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南模式”的成就与思考

2017-01-15 00:03李建琴李兴盛
中国蚕业 2017年3期
关键词:茧丝蚕业蚕桑

李建琴 李兴盛

(1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浙江杭州 310027; 2宁南县蚕业局,四川宁南 615400)

“宁南模式”的成就与思考

李建琴1李兴盛2

(1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浙江杭州 310027;2宁南县蚕业局,四川宁南 615400)

宁南县是地处大凉山中的山区农业县,也是四川省最大的蚕桑生产县和全国著名的优质茧丝生产基地,其蚕桑产业发展历程及其所取得的成就被业界称为“宁南模式”。剖析宁南县蚕桑产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总结其发展的主要经验,能够为欠发达地区尤其是山区贫困县发展蚕桑产业及县域经济提供借鉴,但受人口、土地、产业发展规律、技术进步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宁南县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需要突破现有局限,开拓视野,实施坚持质量优先提升品牌影响力、整合周边资源加快产业集聚、立足“单业突破”迈向“多业并举”、 正视资源优势构筑竞争优势等新的发展战略。

优质茧丝生产基地;龙头企业;栽桑模式;“宁南模式”;转型升级;融合发展

宁南县地处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东南部,东临金沙江与云南省巧家县隔江相望。全县总面积1 667 km2,其中98%为山地,只有极少、零星的平坝和台地;现辖11个镇14个乡、124个村;2016年年末常住人口19.14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3.02万人[1],是一个以汉族为主,彝族、布依族、回族、藏族、蒙古族等多民族杂居的山区农业县。县境内最高海拨3 919 m,最低海拨585 m,年均气温19.3 ℃、降雨量960 mm、无霜期315 d、日照时数2 257.7 h,干湿季节分明,气候随山地海拨高度不同而变化,具有明显的立体气候特征和显著的光热资源优势[2],被蚕桑专家誉为“发展蚕桑不可多得的一块宝地”[3]、“生产优质蚕茧不可多得的一块宝地”[4]。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宁南县历届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坚持不懈地抓蚕桑生产,积极发展蚕桑产业,努力打造优质茧丝生产基地。2005年以来,宁南县先后成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优质桑蚕茧示范县”、商务部“东桑西移”工程项目县、“四川省精品蚕业标准化示范区”,并被中国丝绸协会授予“中国蚕桑之乡”和“中国优质茧丝基地”的荣誉称号。历经40余年的发展,宁南县已发展成为巴蜀蚕桑产业一颗璀璨的明珠,其蚕桑产业也发展成为宁南县农民脱贫致富离不得、企业增效垮不得、财政增收少不得、小康建设缺不得的重要支柱产业。

1 发展成就

蚕桑产业是宁南县的富民强县工程,是宁南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经济支柱产业。经过40多年的经验积累和持续发展,宁南县已经建设成为四川省蚕桑产业第1大县和全国著名的优质茧丝生产基地,桑园面积、蚕茧总产量、盒种产茧量、人均产茧量、蚕农收入5项指标已连续16年稳居四川省第1[5],蚕茧质量在全国名列前茅。以发展蚕桑生产为基础,不断延伸和拓展产业链,宁南县初步形成了以蚕茧、缫丝、蚕桑资源综合开发等一体化和多元化的产业发展布局,开创了“一业兴百业旺”的县域经济发展新格局。

1.1 蚕桑生产规模稳居四川省第1

蜀地自古便有“蚕丛古国”之誉,盛产蜀锦蜀绣,并通过丝绸之路将丝绸和文化传到了亚洲、欧洲和非洲各国[6]。宁南县正处于古南方丝绸之路延伸段上,栽桑养蚕自古就是宁南县小农经济的传统产业。但是,1978年宁南县仅有桑树50万株,蚕茧产量20 t,蚕茧收入6万元。改革开放以来,宁南县蚕桑生产稳步发展。截至2016年,养蚕区域遍布全县25个乡镇,带动全县2.5万户、10.20万农业人口从事蚕桑生产;拥有优质桑园1.57万hm2,桑树2.8亿株,饲养蚕种28.8万盒,蚕茧产量13 115 t,占四川省蚕茧总产量的17.03%,蚕桑生产规模连续16年稳居四川省第1位,也成为全国重要的蚕桑生产大县。

1.2 茧丝质量名列全国前茅

据我们调查,宁南县生产的蚕茧外观大、圆、白,茧丝长达1 150 m,上车茧率95%,解舒率75%,出丝率38%,清洁98分,洁净94分,是生产高档生丝的优质原料。宁南县南丝路集团公司下属的2家缫丝厂利用宁南县优质茧原料和全国最先进的缫丝设备,年产2 000 t生丝,全部为5 A级及以上等级,其中6 A级生丝占68%。宁南县是全国著名的优质茧丝生产基地,其大凉山“南丝路”牌茧丝还荣获了“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优品牌”“四川省名牌产品”“四川省著名商标”等10多项荣誉,成为畅销全国和出口国外的优质茧丝产品。

1.3 蚕桑生产效益大幅提高

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蚕桑产业稳步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相比于其他农业或非农产业,农民栽桑养蚕的比较效益较高。宁南县地处山区,交通不便,海拨高、地势陡峭的山坡上可选择种植的农作物有限。桑树对环境的适应性很强,并具有涵养水源、减少水土流失等生态治理功能,栽种桑树不仅能够养蚕创收,而且对减少金沙江上游的水土流失起到了很好的生态保护作用。而极好的气温、光照条件使宁南县的盒种产茧量高达45.54 kg(2016年),蚕茧质量好,价格高,加上桑园套种,农民栽桑养蚕平均每667 m2综合收益最高可达16 000元,大大高于烤烟、玉米等其他种植业的收益。2016年宁南县蚕农收入达到4.6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7.21%;户均养蚕收入达到18 720元,人均养蚕收入4 588元;年养蚕收入在3万元以上的农户有2 000余户,5万元以上的农户有1 000余户,10万元以上的农户有100余户;年养蚕收入最高的专业大户达到42万余元,栽桑养蚕真正成为了宁南县农民致富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带动全县2.5万户农户走上了小康的道路。

1.4 产业综合产值快速增加

1978年,宁南县蚕茧收入6万元,蚕业综合产值20万元。经过近40年的发展,特别是近20年的发展,宁南县蚕桑产业纵向延伸、横向拓展,产业综合产值不断增加。一方面延伸产业链,发展缫丝加工业,目前宁南县生产的蚕茧全部由宁南县2家缫丝厂缫制成生丝后,再销往东部的浙江、山东等省份或出口国外,大大提高了蚕桑产业的附加值;另一方面积极拓展产业发展空间,通过桑园套种,桑叶、桑椹、桑枝等蚕桑资源多元开发利用,做宽做厚产业,扩大蚕桑产业的综合产值。2012年以来,宁南县快速推进茧丝绸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全力推动茧丝产业跨越发展,目前宁南县茧丝绸工业集中发展区已被纳入四川省成长型特色产业园区进行培育,成为了四川省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和四川省循环经济示范园区。2006年,宁南县蚕农实现售茧收入1.08亿元,茧丝行业销售收入近3.00亿元,上缴利税超过了6 000万元,占全县财政收入的60%以上[3]。2010年宁南县蚕茧收入1.96亿元,茧丝及相关产业综合产值超过5.00亿元;2016年宁南县蚕茧收入增加至4.68亿元,茧丝及相关产业综合产值则增加到28.00亿元,全县40%以上的财政收入来自茧丝及相关产业。

2 主要经验

宁南县能成为“产业优势突出,基地规模宏大,茧丝质量优异,品牌带动明显”的四川省第1大蚕桑生产县和全国闻名的优质茧丝生产基地,并实现了县域经济的跨跃式发展,有许多经验值得总结和借鉴。其主要经验可以概括为“一个模式、三个坚持和五个创新”。

2.1 一个模式

地处偏远山区、交通落后的县域经济发展初期,往往面临着资金、技术、基础设施、生态等多方面的制约。因此,依托县域地理、气候、劳动力等资源禀赋,举全县之财力、物力、人力,集中发展某个特色农业产业,继而延伸至农产品加工业,再扩大到相关及无关产业,形成产业集群,是一个重要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7-8],是谓“一业兴百业旺”。世界各国及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各地,有许多类似的县域经济发展例子,如福建省安溪县的铁观音茶产业[9-10]、贵州省湄潭县的绿茶产业[11-12]、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市的蚕桑产业[13-14]等。

在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中,宁南县县委、县政府清醒地认识到宁南县县域经济发展的客观局限和现实的资源禀赋,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就立足县情,确定了发展蚕桑产业的长远规划,坚持“投入与发展并重,创新与升级齐行”的工作理念,逐步夯实产业基础,规范生产标准,培育龙头企业,创新生产模式,推动蚕桑产业发展,终于将宁南县打造成为“产业优势突出,产品质量优异,现代气息浓郁”的中国蚕桑之乡和优质茧丝生产基地,用金桑银丝编织了“南国风光小天府,金沙江畔俏明珠”的锦绣图。近几年,又紧紧围绕构建“全国最大、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优质茧丝绸生产加工基地的目标,加快推进产业发展和工业园区建设,进一步推动县域经济向纵深发展。

虽然宁南县不是国家所列的贫困县,但是宁南县蚕桑产业发展的历程为贫困县尤其是地处山区的贫困县的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宁南模式”。这个模式告诉我们,贫困县发展蚕桑产业,不仅能够快速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脱贫致富,而且通过规模经营、产业延伸与拓展,能够推进地区工业化,实现县域经济全面发展。这个模式也告诉我们,贫困县发展蚕桑产业,即使在市场经济大背景下,仍然需要县委、县政府强有力的主导和各有关部门的积极努力,既立足县情做好产业发展规划和引导,又抓住每一个历史发展机遇,才能循序渐进地推进蚕桑产业的稳步发展,带领全县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2.2 三个坚持

一是坚持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自1975年起步发展蚕桑产业以来,宁南县始终坚持“热不赶,冷不砍,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思路,对宁南县蚕业局和茧丝龙头企业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管理,创立了宁南特色的蚕业发展管理体制,形成了“县委县政府主导,业务部门主抓,村组干部共谋,广大蚕农参与”的垂直运作体制和“县、乡、村、组齐抓共管共受益,奖、惩、帮、扶有机结合促发展”的产业激励机制,对栽桑、养蚕、收茧等各个环节进行责任考核,从总产、增产、单产等各方面量化考核,优先提拔任用在蚕业发展中成绩突出的干部和职工,将养蚕的“田秀才”“土专家”纳入全县人才资源管理,充实到基层蚕桑生产线上发挥其带动引领作用。坚定不移的发展思路、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连续稳定的政策环境坚定了广大蚕农持之以恒发展蚕桑产业的信心,营造了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

二是坚持龙头企业带动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宁南县南丝路集团公司成立于2009年,其前身是宁南县蚕茧公司,目前是一家集养蚕、收茧、缫丝和蚕桑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于一体的农、工、贸综合型国有独资企业,也是四川省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坚定“培育一个龙头,富裕一方百姓,发展现代蚕业”的思路,以南丝路集团公司为龙头企业,实施“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走产业化、规模化、链条化的发展道路,是宁南县蚕桑产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龙头企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利益为纽带,把生产者、管理者、服务者、经营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建立了科学的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格局。龙头企业坚持对育苗、栽桑、养蚕、蚕用基础设施建设等10多个方面实施补贴政策,每年的补助金额超过2 000万元,做到发展过程中蚕农“少投入”“零风险”,促进了企业与蚕农“捆绑式”“帮扶式”发展。龙头企业切实建立完善的经营体制,不论行情好与坏,鲜茧收购价格均是稳中有升,茧款即时兑付,在波动的市场行情中极大地保护了蚕农的利益,为蚕桑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健康稳定的市场环境。龙头企业积极联合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四川省丝绸科学研究院、四川大学等科研院所,筹建了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致力于创新生产模式、转型升级新技术、综合开发利用蚕业资源等工作,推进科技与生产力的有效转换,不断促进茧丝产业科学快速发展。

三是坚持技术服务支撑下的标准化生产。通过多年的努力,宁南县建立了严密的技术服务网络,形成了“以县蚕桑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为核心指挥系统,县蚕业部门与龙头企业为技术指导,乡镇蚕桑辅导员为专职技术骨干,村组中心技术员和共育室长为常规技术力量”的行政指挥体系和技术服务网络,拥有一支3 000多人的技术队伍,为蚕农提供技术服务。为全面实施蚕业标准化生产,编写和执行了涵盖栽桑养蚕、蚕茧收烘、生丝生产、资源开发等各环节的技术标准,制定了包括桑树栽植、小蚕共育、大蚕饲育、蚕茧收购检验、干茧质量检测等方面的区域性蚕业地方标准9个、企业标准2个。同时,积极引进国内外蚕桑产业的先进技术,根据生产实际因地制宜地加以改进和提升,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技术标准体系,并在蚕桑生产中大力推广,使茧丝产业的发展不断提档升级。

2.3 五个创新

一是创新栽桑模式,提高土地综合收益。通过多年的试验,宁南县探索出综合效益高的“6215”(“宽行6尺,窄行2尺,株距1尺5寸”的简称)桑园套种模式,大力推广“桑+春黄豆+夏青饲料+冬季马铃薯”“桑+早熟蔬菜+冬季马铃薯”等多种套种模式,使土地从“单一单季产出”发展到“套种多季增效”,每667 m2桑园的年产值从传统栽桑养蚕的4 000多元提高到10 000元以上,最高的达16 000元。即投产的每667 m2“6215”桑园每年可饲养4盒蚕种,产值8 000元左右;春季套种蔬菜,夏季套种青饲料,产值2 000元左右;冬季套种马铃薯,产值6 000元左右。冬季套种马铃薯的模式使桑园由“冬天闲置”变成“冬天利用”,极大地促进了蚕农增产增收,同时也带动了冬季马铃薯产业的发展。目前,全县优质冬季马铃薯基地有6 666余hm2,其中“6215”桑园套种马铃薯的面积在5 667 hm2左右,占到85%以上。

二是创新养蚕技术,降低劳动强度。在蚕桑产业发展中,宁南县不断探索符合生产实际的养蚕技术,在小蚕期全面推行集中共育模式,在大蚕期推广防病隔沙育、大棚蚕台育、单户单季分批饲养等技术和模式,实现了“品种优良化、管理规范化、共育专业化、大蚕饲养标准化、消毒防病统一化”。同时,积极探索推广省力化、自动化、高效化的养蚕机具和蚕业生产技术,引进的自动化养蚕机、超声波补湿器、电动喷粉器、长臂省力剪等器械在生产中得到大力推广运用,有效地降低了养蚕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三是创新生产模式,提升规模化效益。为解决劳动力流失、桑园抛荒、有桑无人管、有蚕无人喂等问题,宁南县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模式、整合蚕业资源,大力培育养蚕大户和养蚕专业户,逐步实现大蚕饲养从零星散户饲养向专业化、规模化和工厂化饲养转变,推广合作社、联户经营、家庭农场等集中化养蚕模式,突出养蚕的规模化效益,成功建设了一批现代蚕桑家庭农场和蚕桑专业合作社。目前,全县已培育年产茧50 t的村52个,25 t的组65个;培育蚕桑家庭农场939户,建立了以养蚕大户为主体的蚕业专业合作社50个和蚕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1个,其中宁南县惠民蚕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于2013年被评为省级示范农民合作组织。

四是创新收烘模式,提高茧丝质量。宁南县率先在全国开发使用电脑收购软件对蚕桑生产和经营进行智能信息化管理,用IC卡管理蚕农信息,用惠农卡支付茧款,用移动短信和微信宣传蚕业发展政策和栽桑养蚕新技术,实现了售茧、存款、纳税“一站式”服务,使售茧过程更加公平、公正、公开,管理和收购模式实现现代化,真正做到了“以质论价、优质优价”。同时,升级蚕茧收烘设施设备,提高烘茧水平,并引进全国最先进的自动化缫丝机。通过收烘模式的创新和茧丝设备的更新,宁南县茧丝质量不断提高,优质茧丝闻名全国。

五是创新资源开发,拓展产业空间。为实现蚕桑产业的全域开发利用,南丝路集团公司积极与四川大学、四川天府实业有限公司等合作,加大对桑叶、蚕沙、桑枝、下足茧等蚕桑资源的综合利用开发力度,生产出冬桑凉茶、榄椹饮料、冬桑茶、桑椹膏、蚕丝被、蚕沙枕、桑枝食用菌等有益健康、深受欢迎、潜力巨大的产品,彰显了“一片桑叶”成就“一个产业”的资源优势,开启了产业增效和农户增收的新增长点。2014年9月,南丝路集团公司代表凉山州茧丝行业参加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的“凉山成就展”,南丝路集团公司系列产品得到刘奇葆、迟浩田等中央领导的高度评价,同时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好评和青睐。目前,宁南县生产的“曙锦香寝”蚕丝被等床品系列已进入西昌、成都、重庆等地中高档家纺市场;冬桑凉茶、榄椹饮料也已陆续在攀枝花、重庆、南充、成都等地上市,并在香港茶展、河南驻马店农产品展、武汉糖酒会等大型展会上进行展示推广,得到市场的一致认可。

3 问题思考

在宁南县县委、县政府的强力主导下,宁南县蚕桑产业发展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在“一带一路”战略推进和“东桑西移”的大背景下,宁南县渴望把蚕桑产业继续做大做强,但事实上,现阶段宁南县蚕桑产业进一步发展已经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几个突出的问题亟待思考。

3.1 规模扩张问题

栽桑养蚕具有劳动力和土地密集型特征,宁南县蚕桑产业能否继续做大主要取决于劳动力和土地要素的投入规模。首先,宁南县是个人口小县,2016年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19.54万人,而常住人口为19.14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3.02万人[1]。按照前述栽桑养蚕农民10.20万人计算,目前全县常住人口的53.29%、农村人口的78.34%已经投入蚕桑产业,未来还有多少劳动力能够投入栽桑养蚕?其次,受地理条件所限,宁南县的平坝、台地、低中山坡已近栽植桑树的极限,考虑到国家大型工程白鹤滩水电站项目建成后金沙江畔将有近3 333 hm2优质桑园被淹,未来还有多少土地能够栽桑,或者说未来桑园面积能否再增加?显然,劳动力、土地2大要素制约着宁南县蚕桑产业规模的扩张,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相对于东部地区,或相对于四川省的南充、绵阳等相对发达的地区,地处大凉山中的宁南县属于人口增长缓慢甚至净流出的地区,尤其是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人口流出的速度将加快,同时,宁南县自身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也将会导致农村人口和栽桑土地越来越少。

3.2 产业升级问题

虽然茧丝绸产业是产业链很长的产业,栽桑养蚕之后,可以发展缫丝工业,缫丝工业之后还可以继续延伸到织绸、印染、服装服饰制造。但事实上,产业链上每个环节的延伸都是需要条件的,其中一个基本条件就是规模,即只有蚕茧产量达到一定规模,才会引入缫丝厂;而生丝产量达到足够规模,才可能进一步发展织绸工业。另外,已有研究表明,影响蚕桑生产、缫丝、织绸及后续精加工业发展的因素是不同的,影响蚕桑生产的主要因素是劳动力和土地,而影响缫丝加工的主要因素是劳动力、原料及运输成本,影响织绸及后续精加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却是技术、人才和消费市场[15]。只要这些条件达不到,就很难往下游延伸。“东桑西移”之后若干年才开始“东丝西进”,但是织绸、印染及后加工目前仍然以东部的浙江、江苏等省为主。当前宁南县的蚕桑产业仍然停留在蚕桑生产和缫丝加工阶段,虽然宁南县县委、县政府正在努力推进茧丝绸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但是要想实现从缫丝到织绸及后续精加工的产业升级,不是仅凭主观愿望就能实现的,必须遵循蚕丝产业自身的发展规律。

3.3 产业转型问题

产业转型包括产业间转型和产业内转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调整,或者从蚕桑产业转向甘蔗、烤烟产业,都属于产业间转型;在蚕桑产业内,从传统的栽桑养蚕、缫丝织绸转向蚕桑资源多元开发利用,则属于产业内转型。对于宁南县来讲,无论是产业间转型还是产业内转型,都必须基于县域资源禀赋,立足自身条件。蚕桑产业多元化发展是蚕桑产业转型的重要方向,但是,要想在原有蚕桑产业基础上,通过对桑叶、桑椹、桑枝、蚕沙、蚕蛹、蚕丝等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形成桑叶茶、桑椹酒饮、蚕丝被等其他产业分支,同样需要具备几个条件:一是蚕桑茧丝资源总量;二是资金、劳动力等要素投入量;三是市场需求及营销渠道;四是蚕桑资源多元开发利用方面的技术和人才。从全国来看,目前蚕桑资源多元开发利用仍然存在着生产规模小、主导产业不明确、产业化程度低、市场需求拓展不够等问题[16],据我们调查,宁南县蚕桑产业多元化发展也存在相似的问题。

3.4 科技支撑问题

宁南县的蚕桑产业虽然步入了产业化、组织化的发展轨道,但是由于地理、气候条件特殊,区域水利、道路建设相对滞后,大多数坡地桑和山地桑仍然靠天吃饭;部分农户养蚕设施不完备,面对高温干燥、低温多湿等恶劣气候,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不强。针对山区蚕桑生产的机械和技术缺乏,山坡地桑叶的采摘运输依靠人背马托,家蚕饲养费时费力,导致整个生产过程劳动强度大,劳动生产效率难以提高。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就业机会增多,栽桑养蚕的吸引力正在减弱。随着年轻劳动力流出和老龄化趋势加剧,农户弃桑从工的现象得不到有效扭转,而蚕农进城务工后,留在农村的桑园和蚕业设施常被闲置。要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和效益,亟待强化科技支撑;要流转使用闲置的桑园和蚕业设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优化资源配置效率,亟待创新生产经营模式。

3.5 体制与机制问题

宁南县蚕桑产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毕竟是在县委、县政府的强有力主导下,举全县之力发展起来的。这样的发展模式对于一个交通落后、以农为主、生活贫困、没有工业基础的山区县来讲,在其县域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恰恰有力地促进了蚕桑产业的发展,因而取得了业界公认的产业发展成就。但是,在中国改革开放近40年,市场经济体制普遍建立,市场机制已经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大多数领域的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大背景下,在宁南县蚕桑产业发展的新阶段,宁南县县委、县政府应该适时转换角色,逐步由蚕桑产业的引导者、管理者向监督者、服务者转变[8],注意发挥市场在蚕桑产业和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如果继续沿用原有的体制与机制来发展蚕桑产业和县域经济,难免让一些领导、专家和学者心存疑虑,从而将“宁南模式”看作是特殊地理区位条件下的一个成功个案,认为其不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宁南县走过的蚕桑产业发展道路,其他地区也不可能复制。

4 发展建议

基于宁南县蚕桑产业和县域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正视蚕桑产业发展面临的客观局限与存在的问题,宁南县应该以更高的视野和更大的格局来促进蚕桑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县域经济发展。既要坚持优质茧丝绸发展道路,又要“跳出蚕桑,发展蚕桑”;既要立足于本县蚕桑丝绸产业,又不能局限于本县蚕桑茧丝资源。

4.1 坚持质量优先提升品牌影响力

基于国外对中国优质茧丝原料的严重依赖,国内茧丝绸产业价值链提升对优质茧丝需求的持续增长,以及东部传统优质茧产地生产规模不断萎缩,世界优质茧丝原料长期处于短缺的状态[17]。宁南县必须坚持质量优先、品牌引领的蚕丝业发展战略。以“生态、标准、集约、高效”为目标,以省级现代蚕桑产业基地建设为推手,鼓励农户通过土地流转成为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向高效蚕业、规模蚕业过渡。加快设施改造,通过技术升级提高茧丝质量,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品牌是产品品质获得市场认可形成的声誉,因而是产品竞争力的综合体现。从品质提升到品牌建设,既是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举措,也是消费者对产品质量提升的必然要求。随着优质茧丝生产基地建设的推进,宁南县需要结合本地优质茧丝质量水平和产品特色,强化区域公共品牌和企业品牌,全力把大凉山“南丝路”打造成为中国茧丝的知名品牌,以优质品牌推进“互联网+”步伐,构建商业平台,创新营销模式,促进线上线下融合,提升产品品牌影响力。以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整合周边资源,引领蚕丝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

4.2 整合周边资源加快产业集聚

按照四川省省委、省政府“一个意见、两个规划”、规划建设金沙江下游沿江经济带等重要战略部署,以凉山州州委、州政府提出的“宁南、会东、会理三县一体化发展”战略为契机,制订利益共享机制,出台互助互帮政策,立足宁南县,面向四川省凉山州、攀枝花市以及云南省昭通市等区域,积极整合金沙江流域的茧丝资源,以茧丝绸产业升级为主导,以宁南县茧丝绸产业园区为平台,以大企业、大项目为依托,引进东部和本省丝绸加工企业,加快产业集聚,延伸产业链条,拓展产业空间,着力打造四川省特色产业园区、中国优质桑蚕丝储备中心、西部茧丝绸交易中心、全国桑蚕丝产业发展科技示范区,把宁南县打造成为辐射金沙江流域的茧丝绸主产区,建设“全国最大、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百亿级蚕桑丝绸产业集群。

充分利用宁南县地处2条南方丝绸之路夹角的地理条件,有效发挥四川省蚕桑第1大县的资源优势,以南丝路集团公司为中心,以南丝路集团公司的子公司已取得的丝类产品及相关技术出口权为突破口,加强与中国丝绸高端企业合作,加大与“一带一路”辐射的欧亚非国家进行产业技术、产品贸易等方面的互通互助,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推进内外联结工作,使宁南县茧丝绸产业走上高端化、国际化、开放式的发展道路,使宁南县茧丝绸产业成为凉山州乃至四川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节点。

4.3 立足“单业突破”迈向“多业并举”

县域经济发展有多种模式,“单业突破”只是其中的一种,此外,还有“多业并举”模式、“无中生有”模式。但总体来讲,“单业突破”往往适合于县域经济发展初期阶段,之后则可以进入“多业并举”或“无中生有”模式。宁南县县域经济发展,从蚕桑产业切入,不断延伸产业链和拓展产业空间,取得了骄人的产业发展成就,但目前蚕桑产业持续发展面临着来自人口、土地、产业发展规律、技术进步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为此,宁南县既要在传统蚕桑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基于蚕桑资源,进一步开发新产品,形成新的产业分支,提高蚕桑产业的综合产值;同时还要依托县域范围的自然、历史、人文等资源,不断挖掘潜力,打造旅游休闲、温泉度假、养生养老、有机农产品加工等新产业,在全县形成“多业并举”的产业发展新局面。

“酒香也怕巷子深”“若要富先修路”,借助宁南县蚕桑产业发展和优质茧丝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形成的良好声誉和宁南县交通条件不断得到改善的优势,通过发展现代蚕桑产业及其相关产业,不断集聚人气,壮大产业规模。等集聚到足够人气和产业规模,宁南县还可以继续实施“无中生有”的发展模式。相比于“单业突破”和“多业并举”都依赖本地资源禀赋,“无中生有”模式通常引入和打造与本地资源禀赋没有直接关系的高端产业,比如各地凭空建造的影视基地,未来争夺的大数据、大健康等高科技产业。

4.4 正视资源优势构筑竞争优势

200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省任职时考察安吉县,提出了“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正是在该理论的指导下,浙江省安吉县全面开展“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并创建了美丽乡村的“安吉模式”[18]。对于前期经济发展落后的欠发达地区,“青山绿水”就成为了后期的资源优势,其实也是欠发达地区的后发优势。宁南县不仅有高山大江、青山绿水,还有灿烂的阳光、洁净的空气、有机农产品、温暖如春的冬天、舒适怡人的温泉及金沙江畔整齐壮观的沧海桑田,随着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借着四川省最大蚕桑生产县和全国著名的优质茧丝生产基地的声誉,原来躲在“深山”的宁南县,其资源优势越来越被外界所赏识。

宁南县应该抓住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和消费侧需求结构升级的大机遇,变资源优势为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竞争优势,借鉴浙江省安吉县、福建省安溪县、贵州省湄潭县等县域经济发展经验,以省级蚕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建设为契机,借助持续推进的蚕桑丝绸产业,大力发展的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以及旅游休闲、温泉度假、养生养老、蚕丝文化等新兴产业,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产村融合发展、产城融合发展。

[1] 宁南县统计局.宁南县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宁南县人民政府网,(2017-03-17).http://www.lsz.gov.cn/ningnan/gmjjhshfztjgb50/4207173/index.html.

[2] 佚名.宁南县[EB/OL].360百科,https://baike.so.com/doc/5331869-5567171.html.

[3] 陈国荣.实施“东桑西移”做大做强宁南蚕业[J].四川蚕业,2007,35(2):50-52.

[4] 邓兴勇.浅议宁南蚕业的可持续发展[J].四川蚕业,2005,33(1):6-7.

[5] 苏茂科,陈伟,朱洪顺,等.创新生产方式推动宁南蚕业可持续发展[J].四川蚕业,2013,41(3):24-26.

[6] 四川省农业厅.四川省蚕桑丝绸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3—2020年)[J].四川蚕业,2013,41(1):1-6.

[7] 梁兴辉,王丽欣.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综述[J].经济纵横,2009(2):123-125.

[8] 周维现.中国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3.

[9] 周虹,易成章.安溪:茶叶上的全国经济百强县[N].衡阳日报,2016-10-21(8).

[10]余文权,孙威江,吴国章,等.茶产业与安溪县经济发展关联度的实证研究[J].茶叶科学,2012,32(2):142-146.

[11]中共湄潭县委宣传部,湄潭县对外宣传中心.一个县和一片绿叶——湄潭县从茶叶大县向茶叶强县迈进观察[N].贵州日报,2013-02-07(6).

[12]刘志强.一片茶叶富了农家美了乡村——湄潭国家农业科技园建设拉动区域特色经济全产业链发展[N].科技日报,2016-07-27(7).

[13]黄云柳.东桑西移战略促进宜州桑蚕产业可持续发展[J].农业研究与应用,2013(2):41-44.

[14]杨叶成.宜州成为全国最大生丝生产基地[N].广西日报,2013-07-21(1).

[15]李建琴,顾国达.世界蚕丝业发展规律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蚕业,2014,35(3):11-18.

[16]李建琴,顾国达,廖森泰.蚕桑茧丝资源多元利用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蚕业科学,2014,40(6):1 096-1 106.

[17]李建琴,顾国达.基于供给侧结构调整的优质茧丝发展对策[J].中国蚕业,2017,38(2):1-7.

[18]柯福艳,张社梅,徐红玳.生态立县背景下山区跨越式新农村建设路径研究——以安吉“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为例[J].生态经济,2011(5):113-116.

2017-05-03;接受日期:2017-06-03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编号 CARS-22);茧丝绸公共服务项目(编号 ZZJL-ZB-033)。

信息:李建琴(1968—),女,浙江德清,经济学博士,教授。 Tel:0571-87953272,E-mail:zjhzljq@126.com

[S88-9]

C

1007-0982(2017)03-0052-07

猜你喜欢
茧丝蚕业蚕桑
家蚕高品位茧丝新品种“夏81×春12·春22”的选育
不同上蔟蔟具对茧丝质影响
四川蚕业2021年总目录
鉴定对照种“菁松×皓月”的茧丝质性状稳定性分析
南部县蚕桑多业态发展探索
仪陇蚕桑园区化发展思考
普格县蚕桑产业扶贫的实践与成效
蚕桑产业 富民增收
《四川蚕业》稿约
四川蚕业2020年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