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将成医联体“神经中枢”

2017-01-15 04:44张贺飞
中国卫生 2017年11期
关键词:联体专科远程

文/张贺飞

距离《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已经过去半年时间,医疗媒体频频将头条留给了医联体。对于整个医疗行业来说,医联体建设被提上日程不失为一个好消息。那么,在医联体建设这件事上,互联网又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从《指导意见》来看,医联体主要有4种模式,即城市医联体“1+X”模式、基层“县乡一体化”医共体模式、专科联盟模式以及医疗远程协作模式。可以肯定的是,这些解决方案是深入调研之后的因地制宜,但更为重要的是医联体建设中的信息系统互联。一旦基本的信息系统互联不能实现,医联体建设的门槛将越堆越高。

首先,数据无法互通。医联体建设的初衷是为了解决现有医疗之“痛”,但行之有效的前提是数据的互联互通。在现有体制下,各医疗机构间还不能完全实现数据联通,患者的电子病历和健康档案还无法连续记录和共享。

其次,业务无法协同。数据无法互通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业务难以协同,如远程会诊、处方延伸等还无法完全实现。业务无法协同带来的另一个隐患是,三甲医院借医联体继续扩张,上转多、下转少,病人继续向三级医院集中。

再者,资源无法贯通。在信息系统建设不完善的情况下,医疗资源的贯通和下沉更多依赖三甲医院医生深入基层,效率暂且不论,还涉及资源整合及不同部门的分管。在医疗资源无法贯通的情况下,三甲医院的“虹吸”现象仍将持续存在。

最后,集约优势无法实现。医联体建设的准则之一,便是利用三级公立医院优质资源集中的优势,通过一体化管理模式,发挥对基层的技术辐射和带动作用。现实却是不同的医院采用不同的信息系统,如果不能打破这一壁垒、采取统一的管理模式、发挥集约优势,医联体将形如纸上谈兵。

相比于传统的医疗体制,互联网已然跑在医疗时代的最前端,成为现有医疗资源最重要的“连接器”。

互联网+城市医联体,瞄准“1+X”模式。通过互联网,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创新了医联体形式,即以“智慧宝安”App和微医平台为基础,引入优质医疗资源和创新机制,连接宝安区10家医院、131家社康中心和全区700余名全科医生,构建起“大、中、小、微”四层的“智慧医格”服务体系,实现了数据、能力、服务、支付、供应“五联”。

互联网+医共体,解决基层医联体之痛。基层医联体的困境在于,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一体化管理,在本质上并未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和能力的下沉。而互联网加入后的优势在于,在完善县域医共体的同时,还能实现上下级优质医疗资源的无缝对接。

互联网+专科联盟,补位区域医疗资源。跨区域组建专科联盟的初衷不难理解,即根据不同区域的优势专科资源,组建区域间的特色专科联盟,形成对现有医疗资源的补位。事实上,互联网上也出现了类似模式“互联网医疗集团”,以学科为切入点,整合专家资源,通过线上平台开展远程诊疗、远程医疗教学、远程协作等医疗服务。

互联网医院为主导的远程诊疗。按照《指导意见》的规划,在边远贫困地区发展远程医疗协作网,意在加速优质医疗资源向边远地区流动,进而缓解医疗资源不平衡的现状。就已有案例而言,互联网医院已经初见成效,在远程诊疗、在线会诊等方面走出了一条可行之路。

互联网业已成为这个时代的基础设施,而非可有可无的辅助性工具,特别是在医联体建设上,互联网在模式上所表现出的优越性已无可替代。可以预见的是,医联体的破壁而立并非是一场躲在象牙塔中的改革,拥抱互联网、正视互联网的中枢价值,将是大势所趋。

猜你喜欢
联体专科远程
远程求助
远程工作狂综合征
中外医学专业与专科设置对比分析及启示
心电医联体建设需求分析及意义
安徽省医学会专科分会战“疫”在行动
重庆中医急诊专科医联体成立大会召开
远程诈骗
医联体:足不出户的健康保障
论国内本科和专科的异同
四川省人民医院:医联体求实效、接地气、惠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