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树武,陆银艳,刘 泰
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病因病机探讨
黄树武1,陆银艳2,刘 泰1
从中医方面探讨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病因病机,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病与五脏密切相关,尤其是心、脾、肾三脏,气血亏虚是其发病的主要病机,病理因素以痰瘀为主,全面认识其发病的病因病机,为临床辨证施治提供依据。
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病因;病机;心肾脾亏虚;气血亏虚
认知功能是人类认识和了解主客观事物的能力,主要包括识别、语言、记忆、应用以及时间、地点和空间的辨别能力等。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stroke cognitive function impairment)是卒中后认知功能下降的一种疾病,临床表现主要有记忆障碍、失语、失用、失认、视空间能力损害、抽象思维和计算力损害、人格和行为改变等,其发病率高达64%,而且有一部分甚至会进展为痴呆[1-2]。它严重影响卒中后功能的恢复及病人生活质量,给社会及家庭增加负担,提高卒中后病人的认知功能成为卒中后主要康复治疗目标[3],其早期治疗常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并对预防进展为痴呆具有重要临床意义,为此本文拟对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中医病因病机进行探讨,以期为辨证论治提供思路。
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虽然在中医中没有记载,但是中医有相当丰富的资料记载着“健忘”等认知功能障碍的病因病机以及治疗内容。认知功能障碍与“善忘”“喜忘”“健忘”等相似。《素问·脉要精微论》[4]说:“头者,精明之府”。《本草备要·辛夷》[5]:“人之记性,皆在于脑。小儿善忘者,脑未满也;老人健忘者,脑渐空也”。可见健忘,其病位在脑,与五脏关系密切,尤其是心、肾、脾。其发病大多是因脏腑虚损,气血阴精不足,亦可因气滞血瘀,痰浊上扰所致。脑为奇恒之腑,又名髓海,其主要生理机能是主宰人体生命活动,主司人的精神活动和感觉运动。
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与中风关系密切,中风可为痰瘀所致,痰浊蒙窍,瘀血痹阻,脑髓失养,神机失用;中风后又以虚为病理基础,气血虚,不能濡养,脉络空虚,神机失用。本病大多本虚标实,本虚以气血精气不足为主,标实以痰瘀为主,虚多实少。刘泰教授[6]认为痰瘀为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病基础,从痰瘀论治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卒中与五脏的关系密切,其中以心、脾、肾的关系尤为密切,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以虚为主,心、脾、肾三脏亏虚,先后天不足,机体运行功能下降,精神活动异常,出现健忘等意识、思维及情志方面的异常。《灵枢·本神》[4]:“肝藏血,血舍魂……脾藏营,营舍意……心藏脉,脉舍神……肺藏气,气舍魄……肾藏精,精舍志”。说明神分别藏于五脏,由脑调节和控制,五脏生理功能是否正常直接影响脑的作用。因此脏腑亏虚是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病的基础。
1.1 心 早在宋代就有“健忘”的病名,《圣济总录》[7]:“健忘之病,本于心虚,血气衰少,精神昏愦,故志动乱而多忘也。盖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故曰愁忧思虑则伤心,心伤则喜忘”。《医学入门·痰类·惊悸、怔忡、健忘》[8]:“怔忡久则健忘,三证虽有浅深,然皆心脾血少神亏,清气不足,痰火浊气上攻”。心主血脉,主行血和生血,卒中后脉络空虚,气血鼓动无力,精血生成不足,不能滋润濡养脑髓,心又为君主之官,心藏神,神明失养则出现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思维能力降低等认知功能障碍。
1.2 肾 肾在体合骨,生髓,通脑。《素问·六节藏象论》[4]:“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重庆堂随笔》[9]曰:“水足髓充,则元神清湛而强记不忘矣”。肾主封藏,藏精,肾精充足,脑髓生化有源,人体生机旺盛,肾脏的功能正常运行,则人的思维敏捷、反应灵敏、记忆力提升、精力充沛,反之则见“脑转耳鸣,胫痠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医方集解·补养之剂》[10]:“人之精与志皆藏于肾,肾精不足则志气衰,不能上通于心,故迷惑善忘也”。《医学心悟·健忘》[11]云:“肾者,作强之官,技巧出焉,肾主智,肾虚则智不足,故善忘其前言”。《内经精义》[12]认为脑为髓之海,因为脑与肾关系密切,脑髓有余、不足,又与肾之虚实有关,所以,肾作强而出技巧,而脑亦主耳目聪明与肢体运动,故在临证实,凡遇脑髓空虚的病证,多从补肾着手治疗。肾精亏虚而失“作强”,脑力亦失去“技巧”,呈现头晕目眩,精神颓废,健忘失眠等证。皆指出肾精亏虚是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致病之本。
1.3 脾 脾胃为后天之本,脾主运化,将饮食之物化为水谷精微,为化生精、气、血、津液提供充足的原料,而且将水谷精微吸收并运输至全身。卒中后身体机能下降,脾脏运化功能下降,水谷不能转化为精微物质,精微物质不能运输至全身,李杲在《脾胃论·胃虚脏腑经络皆无所受气而俱病论》[13]中记载“胃气一虚,脾无禀受,则四脏及经络皆病”,《脾胃论·胃虚元气不足诸病所生论》[13]中记载“在人则饮食劳役,汗下时出,诸病遂生”,表明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脾胃虚弱,化生无力,正气不足以抵抗邪气,疾病始生。《灵枢·经脉》[4]曰: “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重庆随堂笔》[7]中记载“水足髓充,则元神清湛而强记不忘矣”。脑髓得不到充养,进而出现认知功能障碍。卒中后病人因为卒中前后身体机能上的落差,产生低落的情绪,终日郁郁寡欢,《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健忘证治》[14]中“脾主意与思,意者记所往事,思则兼心之所为也……今脾受病,则意舍不清,心神不宁,使人健忘,尽心力思量不来者是也,或曰常常喜忘”。《素问·宣明五气》[4]:“脾藏意”,说明脾脏主司人的意念及智慧。脾在志为思,思虑太过影响脾的运化功能,致使脾胃之气郁结,脾失运化,升清功能失司,后天之精不能充养肾脏,脑髓不能充盈,则出现精神活动异常,即出现健忘、失认等认知功能障碍。
邪盛正衰是疾病发生的原理,邪气偏盛,侵袭机体,正气偏虚,机体不能与邪气抗争,即出现机体功能混乱发为病,卒中亦是邪气偏盛攻击机体产生的,正虚是卒中发病的本质,而其中又以气血亏虚为主要方面。卒中后是以气血不调,血脉不畅,脑络瘀血阻滞,或气血亏虚,不能上荣脑髓,影响脑髓正常生理功能,进而出现、健忘、痴呆等认知功能障碍。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是运输营养物质的载体,作为一个中介物质,它的影响是环环相扣的,“气主呴之”,“血主濡之”,营养物质不能运输至需要的脏腑组织,脏腑组织的代谢产物不能运输出去,瘀积在脏腑组织内,当这些代谢产物瘀积到一定的程度,超过了组织代偿程度的时候就会出现相应的病理现象。当脑髓因气血不足,脉络瘀阻,代谢产物堆积,影响脑髓正常功能的运行,脑髓不荣或不用,导致精神活动异常,出现记忆力下降、思维错乱等认知功能障碍。因此气血亏虚是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阴阳失调是疾病的基本病机之一,中风是以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为病机,病理基础是肝肾阴虚。肝肾阴虚,气血衰少是卒中发病的根本原因,肝肾之阴下虚,不能制约肝阳,肝阳上亢,化火生风,或五志过极化火生风,内风妄动,血溢脉外;又因脾虚失运,痰湿内生,或火练液为痰,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脑脉瘀阻,发为昏仆、半身不遂、言语不利等。《丹溪心法·论中风》[15]云:“东南之人,多是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中风大率主血虚有痰,治痰为先……半身不遂,大率多痰,在左属死血、瘀血,在右属痰、有热,并气虚”,“健忘,精神短少有多,亦有痰者”。高社光认为痰瘀互结是中风的首要致病因素,倡导“中风多痰瘀,当以涤痰通络为先”,“痰瘀同治贯穿其治疗始终”之说[16]。余腾云等[17]亦认为“虚”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根本,痰瘀交阻是缺血性卒中发病的病理基础。阴阳失调,气必上逆,痰随气上,停留壅塞脑络,脑髓不荣,进展为健忘、痴呆等认知功能障碍。因此,痰瘀是卒中发病的主要病理因素,亦是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病的主要病理因素。
综上所述,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病因病机变化主要是本虚标实,本虚与五脏密切相关,气血亏虚是其发病的主要病机,尤其是心、脾、肾三脏的亏虚,标实责之为痰瘀的病理产物,故临证治疗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则可在此指导下辨证施治,以提高治疗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有效性。
[1] Guo M,Gao L,Zhang G,et al.Prevalence of dementia and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in the elderly living in nursing and veteran care home in Xian[J].China J Neurol Sci,2012,312(1-2):39-44.
[2] Muangpaisan W,Petchatat C,Srinonpraset V.Prevalence of potentially reversible conditions in dementia and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in a geriatric clinic[J].Geriatr Gerontol Int,2012,12(1):333.
[3] 杨明明.脑卒中后认知障碍及相关因素的分析[J].中医康复理论与实践,2005,11(8):611-612.
[4] 肖月,徐世军,成莉,等.中医四部经典黄帝内经[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25;32;46;187;191.
[5] 清·汪昂.本草备要[M]. 陈婷,校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104.
[6] 刘泰,曾佩佩.对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痰瘀并治的探讨[J].四川中医,2016,34(1):40-42.
[7] 宋·赵佶.圣济总录校正本上册[M]. 郑金生,汪惟网,犬卷太一,校点.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552.
[9] 清·王学权.重庆随堂笔[M]. 施仁潮,蔡定芳,点注.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17.
[8] 李梃.医学入门[M]. 金焉莉,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5:395.
[10] 清·汪昂.医方集解[M]. 刘洋校,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9.
[11] 清·程国彭.医学心悟[M]. 田代华,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03.
[12] 周有信.内经精义[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59;256.
[13] 金·李东垣.脾胃论[M]. 文魁,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5;66.
[14] 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M]. 王咪咪,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63.
[15] 明·朱丹溪.丹溪心法[M]. 田思胜,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14.
[16] 魏永军.高社光从痰瘀论治中风病经验[J].中医杂志,2012,53(5):379-381.
[17] 余腾云,吴艳华,孙寒静,等.缺血性脑卒中中医病因病机的层次关系[J].杏林中医药,2016,36(4):328-331.
(本文编辑郭怀印)
广西壮族自治区卫计委重点课题资助(No.S201410-01)
1.广西中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南宁 530023);2.广西壮族自治区鹿寨县中医院
刘泰,E-mail:liutai590216@163.com
信息:黄树武,陆银艳,刘泰. 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病因病机探讨[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15(13):1581-1583.
R743 R255.2
A
10.3969/j.issn.1672-1349.2017.13.011
1672-1349(2017)13-1581-03
2016-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