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超
(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1)
农作物种子检验的策略及方法探究
冯超
(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1)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一直十分重视农业的发展。近几年,由于自然环境破坏严重,很多农作物种子都出现了较大的问题。为保证国家的农业发展进步,需要加强农作物种子检验工作,一方面将不合格的种子彻底杜绝和消除,另一方面提高种子质量,加强种子检验水平,对每年的农作物收成、质量提供更多的保障。针对农作物种子检验的作用、策略及方法展开讨论,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农作物;种子检验;策略;方法
经过长久的发展与建设,我国在现代化农业进程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很多工作都告别了过往的恶性循环,整体趋向于良好的发展方向。对于农作物而言,每天栽种的数量和品种虽然存在的差异性较小,可是在市场经济作用下,有些农作物的数量庞大,有些农作物的数量稀少。在近几年的农业发展中,更是出现了集中种植的现象。从农业本身来讲,农作物种子检验是一项硬性工作,需要在执行中按照正确标准来开展。
通过对农作物种子实施检验,可起到以下作用:第一,针对劣质种子进行全面筛选,并且将劣质和优质种子更好地对比分析,发布相关的劣质种子类型等,减少农民的损失。第二,通过对农作物种子实施检验,能够了解到农作物日后的生长情况,对于农作物干预和创新可提供更多的参考与指导,加大产量。第三,利用优秀的检验技术,可以对农作物种子作出正确评估,逐步对市场进行肃清处理,为相关部门的工作提供更多的保障[1]。
2.1 测定种子活力
在种子活力测定上,可通过以下方法来完成:第一,需结合种子本身适合的土壤环境来测试。在多数情况下,各个地方都有针对性需求的农作物种子,这些种子在市场上比较常见,因此在采样方面不会出现问题,测定活力时仅仅需要在相应的土壤环境中开展即可。第二,部分农作物种子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自身处于休眠状态,需要经过激发和特殊处理后才能进行栽种。此时,应该设定相应的测试条件,观察种子是否可以通过简单手段来激活,是否在日后种植上不会出现问题。第三,种子活力还与环境变化有关,特别是系列的极端天气,都将成为影响种子活力的内容,因此同样要在不同的环境下实施测定,进而得到健全的结果。
2.2 种子发芽实验
农作物的种子检验当中,发芽实验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当前很多地方都出现了土壤肥力下降的情况,考虑到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及后续的工作较多,因此不能在发芽上出现任何的疏忽情况。一般而言,针对种子发芽的实验,会从最优越的环境到最差的环境进行过渡,观察种子最低发芽的条件,这样就可以对现实当中的种植提供指导作用。另一方面,在种子发芽的实验过程中,一定要反复开展,特别是同一个区域中的不同土壤,自身具备的性能差异也比较大。在得到正确的种子发芽测试结果以后,应该做出详细的记录分析,与当下的土地情况、天气情况、环境情况及市场需求等作出对比分析,设计出合理的种子发芽率,减少生产过多或过少的问题。
2.3 测定种子品种的纯度
在现阶段的农业发展中,农作物种子的测定还应该在品种的纯度上有所努力。纯度指标所涉及的内容较多,包括农作物的营养价值、口感、市场需求和国家需求等。倘若在纯度指标上出现误差,不仅仅会影响农作物的销量和后续种植,还容易在其他的工作中造成严重的影响[2]。
3.1 田间检验
农作物种子检验过程中,田间检验是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种子本身的性能。田间检验,主要是在农作物特征特性表现充分的时期内,在田间进行取样分析处理,这其中涵盖的检验内容较多,包括种子的真实度、品种纯度、病虫感染情况、杂草与异作物混杂程度等。例如,在小麦的检验过程中,需要通过2次检查来完成:第一次在小麦开花以前,针对种子的隔离条件、杂株实施检验;第二次是在小麦开花过程中,针对杂株实施检验。
3.2 室内检验
农作物种子室内检验,也是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在进行主要项目检验前,可先用种子形态检验法进行判断。①看粒形:种子粒形一般有马齿形、圆形、椭圆形、扁形等不同类型,但不论其属于哪种类型,都必须大小一致、整齐,颗粒的凹凸面相等,并无病粒、异形粒和破粒等。②看粒色:农作物种子有黄色、浅黄色、深黄色、红色等多种颜色,其中玉米还有白轴、红轴之分。但不论什么品种,属于一个品种的粒色需基本一致,不能有太大差别。③看光泽:新鲜种子一般光泽鲜艳发亮,并一致,不能有霉、污和烂粒。一般暗淡无光泽的种子,不是旧种、陈种,就是过了水或雨淋过的种子。④看结构:一般作物种子都由胚胎、胚乳、种皮3部分组成,鉴别时可用刀切开,看它内部的结构、硬度、软度、松度和颜色是否一致。⑤看种皮:种皮的颜色、薄厚必须一致[3]。
本文对农作物的种子检验展开讨论,从已经得到的成果来看,多数地方对农作物的种子检验能够按照规范化的标准开展,未出现严重的缺失现象,各方面的工作执行符合标准,日后需坚持检验工作。
[1]伍燕华,付绍兵,黄开荣,等.川贝母种子质量分级标准研究[J].种子,2012(12):104-108.
[2]魏学文,王桂峰,于谦林.论种子质量问题及法律适用[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 61-66.
[3]李霞银.农作物种子管理工作研究[J].北京农业,2014(27):351.
1005-2690(2017)02-0028-02
S339.3+1
A
2017-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