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亮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明世宗、穆宗先后逝世,张居正赋役制度改革由盛转衰,宁夏之役和朝鲜之役相继发生,诚可谓多事之秋。吕坤这一年28岁,作为心怀家国天下的传统知识分子,此情此景无疑让他痛心疾首。虽则未及而立之年,然经历过丧父失母,为官清廉有异政,学问渊博有奇文的人生蜕变,他开始有意识地沉淀自己,随得随录地创作一本名为《呻吟语》的书,此后的三十年,他的呻吟之语不断地闪现出哲理的火花,对衰落政治、社会风气的痛疾也如惊雷般不断回响。在此书原序中他写道:“呻吟,病声也,呻吟语,病时疾痛语也。”何病也?借其在《忧危疏》中的话来概括即为:“当天下之势,乱象已形,而乱机未动。天下之人,乱心已辨,而乱人未倡厥。”当时天下,表面安定,但乱象丛生,人心亦乱,社会病入膏肓。他说这呻吟之声是为“医己”,但我们都明白,他想医的是天下。
这部语录体文集,行文灵活,或长或短,形随意移;儒为根底,兼采众慧,亦庄亦谐;寓言性、文学性、趣味性、哲理性强,语言“简重真切”。全书凡六卷,共十七篇。前三卷为内篇,分为性命、存心、伦理、谈道、修身、问学、应务、养生;后三卷为外篇,分为天地、世运、圣贤、品藻、治道、人情、物理、广喻、词章。涉猎广泛,体悟性强。反映出作者对社会、政治、世情的体验,对真理的不懈求索。同时也表现了他权变、实用、融通诸家的思想。今天我撷取《养生篇》中的章句,与诸君分享《呻吟语》中的养生思想。
养生法多 养德第一
今之养生者,饵药、服气、避险、辞难、慎时、寡欲,诚要法也。嵇康善养生,而其死也却在所虑之外。乃知养德尤养生之第一要也。德在我,而蹈白刃以死,何害其为养生哉?
当今很多人一提起养生来往往滔滔不绝、头头是道,打开朋友圈也看到很多人都在分享养生的“妙方”。其实归结起来也无外乎有服药食疗、避险辞难、四时谨慎、清心寡欲等方法。诚然,这些方法确实可以让人延年益寿,对养生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养生固然是为了长寿,但却不是因为贪生怕死,而是为了追求人生的完善。
“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擅长养生之道,经常亲自采集上好的药材制作药食服用。他对养生的理论也很精通,著有《养生论》。然而他生逢乱世,却并不一味地追求保全性命之道。他娶了曹操的曾孙女为妻,曾任中散大夫,司马昭为了夺权,曾拉拢他,让他做官,他却不肯投靠,还写了《与山巨源绝交书》,斥责朋友山涛依附权贵,与司马昭结下仇隙,被处死刑。临刑前弹奏的《广陵散》成为千古绝响,而他的从容赴死更是让我们见证了什么叫气节。像嵇康那样为了美好的德操而甘愿就死,又哪里会违背养生的道理呢?如果违背了道义,苟活于世,又与死了有什么分别呢?
非不爱美 惧祸之及
天地间之祸人者,莫如多;令人易多者,莫如美。美味令人多食,美色令人多欲,美声令人多听,美物令人多贪,美官令人多求,美室令人多居,美田令人多置,美寝令人多逸,美言令人多入,美事令人多恋,美景令人多留,美趣令人多思,皆祸媒也。不美则不令人多。不多则不令人败。
人性贪婪,喜欢多多益善,却不知多虑伤神,多欲伤身,“多”往往是养生的大害。老子说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养心之要,正在于淡泊寡欲。人之所以喜欢多,正因为东西美,所以不勘破“美”这一关,不可以谈养生之道。老子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
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总喜欢做“加法”,殊不知,“减法”更为重要。减去不必要的欲望,或许幸福和快乐就会同时而至。下面一章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仁者能泄 智者知泄
夫水遏之,乃所以多之;泄之,乃反以竭之。惟仁者能泄,惟智者能泄。
人的欲望,就像水一样,越是去遏制它,它的力量就越是强大。所以对待欲望,应该像大禹治水一样,要去疏导,而不是去遏制。遏制欲望,只能使欲望最终像洪水泛滥;疏导欲望,才可以使它由多到少,逐渐枯竭。疏导不是纵欲,应该培养高尚的情操,高雅的趣味,以心灵的充实来代替物质的欲求。仁者爱人,能够为了别人而牺牲自己的欲求;智者明理,知道欲望的危害。向仁者和智者看齐,可以学到养生的道理。
当我们漫步在心灵的百花园里,请不要被那些缤纷的欲望之花迷住了双眼,那一时的绚烂怎比得上天高云淡、万里无边的德之草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