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光鸿
(贵州省兴仁县农业局兽药饲料监察所,562300)
猪丹毒的诊断与综合防治
许光鸿
(贵州省兴仁县农业局兽药饲料监察所,562300)
猪丹毒是由丹毒杆菌属的红斑丹毒丝菌 (俗称猪丹毒杆菌)引起的急性、热性、败血性人畜共患传染病,也叫“钻石皮肤病”或“红热病”,俗称“打火印”。临诊症状急性型表现为败血症,亚急性表现为皮肤上出现疹块。慢性病猪表现为心内膜炎和关节炎。夏季发生较多,冬、春季只是散发。本病主要发生于猪,不同年龄的猪都能感染,但以4~6月龄的“架子猪”发病率最高,如防控不好,将给养猪生产者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2014年6月18日上午我县东湖办事处李某养殖的10头50Kg左右的猪相继发病,6月20日笔者接诊后立即前往,根据临床症状,初步诊断为猪丹毒,并立即制定治疗方案,现将诊治情况报告如下,供同行及养殖户参考。
2014年6月18日上午,有3头猪食欲不振,不愿走动,畜主认为是昨日饲喂多了,没有关注。但6月18日下午又有4头猪出现食欲不振、喜卧,不愿走动,6月19日剩下的2头精神沉郁,食欲下降。先发病的3头猪病情更加严重,食欲废绝,在胸、腹、背、肩及四肢外侧出现红色疹块,发病率达100%。
病初,病猪精神萎顿,食欲不振,继而食欲废绝,不愿走动,躺卧地上,体温升高至41~42℃,有口渴感,结膜充血,皮肤潮红,在胸、腹、背、肩、四肢等部位的皮肤出现斑点状红斑,指压退色,去压重现。皮肤潮红处并无肿胀和痛感。粪便干燥呈栗状,病程24h后,在胸、腹、背、肩、四肢等部位的皮肤出现大水不一、方形、菱形或圆形淡红色的疹块,俗称“打火印”。界限明显,稍突于皮肤表面,从几个到十几个不等,单在或数个汇合成一片,可导致皮肤坏死。疹块发生后,体温开始下降,病势有所减轻。
主要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两个方面来作诊断。根据本病主要侵害4~6月龄架子猪、多发于夏季,体温升至41~42℃;皮肤出现大不不一、呈方块形、菱形或圆形淡红色的疹块,稍突于皮肤表面,界限明显等疹块型猪丹毒的典型症状,确诊为猪丹毒。
4.1 青霉素8万IU/Kg,链霉素2万IU/Kg,柴胡注射液10ml,混后一次肌注,每日2次,连用3天。盐酸山莨菪碱注射液10ml肌肉注射,每日一次,连用3天。
4.2 阿莫西林可溶性粉300~400mg/L饮水,恩诺沙星300~500mg/Kg拌料,连用3天。
4.3 口服补液盐兑温开水让病猪自由饮用。
4.4 对呼吸困难、全身皮肤发红、败血症等病情严重的病猪,采取尼可刹米注射液0.5g静脉注射,盐酸山莨菪碱注射液10ml肌肉注射,头孢噻呋钠5mg/Kg静脉注射、补充能量(葡萄糖、ATP、肌酐)。
经上述治疗,3d后进食正常,5d后痊愈,疗效较好。
5.1 将病猪隔离,防止病情在猪群中扩散;合理选择敏感消毒药进行全场带猪消毒。常用消毒药2%福尔马林、3%来苏儿、1%氢氧化钠、1%漂白粉都能很快将其杀死。加强饲养管理,保持栏舍清洁卫生,通风干燥,避免高温高湿,定期对圈舍进行消毒。
5.2 病猪待临床病情得到完全控制后(无新增病例后一周),立即对所有饲养的猪注射猪丹毒、猪多杀性巴氏杆菌病二联活疫苗一头份肌肉注射。贯彻“养重于防、防重于治”的方针,每年定期接种注射猪丹毒弱毒菌苗。
5.3 出栏后补栏时,首先要对圈舍进行严格消毒。隔离观察一周后如无异常,对猪只注射猪丹毒疫苗后才入圈饲养。
S858.28
B
1003-8655(2017)03-004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