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婧婧 陆春霞 董桂清 梁贵秋 石韡韬
(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科学研究院,广西南宁 530007)
广西蚕桑产业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吴婧婧 陆春霞 董桂清 梁贵秋 石韡韬
(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科学研究院,广西南宁 530007)
大力发展蚕桑产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各地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的重要脱贫模式。在全面分析蚕桑产业在广西扶贫脱贫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政策扶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创新“+贫困户”双赢模式、强化龙头企业实力、推广种桑养蚕新技术等更有效利用蚕桑产业服务“精准扶贫”的对策建议,为切实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供参考。
蚕桑产业;精准扶贫;一带一路;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合作社;技术服务体系
位于西南边陲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属于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受资源禀赋、地理位置及社会发展程度等因素的制约,贫困人口超过500万人,贫困人口总量排在全国第4位[1],是我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近年来,为了把广西的扶贫开发攻坚工作抓紧抓准抓到位,更好地改善民生,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贯彻落实“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的要求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2],广西采取将农民脱贫致富与“东桑西移”工程实施相结合的方式,把蚕桑产业作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来抓,但是在推进蚕桑产业“精准扶贫”的进程中,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严重制约着广西各贫困地区利用蚕桑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脱贫致富的成效。现就广西蚕桑产业“精准扶贫”的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一些粗浅的想法,供同仁商榷。
广西有着丰富的桑树资源,随着“东桑西移”工程在广西的成功实践,蚕桑产业成为广西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特色优势产业,2016年广西全区桑园面积达到20.67万hm2,蚕茧产量达到37万t,蚕茧总产量持续领跑全国12年。近年来国家又提出“一带一路”战略,为广西蚕桑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而且在广西蚕桑产业投入较少,每张蚕种养蚕成本在1 230元左右,养蚕毛收入在1 600元左右,如果采用专人专职饲养家蚕,每人每年可饲养10批蚕,1批为1.5张蚕种,则每人每年养蚕纯收入可以达到5 550元[3],超出脱贫基数线2 400多元(脱贫基数线为每人年纯收入3 146元)[4]。目前广西蚕桑产业“精准扶贫”已经取得初步成效,蚕桑产业已经成为广西各个贫困地区农民增产增收的重要推手,广西全区109个县中有54个贫困县,2016年共有44个贫困县依靠种桑养蚕实现贫困户脱贫致富,达到贫困县总数的81.48%。这44个贫困县共有桑园面积10.14万hm2,占广西全区桑园总面积的近50%;蚕茧产量13.73万t,同比增长3%;蚕农售茧收入达54.06亿元,同比增长24.94%,养蚕户人均纯收入3 539元,超出脱贫的基数线[5]。并且在蚕桑产业“精准扶贫”具体实施过程中,广西依照蚕桑产业“短、平、快”的特性,通过切实推进《广西蚕桑产业扶贫工作指导意见》和《广西蚕桑产业脱贫2016春季大行动实施方案》,把握广西农村劳动力资源分布与层次情况,结合蚕桑产业劳动成本低却能较快提升农民经济收益的特点,将蚕桑产业发展和扶贫开发相结合,既符合产业转移与发展的规律,又能解决扶贫工作的实际难题。由此可见,把蚕桑产业融入到“一带一路”战略中去,发展蚕桑产业与“精准扶贫”战略相结合,不仅是广西各贫困县减贫摘帽的重要渠道,是实现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而且是实现广西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最佳配置的必由之路。
2.1 规划布局欠合理政策扶持不够
蚕桑产业“精准扶贫”在广西一些贫困县的推进过程中存在发展较晚、产业总体规模较小的问题,从而缺乏足够的规模效应与竞争优势,无法形成蚕桑产业持续增效、农村持续增收、农民脱贫致富的良好态势。而且广西贫困县的蚕桑产业未被作为重点扶持发展的项目实行规划,进而丧失了优先发展的地位,导致贫困县的蚕桑产业缺乏科学合理的统筹规划。加之贫困户的养蚕人员多为留守在家的妇女和老人等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形成规模化养殖,因此种养区域缺乏合理规划布局,生产仅局限于小型家庭户的种桑养蚕模式,桑园和蚕室多数呈现规模小而分散的格局,无法进行统一管理、统一种植、统一养殖的科学种养。另一方面,广西蚕桑产业“精准扶贫”虽然覆盖面广,但是措施针对性不强,政策扶持不够,地方蚕桑扶贫规划与年度项目计划结合不紧密,广大贫困户没有形成兴桑养蚕的共识,措施实施不到位。
2.2 经费投入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善
蚕桑产业在“精准扶贫”中普遍存在专项产业发展资金缺乏,用于桑树育苗风险补贴、保护价收购蚕茧补贴、蚕桑风险基金设立等方面的资金无法足额及时到位,化肥、桑苗、蚕药、蚕室、蚕具等种桑和养蚕设施投入不足等问题,造成贫困户种桑养蚕的积极性不高。另外,桑园道路建设、灌溉渠系等桑园配套设施不完善,桑园除草、病虫害防治等桑园管理不到位,导致桑叶产量低、质量差;蚕房设施简单陈旧,家蚕饲养环境的消毒设施不完备,蚕病防控措施执行不力,造成只能产出低质量、低等级的蚕茧;先进种养技能的培训、实用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以及一些行之有效的优化技术服务也因资金不足难以有效持续开展,导致由蚕桑产业带动贫困户增产增收、脱贫致富困难重重。
2.3 蚕桑产业比较效益下降劳动力数量减少
由于节本省力化养蚕技术尚未普及,蚕桑产业综合开发利用滞后,整体效益还比较低,相比水果、蔬菜等经济作物的经济效益优势不大,而且不少贫困户还认为,种桑养蚕存在用地多、投入大、费人力、费时间、风险大、收入不高等问题。所以,农户兴桑养蚕的积极性不高,而更倾向于将劳动力向城镇输出,导致贫困县从事种桑养蚕的劳动力人数锐减,而且老龄化严重,体能下降,严重制约了蚕桑产业的发展和“精准扶贫”政策的落实。
2.4 龙头企业带动力弱合作社经营不善
企业作为蚕桑产业发展的主体与龙头,在体制建设过程中还不够成熟完善,实力不强,尚不能真正解决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实质性问题,在蚕茧生产、收购、加工等环节存在严重脱节的现象,在指导蚕桑产业发展和基地建设方面显得力不从心,无法切实起到带动和推进蚕桑产业发展的作用。而且,现阶段广西蚕桑方面的专业合作社等组织相对较少,又存在发展不平衡、经营运作不规范、专业经营管理者匮乏、社会化服务水平较低、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足等问题,难以承担规范产业链、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的责任,“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蚕桑产业一体化推进进程缓慢,严重制约着蚕桑产业在贫困县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
2.5 服务体系不完善技术推广困难
由于贫困县缺乏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一体化管理、技术服务、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队伍的建设不完善,蚕桑服务网络不健全,甚至有些贫困村镇还没有设立服务网络,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不到位,致使贫困县种桑养蚕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仍较低,贫困户在桑园建设、蚕种供应、优质蚕品种推广、消毒防病、小蚕共育、大蚕饲养、蔟中管理、鲜茧收购等方面均得不到系统的培训和专业的指导,从而导致蚕农种桑养蚕技术水平低下,收益不高,难以达到发展增收和脱贫致富的效果,影响了蚕桑产业“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效果。
3.1 强化蚕桑产业规划加强政策扶持
要想更进一步地推进“精准扶贫”,必须紧紧围绕种桑养蚕主导产业,强化政策扶持,鼓励广西各地的贫困户参与蚕桑产业发展,实现稳定增收。通过发展和壮大蚕桑产业,引导贫困户积极投入种桑养蚕,或者以土地入股、联户经营、劳务就业等方式参与蚕桑产业发展。广西各贫困地区在蚕桑产业规划和政策扶持上已经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百色市凌云县自实施蚕桑产业“精准扶贫”项目后,采取“政府引导、群众自发、政策推动、全面提升”等综合措施,引领全县农民大力发展蚕桑产业,加快了凌云县蚕桑产业的发展进程,2015年全县桑园面积4 000 hm2,2016年在2015年的基础上又新增桑园477.27 hm2,年产鲜茧2 865 t,蚕桑产值达1.2亿元,同比增长39.97%,同时加大低产桑园改造的力度,改造低产桑园3 000 hm2,实现每公顷桑园饲养蚕种45张以上[6-7]。建议各贫困县借鉴成功经验,在分管蚕桑产业的部门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贫困县蚕桑产业发展的规划,选择重点村集中培植桑树建成示范片(区),建立规模化饲养和集约化生产的模式,实现统一种养的现代蚕业发展新方式;根据各贫困县的实际情况制订蚕桑产业扶贫的政策与具体实施方案,重点扶持贫困地区桑蚕普通种场和杂交桑种子、种苗繁育基地的建设,协调、处理蚕桑产业“精准扶贫”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积极推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新兴农技推广、食品药品加工、休闲农业等扶持政策向贫困地区的蚕桑产业项目倾斜,并设立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分层包联机制,实行“三产”服务政策措施,即乡干部、村干部、技术人员分别包联到农户到地块,具体负责产前督办、产中指导、产后服务,确保蚕桑产业扶贫政策的落实。
3.2 强化扶贫项目效益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要想提升“精准扶贫”的“造血”功能,实现走蚕桑产业脱贫致富之路,必须积极争取蚕桑扶贫项目,加大扶持力度,提高扶贫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益,促使贫困村、贫困户快速增收脱贫。近年来,在“精准扶贫”与蚕桑产业有机结合的作用机制下,有多个贫困地区积极强化扶贫项目管理,提升项目效益,实现多项资金的投入,解决了贫困户种桑养蚕的实际问题。如百色市凌云县着重扶持全县建档立卡的8个贫困镇(乡)、53个贫困村、11 335户贫困户、4.8万贫困人口参与种桑养蚕项目,成立20多个蚕桑专业合作社,确保了每户种植桑树0.33 hm2以上,年收入2.5万元以上[2];百色市隆林县介廷乡免费为蚕农提供32 hm2高产的农桑14号桑树嫁接苗、75万元2 500 m2的蚕房建设资金、16 t化肥,县农村信用社共发放30万元资金支持蚕房建设,蚕桑产业发展前景喜人[8];梧州市蒙山县在农田保护区外,凡农户申请建蚕室的,均实行建蚕房用地的零费用审批,确保了蚕农的蚕室建设用地[9]。建议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科学性地加强蚕桑产业“精准扶贫”的各项资金投入,把涉农惠农项目向贫困镇(乡)、村集中、倾斜,优先扶持贫困县建档立卡的贫困户,鼓励有条件的贫困户参与种桑养蚕,保证桑园用地、蚕室用地,切实解决蚕室紧缺、桑园土地不足等问题;推进农村信用社借贷,发放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贫困户解决燃眉之急,激发农户种桑养蚕的积极性。
3.3 创新“+贫困户”双赢模式打造脱贫新抓手
要想帮助贫困户拔掉“穷根”推动蚕桑产业“精准扶贫”的进程,必须围绕创新“+贫困户”的模式,针对不同的合作主体,着力探索创新不同的方式带动贫困户参与蚕桑产业发展相关环节的生产经营活动,帮助贫困户获得稳定的收益,实现脱贫致富。目前,随着广西蚕桑专业合作社的迅速发展,广西各贫困县都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如河池市罗城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和群众出地入股的形式发展蚕桑产业,走“桑、蚕、茧、丝、销”一体化发展的道路,有社员500多户,桑园面积133.33 hm2以上,种桑养蚕年收入超过1 000万元,而且该合作社还帮助50多户贫困户发展种桑养蚕,并聘请附近村屯的留守妇女到合作社工作,解决其在家门口就业增收的问题[10]。建议建立“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合作社与贫困户签订优惠协议,预先免费给贫困户提供蚕种,待贫困户出售蚕茧后再结付蚕种款,并免费上门给贫困户提供技术服务,想方设法降低贫困群众的养蚕风险和生产成本,确保贫困户能养蚕、养好蚕、有收入。同时,积极创新“+贫困户”的模式,走产业化道路,发展互惠共享的路子,提高蚕桑产业的比较效益,带动蚕桑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但要把握“连片开发、集中种桑,分户管理、全程服务,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总体原则,把基地、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等个体联系成一个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经济利益共同体,有效提高农民特别是贫困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增强基础较为薄弱和老龄化严重的贫困户的脱贫信心,加快蚕桑产业“精准扶贫”的进程。
3.4 建立示范基地强化龙头企业实力
要想打好蚕桑产业“精准扶贫”的脱贫攻坚战,应当着重建立种桑养蚕示范点,并组织贫困农民到种桑养蚕示范点参观学习,增强贫困农民种桑养蚕的信心,提高贫困农民种桑养蚕的技能,以点带面,充分发挥种桑养蚕示范点的示范作用,带动贫困县蚕桑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广西各贫困地区近年建立了一些蚕桑种养基地示范点,并引进强化了多家龙头企业。如梧州市蒙山县西河镇安富村(贫困村)富豪组种桑养蚕示范点,有农户95户,户户种桑养蚕,户均桑园面积0.20 hm2,仅种桑养蚕一项人均收入就超过2 000元[11];忻城县引进大型缫丝企业5家,建有生产线37组,年加工干茧3 000 t,年产白厂丝1 100 t,带动丝棉被生产企业18家,年生产丝棉被3万多床,切实解决了当地蚕茧的销路问题[12]。建议积极采取提高产品质量、加强规范管理、发挥协调作用、推进生产加工和经营的良性循环等措施,提高龙头企业的活力,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延伸蚕桑产业链,提高蚕桑产业的附加值;重点建立示范基地,辐射带动贫困户发展蚕桑产业持续增收、脱贫致富。
3.5 强化技术培训与指导推广种桑养蚕新技术
要想实现蚕桑产业助力“精准扶贫”,离不开蚕桑产业新技术的推广。应当组建县、乡、村一体化服务网络,为蚕农提供技术指导,推广种桑养蚕新技术,对推广小蚕共育、方格蔟上蔟、搭架分层养蚕的农户和试种新桑树品种、试养新家蚕品种的农户进行扶持或给予适当的资金补助,以提高种养效率和蚕茧质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蚕桑产业“精准扶贫”项目的实施中,广西各贫困县要吸引蚕桑产业专家,推广种桑养蚕新技术,提高种养效率和蚕茧质量。如南宁市平果县马头镇古念村在推进蚕桑产业“精准扶贫”工作过程中,第一书记引进专家助力蚕桑产业“精准扶贫”,确保蚕桑产业扶持到户,目前蚕桑产业已经成为古念村的支柱产业,全村桑园面积106.67 hm2,全年饲养蚕种3 200张,产鲜茧16万kg,产值672万元,仅此一项,年人均收入就达3 062元[13];梧州市蒙山县莫运来贫困户通过专项技术培训,系统地掌握了科学种桑养蚕技术,种植桑树0.33 hm2,年养蚕6批饲养蚕种30张,产鲜茧1 200 kg,平均每张蚕种产鲜茧40 kg,收入4万多元,人均增加收入6 000多元,靠养蚕脱了贫[9]。建议通过把握科学种养技术,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性的技术指导和技术推广,利用“阳光工程”“新型农民培训”等平台,培训蚕桑技术骨干,鼓励资金重点向蚕桑产业倾斜,充分调动农技人员服务蚕桑产业的积极性。组织蚕桑专家助力蚕桑产业“精准扶贫”活动,通过专家实地调研考察,掌握贫困村、贫困户蚕桑产业的一线情况后,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为贫困村蚕桑产业的发展指明方向,为贫困户解决实际种桑养蚕的技术难题。
[1] 张勇,覃克飞.支持扶贫攻坚的财税政策和措施研究[J].广西经济,2016(12):67-68.[2] 郁再传.凌云:桑蚕产业扶贫到村到户[EB/OL].新华网,(2016-08-03).http://www.gx.xinhuanet.com/wq/20160803/3342803_c.html.
[3] 卢景辉.探讨如何提高当前种桑养蚕的经济效益[J].农业与技术, 2016,36(9):142-143.
[4] 朱晓玲,阮旭日,倪璐瑶.广西扶绥:抓党建促脱贫 既鼓钱袋又富脑袋[EB/OL].人民网, (2016-11-18).http://gx.people.com.cn/n2/2016/1118/c179430-29330963.html.
[5] 唐广生,乐波灵.家有三亩桑 脱贫奔小康[N].广西日报,2017-02-22(1).
[6] 黄斌.凌云县2016年农业总产值超13亿元[EB/OL].百色新闻网,(2017-02-14).http://xianqu.bsyjrb.cn/lingyun/content/2017-02/14/content_107633.htm.
[7] 陈保国.凌云实施扶贫产业富民行动 实现产业扶贫到村到户[EB/OL].百色新闻网,(2016-02-22).http://xianqu.bsyjrb.com/lingyun/content/2016-02/22/content_88610.htm.
[8] 黄文仕.介廷乡多措并举助推桑蚕业发展[EB/OL].广西隆林网,(2014-03-20).http://www.gxll.gov.cn/html/2014/xiangzhenchuanzhen_0320/23111.html.
[9] 欧耀贵.蒙山:发展桑蚕产业 促进农民增收[EB/OL].人民网,(2015-07-02).http://gx.people.com.cn/n/2015/0702/c370939-25441655.html.
[10]陈自林.广西河池农民抱团奔“钱”程[N].中国县域经济报,2016-08-18(12).
[11]吴丹丹.蒙山县:多举并施促进桑蚕产业发展[EB/OL].梧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2016-03-01).http://www.wuzhou.gov.cn/info/149205.[12]罗侠,蓝德龙.小桑蚕织就富民大产业[N].广西日报,2017-05-09(8).
[13]沈晶晶.广西科协开展桑蚕专家助力精准扶贫活动[EB/OL].广西科学技术协会网,(2016-09-06).http://www.gxast.org.cn/dongtaixinxi/13371.jhtml.
2017-04-10;接受日期:2017-07-05
信息:吴婧婧(1983—),女,广西南宁,硕士研究生,农艺师。Tel:0771-3277842,E-mail:jingjingwu1213@163.com
[S88-9]
C
1007-0982(2017)03-004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