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供给侧改革重在补短板

2017-01-13 05:32
中国卫生 2017年3期
关键词:医药卫生短板公立医院

医药卫生的供给和需求应当保持基本平稳,供给大于需求会造成资源浪费和过度医疗服务,加重人民负担;供给小于需求则会导致缺医少药,影响服务质量和人民健康。

推进医药卫生领域供给侧改革,改善医药卫生供给结构,增加有效供给,减少低效供给,遏制无效供给,使医药供给更加有效地服务于人民的健康,对于保障全民健康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医药卫生属于社会服务领域,供给侧主要包括医药卫生服务、基本医疗保险和药品器械等生产供应,需求侧则是全国人民的健康需求。医药卫生的供给和需求应当保持基本平稳,供给大于需求会造成资源浪费和过度医疗服务,加重人民负担;供给小于需求则会导致缺医少药,影响服务质量和人民健康。医药卫生领域的供求关系与经济领域不同的是其供给侧对人民健康需求引导性更强,人民健康需求对供给选择性更弱,二者不是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同时,人民健康需求还往往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推进医药卫生供给侧改革,重点应当抓好以下六个环节:

第一,坚持以基层为重点,补基层供给短板。将人民健康服务重点放在基层,是中央在新形势下提出的重要方针。重点在于提高基层的健康服务质量,更加有效地保障人民健康权益,“正三角形”的服务模式符合我国国情和卫生健康发展的规律。通过基层有效、常态化的医药卫生服务维护人的健康,而不是将大量普通常见病、多发病患者引入城市大医院,导致大医小治,“大马拉小车”。浪费优质医疗资源,影响大医院对危重病人的救治,又加重群众负担。患者流向呈现“倒三角”模式,既有民众过分迷信大医院的传统就医观念,也有大医院创收机制诱导,更重要的是医药资源配置不合理,优质医疗资源过分向大城市大医院集中。基层缺良医少好药状况没有得到改变,服务质量和效率低下,得不到民众的信任。虽然各级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加强基层基础设施和设备购置,基层服务环境和条件也有了很大变化,但由于缺乏优质人才,强基层的目标并没有真正实现。缺乏优质人才是落实以基层为重点的最大障碍。当前,解决该问题的有效办法是政府统筹公立医疗资源配置,按照协同、融合发展的思路,把大中型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组建服务联合体。联合体内医疗机构建立资源共享、人才共享、利益共享机制,使基层医务人员到医院进修培训,大医院医生在隶属关系、薪酬关系不变的条件下,定期、轮流到基层服务,从而将大医院的优质资源和技术引入基层。提高基层服务质量和水平,实现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的目标。减轻大医院收治普通患者的压力,真正发挥疑难危重病救治中心和临床科研基地的作用。政府应当大力倡导,积极组织推动。

第二,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补疾病预防控制的短板。疾病预防控制是维护人民健康的第一道防线,非典疫情后,国家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各地政府建立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有效遏制了传染病的暴发,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职责不仅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还应包括慢性疾病的控制和管理,民众重大疾病发病率的降低和人民健康素质的提高,多年来,我国癌症、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肾病等严重慢性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处于上升态势,医院收治患者人数也在连年大幅增加。说明我们在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上还不到位。疾控中心不能仅把注意力盯住病毒和细菌,更要关注人民健康。不能只坐在实验室,要走向社区、走向民众,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有机融合,加强健康知识宣传和普及,引导人民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加强疾病筛查和管理。同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也应当转变以治疗为中心的理念,与疾控中心共同探索健康管理有效模式。全社会应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自觉投入到维护健康行动中。让健康管理由理念变成亿万民众的实际行动,努力降低民众重大疾病的发病率和就诊人数是一项繁重而艰巨的任务。

第三,深化公立医院改革,补公益性质短板。目前,公立医院改革已进入深水区,难度和力度进一步加大,公立医院虽然取消了以药补医机制,但仍存在医疗服务创收机制,医院依然靠服务收入维持运行和人员工资。公立医院改革核心应是彻底改变医院创收机制,公立医院的注意力由关注实物收入转变为维护人民健康。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改变政府对公立医院既保障不足也监管不力的情况,切实履行好保障责任和监管责任。首先,政府应当进一步明确公立性的具体标准和要求,使公立医院及其主要人员真正做到不以医疗服务谋取利益。其次,政府应当为公立医院坚持公益性提供必要的财力保障。医务人员按照国家标准发放基本薪酬,保障公立医院提供公共服务所必需设施。同时,政府应当根据医务人员培养周期长、职业风险高、技术难度大、责任担当重等特点,为其建立合理薪酬标准和制度。改变医院创收多、人员薪酬高,医院创收少,人员薪酬低的不合理机制。对医务人员建立绩效考核制度,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得,建立对公立医院严格监督机制。

第四,完善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补医保制度短板。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目前已覆盖到全国95%以上的城乡居民,城乡居民医保也基本实现制度整合,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当前这方面的改革重点应当放在完善政策、提高保障质量和水平上。有两个大问题需要深入研究:第一,基本医疗保险保障范围和方式。研究围绕群众最基础和最核心的医疗需求。以患者恢复健康和保障生命安全作为标准划分基本医疗与非基本医疗界线;此外,目前医保政策实行的双轨制,并不符合最基础、最核心的要求,应适当做出调整。第二,基本医保应以保大病为主还是以普惠制为主。医保应当以保大病为主,医保普惠制应体现在机会均等上。希望有关部门应加强研究,将有限的医保资金真正用于民众最急需的健康保障上。

第五,推进药品生产供给侧改革,补药品研发创新短板。政府应对药品生产和供应实行必要的扶持政策和监管政策,注重推进药品行业的供给侧改革,大力推动药品生产企业联合、兼并、重组,提高企业规模化、集约化和现代化经营水平,提高我国药品研发创新能力。

第六,引入社会资本,补健康产业发展短板。健康产业应是国家鼓励发展的重点行业。为适应不同人群健康需求,社会资本可适度适量举办一些条件更好,能力更强,收费更高的营利性健康服务机构。国家应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到慈善性、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给予一定税收抵免优惠。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和健全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机构标准,防止部分机构以非营利为名行营利之实。政府应有计划、有步骤选择部分公立医疗引进社会资本进行改制。

猜你喜欢
医药卫生短板公立医院
北京某公立医院合同管理与控制的实践探索
欢迎关注《国际医药卫生导报》新媒体
欢迎关注《国际医药卫生导报》新媒体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欢迎关注《国际医药卫生导报》新媒体
立新标 补齐劳动防护短板
DCT的优势与短板并存
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实施探讨
试析公立医院采购工作的内部控制
中国电子政务的“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