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斯涵,温蕾,朱琳,陆小左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
临证体会
陆小左教授应用“过敏方”治疗皮肤病经验撷萃
杨斯涵,温蕾,朱琳,陆小左*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
皮肤疾患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缠绵反复,屡治不愈。在《内经》治未病思想的指导下,陆小左教授认为湿邪与热邪侵犯是导致皮肤疾病发生发展的核心因素,除具有明显湿热征象的皮肤疾病外,其他多种皮肤病在发病过程中存在湿热共性,临床治疗中以自拟过敏方为基本方,结合舌脉与皮损的辨证关系加减用药,同时根据患者病情适当配合刺络拔罐、刮痧等中医传统疗法治疗皮肤疾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陆小左教授;过敏方;皮肤病;经验;湿热
皮肤病是严重影响人类身体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1],发病率较高且种类繁多[2],常见的皮肤病有银屑病、白癜风、湿疹、疱疹、鱼鳞病、毛囊炎等[3],中医药在治疗皮肤病方面有其独到的特色以及优势[4]。陆小左教授从医四十余载,总结皮肤病在发病过程中存在湿热共性的特点,于临证中应用自拟过敏方,结合舌脉加减,标本兼顾辨证治疗皮肤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兼用针灸、刮痧、拔罐等中医传统疗法,加速了患者的康复进程,减少了康复所需时间。近年间笔者有幸侍诊陆教授案旁,现将陆教授应用过敏方辨证治疗皮肤病的经验简要概述,以殇同道。
皮肤病指以人体皮肤、黏膜病变为主的一类疾病,其范围较广且种类繁多,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多迁延难愈,给患者的身心造成极大程度的困扰。中医在皮肤病的记载方面有着悠久历史,最早于公元前14世纪的甲骨文中,已出现“疥”和“疙”等,并记载有癣、疣等皮肤相关病名。皮肤病以痒、痛、灼热、斑、疹、结节、风团、脱屑、水疱、糜烂、皲裂、脱毛、蚁行感、麻木及板硬等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涉及脏腑较多,治疗起来有一定的困难[5]。
中医理论认为皮肤病的发生与人体阴阳气血之盛衰息息相关,强调皮肤病的发生虽主体表现于身体表皮,但多因体内脏腑失调所致,常因风、寒、暑、湿、燥、火等淫毒侵袭或外伤所致。中医药在治疗皮肤病方面有着其特有的疗效及优势,认为皮肤科疾患的治疗仍要遵循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同时注意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注重整体与局部的结合并需特别重视局部辨证的重要性,治疗应着重缓解局部症状,具有简便廉验、疾病谱广泛、外治法特色鲜明等优势,临床收获了良好的效果[6-8]。
在《内经》治未病思想的指导下,陆师创立了以清热解毒,祛风除湿,凉血养阴作用为主的“过敏方”,作为治疗各类皮肤疾患的基础方。药物组成:生地黄、淡竹叶、木通、炙甘草、栀子、防风、荆芥穗、牡丹皮、赤芍、紫草、大黄、白鲜皮、地肤子、蛇床子、苦参和桔梗等,临证应用注意随症加减。
陆师指出,热邪与湿邪的侵犯是导致皮肤疾病发生发展的核心因素,多因风、寒、热等外邪因素诱发。因此清热祛湿是治疗皮肤病的根本与关键,故方中以生地黄、淡竹叶、木通、甘草组成的导赤散为基础,清热与养阴兼顾,利水以导热下行,滋阴以润泽肌肤,心火清则诸火清,且不伤阴耗气;配以白鲜皮、地肤子、蛇床子、苦参以燥湿清热,达到抑制皮脂外溢的目的,既可对皮肤病本身的发生发展进行抑制,同时可以起到保护津液、维持阴阳平衡的作用。考虑到皮肤病多发于肌肤浅表,大都呈现因邪毒引起的全身性表证,故配以芥穗、防风等解表药,疏风止痒而祛邪;另外,邪毒入里可以产生毒邪内蕴之里证,导致经络阻隔、气血瘀滞,故配以牡丹皮、赤芍以凉血散瘀,紫草入血分,凉血解毒,化瘀生新,大黄使邪从下而解,排泄内蕴之热毒;肺合皮毛,用桔梗以宣通肺气,诸药合用,共收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祛风止痒之功。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长期指导临床实践[9]。同一疾病可因个体差异而使用不同的治法,这体现出治疗的个体化原则,强调的是中医学“证”的差异[10]。皮肤病虽形于外而实发于内,其辨证与内科疾病的辨证规律基本相同。疾病初期临床辨证以风热证、血热证为多,发病急骤,瘙痒明显,皮损潮红,伴有渗液或脓液,热象显著[11]。然皮肤疾病患者,以舌色暗淡,舌质胖大兼有齿痕,脾阳不足者多见[12],这与湿邪的致病特点密切相关。本蕴脾湿,郁久化热,湿热之邪潜于体内,腠理不固,伺机而发。当复感风寒湿等外邪,邪气乘虚而入,充于腠理,流注经络,致使气血运行不畅,湿热之邪泛溢肌肤发为本病。故皮肤疾病多因脾运失职至水湿内停,湿蕴久而化热,内外湿热相互搏结,浸淫肌肤所致。
据此,陆师将清热解毒,祛风除湿为治疗皮肤疾病的根本大法,以过敏方作为基础方,结合舌象与皮损颜色起综合分析,辨证加减。通过观察舌体了解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观察舌苔了解病邪的强弱;看皮损情况掌握疾病的进展与变化。若见舌体淡白、舌苔黄、皮损色淡红或鲜红时,多为素体脾虚出感湿热外邪,此时加厚朴、陈皮、茵陈蒿、黄柏、薏苡仁以清热健脾除湿;病程日久,皮损色暗红时,为中气受伤,余邪未解,加西洋参、玄参、天花粉、麦门冬以补气养阴;若见舌质红、苔黄,辨证为实热证,皮损色鲜红,多见于疾病中期,加黄连、生石膏以清实热;皮损为红紫斑,为实热证后期,邪热亢盛耗伤津血,加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等凉血解毒;若见舌红绛、舌苔白、皮损色鲜红,为营分热甚,加水牛角、玄参以清热败毒、凉血化斑;若见舌色暗淡,苔白腻,舌体瘀斑、皮损色暗红,为气滞血瘀,痰湿阻络,多见于疾病中后期,加三棱、莪术以破血化瘀,黄芪、当归益气固正;瘙痒甚者为外感风邪或血虚风燥,加蝉蜕;大便干结者加入枳实、决明子、大黄;疼痛剧烈者,加乳香、没药;夜寐不安者,加生龙骨、牡蛎等。
马某某,男,30岁。2015年5月17日初诊。因咽喉炎迁延日久,头部、四肢皮肤突发大量斑块,呈地图状,上覆银白鲜屑,患处皮色潮红,干燥脱屑,奇痒,夜间难以入睡,遇热尤甚。伴口干喜饮,时咳黄痰,小便黄,舌质红绛,尖边红,苔黄腻,脉滑数。脉症合参,陆师诊断为银屑病,中医辨证为湿热内盛,泛溢肌肤而发,治宜清热利湿,祛风止痒,予木通10 g,生地黄25 g,炙甘草10 g,淡竹叶10 g,牡丹皮15 g,赤芍25 g,紫草10 g,栀子10 g,桔梗10 g,防风15 g,荆芥穗15 g,白鲜皮25 g,地肤子15 g,蛇床子10 g,大黄10 g,苦参10 g,金银花30 g,鱼腥草10 g,桑白皮15 g,每日1剂,水煎取汁600 mL,分3次内服,并行刺络拔罐(选取大椎、双侧肺俞、心俞、膈俞、肝俞)以清热利湿。5月25日复诊,服药7剂,头部皮肤干燥、发痒稍减,夜寐安,口干改善,偶见黄痰。6月2日复诊,四肢皮损明显变淡,斑块缩小,其余诸症均减。6月15日复诊,皮肤红斑、发痒消失,二便正常,舌脉如常,遂做成中药丸剂内服,巩固治疗一月。随访半年,病情稳定,未见复发。
按语:银屑病是以红斑、丘疹、鳞屑、瘙痒为主要表现的炎症性皮肤病,中医称之为“白疕”,是皮肤科常见的疾病[13]。本案因邪热内侵,日久蕴积湿热,发于肌表,热象明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血实宜决之”。予过敏方的同时,辅以刺络拔罐清泄实热。大椎穴为诸阳经与督脉的交汇之处,刺激大椎可达宣通阳气,除湿泻热之功;同时本案患者舌质红绛,属热毒蕴于血分之候,选取膈俞穴以活血散瘀;背俞穴为脏腑之气输注之处,选用心、肝、肺三俞穴共同泻热布津,行气散瘀;另配合拔罐宣通气机,使风湿热诸外邪尽去,增强通经活络,调和气血之效。
过敏方作为陆小左教授临床治疗湿热型皮肤病的基础方,体现中医异病同治,同病类治的思想。在辨证论证的同时谨纳病机,内外合参,旨在探寻皮肤疾患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共同发病机制,以期在过敏方的基础上随症加减,收获良效。过敏方在临床上不仅可应用于传统湿热型皮肤病的治疗,也对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调护有其特殊的意义,既可以有效指导前瞻性治疗,阻断皮肤疾病的进一步发展、恶化以及复发,同时扩大了清热利湿治法的应用范围,有效提高了临床疗效。另外,陆教授还注重望诊在皮肤病诊治过程中的重要性,强调在观察舌象的同时,还应具体结合皮损颜色,综合分析,加减用药。在采用过敏方进行内治的同时,更注意结合其他传统中医疗法,如刺络拔罐、循经刮痧、针刺等法,共奏清热凉血、活血化瘀、通经活络之功,加速患者的康复进程,减轻患者因疾患带来的身心痛苦,提高其生活质量。
综上,过敏方为陆教授根据中医传统理论,并结合现代临床实际情况,以自身临证经验为基础总结创立的一首治疗皮肤疾患的基础方,应用起来具有普遍性,收效甚佳。但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医者每于临证,不可囿于此方,当结合患者的实际症状、体征、舌体脉象综合考虑,辨证施方,方可达过敏方创立之精妙。
[1] 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96.
[2] 艾儒棣.中医皮肤病病因及诊断[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8,7(2):119-121.
[3] 叶冬青.皮肤病流行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9-16.
[4] 高凯敏.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简史[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14.
[5] 卢菊昭.当归饮子加味治疗皮肤病之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
[6] 付丹丹,张毅.中医皮肤病学特色与优势[J].天津中医药,2006,23(4):303-305.
[7] 冯常青.萆薢渗湿汤对慢性湿疹患者免疫因子水平的影响[J].中医药信息,2017,34(4):59-62.
[8] 卢天蛟,李倜,李姣,等.祛湿止痒汤联合麻黄洗剂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研究[J].中医药信息,2016,33(5):93-95.
[9] 师建平,郭静.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9):2508-2511.
[10] 阚丽君,张彩霞,李桂艳,等.中医临床路径在湿疮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中医药学报,2014,42(3):194-196.
[11] 邓铁涛.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髓[J].中医药通报,2005,4(1):1-4.
[12] 石光煜,付晨菲,张婷,等.中医药治疗脓疱性皮肤病的经验浅析[J].中医药学报,2016,44(4):57-59.
[13] 姚丹霓,卢传坚.银屑病中医古代病名及病因病机探析[J].中医杂志,2013,54(24):2152-2154.
ClinicalExperiencesofProfessorLUintheTreatmentofDermatosiswith“GuominFormula”
YANGSi-han,WENLei,ZHULin,LUXiao-zuo
(TianjinUniversityofTCM,Tianjin300193,China)
Dermatosis is a kind of clinically common diseases.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preventive treatment inInnerCanonofYellowEmperor, professor LU Xiao-zuo put forward that damp-heat invasion was the key factor in the development of dermatosis. It has achieved good effect for dermatosis treated by self-made Guomin formula, combined with cupping, scraping and other TCM therapies, taking TCM syndromes and skin lesions into consideration.
Professor LU Xiao-zuo; Guomin formula; Dermatosis; Experience; Damp-heat
R275
A
1002-2392(2017)05-0122-02
2017-03-22
2017-04-15
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12BAI25B05)
杨斯涵(1988-),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四诊客观化。
*
陆小左(1951-),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医诊断学的临床和基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