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取向下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选择框架构建

2017-01-12 19:26蒋立兵李永安凌鹏飞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体育课程体质

蒋立兵李永安凌鹏飞

摘要: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如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增进学生体质健康成为体育教育工作者普遍关心的问题。体育课程内容是体育教学实施的依据,科学地选择课程内容是学校体育实现健康增进目标的关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将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权下放,这为学校和体育教师选择课程内容提供了更多的自主空间。分析表明,将“增进健康”作为体育课程内容选择的价值取向,不仅是以人为本时代的基本要求,而且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诉求,还是学生终身发展的迫切需要。研究基于健康取向提出了一种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选择方法,即“一个特色、两个特性、三个维度、四个模块”内容选择框架。该框架的优势在于既能增进学生体质健康,又能兼顾学生学习兴趣,为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选择提供了可操作的参考建议。

关键词:健康取向;中小学;体育课程;体育与健康;体质

中图分类号:G80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6)06-0114-05

青少年时期是身体素质发展的关键阶段,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是自身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持续下降已经成为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1)超重肥胖比率不断增加。7~22岁城市男生、城市女生、农村男生、农村女生的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8.17%、9.71%、8.28%、4.48%,相比2010年分别增长4.84、4.07、0.45、0.7个百分点,相比2005年分别增长6.78、4.70、3.21、1.85个百分点。2)学生视力不良率居高不下。2014年小学、初中、高中、高校学生的视力不良率分别为45.71%、74.36%、83.28%、86.36%,相比2010年分别增长4.82、7.03、4.08、1.64个百分点,相比2005年分别增长14.04、16.29、7.26、3.68个百分点。3)大学生身体素质指标全面下滑。19~22岁年龄段学生的速度、爆发力、耐力等身体素质指标均出现下降[1-3] 。伴随着体质下降,越来越多的学生怕苦怕累,意志品质薄弱,自理能力差,抗挫折能力不强。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直接导致国民身体素质随之下滑,这会严重影响到民族的素质和国家的实力。引起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学校体育是健康教育的重要环节[4],来自学校体育方面的诱因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长期以来,虽然我国学校体育工作在稳步推进,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增进学生健康这一目标尚未能实现。要实现这一目标,作为一线体育工作者的中小学体育教师有必要弄清楚这几个问题:体育课程目标究竟是什么,体育课程内容选择与实现课程目标有什么关系,体育课程内容选择的目标取向是什么,如何选择体育课程内容等。

1自主选择体育课程内容的价值与可能

[JP2]体育课程的内容科学与否直接影响着课程目标的实现。美国学者古德莱德把课程分为五个层次: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理解的课程、运作的课程和经验的课程[5]。教学层次的课程就是“理解的课程”,是学习者能够在课程中获得体验的关键。体育教师作为体育课程的设计者、实施者和完善者,课程目标实现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体育教师的课程意识水平和课程开发能力。尽管体育课程有统一的课程标准,但是受到地区条件、学校环境、师资力量等客观条件的影响,体育课程更需要中小学和体育教师根据学校条件、学情等进行科学设计、开发和实施。课程内容选择是课程开发过程的一个关键环节,它决定着“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直接影响着课程实施的效果和课程目标的实现。[JP]

[JP2]体育课程标准给了体育课程内容足够的自主选择权。2001年和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只规定了特定学习领域、某个水平的学习目标,各地区、各学校和教师在制订具体的课程方案时,可以依据课程目标,从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适当的课程内容[6]。2001版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各校和教师可以选择多种不同的内容……,去达成课程学习目标[7]。”2011版课程标准指出:“根据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加大课程内容的选择性……。各地、各校和教师在制订具体的课程实施方案时,可以依据课程的学习目标……,选用适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8]。”也就是说,体育课程标准将课程内容的选择权已经下放,地方、学校与教师已经具有充足的内容选择权利。这意味着,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没有对体育课程内容做详细的规定,也就无法像语文、数学等学科一样按照固定的内容实施教学。学校和教师在享受课程内容选择权的同时,有义务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体育课程内容。[JP]

2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选择的应然价值取向

2.1我国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解析

2001版《体育与健康》新课标(实验稿)提出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大学习领域目标[7],也就出现了五大领域目标形式。2011版《体育与健康》新课标(修订版)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合并在一起[8],又出现了四大领域目标形式。不少学者表示这两种目标表述显得大而全。2011版《体育与健康》新课标(修订版)中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努力构建体育与健康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统一的课程目标和课程结构[8]。如果从三维目标去描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就忽视了增进学生健康的首要任务。

2001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将课程性质概况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7]。2011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将课程性质概况为:该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8]。从2001版和2011版课程标准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性质的描述可以看出,“增进学生健康”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首要目标。

2.2体育课程内容选择的首要取向:增进健康

课程内容选择是课程开发的一个重要环节,课程内容选择的目标取向与课程目标取向是一致的。在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持续恶化的背景下,体育课程选择健康取向的课程目标显得尤为重要。值得说明的是,这里强调健康取向并不否认体育与健康课程诸如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维度的目标。

1)健康取向是以人为本时代的基本要求

在当今社会,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教育应尤为如此。人既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教育中的“以人为本”就是尊重和关爱学生的生命本性,关注学生的持续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就要以人的生命需要为基点,关爱生命的存在,尊重生命的本性,提升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这是教育以人为本的起点与基石[9]。人的生命存在以人的健康体魄为载体,离开健康的生命存在是难以维持和发展的。对学生来说,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学生的生命本性,提升学生生命的价值,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全面的、持续的发展,这就必须给予学生健康的体魄和生命体。在当前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持续下滑背景下,“增进学生健康”就是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发表的《学会生活》,确定了未来教育的宗旨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鲜明地体现了教育要回归生活世界的发展取向[10]。教育要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生必须具备健康的体魄,这是个体能够赖以生存和生活的前提基础。可见,“增进学生健康”是以人为本的时代基本要求。

2)健康取向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诉求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也是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全面发展取向的教育目的观是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与趋势。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11]。这里的体力发展其实就是身体素质的发展,与智力发展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并且身体素质的发展是其他素质发展的前提条件。可见,人的全面发展应当是个体素质的完整发展,而非某方面素质的发展。我国当前基础教育在“升学指挥棒”的指引下,“重视文化学习、轻视体育锻炼”的现象就违背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追求。1999年,国家教委关于印发《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教育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12]。经过数十年的教育改革,把“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作为我们的教育目标已经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身体素质是个体其他素质存在的载体,没有了身体素质,其他素质也无法正常存在和体现。“人的全面发展”要求我们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体育教学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核心部分,理所当然要把“增进学生健康”作为首要目标。

3)健康取向是学生终身发展的迫切需要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是教育的核心价值所在。“学生的终身发展”的核心理念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表现在:教育要服务学生主体发展,教育要公平惠及所有学生,教育要惠及学生的一生,教育要服务社会发展进步[13]。学生的发展不是一年两年能完成的事情,而是伴随着学生终身进行的持续过程,它是一个马拉松式长跑,而不是百米冲刺。教育不能揠苗助长、急功近利,更不可能“立竿见影”。正是因为身体素质发展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前提基础,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关注学生体质健康,为学生终身学习提供身体保障。增进学生健康除了是学生终身发展需要外,还是社会用人标准的首要要求。任何用人单位无论是政府机关、事业单位还是公司企业,人才招聘的首要条件就是健康的体魄,并且可以明确提出合理的具体要求。用人单位把健康状况作为评价人才的第一指标无可厚非,试想如果一个员工身体状况不好,即使业务能力再强,也难以胜任工作岗位。良好的健康状况不是在短时间内就能做到的,它是长时间的日积月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事实上,学校对学生的评价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评价存在着巨大差异。用人单位都要求应聘者健康,但是当前的教育评价体系,基本忽视学生的健康。要想让学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长期处于优势,必须关注学生的体质健康,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3健康取向下体育课程内容选择的框架构建

3.1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选择的维度

由于运动项目是体育课程的核心内容,这里讨论的内容选择主要是体育项目的选择。从这个角度讲,体育课程内容选择主要有三个维度,即:项目选择、频次选择和时间选择。项目选择是选择哪些运动项目作为体育课程的主要内容,频次选择是某一运动项目在一个学期内选择的次数,时间选择是指某一运动项目在一个学期中累计持续的时间。

1)体育课程的项目选择

按照项目的特性可以从两个方面对项目进行描述,即项目对增进学生健康的功效(简称“功效”)、学生对项目感兴趣的程度(简称“趣味”)。具体来说,功效性主要是指运动项目对提高学生的心肺功能、耐力、力量、速度、爆发力等身体指标的功能和效率;趣味性主要是指运动项目给学生心理上或身体上带来的愉悦感受。从这两个特性出发可以把运动项目划分为四类:类型I功效高且趣味强,类型II功效高但趣味弱、类型III功效低但趣味强、类型IV功效低且趣味弱。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里的功效性和趣味性是相对而言的,尤其是项目的功效性与练习方法密切相关。下面基于项群训练理论对不同类型项目的趣味性和功效性进行详细分析,可依据分析结果将运动项目划分到各个类别之中。

体能主导类项目一般属于单一动作结构:如跑步类项目属于周期性单一动作结构,投掷类项目属于非周期性单一动作结构,跳跃类项目属于混合性单一动作结构。这种单一动作结构的项目由于动作单调,需要练习者不断地重复单个或者一组相同的动作,容易造成局部肌肉的疲劳甚至损伤,练习效果也不太容易提高,并且投掷类项目、跳高类还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体能主导类项目的趣味性相对较弱。从运动项目的健康促进功效来看,跑步类和跳远类项目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一般较大,对健康促进的功效相对较高;而投掷类项目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相对较小,也有一定的风险,故认为其功效较低;跳高类项目虽然有一定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但是其危险系数较大,因此这里也将其归为“低功效”项目。

技能主导类项目一般属于多元动作结构:如表现难美型项目属于固定组合多元动作结构,对抗类、拓展类、游戏类项目属于变异组合多元动作结构。这种多元动作结构的练习项目,由于动作变化丰富,练习者不仅可以灵活运用各种动作,而且可以对动作进行个性化的创新,练习效果也相对比较容易提高,同时练习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很频繁,因此趣味性较强。从运动项目的健康促进功效来看,对抗性项目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相对较大,健康促进的功效相对较高;而表现难美型、拓展类和游戏类项目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相对较小,因此其健康促进功效相对较低。

2)运动项目的频次选择

不同运动项目在课程内容组织编排中出现的频次直接影响着体育课程的内容和课程实施的效果,它也是体育课程内容选择的重要部分。比如,在初中二年级上学期,体育教师为学生选择了篮球、中长跑、立定跳远、拓展游戏等几个项目作为体育课程的主要内容,篮球项目这个学期中出现7次,中长跑项目在这个学期中出现2次,这里的7次和2次就是运动项目的频次选择。

3)运动项目的时间选择

时间选择是指某一运动项目在一个学期中累计持续的时间,它也是体育课程内容选择的重要部分。比如篮球在某个学期中出现了7次,累计时间为270分钟;中长跑在某个学期出现了两次,累计时间为50分钟。这里的270分钟和50分钟就是运动项目的时间选择。频次选择和时间选择与所选择的运动项目相对应。

3.2中小学体育课程项目选择的原则

体育课程内容选择可以看作是中小学和体育教师依据地区、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各个运动项目的功效特性和兴趣特性,从项目选择、频次选择、时间选择三个维度去组织课程内容。体育课程的项目选择倡导“特色项目优先、其他项目补充”和“健身功效优先、兼顾学生兴趣”的原则。也就是说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具有体育特色项目的学校,应优先考虑选择体育特色项目,其他运动项目作为补充;在此前提下,尽量选择那些对改善学生体质状况功效高的项目,同时要考虑到学生对体育课程内容的兴趣。

1)特色项目优先,其他项目补充

现国务院副总理、时任北京奥运会组委会副主席刘延东,2008年在《迎奥运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推进会上的讲话》中提出:“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组织学生开展体育运动,有条件的学校要开设具有时代特点的体育项目并逐步形成自身的体育特色[14]”,体育特色学校的建设从此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2015年1月,教育部决定:为提高校园足球普及水平,奠定中国足球发展的人才基础,至2017年将在全国范围内选择建设2万所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和30个校园足球试点县(区)。中小学大力发展体育特色项目在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形成体育锻炼习惯、发展学生体育技能、掌握体育运动本领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体育特色项目建设学校优先考虑将特色项目作为主要课程内容,其他运动项目作为补充,这样不仅可以促进体育特色项目的发展,而且能够满足不同类型学生学习体育的需要。

2)健身功效优先,兼顾学生兴趣

[JP2]体育特色项目建设学校在选择其他运动项目作为补充时,或无体育特色项目建设学校在选择运动项目时,既要保证体育教学实现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的目标,又要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到底如何兼顾?在“增进学生健康”目标取向导向下,优先考虑健康增进功效高的项目,即把项目的功效性放在首位,在此前提下,兼顾考虑运动项目的趣味性。首先,选择类型I功效高且趣味强的项目;其次,选择类型II功效高但趣味弱的项目;再次,选择类型III功效低但趣味强的项目;而类型IV功效低且趣味弱的项目尽量少选或不选。[JP]

3.3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选择的框架设计

既要支持特色项目的发展,又要考虑到学生的不同需求;既要保证体育教学的功效性,又要保证其多样性和趣味性,这对中小学和体育教师来说是个难题,似乎很难兼顾。“一二三四”体育课程内容选择框架能够较好地解决上述矛盾。

1)“一二三四”体育课程内容选择框架

借鉴“四分教学”的思路[15],提出“一二三四”体育课程内容选择方法,即“一个特色、两个特性、三个维度、四个模块”体育课程内容选择框架(如图1所示)。考虑到项目的两个特性、内容选择的三个维度和项目选择的两个原则,给出一种内容选择的方法,即趣味强项目选择频次高、反之选择频次低,功效高项目持续时间长、反之持续时间短。也就是说,那些趣味性强的项目选择次数要多,但累计时间要看项目的功效性;那些功效高的项目累计时间要长,但是选择的次数要看项目的趣味性。

[TPZK3.TIF,BP][TS(][HT5"K][JZ]图1“一二三四”体育课程内容选择框架

[TS)]

2)“一二三四”内容选择框架的优势

“一二三四”内容选择框架有两个优势:第一,功效高的项目持续时间长对增进学生健康起到重要作用。就拿中长跑来说,学生对它的兴趣并不高,但是它对增进学生健康有重要作用,如果将这一项目的教学以若干次中长跑竞赛的形式分散在整个学期,持续时间较长、选择频次较少,会取得较好的健身效果。第二,学生兴趣高的项目选择频率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学生对球类兴趣比较高,同时其健身功效也较高,体育教师选择球类项目的频次高一些、持续时间长一些;再如,学生对游戏类项目、拓展类项目兴趣高,但是其健身效果相对低一些,教师选择这类项目时频次可以高一些,但是持续时间相对短一些。[JP]

4结语

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给了体育课程内容足够的自主选择权,迫切需要体育教师增强课程意识和课程理解,根据地区特色、学校特点和班级差异,自主选择适宜的、个性化的课程内容。在全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下,突出强调体育课程健康取向的课程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在强调《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健康目标、并不否认其他目标的前提下,构建了“一个特色、两个特性、三个维度、四个模块”体育课程内容选择框架,即在优先选择“特色项目”的基础上,尽量选择健身功效高、趣味性强的项目。研究团队期望该模型能够为中小学体育教师选择课程内容提供参考;研究的局限性在于,提出的模型尚未正式在中小学实施,后续研究将进一步验证框架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HT5"SS]

[1]国家体育总局.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J].中国学校卫生,2015(12):4.

[2] 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组.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J].中国学校卫生,2006(10):6-8.

[3]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组.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J].中国学校卫生,2011(9):IV+1056.

[4]郑华,李淑芳,吴永存.城乡高中体育教学在学生体质健康教育中的作用与局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19(5):124-126.

[5]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332-344.[JP]

[6]于晓东.新中国60年体育课程内容选择的回顾[J].体育学刊,2010,17(4):55-58.

[7]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实验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9.

[8]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2011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2.

[9]姚姿如,杨兆山.“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意蕴[J].教育研究,2011,374(3):17-20.

[10]宾金生.基于生命教育视角下野外生存运动与大学生情商培养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24(6):105-108.

[11]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95-97.

[12]刘道玉.论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与实施途径[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54(3):147-153.

[13]姜泓冰.教育视界:让教育回归“育人”的原点[N].人民日报,2010-10-08.

[14]刘延东.迎奥运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推进会上的讲话[J].中国学校体育,2008(6):6-7.

[15]林莉,孙仕舜,董德龙.学校体育对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8):72-75.

猜你喜欢
体育与健康体育课程体质
兼加体质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中职校《体育与健康》实施兴趣模块教学中呈现的现象及应对策略
拓展训练纳入中学体育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重心原理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的运用探析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分层次教学法研究
对高职护理专业体育课程改革的研究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针对产妇体质特定食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