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诊十纲”理论指导心包积液辨证论治

2017-01-13 10:55卿立金周小雄王创畅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7年13期
关键词:理论指导心包微观

卿立金,吴 伟,周小雄,王创畅,左 强

·理论探索·

“五诊十纲”理论指导心包积液辨证论治

卿立金1,吴 伟1,周小雄1,王创畅1,左 强2

“五诊十纲”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与现代科技相融合的一种新的中医临床思维模式,能丰富中医辨病辨证内容,有助于寻找中医辨证论治的规律。心包积液早期症状隐匿,证候多样,病因病机复杂,给诊断、辨证论治带来困难。“五诊十纲”理论有助于指导心包积液早期辨病,有利于心包积液传统宏观辨证与现代微观辨证相结合,有助于把握内在辨治规律,指导心包积液的现代中医治疗,提高临床治疗疗效。

心包积液;五诊十纲;辨证论治

心包积液是指心包腔内液体的病理性积聚的临床表现。心包积液进展缓慢、积液量少可没有明显临床症状,但当心包积液快速集聚或大量心包积液时易出现心包压塞症状,严重时可引发心力衰竭或恶性心律失常,甚至导致病人死亡,属临床常见急危重症。心包积液属中医“饮证-支饮”范畴,传统多拘束于“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治疗原则,而心包积液早期症状隐匿,证候多样,病因病机复杂,难以寻找证候及治疗的内在规律,给诊断、辨证论治带来困难。“五诊十纲”是新近提出的临床思维新模式,指导“心包积液”辨证论治有助于把握内在辨治规律,能提高临床治疗疗效。

1 “五诊十纲”临床新思维模式

“五诊十纲”是新近提出的临床新思维模式[1]。“五诊十纲”是在传统中医“四诊八纲”基础上发展而来,传统的中医诊断是以取类比象、司外揣内等为指导思想,采用望、闻、问、切四诊认识疾病。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传统的四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提倡“用现代的新科技包括西医的新技术作为工具去发扬中医”。“五诊”是在传统“四诊”的方法中加入了“查”,包括西医学的体格检查、实验理化检查等内容,发展为“望、闻、问、切、查”五诊。“十纲”是在传统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基础上加入辨“已未”来规范“已病”及“未病”的诊治。“已病辨证”主要指对有症状体征的已病之体,对疾病发展过程的“生”之阶段进行证候、病位、病性、病势的辨证。“未病辨证”主要含义包括两个方面:指导无症之病的个体治疗;对未病之体进行早期预防及摄生调养。五诊十纲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与现代科技相融合的一种新的中医临床思维模式,能丰富中医辨病辨证内容,有助于寻找中医辨证论治的规律[1]。

2 “五诊十纲”指导心包积液的辨治

2.1 指导心包积液的辨病 辨病是对疾病的病种作出判断,着眼于疾病整个过程的病理演变,从整体、宏观水平认识疾病的病位、病性、病势、邪正关系及疾病的发展变化规律。大部分心包积液由于量少或未出现心包压塞,人体内已有潜在病理变化但没有明显临床表现,传统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很难发现,多属于无症之病,早期辨病困难。当临床出现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时多属疾病的危重期。因此,心包积液应强调以“五诊十纲”理论指导辨病,既要辨“已病”,更要辨“未病”。无症之病的心包积液,在传统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基础上,重视“五诊”之一“查”,采用近代实验方法学以X线、B超等技术引进中医学诊治领域,借助西医理化手段可以早期非常准确和敏感地发现心包积液。

2.2 指导心包积液的急救 心包积液快速集聚或大量心包积液时易致心包压塞,出现急性循环衰竭,如血压下降、心率增快、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发绀、面色苍白、颈静脉怒张等,严重时可引发心力衰竭或恶性心律失常,甚至导致病人死亡。急则治其标,结合“五诊”之“查”,特别是现代B超技术,B超可被认为是中医望诊的延伸,可明确病变所在。同时,在B超引导下心包穿刺可迅速、安全、有效地解除心包压塞的症状,指导心包积液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为后续中医辨证治疗提供更好的机会。

2.3 指导心包积液“已病”辨证 现代中医临床依靠四诊为支撑,辅以“查”为依据,结合现代医学实验室理化检查,使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能指导现代中医治疗,寻找心包积液中医辨证论治的规律。现代医学通过“查”可将浆膜腔积液分为漏出液和渗出液两大类,现代中医在治疗此类疾病时也应结合现代医学的实验室检查结果,传统宏观辨证与现代微观辨证相结合。心包积液的微观辨证主要是对积液的辨证。漏出液多为淡黄色、稀薄、透明状,非炎症所致,中医多属本虚标实,以本虚为主,脾肾阳虚证为最常见的证型,治疗遵从“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温化痰饮的主要治疗原则,方以苓桂术甘汤、五苓散等加减,如临床见甲状腺功能减低、心力衰竭等引起的心包积液。渗出液可为血性、脓性、乳糜性等,为炎症、肿瘤、化学或物理性刺激引起。炎症以结核多见,大多数结核病引起的心包积液为血性,病机多属阴虚肺燥,化热伤阴损伤血络,日久损及脾肾,治疗首当滋阴清热,兼祛痰化瘀,方以葶苈大枣泻肺汤及小青龙泻肺逐饮,加用益气养阴之品[2]。细菌炎症引起心包积液多见黄色、脓性、血性,多属邪热逆传心包,邪毒炽盛,治以清热凉血、解毒开窍为主,方以清宫汤、犀角地黄汤加减,邪盛伤正,损伤气阴者,可加用益气养阴之品。肿瘤性积液病程长,反复发作,心包积液以血性多见,表现为虚实夹杂的证候,为肺脾肾亏虚, 痰瘀互结及阴虚内热, 瘀毒内生,治疗以扶正祛邪为主[3]。

2.4 指导心包积液“未病”辨证 “未病”之心包积液多见于心包积液早期,临床并无特殊表现,多于行B超等检查时发现,属无症之病。无症之心包积液传统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很难发现病变,传统辨证困难。在“五诊十纲”理论指导下,利用现代科技可早期诊断, 借助西医检验手段及病理变化可对无症之心包积液进行中医辨治,指导中医用药, 及早治疗。无症之心包积液辨证可参考“已病”心包积液中医微观辨证的规律,根据漏出液和渗出液性质微观辨证,选方遣药,在临床症状出现之前采取措施,治病于初始,防微杜渐。

总之,“五诊十纲”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与现代科技相融合的一种新的中医临床思维模式,能有助于指导心包积液早期辨病,有利于心包积液传统宏观辨证与现代微观辨证相结合,有助于寻找把握内在辨治规律,指导心包积液的现代中医治疗,提高临床治疗疗效。

[1] 吴伟,王创畅,邓铁涛.“五诊十纲”中医临床新思维探讨[J].中医杂志,2014,55(6):455-457.

[2] 王创畅,吴伟,方俊锋.39例大量心包积液中西医临床诊治分析[J].新中医,2012,44(11):31-32.

[3] 杨荣源,刘添文,李际强.102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中医证候的临床分析[J].辽宁中医杂志,2009,36(6):870-871.

(本文编辑郭怀印)

广州中医药大学邓铁涛基金立项课题(No.D201305)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州 510405),E-mail:qljin@126.com;2.广州中医药大学

信息:卿立金,吴伟,周小雄,等.“五诊十纲”理论指导心包积液辨证论治[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15(13):1664-1665.

R542.1 R256.2

A

10.3969/j.issn.1672-1349.2017.13.041

1672-1349(2017)13-1664-02

2016-12-01)

猜你喜欢
理论指导心包微观
反挤压Zn-Mn二元合金的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
左下肢黏液型脂肪肉瘤术后复发并心包转移1例
完全性心包缺如一例并文献复习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5例新生儿脐静脉置管相关心包积液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
心包穿刺的诊断及治疗
语言迁移理论指导下的高中英语词汇教学
中学英语教学中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以梯度理论指导园区功能化定位治理环境污染探究
微观的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