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小红 梁 英 谢家群
(湖北省竹山县农业局)
新形势下竹山县茶叶产销路径探讨
余小红 梁 英 谢家群
(湖北省竹山县农业局)
竹山县地处鄂西北山区,境内气候条件优越,植被茂密,雨量充沛、土壤矿物质含量丰富,空气清新无污染,是生产天然高香型有机茶的理想圣地。近10年来,竹山县坚持把茶叶产业建设作为农业综合开发的重头戏,基地面积每年都以万亩以上的速度递增。
截至2016年,全县茶叶基地21.5万亩,覆盖全县15个乡镇120个村,其中茶产业专业村42个,事茶农户近3万户,形成了两山(大观山、大泉山)一岗(九里岗)产业布局。
近年来,茶叶产业由遍地开花向培植核心板块转变,由注重基地建设向注重精细管理、企业培植、品牌营销转型;基地建设由政府供种、分户点播向土地流转、设施配套转变;产品研发上由单一绿茶生产向绿茶、红茶、乌龙茶、工艺砖茶齐头并进,特别是星梦茶业开发十星红茶,填补了鄂西北红茶历史的空白。
茶叶产业历经多年发展,效益呈现“井喷”态势。2016年,全县年产干茶6344吨,产值7.1亿元。同时,以裕源公司为主导,实现出口绿茶、红茶113吨,创汇317万美元。全县茶农人均茶叶收入4300元左右。
近几年,在省农业厅的大力支持下,竹山先后启动了大观山、圣水等标准化茶园创建工作,茶园标准化的创建带动了全县茶园管理水平的提高,“圣水毛尖”“十星红茶”已经成为竹山乃至全省的知名茶叶品牌。“圣水毛尖”多次荣获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湖北省名牌产品、湖北省十大名茶、湖北省十五佳有机名茶等称号,“圣水”“十星红”商标被评为湖北省著名商标。“圣水绿茶”被农业部认定地理标志产品。竹山县先后被授予“中国高香型生态绿茶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大县”。
竹山县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先后举办圣水茶叶文化节、“北京-竹山茶文化周”活动,组织全县规模以上茶叶企业参加全国及全省各级茶叶博览会、农交会等活动,通过各项会展活动的开展,竹山茶叶产品市场得到了充分拓展,竹山县裕源食品生产的茶叶产品出口越南、泰国等,星梦公司生产的“十星红茶”出口俄罗斯。
全县茶园面积23万亩,其中投产16万亩,高效标准化茶园不足6万亩,约占投产茶园面积的26%,有近三分之一的茶园基本没有发挥效益。全县茶叶单产水平(2015年竹山茶叶单产31.95公斤)远低于全省茶叶平均水平(2015年全省茶园平均单产57.5公斤)。
适宜机械化采摘的茶园面积很小,全县不足30000亩。手工采摘成本高、效率低(每公斤成品芽茶采摘成本高达400~800元不等),直接拉高了茶叶的生产成本,导致竹山县茶叶在与外地产品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
长期以来竹山县茶叶产品仅停留在绿茶产品研发上,且以春秋芽茶加工高档绿茶居多。大量普茶由于采摘、加工成本高,产品价格低、销售不畅,白白浪费掉了,夏茶基本没有得到利用。近年来竹山县在红茶、乌龙茶、工艺茶砖(黑茶)研发与生产上虽做了一些工作,但尚处起步阶段,加工比重小,夏秋茶弃采,资源浪费严重。
竹山县目前有茶叶龙头企业2家,茶叶专业合作社及茶叶企业120余家。由于自身实力非常有限,对产业拉动能力还不够强。
近年来,随着茶叶产量提高,市场趋于饱和,低档茶积压,茶叶消费也由大宗茶转向名优茶,绿茶消费转向红茶、黑茶、乌龙茶等多元化系列产品。产品供给不适应消费需求的多样化。
新建茶园必须要提高建设标准,水、电、沟、渠、路配套,底肥投入充足(亩施秸杆3500公斤、饼肥250公斤、茶叶专用肥50公斤),茶园气候及土壤环境适宜,抽槽深度和宽度达到80厘米以上。同时要加大无性系茶园建设比重,确保无性系茶园要占到新建茶园面积的30%以上。
加快机采茶园的转换,首先要增加茶园投入,提高茶园的丰产能力。其次加大茶园修剪力度,降低现有茶棚高度,满足茶园机械化生产的需要。
竹山肖家垭茶场茶叶产品供不应求,单价保持在2960元/公斤,圣水武当道茶绿茶产品远销北京、河南、甘肃,裕源公司绿茶出口越南、新加坡、香港,星梦茶业的黑茶远销内蒙、新疆等地。对规模较大,产品市场比较成熟的企业,政府要制定扶持政策,加大扶持力度,促进企业采用统一的标准,实施大规模、工厂化生产,促进其做大做强;对于规模不大、有个性的小企业,小有小的特色,政府不需要执行统一的标准,标准一统一,产品失去个性,就失去存在的价值。
一是健全服务组织。在茶叶集中产区,发展设备租赁、病虫害统防统治、冷链运输等专业服务机构和组织,建立和完善服务体系,筹建县茶叶研发中心,开展茶叶研发、技术轮训、信息服务、市场拓展等业务,打造服务平台,培育茶叶文化,展示竹山特色。二是引进高端人才。聘请国家级茶叶专家担任县茶叶产业发展顾问,为竹山茶叶产业把脉问诊。通过人才引进“绿色通道”,每年引进1~2名茶叶专业人才,解决技术服务断层问题。三是推行服务外包,引导园区运用现代化生产组织方式,对投资较大、利用率较低、技术性较强、时间不确定的农事活动,如茶园修剪、病虫防治、机械采摘等实行外包,最大程度降低茶叶生产成本,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