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认为,要充分考虑到技术难度等人力资本成本差异性,以成本法测定的人力成本作为定价的重要依据,同时简化过程,直接将成本测算化简至子项目,大大提高医疗服务定价方法的利用效率及准确性。
目前,我国带有鲜明“计划经济”特征的政府价格指导的政策安排不能够真实反映医护人员的劳务价值,也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正常运营陷入困境。那么,如何运用合理的方法测算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价格,使每项服务价格最大程度地反映提供该项服务的技术难度、风险程度、医护人员技术的劳务价值?
医疗服务价格指医疗机构利用自己的人力“专业技术”(或辅之于仪器设备和器械等),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所收取的费用标准。科学的医疗服务价格形成过程是根据目标,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初步的成本测算,然后综合考虑市场、竞争者、政府政策等各方面外部因素,并采用科学定价方法,最终确定价格的过程。同时,还需要市场对价格的反应不断做出调整的系统过程。
传统的观点认为:价格决定主要依据是价值、供求、政策三因素。但医疗服务商品除了具有一般商品特征外,还有其特殊性,其定价的基本原则应遵循:保本性原则、补偿性原则、人民性原则、灵活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和竞争性原则。
一般而言,医疗服务定价方法可分为成本导向定价法、需求导向定价法和竞争导向定价法3种类型。其中,以成本为基础的定价方法较为传统,多用于非营利性医院,基本医疗服务项目直接按成本定价。社区卫生服务提供的大多是基本卫生服务项目,因此,以成本为基础定价是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主要定价方法。
但从成本测算的角度出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项目呈现以下几个特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项目多,且随着居民健康需求呈现逐步扩展态势,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类别多,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交叉明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简单。
因此,在利用传统的完全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测算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项目成本时常面临以下问题:测算过程复杂,测算方法实施难度较大、成本较高、准确性受专业人员理论知识和经验影响较大,可推广性不强;数据需求量大,需要相对完善的财务、服务等信息系统支持,并能将成本尽可能准确地划分,但目前我国很多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无法满足传统成本测算方法的数据要求;由于成本分摊的层次较多,成本分摊方法的合理性等因素,使医疗卫生服务项目成本测算的准确性受到一定程度影响。
这说明,成本测算方法测定时必须将人数,技术、难度、风险等因素均考虑在内。在考虑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特殊性以及不同定价方法的不同之处的基础上,测定既能够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服务双方估定价格的交汇点,同时又结合成本测定的方法充分反映价值规律。
在吸取以往研究经验的基础上,我们认为,要充分考虑到技术难度等人力资本成本差异性,根据效用原理考虑供需双方的边际效应,以此测算医疗卫生价格。为此,我们提出医疗卫生服务市场的均衡嫁给理论。均衡价格理论是合理衡量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服务价格和工作量的理论基础;根据实证研究得出的医疗服务均衡价格和需求、供给量,可测算出财政补偿给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的总额以及进一步分配给医疗服务供方的具体数额。
传统的均衡价格理论是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均衡价格的形成是供给与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均衡价格是一种商品的市场需求与其市场供给相等时的价格,或者说是一种商品的市场需求曲线与其市场供给曲线相交时的价格。
我们根据医疗市场的特征,对其进行了补充,从而形成医疗卫生市场均衡价格理论。医疗服务的供给价格是指医护人员在提供医疗服务时所愿意接受的价格。该供给价格受到医护人员提供某项医疗服务所付出的边际生产成本的影响,边际生产成本可理解为医护人员边际的努力。同时,医疗服务的供给价格也会影响医护人员所提供的医疗服务的数量,如果这项医疗服务不是法律规定必须提供的,一个较高的医疗服务价格可能提高愿意提供该项医疗服务的医护人员的数量。
而医疗服务的需求价格是指居民就诊时愿意接受的并有能力支付的价格。该需求价格受到医疗服务对居民的边际效用影响。同时,医疗服务的需求价格和需求量也存在一定的关系,如果这项医疗服务对于该居民而言并不是一件必需品,一个较高的医疗服务价格可能会影响到居民是否接受该医疗服务的判断。
将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结合起来,两条曲线的交点即为竞争性市场经济的均衡价格。唯有市场价格等于均衡价格时,供给量等于需求量,市场才会处于均衡状态。
我们在中国某地区的研究发现,临床诊疗中大部分服务项目的均衡价格比实际价格高,最多高1.5倍左右,同时,在实际价格下,大部分临床诊疗服务项目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医务人员激励不足,不愿意提供更多的服务。对于常规查房诊疗服务项目,供给数量大于需求数量,其实际定价较高,导致需求者不愿购买服务。
而护理服务各项目和中医及康复各服务中很多项目的均衡价格也普遍高于其实际价格。
因此,政府在医疗卫生服务方面的定价,需要尊重市场规律,在医疗卫生服务的供方和需方的关系中寻求均衡状态,测算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为基层医疗卫生的成本测算、财政补偿机制和人员激励机制改革等方面提供科学的、准确的依据。在制定医疗服务价格时,除了有形的资产耗费之外,应充分尊重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使之合理体现。对于远低于成本定价的医疗服务项目特别是以医院人力投入为主的项目应逐步调整其价格,使之在体现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的同时,也充分反映医技人员的劳动力价值和应有的市场价格。
因此,确立核心价格测算体系。未来需要实施“大数据+模型化”平台的构建,确立核心价格测算体系。积极收集联合相关政府管理部门、监督部门、医疗卫生机构、一线医技人员和患者的多方各级信息,建立长期的、稳定的机构方、服务提供方(医技人员)、服务需求方(患者)三方联合匹配的大数据平台,围绕医疗卫生服务的供给数量、供给价格、需求数量和需求价格的问题上形成全面完整、多层次、多角度的医疗卫生服务价格测算数据库。在此基础上,探索更科学完整的数据获取模式和价格测算模型,并形成一套成熟的、可复制的价格测算体系和价格测算方法。
建立以医生行为需求和个体健康需求为中心的服务链模式。在医疗卫生服务市场下,应在服务链基础上全面把握医疗卫生服务供、需双方的需求,了解供方(医生)对劳务报酬、工作成就感、晋升机会、进修机会等方面的需求,把握需方(患者)对医疗卫生服务的服务专业水平、态度、价格、环境、模式等方面的需求,合理将需方的需求方向与供方的可供给方面结合起来,通过供方的在工资奖金、晋升进修机会等方面的需求激励机制,来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刺激其提高业务水平与服务态度。通过激励医生的需求,来提高患者需要的而医生可供给的服务改进,建立以医生行为需求和个体健康需求为中心的服务链模式。
成本测算、财政补偿机制和人员激励机制改革需要有价格体系作为基础,各项医疗卫生服务成本的测算需要价格体系做基础,仅仅依靠有形的资产成本来测算医疗卫生服务的成本是远远低估了医疗卫生服务的价格,医疗卫生服务中包括医生付出的学习成本、知识储备、时间精力等在内的医生的劳务成本也是医疗卫生服务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以价格体系和市场供需理论为基础,对医疗卫生服务的成本进行科学合理的测算。
财政对医疗卫生领域的投入与补偿需要尊重医疗卫生市场规律,不能随意进行价格管制或补贴,要考虑市场各方,以价格体系为基础,以完善市场、弥补市场不足为目的,对医疗卫生领域进行支持和调节。
医技人员的工作激励机制改革需要精准把握能够刺激医技人员强化业务技术、提高服务水平的方面,如医院归属感、工资奖金、进修机会等,这也需要价格体系的数据基础支撑,准确有效地提高医技人员工作积极性,有效进行人员激励机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