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在对去年的我校学生数学质量调查中发现:一年级的不及格率为2.6%,二年级的不及格率为4.2%,三年级的不及格率为5.0%,四年级的不及格率为5.8%,五年级的不及格率为7.8%,六年级的不及格率为8.5%。虽然“学困生”在每个班级里所占的比例不大,但影响很大,成为制约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一个因素。另外,从上述的数据中不难发现,数学困生从低段到高段在不断的增加, 折射出教师在对于学困生分析与转化方面的手脚无措,教师虽明白对学困生的教育的重要性,但其转化率极低。如不能改变这种现状,则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方针将成为空谈。因此,研究小学数学高学段学困生的转化显得更为迫切。
另外,针对我校的高学段学困生,我们进行了学困生成因问卷调查。结果分析有近一半的学困生智力水平正常,但在心理素质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一)自卑心理。(二)胆怯心理。(三)掩饰心理。(四)疑虑心理。(五)压抑心理。(六)惰性心理。(七)逆反心理
学生学习的好坏,首先取决于学习者本身的内因发挥程度,所以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教育培养和激发,千方百计地燃起学困生内在的求知欲,不但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一、多层面激励积极心态,调整学生心态
学困生由于长期受到学习上的挫折,使他们缺乏必要的学习自信心,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必须利用多种途径,来调整学生的不良心态。
(1)情感激励。(2)目标激励。
二、多角度激发学习兴趣,形成心理动力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愿望,我们所有的计划,所有的探索理论统统都会落空。”学习的兴趣直接影响到学习的效果与成败。我们根据心理学原理,通过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来充分调动学困生潜在的学习需要,使学生爱学,形成心理动力,提高学业成绩。
(1)联系生活实际,激发求知欲望
生活是数学学习的重要资源。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需,无处不用数学。”我在教“比较数的大小”这节数学课,借鉴一位老师用生活的数据来切入。我让学生写出一个接近6000的数并问:在生活中有什么接近6000的数?
出示:长江全长6300千米 黄河全长5464千米
学生自主比较长江黄河的长度。师:长江是我们中国最长的一条河流,它在世界上也是数得上的。
接着出示世界上最长的四大河流:
亚马逊河 6440千米
长江 6300千米
尼罗河 6695千米
密西西比河 6020千米
师:长江排第几?学生比较得出:排第三。
师:中国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我国还有很多排在第一的。老师听到新闻,青藏公路贯通了,它具有世界上的9个第一。
师:给你们课后留个作业,找一找我国的世界之最,找一找青藏公路的9个第一。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来自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背景,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本节课,老师跳出教材,选择了这样一组让学生知道后油然而生自豪感与爱国情怀的数据,让学生在比较中不但获得数学知识,也丰富了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惊讶与赞叹中获得一种知识的力量。这样的设计增加了这节数学课的内涵和趣味,把生活中的内容赋予了数学的灵动,又给数学教学注入了生活的情趣。课堂是知识传递的驿站,更是学生生命成长的殿堂。老师驾驭的数学课堂,不仅包括知识的传授,智慧的开启,更包括心灵的点拨和生命的润泽。
(2)巧妙灵活地引导“探究”
教学的艺术不仅要激发起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与需要,更要有效地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探究,体验探究的过程,享受参与探究的快乐。激发学习的动力。
(3)及时反馈矫正,扫除认知障碍
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结果,包括作业的正误、成绩的好坏、应用所学知识的成败。如在教学中设置不同层次要求的练习,使学困生适应其“现有发展区”逐步向“最近发展区”过渡,并对每一位学生的课堂作业进行当堂进行批改矫正,对典型的错误大家一起会诊,进行分析,使学困生通过信息反馈了解到自己学习上的弱点与不足,而且从中也看到自己的成功和进步。
三、多维度培养良好意质品质,提高数学素养
小学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学困生学好数学,提高数学素质的保证。我在实践中主要对学困生进行了三方面的培养:
(1)自觉性的培养。(2)自制力的培养。(3)自激力的培养。
四、多手段优化教学过程,顺应心理规律
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改变过去一刀切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实际,顺应学生心理,给学困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其也尝到成功的喜悦和体验,来增强学习的自信,从而消除学习心理上的障碍。
1优化提问手段
(1)注意提问的时效 (2)注意提问的技巧(3)帮助学生质疑
2优化作业手段
(1)改革作业布置形式。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作业要求。
①保质完成基础题。②积极探索基础发展题。③兴趣尝试发展题。
(2)改革作业评价方法
学困生转化和防治工作是一件非常复杂工作,因为它无论从个体间存在的差异来看,还是从目前课程内容来看,或者从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和学校家庭、社会整体来看有其潜伏性、客观性和必然性,所以我觉得要想减少学困生数量,防止过多学困生的产生,就首先必须懂得学困生的心理特点,做到以防为主,防止和转化并举的控制措施,并给予专门的指导。
作者简介:蔡敦斌,小学一级教师,参加工作20余年来,扎根于农村教育沃土,潜心教育教学研究。工作以来,先后被评为泗阳县小学数学优质课教师,宿迁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宿迁市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