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莹
《论语》思想对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启示
黄 莹1,2
1.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 2. 福建省康复产业研究院
由于加入WTO的影响,中国企业的发展早前一直侧重于借鉴国外的管理思想,以致出现许多“水土不服”的状况,问题接踵而来。《论语》是我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哲学巨作,本着弘扬中华传统儒家文化,促进中国式管理理论完善的目的,该文试图探索《论语》中的管理思想,达到无为而治的状态。
《论语》 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管理
21世纪是个繁华而多变的时代,竞争范围迅速扩大,竞争程度日益加剧,摆在国家、社会、企业、个人面前都是一个既富有挑战又压力倍增的难题。积极开发人力资源,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和价值,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人力和智力支撑,实现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是我国政府始终面临的重大课题[1]。
人力资源管理概念最早起源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并于近代逐步传入我国。在东西方文化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和道德理念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意义和作用。《论语》传世两千余年,是以“仁”、“礼”和“中庸”为核心的儒家思想的代表。孔子及其弟子丰富、生动的言行中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管理智慧、管理艺术及方法,是中国式管理思想的一块瑰宝。
李嘉诚说:“做人处世则应忠诚努力,遵守诺言,且要不断充实自己,追上瞬息万变的社会。”管理者是企业的舵手,关乎企业怎么走,走多远。所谓的“宽、信、敏、公”仅仅是对管理者心态上的要求,而孔圣人对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行为准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论语·子路》)。孔子想告诫管理者的是管理者应当身为表率,方能令行禁止。否则,虽有法令,不能推行。与此同时他还强调“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已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论语·公治长篇》) 。孔子认为,这种表率是需要文化素质与品德修养都十分优秀[2]。在一个企业里,管理者就是整个企业的标杆,员工以管理者的行为为准则,如果管理者重视企业文化,工作勤勉负责,对己严苛,对人宽容,这会比企业条条框框的制度更有效地规范员工的一言一行。
君子“学而优则仕” (《论语·子张》),这是毫无疑问的,这道理在商场行不行得通呢?答案不置可否。正如孔子的门徒子贡,他就是学而优、贾而专的儒商典范代表。在这个竞争环境与程度都越来越残酷与激烈的年代,干一行就要专一行。特别是随着知识信息时代的到来,个人的综合能力更是被这个时代青睐,只有综合能力突出,才能立于知识信息时代之林。
“学而优”有很多方式,孔子的学生子夏就曾说,“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论语·子张》)这不正是说出了学习的精髓吗?每天都能学到自己不懂的学问,而且学习了还要复习实践,在年轻时自然是以学习新知识为主,到了一定年龄,只学习和复习是不够的,还要有一个甄别的过程,去伪存真,得出要义,并不是说不能遗忘。并且《论语·为政》记载,“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可以和这一番话合起来想。好学的人,逐渐充实之后,当然可以为师[3]。如此可知,《论语》对一个企业的管理者有多么显而易见的意义。
《论语》中最常出现的就是“仁”字,“仁”的本质就是爱人,以人为本。企业管理者作为一个企业的核心,是企业员工的领路人,要走的是一个“仁”之路,把员工的需求当成自己的需求来及时解决,真正关心他们的生活,让企业洋溢“仁义”之风。这是让员工民心所向的最佳方式,也是实现企业长远发展、树立良好企业形象的必经之路。
《论语》倡导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的思想,曾使历代的儒商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企业要长远发展,不能只考虑企业和个别管理者的利益,应该实现、维护、发展好企业员工的利益。管理者应该以他们为企业核心开展工作。这样不但能实现企业内部公平,更能充分调动、发挥企业的积极性,企业以人为本,员工反之形成主人翁的心态,更积极地为企业服务,实现双赢。
有的老板或隐逸于幽处,或遍游世界,或垂钓江畔,无限从容而企业安定;而有的老板终日奔波,不得片刻安闲,一人披星戴月而众人无所事事。这是两种截然相反的管理方式与状态。
孔子认为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治”[4]。因此,他称赞舜:“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论语·卫灵公》)意思是说,恭恭敬敬地坐在王位上,不直接操劳各项政事,而使天下得到治理的人只有舜帝。孔子认为管理者理应“无为而治”,也就是管理者不能将精力花费于某项具体业务之中,要遵循权力下放的原则,努力实践能力主义。
第一,员工是企业最重要的财富。人员应该是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的核心。重视员工,在《论语》中,有着最朴素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厩焚,孔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孔子回家,有人报告,马厩失火了,孔子问有没有人员伤亡,而没有问及马。他并不是不重视马,这突出体现了他以人为本的理念。这就是告诉现代企业应该将员工作为企业战略的重要一部分来考虑。
第二,重视战略的作用。孔子认为君子的“三畏”之首是“畏天命”。在对待企业战略的问题上,很多企业实际上不够重视,有的把战略当作摆设,有的干脆朝令夕改,缺乏稳定性。更有的企业一开始就不重视战略问题,不知道企业到底走向何方、到底如何走下去。“不知天命无以为君子也”,这样的企业老板是不合格的[5]。
第一,要有共同的价值观。孔子说:“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这就是说志向不同的人不在一起谋划共事。 “道”的实质是人们的思想主张,“相为谋”就是指共同谋划从而达成一致行动。俗话说,话不投机半句多,也就是这个道理。如果让没有同样价值观的人才加入企业,这不但对企业是一种伤害,对人才本身也是一种浪费。
第二,品德胜于能力。“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论语·宪问》)。孔子认为,骥所以由人称之为骥,不是称赞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而是称赞其具有优越的品德。孔子用人讲求德才兼备,知人善任,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这是符合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理念的,与今天企业的用人原则如出一辙。马云的“猎狗理论”说的也是德才是一个企业最需要重视的,有德无才是君子,有才无德是小人.德才兼备是圣人,无德无才是庸人。我们不得不佩服孔子的前瞻性思维,这就是圣人的先知先觉。
第一,培养企业的多面手。现当今已经不仅仅需要专才,社会更看重的是通才。《论语》也说到“君子不器”《论语·为政》。所谓“君子不器”是说:“一个君子不像一件器具(只供某一种特定的使用)。”也就是说培训员工不能专限于一才一艺之长,应该全面发展。这就要求企业在进行培训计划及考虑培训目的的时候更多地将培养企业的多面手作为目标。
第二,启发的培训方式。鉴于人的意识的冰山模式,企业的培训应该更加注重启发而不是简单的填鸭式授课。这个方面孔子早有提及。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人们可以看出孔子关于掌握时机、因势利导、循序渐进的主张和方法,与今之填鸭式以及大呼隆、赶进度的教学有天壤之别。
第一,事实是绩效考核的基础。《论语·卫灵公》载:“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孔子是说:“大家厌恶一个人,那一定要仔细审察;大家喜欢一个人,也一定要仔细审察。”孔子没有明说的意思是,大家厌恶的人不一定就是坏人,也可能是特立独行、孤傲自赏、有极高明见解而不为众人理解的人,或者是其他被大家误解的人。同样的言论还有:“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一定有言论,有言论的人不一定有道德。仁人一定勇敢,勇敢的人都不一定有仁德,观察平时的小事。”这两句话都是孔子传达出的绩效考核时要注重事实的典型语录,绩效管理现在通用的360°考核法也是为了追求事实真相,不盲从于个别人意见产生的。
第二,绩效的实施要“和”“礼”结合。“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杨树达《论语疏证》写道:“事之中节者皆谓之和,不独喜怒哀乐之发一事也。和今言适合,言恰当,言恰到好处。”[6]这是说,既要遵守礼所规定的等级差别,相互之间又不要出现不和,这种例子从古到今屡见不鲜。但从理论上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又感到,孔子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这是有其合理性的。这在企业中一样通用,企业的考核规范要以和为贵,避免破坏内部和谐,但是又不能为了追求和而失去考核的目的,其中的相适相容很值得企业细细体会。
第一,公平最重要。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季世》)这很明显地向我们阐述一个道理:不公平就会不稳定。这在企业的薪酬福利分配方面尤为重要。企业的薪酬福利分配应该严格按照一定的方式,可根据岗位、职务、业绩、技能、市场情况等进行分配,要有理有据。同一岗位员工的工资要公平合理,不然会造成企业内部的不和谐,破坏员工关系,激化企业内部矛盾。
第二,分配要合情合理。孔子认为“君子周急不济富。”(《论语·庸也》)孔子在此处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原则,也就是在你周济别人的时候,一定要做到“周急不济富”。很多人都喜欢“锦上添花”,却不喜欢“雪中送炭”。孔子从他的“仁爱”思想出发,对这种现象提出了批评。他告诫他的弟子们一定要把“钱”用在刀刃上,做事既要满足事理,又要符合情理。在企业中关于福利的发放或者奖励也是一样。要充分考虑到员工的个人情况,但又要做到合情合理,不留下诟病。
第一,以礼待之。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在一个企业中,如何处理好上下级的关系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关系太紧会使员工做事畏首畏尾,太松又会使管理者没有威严很难开展工作。所以要注意把握一个度,这个度是什么呢?孔子提出,你希望别人怎么对待你,你就要怎么对待他,你希望员工尊重你,敢于在你面前展现自己,你就要以身作则,给予他施展的舞台。孔子明确反对“以德抱怨”,而主张“以直抱怨,以德报德”,也是这个道理。孔子甚至更加直接地说:“惠则足以使人。”对待下级、员工不能够无条件地使用,而要先惠而后使。这个观念在当代企业里尤其值得老板们思考。
第二,以中庸之道调和员工关系。“和为贵”也就是中庸的重要意义,对待员工问题一切以和出发,让员工之间保持和谐。企业员工间存在的矛盾对立,都是管理者应该马上解决的事情,使矛盾双方斗争和转化,最终达到和谐。所以孔子说:“中庸这种道理是至上的道理了!”可当下社会已经偏离了中庸之道,走向这个极端,或者那个极端,这是企业要及时避免的。
论语中的管理思想无疑对企业有巨大的启迪作用,只是这些思想在某些情况下的实践应用中容易出现问题。如果曲解,就容易造成了这些优秀的哲学思想在管理实践中的发挥不当的情况。现代企业管理应该活学活用,根据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对《论语》取其精华,提炼出适合企业自身需要的管理理论,将中国式管理思想发扬光大。
[1] 不懈推进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副部长王晓初介绍《中国的人力资源状况》白皮书发表的有关情况[J].四川劳动保障,2010(9):12-13.
[2] 汪正楚.揭示论语智慧的奥秘[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3] 曾仕强,曾仕良.论语的生活智慧(下)[M].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4] 马千里.论语的管理智慧[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5] 黎敏.《论语》与现代企业家的管理艺术[J].市场周刊(商务), 2004(9):35-36.
[6] 杨树达.论语疏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7] 朱桂芳.浅谈孔子思想的局限性[J]. 北方文学(下半月), 2010(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