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强, 郝文莉, 郭丽莎, 邢惠娟, 刘晓阳
应用经皮神经低频电刺激治疗早期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研究
孙 强1, 郝文莉1, 郭丽莎1, 邢惠娟2, 刘晓阳2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idiopathic facial paralysis,IFP)亦称面神经炎或Bell麻痹,是因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1]。目前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常规方法包括:糖皮质激素、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抗病毒、物理治疗等。目前研究认为约80%的IFP患者常规治疗后可在3 m内恢复,但仍有20%左右的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面部肌肉无力、挛缩、面肌痉挛、“联带运动”等。尤其面部的“联带运动”和脸部的不对称,导致患者情绪低落、拒绝人际交往,严重影响患者心理及生活质量[2]。随着神经电生理技术的发展,利用仪器行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己作为周围神经损伤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目前研究多数采用仪器经皮肌肉神经刺激,而利用肌电图仪直接刺激神经干的方法较少。本研究采用肌电图仪行经皮神经低频电刺激(transcutaneous nerve low frequency electrical stimulation,TNLFES)联合常规治疗,选用House-Brackmann面神经分级法(The house-brackmann facial nerve grading system,HBGS)、多伦多面部分级法(toronto facial grading system,TFGS)、瞬目反射(blink reflex,BR)中R2波引出率的变化,探讨其在IFP急性期治疗中的临床效果,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方法。
1.1 根据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第7版《神经病学》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诊断标准[1],选取2015年7-2016年12月在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病房住院治疗的IFP急性期患者,共200例。
1.2 病例标准 (1)纳入标准:发病均在急性期(7 d内),患者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继发性面神经麻痹,合并其他严重疾病,如尿毒症、卧床、风湿免疫疾病等的患者,既往患有面神经炎患者;(3)剔除标准:治疗期间自动放弃治疗及检查的患者。
1.3 治疗方法 (1)常规治疗:糖皮质激素应用1 w+B族维生素+针灸(1 w后开始)+眼部保护;(2)TNLFES治疗:仪器:丹麦维迪KeypointG4肌电图仪。刺激部位:于患侧耳垂下茎突孔处,地极接于同侧手腕处。刺激强度:以引起面神经支配肌肉发生明显收缩为准,面神经损伤严重者不能引起肌肉明显收缩时则以不引起对抗肌的肌肉收缩作为原则,患者能耐受,平均波宽0.1 ms。刺激频率:2 Hz。治疗疗程:每日一次,每次刺激30 min,连续治疗7 d。
1.4 收集患者一般资料 入院时及治疗1 w后的临床症状、体征及HBGS[3]、TFGS[4]评分、面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其中HBGS主要评价双侧面肌运动对称程度、有无联带。TFGS是定量分析的量表,从静态、动态下评估双侧面肌对称程度及有无联带运动,综合评分=动态评分-静态评分-联带运动评分。
1.5 病例分组 (1)TNLFES+常规治疗的104例作为治疗组,其中男50例,女54例,年龄24岁~82岁,平均年龄(61.48±14.21)岁。有“受凉”病史16例,占比15.38%;“耳后疼痛”起病31例,占比29.81;伴有听觉过敏16例,占比15.38%;伴有舌前2/3味觉障碍25例,占比24.04%。(2)常规治疗的96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46例,女50例,年龄24岁~85岁,平均年龄(59.46±16.32)岁。 有“受凉”病史14例,占比14.58%;“耳后疼痛”起病30例,占比31.25;伴有听觉过敏15例,占比15.63%;伴有舌前2/3味觉障碍21例,占比21.88%。
1.6 统计学处理 数据经SPSS 17.0统计软件处理,均数的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对于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年龄、性别及入院时的HBGS、TFGS及R2波的引出率无明显差异(P>0.05)。
2.2 两组治疗1 w后HBGS比较 治疗组104例,Ⅰ级4例,Ⅱ级56例,Ⅲ级23例,Ⅳ级16例,Ⅴ级5例,Ⅵ级0例;而对照组96例,Ⅰ级0例,Ⅱ级16例,Ⅲ级53例,Ⅳ级19例,Ⅴ级8例,Ⅵ级0例。两组比较,治疗组的神经功能损害级别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有效。
2.3 两组TFGS评分比较 治疗组104例,治疗前TFGS为(60.22±9.21), 治疗1 w后TFGS为(70.18±9.35);而对照组96例,治疗前TFGS为59.82±9.83,治疗1 w后TFGS为63.89±11.27。两组治疗1 w时TFGS比较,治疗组的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恢复更快更好。同时治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评分升高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而对照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评分亦有所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两组R2波引出率变化 治疗组104例,治疗前引出率41%,治疗1 w后引出率92%;而对照组96例,治疗前引出率44%,治疗1 w后引出率31%。两组治疗1 w时R2波引出率比较,治疗组的引出率更高,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神经恢复时间早,早期恢复好。治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R2波引出率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治疗后神经传导恢复好。对照组治疗后与治疗前R2波引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IFP为神经科的常见病,大部分患者3 m内恢复,仍有20%左右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影响患者心理及生活质量。IFP发病机制为各种病因引起的面神经水肿,面神经管内压力增高使面神经受到压迫,从而导致面神经不同程度的脱髓鞘或轴突变性。IFP早期为面神经近端的损害,进展到侵犯面神经末梢变性约需1 w左右时间[1]。因此,临床上,IFP的急性期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认为面神经部分预后差与神经纤维再生缓慢、同时失神经支配肌肉变性萎缩纤维化有关。而本研究采用的TNLFES疗法,是为刺激粗的神经干而设计的,将电极放在皮肤表面,通过低频脉冲直流电刺激神经纤维,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选择刺激参数以脉冲短、强度低,使患者舒适感,不引起运动兴奋为宜。
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TNLFES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HBGS的神经损伤轻、TFGS的面部评分更高及瞬目反射中的R2波引出率更高,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这些临床疗效及电生理指标均有明显改善,提示在早期IFP治疗上,TNLFES联合常规方法的早期治疗效果更好,面部神经功能恢复更快,从而缩短病程,改善预后。Tuncay等[5]的研究亦发现HBGS等有类似的改善。现认为其可能的治疗机制为可在肌肉失用的早期替代神经冲动对肌肉的营养作用,延缓失用性萎缩;可兴奋神经细胞、加速轴浆运输功能、促进神经再生;可改善神经再生微环境。早期行电刺激治疗有“唤醒”作用[6]。从而在治疗IFP上有很好的效果,可缩短病程,改善预后。对于刺激时间的选择,本研究认为发病后越早刺激,症状改善越明显,同时我们亦发现其可以改善中远期预后。TNLFES作为一种简便、无创的、成本低的方法有很好的临床价值。
[1]贾建平.神经病学(第7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39-343.
[2]Pepper JP.Selective chemodenervation with botulinum toxin in facial nerve disorders:operative techniques[J].Otolaryngology-Head and Neck Surgery,2012,23(4):297-305.
[3]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面神经功能评价标准(讨论稿)[ 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6,41(1):22-24.
[4]Ross BG,Fradet G,Nedzelski JM.Development of a sensitive clinical facial grading system[J].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1996,114(3):380-386.
[5] Tuncay F,Borman P,Taler B,et,al.Role of electrical stimulation added to conventional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idiopathic facial (Bell) palsy[J].Am J Phys Med Rehabil,2015,94(3):222-228.
[6]张 力.经皮电刺激治疗外伤性外周神经损伤40例的效果分析[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12,21(2):157-161.
1003-2754(2017)10-0935-02
R745.1+1
2017-08-11;
2017-10-04
大连市医学科学研究计划项目 (No.1511042)
( 1.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辽宁 大连 116033;2.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电生理科,辽宁 大连 116033)
刘晓阳,E-mail:hanweiqi19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