代医书可知针灸处方选穴始终遵循精准而穴少的原则。从现存最早记载针灸腧穴配伍的古籍《黄帝内经》中记载的多达400余个针灸处方研究发现其组成多为2至4穴。直至晋至隋唐时期,针灸处方理论由于不断充实和积累,处方虽仍以单穴为主,但多穴处方已大量出现,但取穴数仍遵精而少的特点。如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中取两穴或两穴以上的条文共152条,占治疗内容总条文(1045 条)的 14.5%[13-14];书中配穴虽穴少,但蕴含思路和方法,现今仍为临床所用。今人承淡安先生[15]也以重点取穴。

为了更好地沿用古代用穴精而少的特点,现予对策如下。

3.1.1 借鉴歌赋 特效穴的应用,如金·窦汉卿著《标幽赋》中有“体重节痛而俞居,心下痞满而井主”,是对五腧穴应用范围的概括。临证用穴还有“头风头痛,刺申脉与金门;眼痒眼疼,泻光明与地五”。用穴思路上,有循经远取,“泻络远针,头有病而脚上针”;有标本根结,体现窦氏对局部与远道配穴的重视,“更穷四根三结”。《百症赋》记录近百种病证的选穴治疗,配穴方法有数十种,其“先穷其病源,后攻其穴道”明确体现了辨证施治的主导原则[16],如“囟会连于玉枕,头风疗以金针;悬颅颔厌之中,偏头痛止;强间丰隆之际,头痛难禁”,针对不同部位、病因的头痛,辨证选穴。

笔者导师临床常用《内经》中商阳治耳鸣、《席弘赋》中百会治呛咳,用穴简便,起效迅速,这样取穴不仅为患者带来更少疼痛的就诊体验,又体现了施针者对于中医理论、经络系统和古籍配穴精要的掌握程度并促进其继承,更减少了对于医疗器材的过度使用而造成的浪费,故应大力提倡。

3.1.2 认名用穴 精诚大医孙思邈提出:“诸孔穴之名不徒设,皆有深意”,穴位本身的名字就是穴位的使用说明,如陶道治疗郁症,取义针刺后取得让患者身心愉悦如乐陶陶之感而配用。这种取穴更体现医者对于中医古典文化的认识,暗含传统的中医取象比类的哲学思维,是直观的针灸配穴依据。

3.2 随证加减

观察现今的中医医院系统,针灸科发挥的治疗范围大多局限在疼痛以及软伤科疾病上,针灸医生类同于康复治疗师,这与古代针灸的治疗作用相违背,阻碍针灸在临床的发展。然而针灸因配穴是在辨证的基础上而进行遣穴组方配伍施治,辨证(症)是中医的标准思维方式,不辨证而用针灸者,非中医针灸,且疗效差异大,故而随证加减在推广针灸的治疗方面意义重大,其配穴原则如下。

3.2.1 辨证论治 面对复杂的疾病,即要求医生对于患者提供的杂乱的疾病信息(证)归纳、分析、整合出清晰的疾病的发病机制,以找出致病因素,并提出切合实际的治疗方法,这一过程就是辨证论治。其中最具有中医诊疗特色的脉诊对于辨证论治有举足轻重的参考意义。因此,临床配穴应沿用并发挥脉诊在诊断疾病的治疗作用,凡欲用针,必先诊脉,真正达到四诊合参,划定与脉象脏腑气血阴阳所需相符的穴位组合,并依据脉象的变化检验针刺前后的气血变化,更全方位地验证依据脉象可进行针灸配穴并提高临床疗效。

3.2.2 随症加减 主症是病人求诊的主要原因和急盼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处理疾病的主要目标及驱动力,故在此类情况下,选择特异性经穴对症治疗,不失为最有效的方法。这种配穴方法检验了一个医生抓主要矛盾及操控症穴关系的能力。如胃胀痛拒按、厌食、吐不消化食物后舒、苔厚腻、脉滑属食积,取任脉、足阳明经穴和胃之募穴为主,如下脘、中脘、梁门、天枢、内庭和支沟等;若胃部隐痛、食少、舌红少苔、脉细数弦细属胃阴不足则养胃生津,取足阳明经穴及胃之募穴,如胃俞、太溪、三阴交和血海等。寒邪犯胃则加中脘温胃散寒;肝气犯胃加太冲疏肝理气。

3.3 巧配相需

常规取穴单穴为效奇,多穴为配巧。也是中医整体观念的一种体现,人体各部位之间以阴阳、五行等关系制约维系,那么在人体要发挥单穴难以企及的巧妙的配穴效果也要遵循中医天人相应的相类规律,要寓中医医理于其中。笔者导师在临床常用针灸配穴处方,如理气培元方:建里、天枢,建里培元气,天枢调升降,适合于所有慢病调理;补阳还五方:足三里、悬钟,三里健脾和胃,悬钟疏肝利胆、填精益髓,二穴协同,使阴升阳降,气血冲和,适于调理血压血脂,治疗中风先兆及中风后遗症;定痛方:合谷、太冲,二穴相伍即古方之“四关”,细观可知两穴位置相似,一前一后,合谷为大肠经的原穴,善于通利大肠而排浊气,太冲为肝之原穴,擅长疏肝理气,从经脉言,两穴都长于理血,从属性看,同属“土”,所以两穴又都善于化湿,故能发挥祛湿通络、活血定痛的效果。

4 总结

分析疾病病因病机、辨证施治,适当选穴并合理组合是针灸治疗疾病的关键因素。针灸配穴原则应在继承古代针灸组方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各路医家从临床实践总结更多的经验,以启发后人。笔者在总结前人配穴经验的基础上,重视笔者导师对于临床针灸配穴原则的宝贵建议,以期更好继承中国古代针灸的传统治疗方式,并为现今促进扩大临床针灸治疗范围出此薄力。

[1]陈以国,成泽东,陈明明.针刺对紫杉醇在Lewis肺癌小鼠体内分布趋向性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8):1584-1587

[2]陈重.关于针灸治疗作用原理的探讨[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394-396

[3]石学敏.针灸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6

[4]李学惠.“内关”“神门”“心俞”间协同作用与拮抗作用实验研究[J].中国针灸,2002,22(12):819-821

[5]王琴玉.关于腧穴间作用协同与拮抗的思考[J].中国针灸,2001,21(9):537-539

[6]韩兆棋,韩兆良.对“再论穴位的特殊性与补泻的关系”一文的商榷[J].江苏中医,1964(6):36-38

[7]李学惠,王琴玉.腧穴间协同作用与拮抗作用的研究[J].中国针灸,2002,22(6):387-388

[8]孔素平.肺俞募配穴对肺功能的协同拮抗作用[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03:16

[9]胡玲,蔡荣林.腧穴协同作用的研究与思考[J].上海针灸杂志,2012,31(6):434-437

[10]杜小正,秦晓光,赵彬元.试论针灸配穴处方的组方原则[J].江苏中医药,2007(9):49-51

[11]白宇乾,崔韶阳,李万瑶.“治未病”理念在针灸穴位配伍中的应用[J].新中医,2010(7):101-102

[12]韩红,谷忠悦.针灸配穴处方的理论研究与探讨[J].辽宁中医杂志,2008(8):1239-1240

[13]张胜春,赵京生.《针灸甲乙经》配穴特点分析[J].针灸临床杂志,2002,18(3):5-7

[14]纪军,王正明.《针灸甲乙经》处方配穴特点分析[J].上海针灸杂志,2004,23(7):37-39

[15]承淡安.中国针灸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204

[16]明·高武.针灸聚英[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

Selection Principles of Acupoints in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WANG Ying,CHEN Yi-guo△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Shenyang 110032,China)

The therapy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can achieve the effect of preventing and treating diseases,with its action of harmonizing Qi and blood,regulating yin and yang,guided by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TCM.The selection principle of acupoint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obtaining more effective treatment.This research pointed out that the points chosen should be less but effective,they should be modified according to different syndrome and needs,which contributed to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treatment in clinic.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Acupoint Formula;Acupoint compatibility;Principle

R245-0

A

1005-0779(2017)10-0074-03

王鹰(1990-),女,2015级针灸推拿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通讯作者:陈以国(1957-),男,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针刺机理方向研究。

2017-04-19

猜你喜欢
配穴选穴腧穴
经络腧穴学腧穴定位的学习心得*
基于数据挖掘的藏医放血疗法治疗高血压选穴规律
从“心脑同治,腹背双调”探析焦虑症的推拿选穴思路
基于古今文献的运动障碍选穴规律探析
基于Unity3D技术的移动端数字人体腧穴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针灸大成》中合谷穴的主治、配穴规律研究
《灵枢?官针》篇刺法中的取穴配穴法浅析
《针灸资生经》五腧穴之井穴应用研究*
穴位贴敷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选穴规律分析
旅途止泻按脾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