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始终把“改革创新”摆在医院发展的核心位置,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坚持以创新为首的五大发展理念。近年来,医院充分发挥公益效能,构建多元融合、动态持续的医研一体协同创新机制和平台,不断加强政、校、院、企合作机制,以医药科技创新持续带动临床诊治水平提升,促进了医学研究向临床应用及社会效益的转化,有效带动了健康卫生产业的发展。
2016年10月13日~14日,全国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华西医院因在卫生科技创新工作的突出表现,在大会上作了交流。在题为《医研一体建平台 协同创新促发展》报告中,院长李为民从积极搭建协同创新研究平台、加强一流临床研究团队及专业技术转移机构建设、不断完善协同创新的导向与机制、取得成效四大板块作了精彩发言。
加强医研一体的基地建设。一是提升平台服务能力:重点打造 “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35个专业方向明确的开放实验室;加强公共实验技术中心、动物实验中心和疾病遗传资源中心等公共平台建设。二是搭建国家级战略创新平台:入选首批“2011协同创新计划”项目;牵头“国家生物治疗转化医学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三是面向科技前沿搭建“医政企”协同创新转化平台:组建华西精准医学中心,创办《Precision Clinical Medicine》杂志,获批国家发改委“基因检测技术应用推广示范中心”及省重点实验室;与市政府共建“成都精准医学产业技术研究院”;大力推动生物医学大数据中心建设。
构建完整的临床新药创制产业服务链。从体制创新入手,组建公司化运行的新药临床前研究一站式(CRO)技术服务平台,成为国内唯一一家涵盖灵长类在内的多种实验动物品系,从事毒理学评价及药代、药效和猕猴养研一体化的CRO平台。依托国家GCP中心、国家GLP中心、国家级猕猴繁育基地等平台,形成从靶点发现、新药筛选研发、中试生产、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及上市后评价等完整的新药创制产业服务链。
推动临床研究平台与机构建设。重视临床研究,重点建设GCP中心,定制度、明确各方责、权、利。同时组建CRC团队,确保临床研究质量和进度。年均承接GCP项目150项,均一次通过CFDA审评。成立“临床研究管理委员会”,对临床研究重大创新项目实施过程管理全覆盖。
在加强临床研究团队建设方面,一是“筑巢引凤”引进临床研究人才,通过Nature杂志等发布招聘广告,先后引进杰出人才84人,包括千人计划38人。二是建立高水平、规模化的动态专兼职科研队伍,形成以PI为核心,以专职科研人员、技术支撑人员、博后为主体的专职队伍,及以医务人员、研究生为主体的兼职队伍,总数达3200余人。三是通过“六大人才工程”全方位构建一流临床研究团队,包括医学大师、青苗孵化、优质生源工程等。
在加强专业化的技术转移机构建设方面,设立独立的“技术转移办公室”(OTT),牵头与省、市、区政府共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技术转移中心”,组建专职技术经纪人团队,2014年获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设立“学科卓越发展135工程”及临床创新基金。每年投入1亿元设立学科发展基金,鼓励各学科瞄准全国第一、前三、前五,加强内涵建设,全面提升学科实力。同时设立每年2000万元的临床新技术创新基金,大力鼓励临床创新。
创新人事绩效管理,促进医研一体协同创新。建立医疗、教学、科研、行政、后勤不同系列,分层分级的岗位管理体系,每个系列细分12级;建立不同层级岗位衔接“能上能下”的升降通路,充分激活员工创新潜能;建立基于医疗工作4个维度的综合绩效考评体系,以绩效导向技术创新。
制定前瞻性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制定实施包括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专利扶持等一系列管理办法。成果转化经费、股权及上市后收益按80%归项目团队(50%现金奖励个人,30%后续研发经费),转化业绩等同认定、发明专利榜”中连续两年综合排名第一。近5年获准国家重大/重点项目130余项;获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连续6年超100项;年均获政府经费2.5亿元;SCI论文数、学科IF前1/10论文数连续多年位列全国医疗机构之首,年均发表SCI论文1000篇以上。
医院先后开展多项重大疾病的临床诊疗新技术转化应用,在直肠癌、肺癌微创手术、活体肝移植、3D打印、功能影像及重症胰腺炎中西医结合治疗等领域创造了国际和国内的数个“首创”“首例”。
通过医、产、学、研协同合作加速医药科技成果向临床应用转化。近5年全额资助、PCT专利申请扶持等。与市政府1:1配套设立“转化医学创新基金”,资助具转化前景的“早期”临床研究。
建立以临床创新为导向的科研评价体系和协同激励政策。从科研奖励、业绩认定、职称晋升等方面向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标的评价体系转变,支持向高水平临床创新成果转化。通过综合绩效改革及科研奖励方案,导向基础与临床结合,提升临床创新转化效能。
医院在“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排行授权专利432项,实施转化52项,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数连续5年全国医疗机构排名第一。自主研发并转让的生物治疗、再生医学产品40余项,转让经费约6.5亿元,带动企业32亿元投入。与企业、机构合作千万以上重大成果转化项目31项。拥有麻醉新药专利数占全国麻醉专利总数的20%。医院自主知识产权的“血液滤过置换液”是国内唯一商品化的置换液,在汶川地震救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与企业联合开发同种异体骨修复材料、脱细胞生物羊膜、同种异体肌腱修复材料、生物疝补片等产品获3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广泛应用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