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坚持目标和问题双导向,以“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为重点,统筹协调、精准施策,工作重心下移、医疗资源下沉,着力构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努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以医疗服务均等化为目标,有效发挥政府主导和市场调节作用,构建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运转高效的整合型服务体系,加快建设15分钟医疗圈。一是调结构,合理有效配置资源。二是补短板,解决人才短缺问题。三是夯基础,加强服务网底建设。
创新医疗供给模式,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为方便群众就医,实现大病不出县、小病不出乡。吉林省在实行分级诊疗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通过整合现有资源,组建医疗联合体,形成基层接得住、医院舍得放、群众愿意去的就医格局。一是构建多元化医疗联合体。二是依托医联体开展分级诊疗。三是多手段增强医联体服务功能。加强健康信息平台建设。
实施“三医联动”改革,增强医疗卫生发展能力。按照国家医改工作要求,吉林省立足先行试点、逐步推开思路,在探索符合省情实际的改革模式和实施路径基础上,科学编制医改规划及实施方案,联合推动医疗、医保、医药配套改革。一是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坚持“政策配套、多方联动、整体推进”,制定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施意见,建立补偿机制等“1+8”政策配套体系。二是提高医疗保障能力。通过建立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大病救治基金、社会慈善救助和疾病应急救助的“5+1”模式。三是完善药品供应体系。吉林省将医药改革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同步推进,建立起具有自身特色的基层药品供应保障新机制,以省为单位实现“五统一”。
经过努力,吉林省医改初步取得了“三升、一降、两回归”的阶段性成效,即医疗服务质量、患者满意度、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不断提升,患者个人医药费用负担总体呈下降趋势,医生职业本位和公立医院公益性质明显回归。2015年,吉林省医疗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从2008年医改前的5.04%提高到7.64%,支出245.8亿元,比上年增长19.1%。人均预期寿命76.51岁,孕产妇死亡率为16.72/10万人,婴儿死亡率为4.28‰,均好于全国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