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虫病又称“虫癌”,我国重流行区主要分布于内蒙古、四川、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7个省区,受威胁人口近6000万。然而,要斩断“虫癌”疾病传播链,还面临诸多困难。
一是防控策略“重人轻畜”。2005年,国家以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的形式启动了包虫病防治项目,将包虫病纳入国家免费救治的传染病,免费提供治疗药物阿苯达唑以,每位患者手术治疗专项补助8000元。但对于犬、羊等牲畜的免疫管理却几乎没有投入,导致很多地方无法全面开展系统连续的防治工作。
二是基层包虫病防控力量薄弱。基层农牧、卫生部门都存在防控专业人员少、业务水平低、人才断层严重等问题。比如,在四川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目前包虫病防控专兼职人员仅有9人,人均服务面积达2.97万平方公里。以现有疾控人员数量测算,3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完成一年的工作任务。
三是部分患者因费用贵放弃治疗。接受药物治疗的包虫病患者中,约10%~20%治疗无效,这部分患者多伴有严重的并发症,治疗花费较多,部分接受外科手术的患者需多次手术才能治愈,还有部分危重症患者需做肝移植手术,这些治疗都是没有专项经费补助的。
四是犬只管理归口不明朗。犬在包虫病的传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对犬只的管理目前尚存争议。按照规定,犬的管理应归属农业部门,犬的免疫应由兽医负责。但实际上,很多地方目前都是由村医做犬的监测、驱虫和免疫工作。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动物防疫专家表示,之所以如此,是由于中央财政用于包虫病的防治专项经费归口卫生计生委,农业部门没有专项经费,导致农村和牧区人群包虫病的筛查、治疗,包括犬的监测、免疫都由地方卫生部门负责。
全国政协常委、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黄洁夫建议,应在国家层面和流行区省份建立政府领导的多部门联席会议机制,在流行区域的省、市、县、乡设立管理机构,疫情严重省份可将管理机构独立出来,在省级卫生、疾控部门设立专门科室,在县乡设立防疫专干,形成政府主导,多部门密切配合,全社会广泛参与的联防联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