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郑生主任医师采用健脾疏肝和胃法治疗梅核气经验

2017-01-14 11:07:45黄啟敏李玉平王丹凤
中医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梅核气李师咽喉

黄啟敏,李玉平,王丹凤

(1.河南中医药大学2015级硕士研究生,河南 郑州 450046; 2.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8)

·名师高徒·

李郑生主任医师采用健脾疏肝和胃法治疗梅核气经验

黄啟敏1,李玉平2,王丹凤2

(1.河南中医药大学2015级硕士研究生,河南 郑州 450046; 2.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8)

李郑生主任医师是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的学术继承人,河南省名中医,河南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脾胃、肝胆及其他内科杂病的诊治与研究30 a,在治疗脾胃肝胆等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李郑生主任医师认为梅核气的主要病机为脾虚肝郁,多因饮食不节、情志不调等导致肝脾(胃)失调,并总结出健脾疏肝和胃法的治疗思路,配合日常生活调理及调畅情志,临床疗效显著。

李郑生;中医师;梅核气/中医药疗法;健脾疏肝和胃法;半夏厚朴汤/治疗应用;验案

梅核气又名梅核、梅核风、回食丹等,系指以自觉咽中异物感,如有梅核梗阻,咳之不出,咽之不下,时发时止为主要特征的咽部疾患。

李郑生主任医师是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的学术继承人,河南省名中医,河南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脾胃、肝胆及其他内科杂病的诊治与研究30 a,在治疗脾胃肝胆等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1],对梅核气亦有独到的治疗思路。笔者有幸随师学习,获益匪浅。现将李师采用健脾疏肝和胃法治疗梅核气经验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

梅核气,现代医学多称之为咽异感症、咽部神经官能症、咽癔症等。现代医学认为:该病除由咽喉等局部因素所致外,精神因素也可引起本病,如情绪波动及长期过度紧张、疲劳等所引起的神经官能症,亦可因不同程度的食管炎、胃肠反流性疾病、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等消化道疾病引起[2]。

梅核气病名最早见于《赤水玄珠》,载有:“生生子曰:梅核气者,喉中介介如梗状。又曰:痰结块在喉间,吐之不出,咽之不下者是也。”汉代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中言:“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本病多因情志不畅、饮食不节等导致肝脾失调。饮食不节或素体脾虚,损伤脾胃之气(阳),运化失司,聚湿生痰,土壅木郁,肝气郁结,气机上逆,与痰搏结于咽喉,而见咽中如有炙脔;长期情志不遂,郁怒伤肝,则肝疏泄失常,横逆乘脾,即所谓木旺克土,脾失健运,痰湿内停,痰与气相搏结,循经上逆,结于咽喉,导致咽中介介如梗状;亦有少数患者因脾虚肝郁日久,化火伤阴,导致阴虚不能濡养咽喉而发病。因此,本病病位虽在咽喉,但与脾、胃、肝密切相关。《灵枢·忧恚无言》曰:“咽喉者,水谷之道也。”《千金要方·咽喉论》曰:“咽喉者,脾胃之候也……主通利水谷之道。”李师认为:梅核气患者咽喉部症状是标,脾虚为本,且多数患者确伴有脾胃病。慢性咽炎在中医学属“慢喉痹”范畴,以咽部不适、咽黏膜肿胀或萎缩为特征。李师指出:梅核气与慢性咽炎常相兼为病,虽外象均以咽喉部不适为主症,但病异证同。李师认为该病病机关键为肝脾(胃)失调、痰气搏结,以健脾疏肝、理气化痰为治疗原则,同时根据病机之不同配合活血化瘀、清热解毒、降气通便等法。

2 辨证论治

2.1 临床表现

梅核气多发于青中年人,女性居多。临床以脾虚肝郁证为多见,症见:咽中似有梅核阻塞,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时发时止,不影响饮食,多伴有脘腹胀满、纳差,每因情绪波动而症状加重,或伴有嗳气、乏力,胁肋胀疼,大便溏或干,舌体胖大、质淡红,苔薄白或白腻,脉弦。

2.2 方药运用

肝脾失调、痰凝气滞为本病病机关键,故治疗从调理肝、脾、胃入手,标本兼顾,以健脾疏肝、理气化痰为主要治法,常在半夏厚朴汤的基础上加减变化为理气消梅汤。方中白术、茯苓、砂仁、甘草健脾益气;橘红、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厚朴、苏叶行气开郁;香附、郁金疏肝理气;牛蒡子、山豆根、射干清利咽喉;生姜辛温,降气消痰散郁;喉为肺之门户,故用桔梗、杏仁梳理上焦气机,寓意“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诸药合用,共奏健脾疏肝、理气化痰、清利咽喉之效。

李师强调:因患者的体质、病因、生活环境等不同,病机在脾虚、肝郁方面有所偏重,临证时更需扣准病机、辨证论治。若声音嘶哑,加木蝴蝶以利咽开音;嗳气频作,加柿蒂、刀豆子以和降胃气;纳差明显,可酌加焦三仙、鸡内金以健脾消食和胃;兼有胸闷气短,可加瓜蒌、薤白、檀香以宽胸理气;脘腹胀满者,用莱菔子、乌药、小茴香以行气除满;若脾虚湿盛、大便次数增多,去郁金,加薏苡仁、炒芡实以健脾利湿;伴有情绪抑郁明显,可加疏肝解郁之品,如柴胡;因气虚而大便秘结,酌加黄芪、火麻仁、杏仁以益气润肠通便;因气滞而大便秘结,可用枳实降气导滞;气郁或痰郁久而化火而见口苦、咽干,加炒黄芩、焦栀子、知母以养阴清热;因心脾亏虚所致失眠多梦,加合欢皮、远志以养心安神;火扰心神,可用莲子心、灯心草、夜交藤以清心安神;肝火犯胃、肝胃郁热或湿郁化热而见嘈杂等症,加左金丸或乌贝散等;气滞血瘀,可加丹参、莪术、刘寄奴以活血化瘀。

3 病案举例

患者,女,46岁,2016年5月30日初诊。主诉:咽有异物感1个月余。现症:咽有异物感,咳之不出,咽之不下,伴有腹胀,口干,口苦,口腔左侧可见一绿豆大小溃疡面,纳差,大便可,咽腔红肿,舌体胖大、边尖红,苔白腻,脉弦滑。西医诊断:①咽异感症;②慢性咽炎。中医诊断:梅核气,辨证为脾虚肝旺、痰气互结。治宜健脾疏肝,理气化痰。方选半夏厚朴汤加减,处方:炒白术10 g,茯苓15 g,橘红10 g,半夏10 g,香附10 g,白豆蔻10 g,厚朴10 g,苏梗10 g,桔梗10 g,杏仁10 g,牛蒡子10 g,射干10 g,山豆根8 g,天花粉12 g,小茴香10 g,知母12 g,炒栀子10 g,刘寄奴15 g,甘草3 g。15剂。每日1剂,水煎服。同时嘱患者忌食辛辣、油腻,保持心情舒畅。2016年6月20日二诊:咽喉异物感略减轻,腹胀减轻,口腔溃疡好转,口干、口苦无改善,舌脉同前。守上方,加黄芩10 g以增强清泻肝火之力,继服7剂。2016年6月27日三诊:腹胀缓解,口腔溃疡愈合,咽喉异物感及口苦明显减轻,口干缓解,咽喉红肿缓解,舌体胖大、质淡红,苔白腻,脉弦滑。守上方,去天花粉,加藿香10 g,继服7剂。2016年7月4日四诊:咽中异物感消失,轻微口苦,余无不适,舌体胖大、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滑。处方:炒白术10 g,茯苓15 g,橘红10 g,半夏10 g,香附10 g,白豆蔻10 g,厚朴10 g,苏梗10 g,桔梗10 g,杏仁10 g,山豆根8 g,小茴香10 g,知母12 g,炒栀子10 g,荷叶12 g,甘草3 g。服药7剂,以巩固疗效。

4 小 结

李师指出:梅核气以痰气互结为病之标,脾虚肝郁为病之本。采用健脾疏肝和胃法既是本着“治病必求于本”的原则,又寓有标本兼顾之意。梅核气无论因何发病,大多可见脾虚、肝郁的病机演变,辨证论治时需紧抓病因病机,从调理脾胃、肝入手,可获良效。此外,本病不仅与胃食管反流有关,亦与情志变化有密切联系,近现代中医家多将此病纳入“郁证”范畴,故治疗此类患者时除选用药物治疗外,情绪疏导也尤为重要。

[1]王艳鸽,李郑生.李郑生教授运用疏肝健脾和胃法治疗嘈杂经验验[J].中医研究,2016,29(5):45.

[2]周家璇,王浩,陈晓宇,等.中医对梅核气的认识、治疗思路和研究现状[J].中国医药科学,2012,2(22):25.

(本文承蒙李郑生老师指导,特此谢忱!)

(编辑 颜 冬)

1001-6910(2017)03-0048-03

R249.2

B

10.3969/j.issn.1001-6910.2017.03.22

2016-12-21

猜你喜欢
梅核气李师咽喉
从王安石眼睛的特征说起
读书(2024年3期)2024-03-15 07:15:54
咽喉不适 试试这杯茶饮
电子鼻咽喉镜在腔镜甲状腺手术前的应用
家用小方治疗咽喉肿痛
特别健康(2018年2期)2018-07-14 04:39:14
“梅核气”腹针治疗的临床研讨
夜雨初夏(外一首)
滇池(2018年12期)2018-01-17 02:09:52
沈洪教授辨治梅核气经验
212例古今梅核气医案研究*
西部中医药(2016年1期)2016-02-21 05:52:26
浅谈李师中《劝农事》碑
李勇强骨伤科学术思想撮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