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鸿
【摘要】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途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通过设计精彩的课堂提问,不仅可以极大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能让语文课堂生发出无尽的精彩。
【关键词】语文;提问;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学贵有疑,没有疑问学习的方舟就不能到达彼岸,问题情境的设置在初中语文课堂上被广泛应用,但是其有效性却值得我们探究。课堂因有“问题”而使师生互动起来,也因有“问题”而开启了学生的思维之门,而如果教师因为“问题”的这些教学效果而过多地去设计、使用它来帮助学生学习文本,那么就是曲解问题情境设置的目的性。太多的、无效的问题会使学生在思维疲惫中产生消极的学习情绪,也会使学生在一种无暇思考的忙乱中陷入无效学习的状态。问题应该成为一种推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助力,也应该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兴奋剂,更应该是学生探究文本的主要依据。
一、以问激趣,生成学习欲望
问题是实现学习的源泉,初中语文教学中离不开问题情境的设置。语文是一门语言教育学科,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却往往没有太高的兴致,因为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来讲述课文,教师讲解,学生来听,那么很多学生就会昏昏欲睡,尤其是古文的讲解,教师通篇的翻译,学生倍感乏味,何谈效果?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被教师广为用之,而自主的同时仍需要问题的引领,否则学生的学习就变得特别的盲目。当然,问题的设置要符合初中生的心理实际,力求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例如在初中语文《幼时记趣》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就设置了几个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可以以一种轻松的姿态去学习古文,消除对于古文学习的恐惧感。“大家还记得童年的一些趣事么?”大家开始积极的讨论起来,课堂气氛变得轻松起来,之后我就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然后发现作者在童年的时候经历了哪三件趣事。学生在这个问题的引领下,带着兴趣积极的阅读起来,虽然有了兴趣,但是在阅读的时候却还是不能做到专注,因为这毕竟是一篇古文,很多学生努力地去看也看不出个所以然,于是我又设置了一个问题来让学生的注意力变得更加的专注。“同学们,你们可以看出这三件事都发生在什么地方么?”以此问题降低了阅读的难度,这样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就又重新建立起来了。
课堂上的问题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依据学情去设置各种层次的问题,以此来保障他们的学习热情持续高涨下去。七年级的学生要侧重于浅显一些的问题,而八九年级就要侧重于能力方面的训练。
二、以问促学,打开思维闸门
思维能力的发展是我们教育的主要目标,在初中语文的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尤其重要。有效的思维拓展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可以提升语文综合实践能力。层层的设疑可以在学生的思维之路上走得更稳,更长远。以问促学,让学习为思维发展推波助澜,我们也许会看到自主学习的天空将变得更加的明朗。
例如在初中语文《春》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就用问题做指引,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在学生自主朗读这篇课文后,我先设置了问题:“你喜欢其中的哪个句子?为什么?”学生在这个问题的指引下深入到了文本中,将自己的感受真实地表达出来,有的喜欢描写春花的,有的喜欢描写春雨的,还有的喜欢描写春风的……在学生对文本进行了零散的关注后,我又设置了一个全面性的问题来帮助学生去进行整体性的把握。“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春的?”这个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展,学会了整体把握散文,之后我又让学生回答这样的一个问题,“如果让你写春,那么你会从哪些角度去写?”这样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从阅读走向了写作,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展和释放。
语文需要思维,没有思维就没有语文,问题恰好可以将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向桃园深处,让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三、以问探情,理解文本主题
文本中蕴藏的情感需要我们去探究,而以问探情才可以获得对于主题更深刻的感悟,这样的方式更适合初中阶段的学生。问题的设置要接近文本的主题思想,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这样学生才会在理解主题的时候变得更加的积极主动和深入。
例如在初中语文《背影》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就采取了问题情境的方式来帮学生理解主题思想。首先让学生通读课文,回答问题:“本文主要写了几个人?主要事件是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然后再让学生去探究题目的含义:“背影二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有什么作用?”“写人一般是写外表,本文为什么却偏要写背影?”“本文是什么东西打动了你的心,激起了你的感情波澜?”这几个层递式问题的提出对于学生理解文章主旨有着巨大的作用。背影更能看出父亲对自己的爱以及对自己对父亲的感激,主题在问题的指引下变得更加的鲜明。
阅读中的主题思想是学生必须要领悟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找到学习的主要方向。教师在设置问题的时候要立足于文本,让主题在问题的解答中显现出来。这又何尝不是学习课文的有效途径?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不能墨守成规,用一些简单的、无效的问题去作为课堂的填充,而应精雕细琢,以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让问题成为教学的辅助力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旨情感。只有这样问得巧妙,学生的学才会更有实效。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