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桑新生态旅游业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2017-01-15 00:03李景新李锡鸿傅雨君彭小军陈锦汉邱国祥
中国蚕业 2017年3期
关键词:蚕种蚕桑旅游业

李景新 李锡鸿 傅雨君 彭小军 陈锦汉 邱国祥

(广东省伦教蚕种场,广东顺德 528308)

蚕桑新生态旅游业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李景新 李锡鸿 傅雨君 彭小军 陈锦汉 邱国祥

(广东省伦教蚕种场,广东顺德 528308)

论述了我国探索和发展蚕桑新生态旅游业的重要意义,通过总结广东省伦教蚕种场发展蚕桑新生态旅游业的实践,提出了发展蚕桑新生态旅游业的3个演进阶段,并在分析当前蚕桑新生态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思想认识水平低、基础建设滞后、人才培养不足、政府支持力度欠缺等制约因素的基础上,对促进我国蚕桑新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我国蚕桑产业的转型升级和蚕桑茧丝绸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进行了深刻的思考,提出了加强总体规划、完善基础配套、加强人才培养、积极争取政府支持等发展蚕桑新生态旅游业的策略建议。

蚕桑;生态旅游;农业旅游;转型升级;文化传承;新农村建设

蚕桑产业是我国最古老的传统产业之一,有着5 0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一直被国人尊称为“功勋产业”,对悠久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和中国经济、社会甚至政治生态的发展以及对世界文明的交流与发展均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蚕桑产业作为国家的“创汇产业”一直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为我国国民经济基础体系的建立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立下了赫赫战功,产业规模也于1972年开始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1生产大国,20世纪90年代更是发展到产业的顶峰[1]。但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经济社会形态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在我国东部的经济发达地区,蚕桑产业的传统生产与发展模式已经日渐式微,种桑养蚕的发展模式如何更好地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更高追求,已经成为全体蚕桑人的新追求;蚕桑产业如何从过去传统的“种桑养蚕,走丝绸之路”中开辟出一条“种桑养人,行健康之道”的转型升级发展的新路,更是摆在全体蚕桑人面前的新课题。近几年来,我国各地蚕桑新生态旅游业蓬勃兴起并迅猛发展[2]正是对蚕桑产业转型升级的有益探索。下面,我们结合广东省伦教蚕种场的探索与实践,对如何进一步促进我国蚕桑新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提出对策建议,供同仁参考。

1 探索和发展蚕桑新生态旅游业的重要意义

几千年来,我国的“种桑养蚕模式”一直强调的是桑叶与养蚕的丝绸产业的生产关系,而进入21世纪后,各地尝试的“种桑养人模式”则更注重文化与健康、休闲与体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享关系[3]。我们把传统蚕桑文化与旅游体验相结合,满足科普教育、旅游观光、健康养生、农事体验等功能的表现形式称作蚕桑新生态旅游业[4]。大力探索和发展蚕桑新生态旅游业,对蚕桑产业自身转型升级发展、蚕桑茧丝绸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1 蚕桑产业自身转型升级发展的需要

随着国家东桑西移战略的实施以及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传统的老蚕区,即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蚕桑产业正在逐步萎缩,蚕桑产业的传统生产与发展模式更是难以为继,蚕桑产业的转型升级发展已经迫在眉睫。而发展蚕桑新生态旅游业正好为蚕桑产业多元化(如桑椹汁、桑椹酒、蚕丝被等健康产品)发展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正是为传统蚕桑产业的转型升级发展开辟了新的天地。

1.2 蚕桑茧丝绸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需要

蚕桑作为古老的行业,在全世界的文明发展历程中均留下了深厚的文化沉淀与印迹[5]。目前,我国经济已进入发展新常态,国家正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以全新的发展理念大力发展共享经济、共享社会,以发展蚕桑新生态旅游业为载体,促进蚕桑茧丝绸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进一步唤起中华民族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记忆,将为蚕桑茧丝绸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6]。

1.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发展蚕桑新生态旅游业,能够挖掘现代蚕桑产业的增长潜力,有效增加蚕区农业经营性收入,拓宽农民收入增长渠道,推动蚕桑全产业链的改造升级,扩大农村就业容量,最终增加农民综合经营效益,促进蚕桑茧丝绸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

2 广东省伦教蚕种场探索和发展蚕桑新生态旅游业的实践

广东省伦教蚕种场是广东省最早创建的一家家蚕原种繁育场,位于珠江三角洲的经济核心区(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也是广东珠三角地区目前硕果仅存、历史原貌保存完好的一家蚕种场,至今已有80多年的发展历史,曾为广东省乃至全国蚕桑产业的发展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在行业内享有很高的声誉[7]。20世纪90年代末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和广东珠三角地区蚕桑产业的战略转移,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已不再适合传统蚕桑产业模式的发展,传统蚕桑产业已大多向外迁移,广东省伦教蚕种场35 hm2的繁育原种桑园也逐步缩减成为7 hm2的果桑试验基地。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寻找一片宁静、特别又能引起人们共同记忆的休闲体验与文化观光的理想场所,已经成为现代都市人的普遍向往[8]。为此,广东省伦教蚕种场审时度势,顺势而为,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充分利用仍完整保留的“桑基鱼塘”和广东珠三角地区祖祖辈辈种桑养蚕的传统历史文化底蕴,结合自身的发展优势和位处顺德区的区位优势,自2010年开始确立了发展蚕桑新生态旅游业的探索,尝试蚕桑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新实践。

2.1 “伦教桑果园”的建设与运作

广东省伦教蚕种场将原有的7 hm2果桑试验基地改造成“伦教桑果园”,于2011年率先在佛山市举办了“桑果旅游文化节”,开始集桑椹采摘品尝、科普文化教育与生态旅游相结合的新模式探索。由于“伦教桑果园”是广东省伦教蚕种场的科研基地,科学实验仍是其主要功能,因此仅在春季桑椹成熟的时候对外开放,配套一定的蚕桑科普和蚕桑产品销售服务,现已连续成功举办多届“桑果文化节”,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力[9]。

2.2 “广州增城湖心岛桑果生态文化园”的建设与运作

为了更好地推广蚕桑生态旅游,实现全年经营,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做好示范,2014年下半年开始广东省伦教蚕种场与广州市湖心岛旅游风景区进行战略合作,强强联手,共同打造集农业休闲观光、低碳养生、文化教育等于一体的“广州增城湖心岛桑果生态文化园”,并于2016年成功举办了“2016广州增城湖心岛首届桑果科普文化旅游节”活动[10],直接带动了整个湖心岛景区以及周边旅游业的人气,推动了广州市增城区旅游产业的发展[11],提升了蚕桑茧丝绸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2]。该生态园属于湖心岛风景区的一部分,占地7 hm2,按桑椹采摘体验、科普文化教育和蚕桑健康产品展示进行功能区划分,与湖心岛景区休闲观光、健康养生和娱乐购物等配套互相融合,实现了农业与旅游业的有机结合,获得了一定的叠加效益。

2.3 广东省伦教蚕种场“456蚕种场文化创意园”的建设与展望

虽然“广州增城湖心岛桑果生态文化园”实现了农业与旅游业的初步有机结合,但其仍缺少一份文化底蕴和现代气息,要想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完美结合,则需要联通文化创意这座桥梁。为此,广东省伦教蚕种场2016年对原用于蚕桑生产、科研、办公的场部功能区域进行了全面改造更新,并创建蚕桑生态旅游的核心“神经中枢”大脑,即“456蚕种场文化创意园”。“456”代表伦教蚕种场在20世纪40、50、60年代建造的蚕桑生产历史古建筑,也代表着现在打造的4、5、6岁年龄阶段幼小文化教育的起始阶段;“蚕种场”代表广东省伦教蚕种场在广东省乃至全国以及海上丝绸之路上,为蚕桑茧丝绸行业所书就的历史;“文化”既代表着蚕种场自身的历史文化内涵,也代表着现园区仍传承和发展的传统历史文化这一主题,更代表着蚕种场历史不断、文化不变;“创意园”则代表着所有进驻的创新创业的企业单位的聚居园区;“456蚕种场文化创意园”更是代表着伦教蚕种场与所有合作伙伴致力于建设和创新创造文化新领域的宏伟目标。“456蚕种场文化创意园”占地约2万m2,配套科普展示、休闲体验、书吧娱乐、特色餐饮文化、人才公寓等项目,是以蚕桑文化、科普教育、休闲体验、旅游观光、产业与科技、蚕桑与健康、文化与创意为主题,以互联网+创意产品销售、提供创意服务为手段,融合观光、体验、游乐、运动、会议、休闲、度假等多种旅游功能的广义“旅游综合体”,并结合毗邻百年“伦教小学”的区位优势,积极呼应伦教街道“678文化街”项目,努力将其打造成为当地又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13-14]。

3 发展蚕桑新生态旅游业的3个演进阶段

蚕桑新生态旅游业是以果桑旅游作为突破口逐步发展起来的,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我国果桑面积5.3万hm2左右,其中广东省的果桑面积约为670 hm2[15]。为了推动果桑旅游产业的发展,2016年3月23日在广州市花都区宝桑园新生态农业示范基地举办了中国首届果桑产业大会暨广东果桑旅游文化节,中国工程院院士向仲怀教授,中国蚕学会理事长、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西南大学校长助理鲁成教授,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加工研究室主任、岗位科学家、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廖森泰研究员,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肖更生研究员等专家代表,四川、云南、安徽、重庆、江苏、浙江、湖北、贵州、广西、陕西、河南、江西、广东等省(区、市)果桑生产与深加工典型企业、蚕桑休闲旅游开发企业、科研院所等茧丝绸行业人士共300多人出席了大会,并对果桑产业的发展和旅游经营建言献策,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15]。目前广东省拥有“广州花都宝桑园”“顺德伦教桑果园”“广州增城湖心岛桑果生态文化园”等20多个初具规模的蚕桑新生态文化旅游景点,广东省蚕桑新生态旅游业正在不断发展壮大,为今后蚕桑产业的全面转型升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过近十几年来的发展,我国蚕桑新生态旅游业已经遍地开花[16],硕果累累,其开发模式和产品类型逐步呈现多样化和精细化趋势,正显现出勃勃的生机与活力[8]。归纳总结我国蚕桑新生态旅游业发展的兴起、过程及态势,主要经历了以下3个发展阶段。

3.1 第一阶段——体验蚕桑

以农业生产、研究为主,仅兼顾利用桑树自身的果树特性进行简单的体验旅游活动获得季节性收入的农业旅游发展阶段,如桑椹采摘园等。其基本特征如下:一是以传统蚕桑生产、科研为主导;二是以桑椹采摘收取门票或销售鲜桑椹为主要手段,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春季);三是未形成旅游产业链,体验单一,后续产品和服务缺乏,整体经济效益低。这是农业旅游发展的初级阶段,此阶段农业与旅游业尚未进入实质性的融合,农业生产、研究仍然是主要目的,旅游仅是季节性的附属功能。

3.2 第二阶段——休闲蚕桑

通过蚕桑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实现休闲观光、科普教育、采摘与农耕体验等功能的农业旅游发展阶段,如各种类型的蚕桑生态园、蚕桑博物馆等。其基本特征如下:一是以旅游业为主,蚕桑生产成为附属功能;二是旅游功能呈现多样性,具有休闲观光、科普教育等功能,可以全年经营,获得门票、蚕桑多元产品销售、附加休闲娱乐的叠加效益;三是旅游产业链初步形成,具有相对完善的观光休闲、娱乐购物、餐饮服务等功能,可获得整体经济效益。这是农业旅游发展的中级阶段,此阶段农业与旅游业实现初步的有机结合,可获得一定的叠加效益。

3.3 第三阶段——文化创意蚕桑

以蚕桑文化、蚕桑体验观光、蚕桑产业科技为主题,以互联网+销售创意产品,提供科普文化、创意服务为手段,融合科普、观光、休闲、体验、游乐、运动、会议、度假等多种旅游功能的农业旅游发展阶段,如各种类型的蚕桑度假村、蚕桑文化创意产业园。其基本特征如下:一是以旅游休闲功能为主导,通过科普文化引导将农产品、环境、设施、服务与蚕桑文化有机结合,整合成一个有完整旅游休闲功能体系的“旅游综合体”;二是有自己的品牌,以传统蚕桑文化为灵魂,以创意为手段,通过时尚性的创意对产品、服务进行文化包装产生第2次、第3次的增值效益,最终提供创意性的综合性“服务产品”;三是具有完整的产业链,结合最新的经营理念和互联网+大数据技术,通过线上与线下的宣传与体验相结合,以不断更新迭代的变化来满足不同层次人群更丰富的需求,实现全方位的接入与输出服务。这是农业旅游发展的高级阶段,此阶段蚕桑产业与旅游业已实现第一、二、三产业的完美结合,可获得最高的叠加效益。

4 发展蚕桑新生态旅游业的制约因素

近几年来,全国各地蚕桑新生态旅游业的发展迅猛,在促进蚕桑产业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凸显。但是,目前在蚕桑新生态旅游业展现出广阔前景的同时,还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

4.1 思想认识水平低

蚕桑新生态旅游业是以农为本,通过拓展蚕桑产业的农业功能、生态功能、休闲体验功能、健康教育功能等形成的第一、二、三产业发展的融合体。但很多人却认为休闲农业只有休闲娱乐,仅属于旅游范畴,前景并不宽广,从而导致蚕桑新生态旅游业的投入不足,发展缓慢。实际上,在传统蚕桑产业下行的背景下,发展蚕桑新生态旅游业是我国经济进入发展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

4.2 基础建设滞后

目前,我国有相当一部分蚕桑生态园处于农业旅游的初级阶段,基础建设投入严重不足,没有形成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不仅缺乏产业观光载体、农耕体验科普场所,而且也无法形成农业资源、生态资源与旅游资源的多元互动。这种单一的体验导致其吸引力逐渐下降,需求萎缩,经济效益每况愈下,发展后劲不足。

4.3 人才培养不足

蚕桑新生态旅游业的发展要求各级管理者有驾驭蚕桑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能力,要求有专业生产、规划建设、品牌宣传、营销管理等复合型人才。但目前,这方面的专业人员严重不足,人才培养跟不上产业转型发展的需要,导致相当部分的优势特色项目难以成功推进。

4.4 政府支持力度欠缺

蚕桑新生态旅游业的基础设施投入大、建设周期长,规划建设也受到政府政策的诸多制约,要保证我国蚕桑新生态旅游业这一新业态的健康发展,来自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不可或缺。这需要政府将其融入大旅游、大农业的范畴,在发展规划、政策扶持、配套建设、资金投入、管理运营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而目前,我国各级政府在这方面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但在政策扶持、配套建设等方面的支持力度还不够,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5 发展蚕桑新生态旅游业的建议

5.1 提高认识加强总体规划

我们在开展蚕桑新生态旅游业发展项目前,必须明确指导思想,蚕桑新生态旅游业作为农业休闲旅游业,农业是基础,旅游是手段,休闲是目的。明确指导思想后,就必须做好项目的总体规划工作。第一要做好项目的准确定位,例如定位为休闲游乐型、观光科普型、生态度假型等,定位不清晰将直接导致项目的失败。第二要做好项目的选址工作,对于新建的项目,最好要紧紧依托景区或产区,这样可以优势互补,实现协同发展,减少投入、节约成本、降低运营风险。第三要做好项目的规划工作,包括建设规划(前期规划、中期规划和远期规划)、设计规划、资金规划、运营规划等,做到合理布局、善用资金、分步实施,保证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5.2 完善基础配套提高接待能力

进一步加强旅游业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旅游的综合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为游客和居民提供舒适、安全和宜居宜游的休闲旅游环境。在主要旅游景区配套设置公交车站、停车场、公共厕所;在各高速公路出口、城区主要干道布点建设旅游交通标识牌,将旅游度假区等旅游资源统一纳入交通指引范围,建立覆盖面广、引导性强的城市旅游交通指引系统;建设旅游信息咨询服务中心,建设智能旅游网络等平台,逐步建立覆盖交通枢纽、主要景区、商贸街区的公共旅游信息服务系统。

5.3 加强人才培养激发员工潜能

人才资源是生产力的第1大要素,是现代企业的核心资源,因此必须重视人才的培养,善用人才。第一是建立系统的人才培养计划,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措施,提高人力资源的管理能力,同时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引进机制,拓宽人才引进渠道。第二是创造有利于员工展示才能的平台,根据不同人才的特点和优势,合理分配与之相适应的岗位,激发员工潜能,实现个人价值。

5.4 加强宣传积极争取政府支持

近年来,蚕桑旅游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其宣传的力度和广度不够,相对于其他旅游项目,其知名度和影响力仍处于较低水平。因此,必须加大宣传力度,把蚕桑新生态旅游的科普教育、旅游观光、健康养生等功能分享给人们,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参与进来带动蚕桑新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同时,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支持,将蚕桑新生态旅游业纳入地方旅游业建设发展规划中,切实加大项目扶持力度,设立专项发展基金,在规划建设、培训人才、融通资金、设立互联网+服务平台等方面予以实实在在的支持和保障。

随着国家对休闲农业、生态旅游等新型农业经营方面扶持政策的不断出台,蚕桑新生态旅游业必将很快迎来发展的黄金期。我国蚕桑新生态旅游业在实际开发过程中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依据国家有关政策,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以产业为基础、农民为主体、农村为特色,把蚕桑产业发展放在首位,同时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生态旅游产品和服务,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全面进入新常态,国家正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我们要充分利用蚕桑产业的自身优势谋发展,要发扬蚕桑人“专注、敬业、奉献”的优良传统,深入挖掘和发挥好蚕桑茧丝绸业几千年来的文化优势,努力推进蚕桑新生态旅游业这一新业态的发展,加快我国蚕桑产业的转型升级,最终实现蚕桑产业从传统的“种桑养蚕,走丝绸之路”中再重新开辟出一条“种桑养人,行健康之道”的新的发展道路,从而为实现全体蚕桑人的“中国梦”——“丝绸强国梦”再续辉煌。

[1] 赵爱春,余茂德.投产果桑的夏伐技术[J].蚕学通讯,2016,36(2):19-20.

[2] 钟琪.旅游资源多样性开发的途径——以广州花都宝桑园为例[J].学理论,2012(33):125-126.

[3] 王雪伊.2014年茧丝绸产业发展与结构优化升级座谈会呼吁:要从“种桑养蚕”变“种桑养人”[N].南方农村报,2014-12-18(14).

[4] 龚琬惠.浅谈桑蚕旅游的深度开发[J].学理论,2012(32):87-89.

[5] 梁思思.蚕桑文化在蚕业经济中的作用[J].广西蚕业,2013,50(2):22-26.

[6] 乐波灵,李燕飞.浅谈广西桑蚕生态旅游开发[J].广西蚕业,2012,49(2):66-68.

[7] 何敏华,丁铨.伦教蚕种场:珠三角蚕丝业变迁的缩影[EB/OL].广佛都市网,(2014-05-24).http://gd.sina.com.cn/fs/tushuo/2014-05-24/09554925.html.

[8] 苑春华.生态观光旅游——果桑采摘园发展浅论[J].河北林业科技,2014(4):66-68.

[9] 顺德视讯.伦教桑果园[EB/OL].爱西柚网,(2015-05-23).http://xiyou.cntv.cn/v-930649d2-0119-11e5-89a6-d29fa354baaa.html.

[10]李意稳,魏楚均.2016广州增城湖心岛首届桑果科普文化旅游节开幕[N].增城日报,2016-03-28(1).

[11]广州市增城区政府.2016广州增城湖心岛首届桑果科普文化旅游节开幕[EB/OL].广州市增城区政府网,(2016-03-28).http://www.zengcheng.gov.cn/business/htmlfiles/zcmh/tpxw5/201603/289706.html.

[12]李景新.2016广州增城湖心岛首届桑果科普文化旅游节隆重举行[J].广东蚕业,2016,50(3):56.

[13]顺德城市网.456蚕种场文化创意园正式开园了[EB/OL].顺德区伦教人民政府网,(2016-12-11).http://lunjiao.shunde.gov.cn/data/main.php?id=144547-7130046.

[14]华政.“456蚕种场文化创意园”开园迎客[EB/OL].新华网,(2016-12-19).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6-12/19/c_129410051.htm.

[15]卢磊.2016中国果桑产业发展大会暨广东果桑旅游文化节在广州花都召开[J].广东蚕业,2016,50(3):57-59.

[16]高金花,苏银萍.2016广东果桑旅游文化节开幕即日起20多个生态采摘园开放[EB/OL].南方网,(2016-03-23).http://news.southcn.com/g/2016-03/23/content_144626848.htm.

2016-12-16;接受日期:2017-05-25

中央财政2016年度外经贸(茧丝绸)发展专项(编号 粤商务建函〔2016〕477号)。

信息:李景新(1982—),男,广东高明,硕士,农艺师。 E-mail:9384968@qq.com

信息:邱国祥(1965—),男,湖南安乡,硕士,高级农艺师,硕士生导师。 Tel:0757-28621093,E-mail:qguoxiang@tom.com

[S88-9]

C

1007-0982(2017)03-0028-05

猜你喜欢
蚕种蚕桑旅游业
产卵布蚕种浸酸操作的做法和体会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阆中蚕种场桑蚕智能系统研发简报
科学制定生产计划 合理满足蚕种需求
南部县蚕桑多业态发展探索
散卵蚕种收蚁新方法——白纸袋收法
仪陇蚕桑园区化发展思考
普格县蚕桑产业扶贫的实践与成效
蚕桑产业 富民增收
重庆武隆:贫困人口依托旅游业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