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莉,李彤彤,赵艳霞
(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10;2.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天津300120)
近5年中医治疗湿疹的研究进展
王雅莉1,李彤彤1,赵艳霞2
(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10;2.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天津300120)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具有多形性皮损和渗出倾向的一种皮肤炎症反应,本病病因复杂,病情易反复,转为慢性后迁延不愈。其西医病因较为复杂,中医病因多与风、湿、热等外邪,兼及脏腑功能失调等内因相关。本文从中医治疗湿疹的辨证思路出发,分别从中医内、外治法,以及其他治法的角度,对近5年中医治疗湿疹的研究进展加以论述总结。
中医治疗;湿疹;综述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具有多形性皮损和渗出倾向的一种皮肤炎症反应,本病病因复杂,病情易反复,转为慢性后迁延不愈。湿疹的发病多与迟发性变态反应有关[1]。根据病程将其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3型。急性期皮损红肿,常有渗出;慢性期皮损肥厚、苔藓样变为主。中医认为湿疹属“湿疮”、“浸淫疮”等范畴。临床观察显示中药对湿疹的疗效肯定,现对近5年来中医药治疗湿疹研究做一回顾总结。
中医认为湿疹发病主因先天禀赋不耐,皮肤腠理不固,易受外界风、湿、热邪侵袭而发病。后天饮食不节,过食辛辣肥甘厚味及荤腥动风之品,或过食生冷,肌肤失养亦可致病。《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就有了“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的记载,故湿疹急性发作多责之于心,亚急性、慢性期多责之于脾。因此,湿疹的病因与外邪侵袭、先天禀赋体质因素、内伤失养、五脏功能失调等息息相关。
所以,湿疹急性发作者多以风、湿、热为主因,病期迁延,湿热留恋,湿阻成瘀,血热搏结成瘀,致风、湿、热、瘀并重之势;亚急性者则与脾虚湿滞为主;慢性者则多伤阴化燥,瘀阻经络,血不营肤或气阴两虚或血虚风燥。故湿疹以外感风、湿、热等六淫邪气为标,内生之风、湿、热邪为本;内生诸邪为标,脏腑功能失调为本;皮损辨证为标,整体脏腑辨证为本。
2.1 除湿之法贯穿始终 陈玉堂[2]认为湿热是湿疹的根本,应以祛湿止痒为法。艾儒棣认为内在的湿热与风、湿、热外邪相搏结,是本病的实质,故应当将健脾除湿法,即“以脾治皮”贯穿始终[3]。赵炳南对于湿的理解,除了一般认为渗出、糜烂、流津为湿象之外,皮肤枯燥、瘙痒、脱屑也是内湿的外在表现,甚至对于皮肤干燥、肥厚性增生而明显瘙痒的皮损,也属于顽湿聚集,应以祛湿为主[4]。覃永健等[5]认为本病的发生与寒、湿两邪相关,二者皆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湿之邪以自表传来、寒湿内生、内外相合的机制影响人体,故发为湿疹,治以温阳祛湿为法。皮先明认为湿性重浊黏滞,蕴于肌肤皮肉之间,使阳气不得透散而郁闭,水谷精微物质不得输布,肌肤失于濡养,故肌肤甲错而生,瘙痒难耐,且湿性趋下,易伤阴位,故在治疗下肢部湿疹时尤应以祛湿为重[6]。王玉玺认为湿疹初起多为湿热浸淫,日久则伤阴耗血,可由热转寒;或过用寒凉,或嗜食生冷,水湿内生,故以散寒除湿之法达治病求本之目的[7]。
2.2 注意脏腑功能失调 刘爱民教授认为,脾主四肢,脾虚运化失职,则水湿随经流于四肢,形成手部或足部湿疹。若表现为手部深在性水疱,或伴有纳差、腹胀、便溏者,可健脾渗湿,脾健则水湿自去[8-9]。
王煜明等[10]认为湿疹急性期血脉充盈,心火亢盛,此时,病性以实为主;慢性期,病久伤阴耗血,虚火内生,瘀血内结,肤腠失养,此时,病性虚实夹杂,血脉虚损与瘀滞并存,两者都以心主血脉的功能失调为主。湿疹的瘙痒症状引发眠差,心烦都以心主神志功能失调为主,所以湿疹发病心火是病因之一,血脉失调是前提之一,心神失养是重要病机,故治疗以养心安神为法。
谢筱多[11]认为肝主疏泄,通畅气机,调畅精神情志,促进脾胃消化的功能,由于精神紧张,焦虑抑郁,可使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水湿失于疏通,肝脾失于协调,火热、水湿内生,壅滞于肌肤脉络而发为湿疹。
王莒生教授认为湿疹病变在皮,其病机变化应归咎于肺的功能失调,加之空气污染,过食辛辣,导致肺热内盛,肺失清肃影响气机升降,使肺的通调水道功能失司,使湿邪留滞皮肤,故治疗上应首清肺热,使肺的肃降功能正常,气机升降正常,水道通利;其次要以“开鬼门,洁净府”的方法宣发肺气,使在表之湿邪从汗而解,并以“提壶揭盖”之法,利小便,使湿热从小便而去[12]。
徐宜厚教授认为,湿疹发病与脾脏功能失调为主,在内服药中要扶脾护脾,千万不可伤脾,对一些大苦大寒大辛大热的药物中病即,同时也与心、肝、肾,三脏密切相关,因此,湿疹的治疗应当以“脾”论治为主,重视湿邪与脾脏的关系,同时还需根据五脏功能的协调加以辨证论治,使机体阴阳平衡最终达到治疗的目的[13]。
2.3 发病部位和经络走行相结合 刘爱民等[14]认为首先应分辨湿疹皮损是发于伸侧(阳经所主)还是屈侧(阴经所主),发于阳经者,多属实证;发于阴经者,多属虚证,以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为治则。发于面部的多与肺经、大肠经有关;发于腹部、手部的多与脾经有关。临床发于大鱼际处的湿疹,根据其部位辨证其为肺经所主之皮部,结合发病季节,考虑与肺之阳气不足有关,故治以益气温阳,辛温散寒,除湿祛风,辛温散寒除外邪,药证相合,1年后湿疹治愈。白彦萍[15]认为不同部位湿疹论治,应注意经络循行部位及脏腑开窍部位。脾开窍于口,其荣在唇,足阳明胃经循口绕唇,口唇湿疹、口周皮炎可从脾胃论治;发于耳部湿疹属足少阳胆经循行部位,少阳主火,火动肝风,治宜条达肝胆,清解风火;乳部湿疹,乳头属肝,乳晕属胃,肝胃失和,肝经疏泄失职,胃经水湿停蓄,治以条达肝郁,分消水湿;阴囊属足厥阴肝经循行所及,肾开窍于二阴,阴囊湿疹从肝肾论治。
2.4 重视体质辨证 中医体质学认为,体质类型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密切相关。个体体质的差异性可导致个体对某些致病因素有着易感性,或对某些疾病有着易罹性、倾向性。
袁安香等[16]认为特禀质、痰湿质与小儿湿疹的关系密切;特禀质、痰湿质易迁延为慢性;痰湿质的小儿易患湿热并重证。王琦教授认为,临床湿疹患者多属特禀质及湿热质范畴,以特禀质者常见[17]。倪诚教授传承王琦教授的“体病相关”和“体质可调”理论,并结合多年临床经验,从血分湿、热及调理体质入手治疗本病,以验方“凉血消疹”为基础,取得较好的远期疗效[18]。
3.1 传统经方治疗 诸位医家以“湿”为主因,兼顾风,寒,热等病因辨证论治,总结出急性期以湿热为主,因其挟风故发展迅速,治以祛风清热除湿,用龙胆泻肝汤、萆薢渗湿汤或消风散加减。亚急性期以阴虚夹湿为主,治以滋阴除湿、健脾止痒,用滋阴除湿汤加减;以脾虚湿盛为主者,予以健脾除湿汤、加减胃苓汤加减;寒、湿并重者,予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刘爱民多用除湿胃苓汤、参苓白术散、三仁汤合四君子汤等经方加减治疗脾虚湿盛型手足部湿疹;若兼有畏寒,或培土健脾已久,水湿依然不化者,宜加用温通之品,尤其是一些年老体衰而经久不愈者,其往往表现有脾阳虚症状,不妨加入温阳通脉类诸如:制附子、桂枝、肉桂等药[8-9]。临床针对素体阳虚,复感外寒,水湿聚集而发为湿疹患者,方选麻黄附子细辛汤疗效显著[19]。慢性期以血虚风燥为主,且久病多癖,治以养血活血、祛风润燥,用当归饮子、养血祛风汤加减。
王煜明等[10]临床对于心之实火的湿疹患者予泻心汤以泻心火,火祛痒止;对于五心烦热,咽干,脉细的心阴虚之慢性湿疹患者用养血祛风汤以养血润燥,祛风利湿。
尉洁等[20]认为肝通一身气机,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阻,气血不调,则痰湿内停,蕴阻肌肤发为湿疹;肝主藏血,肝阴不足,肌肤失养,则见皮损干燥、肥厚,临床多用柴芍四君子汤以疏肝健脾,养血润燥,并行祛风止痒之效。
白彦萍[15]认为属湿热者用泻黄散加减,寒湿者用理中汤加味。发于耳部湿疹可用清肝饮、龙胆泻肝汤。发于乳房部湿疹,实证用柴胡疏肝散,虚证用逍遥散,俱加分清水湿之品。发于阴囊部湿疹,湿热实证用龙胆泻肝汤,虚证应滋补肝肾,用加减地黄汤。
3.2 中成药治疗 急性期热毒壅盛者可用连翘败毒丸;偏于红肿热痛者,选用皮肤病血毒丸;偏于遇热瘙痒者,选用消风止痒颗粒;表里双解用防风通圣丸。亚急性期偏于胸闷咳白痰者,选用二陈丸;脾虚湿蕴型的湿疹患者,偏于乏力气虚便溏者,选用参苓白术丸;偏于偏食厌食者,选用启脾丸。慢性期血虚风燥型皮肤干燥瘙痒者,使用湿毒清胶囊;偏于老年兼有便秘者,使用润燥止痒胶囊;肝肾不足可用知柏地黄丸。发生于乳房部位的湿疹可用加味逍遥丸,偏于腰部以下的,选用二妙丸或四妙丸。
4.1 急性期 胡一梅等[21]根据马齿苋凉血止血,清热解毒,除湿止痒的功效,外敷治疗急性湿疹,对瘙痒、丘疹、糜烂以及渗出等皮损有明显解毒止痒的效果(外用药浓度不宜过高,以免刺激皮肤);王再兴等[22]运用复方黄柏液治疗急性湿疹,用于湿疹创面具有燥湿收敛的功效,对于皮损表现为红肿、丘疹、疱疹、渗出、糜烂、丘脓疱疹、溃疡等症状疗效显著。冯辉等[23]研究苦参煎剂治疗偏于下焦部位的急性湿疹,苦参可清除下焦湿热,并且杀虫止痒,对湿疹引起的皮肤瘙痒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4.2 亚急性期 王华等[24]运用青鹏软膏治疗亚急性湿疹,有效率与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接近。曾婷婷[25]运用复方百部除湿止痒液,熏洗坐浴治疗亚急性肛周湿疹疗效显著。彭梦龙等[26]通过实验研究,名医徐宜厚首创地虎糊膏(地榆、虎杖)对亚急性湿疹具明显抗炎作用。艾儒棣对于亚急性或慢性期的皮损以氧化锌软膏、蛇黄软膏等局部外擦[27]。杨岚等[28]总结赵炳南老先生的外治洗方,认为干葛洗方对于亚急性湿疹,皮损表现丘疱疹、小水疱,渗出不多时,没有形成明显糜烂面时可用。
4.3 慢性期 陈平等[29]收集近90篇文献总结归纳出五倍子、苦参、黄连、青黛、百部、冰片、苍术、蛇床子等中药煎洗或制膏外擦,具有收敛,抗炎,抗过敏,软化角质,改善局部浸润变厚,调节免疫以及抑制变态反应的作用,是治疗慢性湿疹伴皮肤瘙痒症状的有效药物。外阴湿疹,因其部位较为隐秘,易滋生细菌,故瘙痒症状多明显,甘霖洗剂杀虫止痒抑菌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湿疹应在风、湿、热病机的基础上,兼顾脏腑功能的失调,注重体质差异,掌握辨证论治;针对不同分期、不同部位的湿疹采用不同的疗法。然而上述研究也存在诸多问题,很多研究缺乏随机对照仅仅是简单的临床疗效观察,中医辨证分型诊断标准及疗效评价标准也不统一,这都有待笔者进一步研究及努力。
[1]张学军.皮肤性病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07.
[2]陈玉堂.浅谈湿疹的中医辨证治疗[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1,29(2):189.
[3]郭静,段渠,张钟,等.艾儒棣治疗湿疹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2012,39(8):1472-1473.
[4]李红兵,徐萍,王晓红.当代名家湿疹内治要点概述 [J].江苏中医药,2014,46(8):78-81.
[5]覃永健,徐张杰.从寒湿论治湿疹[A].见: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中华中医药学会,2014:246.
[6]喻婷,皮先明.皮先明从脾湿论治湿疹经验 [J].湖北中医杂志,2015,37(8):27-28.
[7]罗阳,王玉玺.王玉玺教授运用升阳除湿防风汤治疗寒湿性湿疹经验简介[J].中医药学报,2011,39(6):117-118.
[8]王延乾,刘刚.刘爱民治疗湿疹经验举隅 [J].辽宁中医志,2009,36(10):1665-1666.
[9]胡秀云,刘爱民.刘爱民教授治疗湿疹经验[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3,12(6):375-377.
[10]王煜明,陈晟,王朋,等.从心论治湿疹的针灸治疗思路[J].临床误诊误治,2012,25(11):95-97.
[11]谢筱多.中医药治疗湿疹的用药规律探索[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2:7-8.
[12]祝勇.王莒生教授从肺论治湿疹经验 [J].现代中医临床,2015,22(4):38-39.
[13]徐爱琴,徐荣.徐宜厚治疗湿疹的经验 [J].湖北中医杂志,2015,37(8):26-27.
[14]刘爱民,屠远辉,胡会丽.季节、脏腑、经络、部位四位一体辨证治疗湿疹的体会[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1,25(4):306-308.[15]白彦萍.湿疹的中医诊治[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9,8(4):259-261.
[16]袁安香,张茜,时贞红,等.中医体质类型对小儿湿疹发病及病理过程的影响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6):895-896.
[17]李玲孺,张惠敏,王济,等.王琦辨体-辨病-辨证治疗过敏性疾病经验[J].中医杂志,2012,53(20):1720-1723.
[18]丁晓颖,倪诚,何丽清,等.倪诚教授从血分湿热调体论治湿疹的学术经验研究[A].见: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会.第二届国际体质医学论坛、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会第十一次全国中医体质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会:2013:5.
[19]胡会丽,李梅,刘爱民.刘爱民教授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皮肤病验案4则 [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1,10(3):175-176.
[20]尉洁,董世洲,邱琳慧,等.从肝脾论治慢性湿疹的思路[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2,33(7):12-13.
[21]胡一梅,艾儒棣,朱晓燕,等.鲜马齿苋治疗急性湿疹40例[J].中医杂志,2012,53(18):1592-1593.
[22]王再兴,林达,范利,等.复方黄柏液治疗寻常型痤疮、急性和亚急性湿疹的临床疗效观察 [J].安徽医科大学报,2013,48(11):1415-1417.
[23]冯辉,高健,林玉婷,等.苦参煎剂外洗治疗急性湿疹15例[J].北方药学,2012,9(1):20.
[24]王华,李桂双,龙剑文,等.青鹏软膏治疗皮炎湿疹的临床观察[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1,25(5):404-405,410.
[25]曾婷婷.复方百部除湿止痒液治疗亚急性肛周湿疹的临床观察[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3:21.
[26]彭梦龙,戴蜀平,王首帆,等.地虎糊膏抗炎作用研究[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2,32(15):1217-1219.
[27]郭静,段渠,张钟,等.艾儒棣治疗湿疹经验 [J].辽宁中医杂志,2012,39(8):1472-1473.
[28]杨岚,曲剑华.赵炳南外治洗方的临证辨析应用[J].北京中医药,2016,35(4):320-322.
[29]陈平,杨志波,杨光艳,等.外用中药治疗慢性湿疹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30(3):523-526.
R758.23
A
1672-0709(2017)05-0474-04
2016-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