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烟云
大数据时代高校大学生心理建设思路创新——以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校区为例
肖烟云
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
当前,部分大学生由于个体适应性差、经济困难、就业困难等原因,心理问题频发。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利用大数据思维和移动互联网对数据进行分析、整合,建立大数据分析平台、“OTO”自助服务系统,将为心理建设服务对象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服务。该文以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校区为例,对大数据时代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建设提出有建设性的见解。
高校管理 心理健康教育 大数据 互联网
随着物联网和云计算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已经从农业化、工业化、信息化转向数据化。大数据与物联网的结合更成为加速企业创新、引领社会变革、激发思维方式变革的利器。对于大数据(big data)的概念,目前尚无统一界定,中国大数据网提出,大数据是指无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具有规模巨大、数据流转高速、多样、价值密度低、真实性等五大特点。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人类的思维方式亦产生巨大改变,人类开始从以往的小数据、局部化思维迅速向大数据思维转变。《物联网发展规划(2016-2020)》指出,促进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新业态广泛应用,培育壮大新动能成为国家战略。同时,与大数据相关的数据挖掘及应用迅速成为各个领域关注和研究的热点,《Science》、《Nature》等世界顶级科技杂志均出专栏发表大数据在各个科学领域的应用。如今,大数据思维在心理研究方面也得到了一定的应用,心理学研究者改变思维方式和研究方式,利用大数据平台收集和处理各类信息进行相关研究[1]。与此同时,大数据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建设提供了新思路,为提供更具实效性的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带来了新契机。特别是异地办学模式下,高校学生心理建设工作难点突出。
安溪茶学院校区是福建农林大学与安溪县“校地”合作创办的特色学院,以“公办民助”为牵引,积极探索“高校、政府、企业”三位一体发展模式。学院既是福建农林大学的二级学院,又因身处异地、学生涵盖多个兄弟学院而兼具校区功能。校区涵盖的学院多、学生数规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显,然而相应的教学、管理人员不足,给学生的教育教学、日常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特别是学生心理建设成为校区学生工作关注的重点。
大多数大学生是第一次离开家乡到一个全新的环境中学习、生活,需要对新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大多数学生在入学一个月左右可以适应新环境,但部分学生由于前后环境差异较大,存在适应性困难。安溪茶学院(校区)采取“1+3”培养模式,部分兄弟学院新生第一年在安溪茶学院(校区)就读,校区地理位置较本部偏僻,给新生带来较大的心理落差,另外,本院学生离开精彩的校本部生活回到安溪校区继续学业,需要快速重新适应到新的校园生活中,在不同程度上会影响学业和生活,学生更易产生消极情绪,甚至演变成心理疾病。
经济困难学生是高校大学生中的一个重要群体,因经济困难而诱发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大学生独自离家到高校学习,在学费、生活费及通讯、娱乐等方面的消费都需要家庭给以经济支持,经济条件好的学生在这方面没有负担,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物质、心理方面则承受着较大压力。大多数学生能够坦然面对困境,奋发向上,自强、自立,培养独立、坚强的品格。但是,部分学生在困难面前,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保护和引导,就会产生自卑、自闭、情绪低落、适应力差、社会交际能力差等心理问题。而且,经济困难学生迫切需要勤工、兼职等途径减轻家庭负担,但异地办学模式下,学生需要轮换校区,重新适应环境,加重学生心理负担。
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之一。部分大学生因自我认知不清而感到迷茫,在就业压力面前产生心理问题。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是指大学生临近毕业时容易精神紧张,找工作遇到困难时,在思想、情感和行为上,发生了偏离正常社会生活规范的一系列现象。严重的心理问题会使大学生在心理和行为上越来越偏离社会生活规范[2]。大学毕业生常见的就业心理问题主要是自卑和自负、焦虑恐慌、依赖和从众、盲目攀比等。
据《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突破7.10亿。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学生中使用互联网的比例接近100%,大学生成为互联网使用者中的重点群体,在互联网中产生了大量实时数据,而互联网是大数据收集、整合、分析的最重要媒介[3]。利用互联网产生的大量实时数据,建立心理数据库,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对关键点进行诊断和预测,为心理预警分析提供更加及时、真实、有效的参考。
大数据时代带来的思维变革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数据成为这个时代重要的资源之一。Google、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网络公司无一不是依靠全球范围内所收集的数据发家致富,“数据”所产生的价值已远远超乎想象。现今,各大院校都在积极探索心理建设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式、新模式,以增强工作的时效性、可实践性。“大数据思维”所具有的整体性、平等性、相关性、生长性、开放性和多样性等特点为高校心理建设提供了新思路。大数据思维”为心理学研究领域带来重要的思维突破,有利于使“数字化”教育理念更好地融入到实际教育模式构建中。利用“大数据思维”构建数字化信息平台,为师生提供对话空间,同时对于许多面对面咨询时学生所回避的问题进行及时收集和分析,提高心理咨询和诊断的速度与质量,为及时对严重心理问题进行预警提供可靠数据支持。如今,基于大数据及移动互联网建立学校心理健康自助服务系统、信息化的心理健康辅导平台和心理预警系统,成为高校创新心理建设工作的新探索、新途径。
大数据大容量、高速度、多样性以及真实性的特点有助于心理建设工作者对学生的心理成长开展更加精确、有效的评估,从而突破“主观主义” “测量主义”等传统做法,增强心理评估的针对性和客观性,从而为心理建设对象提供更加精准化、个性化的服务[4]。首先,利用大数据和互联网信息化心理平台建立差异性心理数据服务器,对采集到的心理数据进行系统管理和建模。其次,心理建设工作者运用大数据智能分析技术对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将个体心理差异和群体心理差异准确辨别,并作出多元预测,从而提出个性化建设方案。最后,大数据心理建设平台对不同类别的数据信息、心理反馈进行回收整理、系统优化,制定出更加精准化、个性化的高效服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要将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融合起来,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加大心理健康问题基础性研究,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规范发展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是当前我国卫生与健康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新形势下,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校更应积极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做到因时而化、因时而进、因事而新,为心理建设工作提出新思路、新方法,提高工作时效性。
心理预测是大数据的核心价值,有效的心理预测能够掌握心理建设服务对象心理的未来发展动向,为提供及时、有效、个性化的心理服务提供了可能及保障。建立大数据分析平台,即可收集、更新、完善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心理数据,建立学生心理数据库。数据采集是一项复杂而繁琐的工程,尤其是对全校学生的心理数据进行采集。因而,要注意做好初次采集工作,在新生入学时各部门联动开展,确保数据的真实、有效。在后期的数据更新、分析过程中要注意数据保密,防止隐私泄漏及其他信息被不正当利用。
当代大学生由于成长烦恼、沟通不足等原因引发各种心理问题。然而,由于学生众多,心理健康教育者难以及时对其进行一对一的详细咨询和后期跟踪,难以满足现有的心理咨询需求。同时,一些学生在面对面咨询时,容易规避一些重要问题,使得心理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从而造成一些或许可以避免的悲剧。利用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可以集合计算机网络技术,再融合心理专家的经验,建立一个“OTO”心理健康服务平台[5],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一个集咨询服务、心理测评、主题探讨、心理课程学习等一体的智慧化服务社区。在“OTO”社区中,学生与心理辅导师、学生与学生能够进行有效的互动和交流,平台则在此过程中实时收集、分析数据,对关键数据进行高速处理, 并反馈,对需要进行危机干预的信息第一时间进行分析处理、整合,形成危机干预方案和措施。基于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建立的“OTO”平台,其目标就是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健康知识水平、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和自助、求助意识,最终实现为心理建设服务对象提供差异化、个性化的服务。
[1] 张家明,王纯静. 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研究[J]. 教育与职业,2015(30):75-77
[2] 施丹. 大学生就业心理情况分析及有效调节探讨[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1):190-191.
[3] 肖烟云,肖菲菲,谭勇,等. 异地办学模式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探究——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例[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7(4):9-11.
[4] 李飞,葛鲁嘉. 基于“大数据”研究的心理建设新思路[J]. 学术交流, 2016 (7):160-164.
[5] 张兆楠,万录品. 基于移动互联网及大数据的学校心理健康自服务系统的研究[J]. 移动通信,2016(5):3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