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用于急性脑梗死的临床价值探究

2017-01-15 07:34胡丽霞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23期
关键词:显著性神经功能脑梗死

胡丽霞

(延边脑科医院检验科,吉林 延吉 133000)

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用于急性脑梗死的临床价值探究

胡丽霞

(延边脑科医院检验科,吉林 延吉 133000)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在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至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8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一般资料,将其按照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为A组(轻度神经功能缺损组,n=282)、B组(中度神经功能缺损组,n=261)、C组(重度神经功能缺损组,n=257)。以同期到本院体检的264例健康人为D组。对比分析四组研究对象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A组、B组、C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高于D组(P<0.05),且A组、B组、C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1周、2周,A组、B组、C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8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后随访12个月,复发144例,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17.8±4.3)mg/L;未复发656例,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7.0±1.8)mg/L。二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对比,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在急性脑梗死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和推广。

急性脑梗死;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

现阶段,脑梗死因其高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且发病年龄呈现年轻化,预后差等特点,已发展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1]。该病发病机制较为复杂,考虑与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作为致使患者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之一,炎症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2]。为有效控制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恶化,寻找有效治疗方案,改善患者预后,临床上不断加深对急性脑梗死早期的炎性反应和损伤作用的研究[3]。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8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至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8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一般资料。800例患者中,男496例,女304例;年龄55~75岁,平均年龄(60.2±3.5)岁;发病时间3~72 h,平均发病时间(25.2±10.3)h。将800例按照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为A组(轻度神经功能缺损组,n=282)、B组(中度神经功能缺损组,n=261)、C组(重度神经功能缺损组,n=257)。以同期到本院体检的264名健康人为D组,男150例,女90例,年龄50~74岁,平均年龄(58.6±6.3)岁。四组研究对象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对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8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采用相同治疗方法,包括扩张血管、抗血小板聚集、清除自由基、改善脑循环等。

1.2.2 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所有研究对象均抽取2 mL空腹静脉血,24 h内分离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以免疫单扩散法进行检测。1.3 观察指标:对比分析四组研究对象不同时间段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情况。对8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12个月随访,观察其复发情况,并对比复发患者与未复发患者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分析数据,以(x-±s)表示计量资料,计量数据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数据对比采用χ2检验,若P<0.05则二者间存在显著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不同时间段四组研究对象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对比:治疗前,A组、B组、C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分别为(12.0±1.3)mg/L、(17.0 ±2.2)mg/L、(23.7±1.9)mg/L,均高于D组的(3.0±1.0)mg/L,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A组、B组、C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对比,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

治疗后1周,A组、B组、C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分别为(7.0± 1.3)mg/L、(11.7±2.5)mg/L、(16.3±2.5)mg/L,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2周,A组、B组、C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分别为(2.9±0.6)mg/L、(8.8±1.9)mg/L、(10.1 ±3.1)mg/L,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

2.2 8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访12个月情况对比:8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后随访12个月,复发144例,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17.8± 4.3)mg/L;未复发656例,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7.0±1.8)mg/L。二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对比,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 论

现阶段,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急性脑梗死发病率呈现逐年增长趋势,且表现出明显的年轻化趋势[4]。高血脂、高血压、血液高黏滞性等均为引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脑梗死形成的病理生理基础便是这些危险因素长期累积造成的脑动脉血管炎症及血栓形成。

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炎症以及氧化应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超敏C反应蛋白是血管炎性反应的敏感指标,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5]。相较于常规C反应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在反映机体炎症特点,尤其是不显性炎症、慢性炎症上,有着更为独特的优势。超敏C反应蛋白是急性脑梗死炎症状态的标志物。一旦患者出现急性脑梗死,会提升其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因此,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与急性脑梗死病情呈正相关。有研究认为,超敏C反应蛋白在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对脑梗死患者的预后进行预测和评估[6]。

本研究分析了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结果显示,治疗前,A组、B组、C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高于D组(P<0.05),且A组、B组、C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体检者,而且,随着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的加重,其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也会明显提升。而在治疗后1周、2周,A组、B组、C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结果表明,急性脑梗死患者在经过积极治疗后,其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病情好转,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也会随之下降。

本研究对8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随访,结果显示,复发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17.8±4.3)mg/L,未复发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7.0±1.8)mg/L,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复发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较未复发者高。所以,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与急性脑梗死病情呈正相关。综上所述,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在急性脑梗死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和推广。

[1] 龙璐,陶亚,王堃,等.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及纤维蛋白原检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意义[J].实用预防医学,2013,20 (5):599-601.

[2] 林燕妮,刘一尔.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与急性脑梗死关系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3):176+178.

[3] 刘建军.急性脑梗死患者同型半胱氨酸和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5):1301-1303.

[4] 郑建琼,杨年安.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病情的相关性[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4,30(5):391-393.

[5] 张清平,邹长进,彭焦武,等.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超敏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水平[J].微循环学杂志, 2013,23(1):31-32.

[6] 项丽娜,谢聃,张拥波,等.脑梗死急性期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与梗死类型的关系[J].中国全科医学, 2010,13(3B):831-833.

R74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7)23-0150-02

猜你喜欢
显著性神经功能脑梗死
对统计结果解释和表达的要求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凝血相关检测指标在脑梗死中的应用研究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早期康复锻炼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基于区域特征聚类的RGBD显著性物体检测
基于显著性权重融合的图像拼接算法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