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榜样与偶像教育的融合探究

2017-01-13 14:11:30吴榕升张晟铭沈佳鑫黄晓冬郑伊雯
海峡科学 2017年10期
关键词:偶像榜样青少年

吴榕升 张晟铭 沈佳鑫 黄晓冬 郑伊雯

青少年榜样与偶像教育的融合探究

吴榕升 张晟铭 沈佳鑫 黄晓冬 郑伊雯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在传统的青少年榜样教育中,大多将榜样与偶像对立起来,忽视了偶像的榜样作用。该文从榜样教育与偶像崇拜入手,分析榜样教育与偶像崇拜的不同之处,指出传统榜样教育对偶像的误解,寻找偶像—榜样教育新路径,从而拓展榜样教育的新空间。

小学生 偶像崇拜 榜样教育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无论对于立德、还是树人,榜样教育均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小学阶段是人生开始接受学业教育的起点,应尽早加强榜样教育,这对每个儿童个体的发展,以及将来能够顺利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偶像崇拜这一现象普遍存在于小学生之中。长期以来,学生的偶像崇拜与榜样教育之间一直存在误解,两者间的关系没有得到正确处理,有时甚至被理解为一种对立。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提出加强榜样—偶像教育,从而协调偶像崇拜与榜样教育之间的矛盾冲突,强化榜样教育的效果。

1 “偶像”与“榜样”的异同

在当前的文化语境中,人们对于“榜样”与“偶像”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存在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偶像与榜样两者是具有严格区别的。首先,榜样通常是指社会所倡导的代表一定社会价值取向的人物,是社会主流文化的代表,往往会引起人们感情上的共鸣,对人们的心理产生影响,其个人魅力也代表着大众的文化取向。其次,榜样是具有时代性,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都有各自时期的榜样。而且榜样是多样化的、具体的、有层次的和富有社会价值的,比如某个行业、系统,甚至居委会、社区都有榜样。再次,榜样的作用总是体现了正能量,它可以给人以激励,影响人的发展。相比之下,偶像的概念则往往是属于个人的。首先,偶像被定义为“个体出于喜好而欣赏或崇拜的他人”,其作用体现在是满足个人兴趣,往往存在于青少年群体中。其次,偶像在时代变迁中的存在时间更短。再次,偶像对于社会的影响有好有坏。所以,榜样和偶像这两者相比较,前者一般体现的是一种精神,更加理性且绝对正确,其代表的正能量对不同时代、不同背景的人都有积极作用,不断激励人前进,不会因为时代的改变被淘汰。后者则具有更多的人格魅力。人们在选择偶像时,从某种意义上说,往往是一种非理性的选择。所以,这一观点将榜样和偶像视为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另一种观点认为,榜样与偶像之间的关联大于区别,在一定情况下两者之间可以发生转化。首先,偶像与榜样两个概念不是静止的,它们随着社会生活变化而变化。两者慢慢在融合,没有严格的概念区分。偶像在某些方面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比如歌星、球星或者是其他领域的名人,他们的奋斗精神和特有的人格魅力也值得我们借鉴,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其次,偶像是被神话的,榜样也是被神话的。榜样也有做错事的时候,只不过我们大家只看到他们好的一面,不去宽泛地了解它的另一方面。有人崇拜偶像,付出了一切;也有人追随着榜样,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再次,一些人认为,榜样是偶像的一种,或者偶像的概念更加宽泛,榜样在偶像之中;深入了解以后,偶像变成榜样,它能激励你,在心灵产生震撼,激励自己向他们学习。另一些人却认为,偶像是榜样的一种,崇拜偶像,实际上是把偶像作为模仿、学习的榜样。所以,这些想法都意在证明榜样和偶像之间存在着种种联系,一定条件下两者可以互相转化。

2 当前青少年榜样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自上而下“灌输式”的教育弊端凸显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主体性,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实现自我教育,才是一种真正的教育”,“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学生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学生是榜样教育的主体,因此,学生对榜样的接受和认同程度直接关系到教育成效,深深影响着德育效果。然而,当前的榜样教育往往漠视了学生的感受。

以往人们通常认为,榜样教育就是榜样示范、受众学习和模仿的过程,必然是一个自上而下的教化过程,选择榜样、宣传榜样、组织活动、交流学习体会、实践学习等步骤就构成了榜样教育的流程。这种认识主要强调了处于上位的榜样和施教者对于教育活动所起的决定性作用,认为榜样本身的完美无瑕以及施教者的精心组织是决定榜样教育效果的关键所在,而学校的组织和宣传则是榜样教育的保障,至于学习者仅仅是单纯的接受对象而已。自上而下的榜样教育过程注重的是前期的教育活动组织和宣传,难以确保教育效果的落实和内化,“雷声大、雨点小”就成为了榜样教育的常态,甚至渐渐地成为了一种模式[1]。

2.2 传统榜样教育对偶像崇拜存在误解

偶像崇拜属道德行为,这是传统的榜样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及人格成长的普遍误解。心理学研究认为,人在青少年时期会在认知、情感和活动等方面发生特殊变化,产生特殊的心理行为反应,如情绪波动、自尊下降、叛逆行为,甚至自杀倾向等。偶像崇拜也是这一系列心理行为过程的一个特殊附属物。正是从这个角度来说,将偶像崇拜理解为一种“心理行为”较为确切和合理,也有助于在理论上和教育实践中正确对待偶像行为。偶像崇拜作为一种特殊心理行为,具有必然性和暂时性的特点,是青少年期内心理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偶像崇拜是青少年时期心理矛盾运动的产物,有必然性和过渡性的一面,也有可塑性和输导性的一面。所以,把偶像崇拜看作是一种道德行为表现,会导致人们对偶像行为的傲慢与偏见。教育工作者应该正视偶像崇拜这一青少年时期的突出心理需求,不要将青少年的情绪波动和叛逆行为归结为偶像崇拜的不良后果[2]。

3 积极引导小学生偶像崇拜,开辟“偶像—榜样”教育新路径

积极引导小学生偶像崇拜的前提是明确小学生偶像崇拜具有其合理性。榜样与偶像都是在社会上某个领域或某个方面表现出色的人,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人们会把自己的希望、心理需要等寄托于榜样或偶像身上。榜样教育与偶像崇拜之间有一部分交叉内容,可以互相利用,取长补短。一方面,榜样要真正被受教育者主动模仿,就必须转化为他们自觉效仿的偶像;另一方面,为了发挥偶像的积极引导作用,偶像在一定条件下也应转化为受教育者值得学习的榜样。

3.1 偶像榜样化

作为现代流行文化影响下的产物——明星偶像,凭借其表现出的特质——靓丽的外表、潇洒的风度、事业的成功、社会知名度、丰厚的收入、优越的生活等等,都在强烈地吸引着青少年,成为青少年自我建构中的参照的榜样楷模、标准和示范角色。从这个角度来讲,偶像是青少年理想的自我、未来的自我[3]。所以,对于处于自我意识逐渐发展时期的小学生,如果将偶像崇拜加以适当引导,将偶像身上的一些优秀品质加以提炼,使小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学习的偶像转变为具有优秀品质的榜样,使偶像榜样化,这将使榜样教育事半功倍,更加有效。

之所以提出偶像榜样化是因为将偶像转化为榜样具有现实可能性。表面上看,小学生崇拜的偶像往往给人感觉只是年轻貌美、个性反叛、生活奢侈、华而不实等不良印象,所以学校、家长、社会往往不赞同学生崇拜偶像。但他们容易忽略一个事实:偶像人物往往也是成功的范例,他们可以激励或指导小学生朝正确的方向发展。通过对小学生群体所崇拜偶像的共同特征分析,不难发现,许多偶像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人们往往只注意到他们的光鲜亮丽,却忽略了他们所付出的努力,其实在光鲜亮丽的身后,是他们坚持不懈的努力、持之以恒的毅力。此外,在他们身上还体现出一些值得人们效仿和学习的优秀品质。一些小学生崇拜的偶像本身就具有极大的人格魅力,在他们成功之后,还做了很多慈善贡献回馈社会。比如一些明星自发成立了各种形式的慈善基金会、慈善团体,帮助困难人群;一些明星在各种自然灾害之后捐钱捐物或义务演出,为灾区人民筹集善款;一些明星捐资助学,通过筹款建立希望小学为上不起学的孩子带去希望……对偶像的这些行为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地看待,相信他们会凭借自身的影响力,向社会大众传递正能量,发挥积极作用。

在小学生榜样教育中,父母应该积极引导小学生从偶像崇拜中汲取营养,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偶像进行全面、深入了解,了解他们背后所付出的努力并充分挖掘偶像身上值得学习的优秀品质,利用偶像进行教育和引导,化偶像为榜样,达到榜样教育效果。例如,教育者可以有选择性地把一些德才兼备、富有人格魅力、道德品质高尚的文体明星作为中小学生学习的榜样,鼓励学生学习他们身上的刻苦努力、拼搏向上、乐于助人、奉献社会等优秀品质。通过偶像崇拜因势利导,可以使榜样教育与偶像崇拜结合起来,这样定会收到良好效果。

3.2 榜样偶像化

“榜样”和“偶像”都是被建构出来的一种文化符号,他们可以影响人们的行为,特别是影响思想还不成熟的小学生。社会主流文化通过推出供个体模仿的典型人物来引导社会的价值观念,这些人物称之为“榜样”;而流行文化则通过各种商业手段推广那些大众喜爱的人物引导人们的生活和消费,这些人成了“偶像”[4]。一般来讲,榜样是由社会确立的,受教育者只能被动接受,而偶像则是由小学生自己选择的,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模仿。如果通过一定的途径,使榜样转化为学生崇拜的偶像,在榜样教育过程中借鉴偶像崇拜的一些合理经验,使外部强加学习的榜样成为学生内心认可、主动学习的偶像,则榜样偶像化效果一定很好。

之所以提出榜样偶像化,同样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存在榜样偶像化的可能性。因为有些社会所树立的榜样,也具备成为偶像的潜质。比如,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等这些创业精英,他们是社会所需要的榜样。不仅如此,他们还具备思想独特、幽默风趣、言辞锋利等一些特质。可见,一些榜样确实具备被小学生选择为偶像的可能性。如果教育者能够引导学生将一部分具备偶像潜质的榜样自觉选择为其崇拜的偶像,使榜样偶像化,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榜样教育效果。所以,教育者应当配合主流媒体、利用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强化政治家、科学家、民族英雄、理论思想家、靠实力和努力成功的人、学识渊博的人、品格高尚的人等精英模范对青少年的影响,使小学生自觉地将以上人物纳入其崇拜偶像的选择范畴[5]。

4 结束语

在小学生普遍存在偶像崇拜的今天,我们要积极面对这一现象并加以适当引导,有意识地将偶像崇拜与榜样教育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最大限度地发挥榜样—偶像教育的作用。

[1] 贺奕. 小学生榜样教育困境及理论应答[D].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2012.

[2] 岳晓东. 论偶像—榜样教育[J]. 中国教育学刊,2004(9):21-24, 62.

[3] 王素萍. 自我同一性视域中的青少年偶像崇拜[J].中国青年研究, 2009(5):21.

[4] 于淼. 榜样再现与偶像生产:媒体引导个体价值取向的机制及困境[J].湖北社会科学, 2011(4): 195.

[5] 尹金凤. 青少年偶像崇拜与教育策略[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1(4): 73.

猜你喜欢
偶像榜样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偶像报
我的偶像
中学生(2016年25期)2016-03-01 03:45:37
出卖偶像
中学生(2015年35期)2015-03-01 03:44:44
偶像们都恋爱了
东方电影(2015年4期)2015-01-10 08:36:20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中国火炬(2014年4期)2014-07-24 14:22:19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中国火炬(2013年1期)2013-07-24 14:20:18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
中国火炬(2012年11期)2012-07-24 14:21:00
榜样
网络传播(2009年11期)2009-11-18 04:49:54
榜样
网络传播(2009年10期)2009-10-30 05:0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