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主体视角下《伤寒论》英译本研究*

2017-01-14 13:37张国利柴可夫
浙江中医杂志 2017年8期
关键词:底本伤寒论译本

张国利 柴可夫

1 浙江中医药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浙江 杭州 311402 2 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53

中医翻译

译者主体视角下《伤寒论》英译本研究*

张国利1柴可夫2

1 浙江中医药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浙江 杭州 311402 2 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53

译者主体 伤寒论 英译本

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的诸多因素成为研究对象。其中,作为对只见“文”不见“人”的偏颇译论研究的一种修正,译者主体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以译者主体的视角审视目前国内外发行的《伤寒论》英译本,归纳总结其英译研究的现况和成果,对目前的中医典籍英译的规范化具有启发和借鉴作用。

1 《伤寒论》及英译本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合称《伤寒杂病论》,作者为东汉末年张仲景(约150-219年)。《伤寒论》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兼备的书籍,具有很高的科学水平和实用价值,长期以来指导着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是继承和发扬传统中医药学的必读书籍[1]。

自1981年至2016年的35年时间里,共有6位译者对《伤寒论》进行了独立译本翻译:许鸿源(1981)、罗希文(1986)、魏迺杰(1999)、黄海(2005)、杨洁德(2009)、刘国辉(2016)。此外,Dean C.Epler和台湾美籍华人Paul Lin夫妇都曾节译部分原文,植物药学家J.Michael More曾在专著中介绍《伤寒论》的方剂及临床应用。这些译者包括中外籍人士,他们或独译或合译,为《伤寒论》的对外传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 译者主体性

国内关于翻译主体的研究成果中,以下三种定义对译者主体概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界定:①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2];②指译者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本质特性,即翻译主体能动地操纵原本(客体)、转换原本,使其本质力量在翻译行为中外化的特征。译者主体性亦即译者的主观能动性[3];③译者的主体性就是指译者在受到边缘主体或外部环境及自身视域的影响制约下,为满足译入语文化需要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一种主观能动性,它具有自主性、能动性、目的性、创造性[4]。

译者的翻译是否成功,取决于译者对原文理解和对译文表达的能力。在语言符号的转换过程中,一方面译者需要与作者在文化层面上的碰撞、交融,另一方面译者需要发展自身的知识、智力、技能,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发掘和开发翻译潜能,优化译文文本。可以说,译者对翻译过程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甚至是中心地位。

《伤寒杂病论》反映的是一千多年前的语言风格,全篇以四字骈体连缀成文,文风遒劲典雅,行文简朴,语言直白,大量运用叠音词,带有河南南阳方言印迹。写作中融入了极具特色的中医传统医学和文化,存在大量的文化负载词。这些都造成翻译难度的加大,译者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克服重重障碍,将典籍信息清晰地展示于西方读者。

3 译者主体在《伤寒论》英译中的体现

六个版本译者的主观能动性集中反映在底本选择、翻译策略、译本编排和推荐人选择四个方面。

3.1 底本选择:《伤寒论》版本众多,其中以宋本赵开美本为权威版本,且今世所存凡6部,其中中国5部,日本1部,称之为中国北图本、台湾本和日本内阁本,成为《伤寒论》近现代研究的主要文献来源。在这1800年期间,史料记载纷然杂陈,古今不少学者对其整理、校注、研究,专著和注本数量庞杂。

许本以吴国定的《伤寒论诠释》为底本,并以大冢敬节的《伤寒论解说》作为补充,节译带有方证的118条原文;魏本以李培生的《伤寒论》作为底本,将宋本列为附录;黄本以国内教材为翻译版本,但内容编排相对简约;罗本、杨本都以明代赵开美版本(即“宋本”)为蓝本;刘本的底本选择非常谨慎,他在宋本的基础上,参考了南京中医药大学陈亦人教授主编的《伤寒论译释》(1980年),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伤寒论》(1993年)教材以及伤寒论大家刘渡舟先生主编的《伤寒论校注》(1991年),以确保翻译底本尽可能接近源文本。

翻译底本选择除了资源获取、时代背景等客观因素以外,译者知识水平、学习工作经历以及学术偏好、学术身份、研究水平等主观因素对底本选择起决定性作用。

3.2 翻译策略:从宏观层面看,《伤寒论》英译经历了三个阶段的翻译策略演变。第一阶段:1981-1991年,“以读者为导向”的归化翻译,以许本为代表;第二阶段:1992-2007年,“以原文导向”的异化翻译,以魏本为代表;第三阶段:2009-2016年,“以临床应用为导向”的文献学术翻译,以刘本为代表。一方面,《伤寒论》翻译策略演变是时代语境从文字翻译、文化翻译到实用文献翻译主流演变下的一个缩影;另一方面,译者的身份背景和翻译目的对翻译策略的选择起着主导作用。

从微观层面看,各个译本具体的翻译方法多样,包括直译、音译、意译、直译加注、音译加注、释译、回译、省译、不译等。但各位译者又各有所长,各有所好,文体风格不尽相同。比如,罗本译法灵活,魏本拘泥于原文;杨本广泛运用音译+注释,魏本广泛运用直译法+注释;杨本用词简洁,刘本力求忠实原文。下文以《伤寒论》第十二条译文为例,三位译者的翻译风格、信息再现和语言处理不尽相同。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伤寒论》第十二条)

Prescribe Decoction of Ramulus Cinnamomi when the patient feels chi l l and fears wind。uneasy because of a fever,nauseous and with a tendency to snore.(罗译)

LINE 12:If[there is]huddled aversion to cold, wet ted aversion to wind,feather-warm heat ef fusion,noisy nose, and dry retching, Cinnamon Twig Decoction (guìzhītāng) governs.(魏译)

Line 12:The patient has aversion to cold that makes them huddle up,aversion to wind as i f their body is splashed with cold water,gent le fever as i f their body is covered with feathers,sneezing or hoarse breathing in the nose,and dry retching.Cinnamon Twig Decoction(guìzhītāng)should be prescribed.(刘译)3.3 译本编排:中医典籍翻译是中医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每个英译本都是一种传播媒介和文化营销。文本不再只是语码的转换,受众意识、读者便利、译本权威渐渐成为译者关注的问题。在译本编排上,罗本未提供中文对照,而让读者感到不便,显得美中不足。魏本采用四段式体例,首列汉语原文,次列汉语拼音,英文翻译紧跟其后,最后是对条文的注释和历代医家的阐发。杨本采

用中英文条文对照、难点总结、临床病例,附录部分包含病名索引、术语总结、参考书目、方剂名、中药名和拉丁语译名总结等。刘本赋予译作学术和实用属性,建立了医学古籍英译的新范式。刘本由前言(推荐人序言、致辞、译者前言、张机前言、宋版前言)、译文、附录及检索(中国朝代时间表、中医著作作者、汉朝以来的剂量变化、112方剂、组方、药物描述、参考文献、主题检索、药名检索)组成。每个条文编译包括:①标注条文序号;②繁体原文;③拼音;④概要;⑤译文;⑥要点疑点;⑦评价分析;⑧临床使用。译者采用本证、旁证、他校三种方式,借助《词源》、《说文解字》等语言工具书以及参考300余本研究专著、5000余篇研究论文,提供了全景式《伤寒论》医理解说。

3.4 推介人选择:推介人是作品出版中一个重要作用的人物,通常是领域内的知名学者或出版过相关著作的作者。在六个译本中,只有两个译本具有正式推介人。罗本由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作序、著名学者任迎秋撰写前言。刘本由俄勒冈东方医学院Henry McCann(马雨博)推介,是刘国辉教授的美国同事和同行。事实上,刘本的姐妹篇-专门介绍《伤寒论》的导论著作-《伤寒理论钩玄》,其推介人为Char les Buck——英国针灸理事会主席、西方公认的中医权威和教育家。这为刘本在英国和美国的公开发行进行了积极的推动。

4 结语

纵观《伤寒论》在各阶段的译本,译者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汲取他人所长,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创新创造,推动翻译质量提高。理想的中医典籍译者必须对原语和译入语都有较深的造诣,必须熟悉所译题材的专业知识、相关知识并掌握前期研究成果,必须全面了解原文与译文所处国家的历史、科技、文化传统、社会规范、出版规范等。当译者成为翻译中最积极活跃的因素时,译者对翻译动机、翻译目的、翻译立场、翻译方案以及翻译方法做出设计和调整,进而产出高质量的作品。译者主体的翻译理念将有助于中医古籍英译的研究突破语码转换的狭隘层面,从而以更加宽广的视角去审视翻译过程和译本质量。

[1]王庆国.伤寒论讲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

[2]查明建,田雨.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J].中国翻译,2003,24(1):19-24.

[3]方梦之.译学词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82-83.

[4]屠国元,朱献珑.译者主体性:阐释学的阐释[J].中国翻译,2003,24(6):8-14.

2017-03-31

2015年度高校国内访问学者专业发展项目中医术语隐喻认知研究,编号:2015031

猜你喜欢
底本伤寒论译本
General principle of high-quality academic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rrying on the essence,while pursuing innovations”
“南橘北枳”:江南制造局兵学译著《行军指要》及其底本研究
《伤寒论》六经溯源与理论浅析
《伤寒论》实为115方
A Patient with End-stage Respiratory Failure Gets Recovery from Mechanical Ventilation by Utiliz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也谈哈斯宝《新译红楼梦》翻译底本问题
杨宪益-戴乃迭《红楼梦》英译本后四十回底本考证
《佛说四人出现世间经》的西夏译本
翻译中的“信”与“不信”——以《飘》的两个中文译本为例
新整理本《毛诗注疏》勘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