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理脾胃针法治疗湿疹初探

2017-01-14 06:38:53朱小娜
中医外治杂志 2017年2期
关键词:阴陵泉血海曲池

朱小娜,薛 莉

(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2.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针灸科,天津 300120)

*通讯作者。

调理脾胃针法治疗湿疹初探

朱小娜1,薛 莉2*

(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2.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针灸科,天津 300120)

湿疹;调理脾胃;针刺

1 湿疹的基本认识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表皮及真皮浅层的炎症性皮肤病,临床表现具有对称性、渗出性、瘙痒性、多行性、复发性等特点。本病可归属于中医学“浸淫疮”、“湿疮”范畴。根据病情的长短分为急性湿疹、亚急性湿疹、慢性湿疹。湿疹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任何季节,若急性期未得到及时治疗容易转化为慢性,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

2 湿疹的病因病机

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由来已久,历代医家对该病也多有描述,如清代《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中记载浸淫疮:“此证初生如疥,瘙痒无时,蔓延不止,抓津黄水,浸淫成片,由心火脾湿受风而成。”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疮病诸侯》中有云:“湿热相搏,故头面身体皆生疮。”《内经》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总结本病的病因主要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有关,病位主要在心、脾、肝,致病因素多为风、湿、热、瘀。疾病初期主要因外感风湿或风热之邪,入于血脉,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郁于肌腠之间而致病。因失治误治发展为慢性,久病多虚,久病多瘀,后期则出现营血不足,肌肤失养。本病证型一般为脾虚湿盛证、湿热浸淫证、血虚风燥证。

3 治疗方法

调理脾胃针法取中脘、曲池、合谷、足三里、阴陵泉、血海、地机、三阴交、丰隆、太冲。针刺手法及操作:所选穴位常规消毒,取0.3 mm×50 mm~60 mm毫针,针刺深度以得气为度,中脘、血海、太冲施以平补平泻法,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施以徐疾提插补法,曲池、合谷、丰隆、地机施以徐疾提插泻法,留针30 min。对于急性发作瘙痒明显者可在曲池、血海穴点刺出血。针刺7 d为1疗程。

4 典型病例

林×,女,35岁,湿疹反复发作2 a余,间断服用中药治疗,时轻时重,反复发作,2014年10月7日初诊。症见:双侧面部可见红色丘疹,灼热,颧弓处有黄色结痂,并伴有黄色渗出液,口角两侧苔藓样增厚,瘙痒异常夜间尤甚。饮食可,烦躁,寐差,大便不爽,小便可,舌质暗红,舌苔白微腻,脉弦细。诊断:慢性湿疹(急性发作期)。治法:取穴中脘、曲池、合谷、足三里、阴陵泉、血海、地机、三阴交、丰隆、太冲。考虑患者急性发作,采用针刺结合刺血拔罐治疗,大椎、肺俞刺血拔罐,隔日刺血拔罐,余穴采用上述针刺方法。针刺3 d后,面部瘙痒感明显减轻,针刺 7 d后瘙痒感消失,面部渗出减轻,2个疗程后,患者明显好转,3个疗程后治愈。

5 体 会

湿疹的外在表现为体表出现的粟粒大的丘疹、丘疱疹,基底潮红,搔抓后出现明显点状渗出及小糜烂面,浆液不断渗出[1]。《灵枢·本脏》云:“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病所矣。”又有经云:“有诸内必行诸外。”通过疾病的外部表现,可测知内在的情况。中医学认为,湿疹的发生与风、湿、热、瘀都有关系,特别是“湿邪”尤为突出,湿邪贯穿于本病的整个过程。湿为淫邪,湿性黏滞,具有缠绵难愈的致病特点,因此湿疹易发展为慢性。《素问·经脉别论篇》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说明人体的水液代谢与脾、胃、肺、膀胱、中焦运化密切相关,而脾胃运化对水液代谢起主导作用。若因饮食不节,或过食辛辣肥甘之品损伤脾胃,脾胃运化失常,则必然导致水液停滞,痰湿内生,湿邪困脾,而变生它病。《外科正宗》云:“内之症或不及外,外之症则必根于其内。”中医治病必求于本,所以治疗湿疹以调理脾胃为主,兼以祛风活血。采用调理脾胃针法,以调理脾胃升降,恢复脾胃的正常运化功能。调理脾胃针法原是张智龙教授主要针对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而总结出的一套针刺方法。张智龙教授认为,脾虚湿盛是2型糖尿病的易患因素,脾胃升降运化失常是2型糖尿病的病机关键[2]。虽然二者属于不同的疾病,但致病机理相同,可采用同样针法来治疗。调理脾胃针法共10穴,从经脉归属来看,取脾经4穴,胃经2穴,大肠经2穴,任脉1穴,肝经1穴。脾主升清,胃、大肠主降浊,调理脾胃针法重在调理气机升降,恢复脾胃的功能。中脘、曲池、合谷、足三里、阴陵泉、太冲共奏调节气机升降之功。血海、地机、三阴交、丰隆调血脉,以达祛除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之效。湿疹发病内为人体正气亏虚,外受风湿或风热之邪侵袭,正邪相互搏结蕴于肌肤而发病。合谷为大肠经原穴,能升能散,曲池为大肠经合穴,可消风止痒。二穴相配能疏散风热,通降胃肠,荡涤一切邪浊。足三里为胃经合穴,阴陵泉为脾经合穴,合治内腑,二穴配伍增强健脾祛湿的功效。中脘为任脉穴、八脉交汇穴之腑会,为胃之募穴,故与胃脉相通,其位置居于中焦,因此可调理中焦升降,有升清降浊之功。太冲为肝经腧穴,主要在于调节气机,气机通畅,血脉调和。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交汇穴,可健脾利水,养血活血。经云:“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取血海、地机可活血养血,祛瘀血生新血。诸穴配伍,可起到疏风止痒、健脾利湿、养血活血的功效。湿疹的瘙痒性是较令患者痛苦的症状,临床尚可配伍一些祛风止痒的腧穴,诸如风池、大椎、外关、百虫窝、风市等。

[1] 白彦萍.湿疹的中医治疗[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9,8(4):259-260.

[2] 李梦梦,卢 轩,张智龙.调理脾胃针法腧穴配伍组方思路探析[J].辽宁中医杂志,2014,41(12):2573-2574.

修回日期:2017-02-14

本文编辑:李 昕

R758.23

D

1006-978X(2017)02-0028-01

2017-01-22

猜你喜欢
阴陵泉血海曲池
曲池穴主治病症的古代文献研究*
艾灸曲池穴防过敏
艾灸曲池穴防过敏
《脏腑图点穴法》中“阴陵泉”的定位探析*
活血化瘀按血海穴
“四按”是指按摩4个特效穴位
小穴位 大健康
阴陵泉穴在《针灸大成》中的临床应用分析※
血海穴 养血活血去疹风温通血脉祛寒毒
中老年健康(2015年2期)2015-10-21 23:59:29
美颜多按血海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