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辉王薇薇宋 月
(1 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检验科,辽宁 沈阳 110002;2 辽河油田总医院神经内科,辽宁 辽河 124010;3 大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辽宁 大连 11602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桨蛋白Z水平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高危因素与血桨蛋白Z水平的相关性
赵 辉1王薇薇2宋 月3
(1 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检验科,辽宁 沈阳 110002;2 辽河油田总医院神经内科,辽宁 辽河 124010;3 大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辽宁 大连 116021)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桨蛋白Z水平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高危因素与血桨蛋白Z水平的相关性研究。方法分别检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高胆固醇患者、高血糖患者及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患者血浆蛋白Z水平,并检测健康体检者血浆蛋白Z水平作为对照。结果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浆蛋白Z水平明显下降(P<0.01),高胆固醇、高血糖、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患者血浆蛋白Z水平明显下降(P<0.01),与胆固醇、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成负相关。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蛋白Z水平明显降低,高胆固醇、高血糖、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患者血浆蛋白Z水平明显下降,蛋白Z降低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危险因素。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血桨蛋白Z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是全球性常见病,由于其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高,严重危害着人类的身体健康。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中,凝血功能紊乱与血栓形成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冠状动脉中的血栓性事件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生的关键[1]。新近报道,动脉血栓性疾病与血浆蛋白Z浓度有密切关系。本实验通过检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桨蛋白Z水平及高胆固醇、高血糖、高低密度脂蛋白患者血浆蛋白Z水平,探讨蛋白Z水平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相关性以及可能机制,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
1.1 一般资料:随机选择2013年5月至2013年7月入院治疗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30例,其中男15例,女15例,均符合国际心脏病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ISFC/WHO)1979年冠心病诊断标准;选择高胆固醇、高血糖、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分别30例,男15例,女15例,年龄范围为41~90岁。另选取同期体检中心受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男15例,女15例,年龄范围为41~90岁,并排除严重肝肾功能异常、心功能异常、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严重感染,并且未使用过雌激素、避孕药、抗凝剂、炎症抑制剂等药物,其年龄、性别与患者组相匹配。
1.2 标本采集: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发病2 h内采集血液,其他所有患者晚餐后均禁食10~14 h,次日清晨抽取治疗前患者和健康体检者空腹静脉血2 mL。采用国际标准化枸椽酸钠真空抗凝管(抗凝剂与血液比例为1∶9),混合10~20 min后,3000转/分离心10 min,分离出血浆并将血浆保存于-80 ℃冰箱,3个月内完成检测。
1.3 检测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蛋白Z水平。试剂盒由法国STAGO公司提供,采用上海科华酶标仪检测。冰冻血浆标本于实验前取出,快速复融,严格按照试剂盒及仪器使用说明操作。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认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男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蛋白Z水平降低,降低较明显,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女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蛋白Z水平降低,降低较明显,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性高胆固醇、高血糖、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患者血浆蛋白Z水平下降,下降水平没有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明显,但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女性高胆固醇、高血糖、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患者血浆蛋白Z水平下降,下降水平没有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明显,但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性与女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浆蛋白Z水平没有明显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凝血功能紊乱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粥样斑块的破裂和血栓形成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主要病理生理变化。蛋白Z[3](protien Z,PZ)是20世纪90年代发现的一种血液凝固调节蛋白,是一种维生素K依赖的单链糖蛋白,由肝脏合成后分泌入血。人血浆PZ的相对分子量为62 kD,半寿期约为2.5d,其基因位于13q34。PZ可以促进凝血酶与磷脂表面相结合,起到促凝作用,同时又可作为一种辅助的因子,在钙离子参与下通过与PZ依赖性蛋白酶抑制剂结合于磷脂表面,而作用于被激活的凝血因子X(FXa),使之灭活,从而参与抗凝过程,在凝血、抗凝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关于动脉血栓性疾病与血浆PZ浓度变化的研究报道不多,且结论不一,近年来引起广泛关注和兴趣。Fedi等在英国伯明翰的第十一届国际血栓与止血会议上报道14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现ACS 患者PZ 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认为PZ缺乏是ACS的独立危险因素。潘学宜[2]等对4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及60名健康对照组的PZ检测发现,AMI组的PZ明显减低。Sofi等研究也认为PZ缺乏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独立危险因素,其在 2006年对ACS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随访结果显示,入院时血浆PZ水平<609.3 ng/mL,其发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events,MACE)的比例高于PZ正常者。本实验研究结果与其相似,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浆PZ水平较健康体检者下降,且有统计学意义(P<0.01)。原因可能是由于PZ沉积于微血管内皮细胞及粥样斑块中,造成血浆PZ水平降低,加重动脉粥样硬化,从而引起急性心肌梗死。Greten等曾对18例动脉血栓患者进行免疫组化分析血管壁中PZ的沉积情况,发现动脉硬化者均有PZ沉积,而正常人中未见沉积,据此Greten认为PZ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损伤及斑块的不稳定性存在一定关系。也与本研究相符合。另外有研究证实,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均伴有高凝状态,在体内凝血功能紊乱时,PZ降低可加重凝血障碍。还有研究显示,ACS患者体内出现大量炎性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6(IL-1-6)、肿瘤坏死因子(TNF)等可降低血浆PZ水平而影响其作用。但是PZ究竟以何种机制或方式影响ACS的发生发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许多研究已证实血清中的总胆固醇(CHO)、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增高有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血浆胆固醇浓度下降10%,冠心病发病率下降20%。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是冠心病的主要脂类危险因素,直接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3]。血糖(GLU)的升高提着机体存在糖代谢紊乱,由于高血糖的持续存,会导致蛋白质、脂肪,以及水、电解质的代谢紊乱,导致冠心病等疾病的发生。且高血糖导致动脉粥样硬化通常较早,进展也较迅速。本实验结果显示高胆固醇、高血糖、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患者血浆蛋白Z水平较正常健康体检者降低,且明显呈现负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国内有学者研究显示,高胆固醇、高血糖、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患者血浆蛋白Z水平无显著相关性[4-7]。和本实验研究结果不一致,可能存在很多原因,比如地区的差异性,患者年龄的选择差异,及研究样本量较少等造成的影响。所以高胆固醇、高血糖、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血浆蛋白Z水平的相关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通过本研究显示,血浆PZ水平的检测,结合其他临床资料分析,极有可能成为评价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危险程度的一个方法,PZ水平降低预示ACS的风险性增加,可能为ACS发生发展的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
[1] 汪钟,郑植荃.现代血栓病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7:407.
[2] 潘学宜,丁彩屏,钟亮伊,等.蛋白Z检测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临床意义[J].中华血液学杂志,2004,11(25):671.
[3] 洪亮,何文斐,丁继光,等.常用炎性指标对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价值[J].中华传染病杂志,2010,28(8):488-491.
[4] 卢家泽,邝浩斌,李德宪,等.降钙素原检测对肺结核合并肺部细菌感染诊断的临床价值研究[J].中国防痨杂志,2013,35(11):923-926.
[5] 梁涛,周卓东,莫昌干,等.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与心脏结构和功能的相关性研究[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5,32(5):793-795.
[6] 常虹,李莉,魏芳,等.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对cTnI阴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预测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1,9(6):237.
[7] 孙玉发,衣志勇,蒋知新,等.超敏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12,34(4):369-374.
R541.4
B
1671-8194(2017)09-014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