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晓骏,张鲤鲤
论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推进策略
虞晓骏,张鲤鲤
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是一个要素不断丰富、机制不断健全、功能趋于完备、结构趋于合理的动态发展过程,是以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的终身学习需求为目的,实现各种教育形式之间纵向衔接和横向沟通,达成系统的有机协调和高度整合。过程性、整体性、全员性和开放性是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根本特征。在我国推进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依据理念引导与立足国情相统一、整体规划与重点推进相统一、持续发展与分步实施相统一、区域试点与全局推广相统一的方法原则,在实践中要采取阶段推进策略、区域推进策略、分类推进策略和协同推进策略,明确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具体任务。
终身教育体系;过程性与阶段推进;整体性与区域推进;全员性与分类推进;开放性与协同推进
纵观当今世界教育发展,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数十年的大力倡导下,许多国家都将实现终身教育和学习社会确立为本国的发展战略目标和行动愿景,而在实施进程中产生的对社会和个体发展的积极成效,也得到了实践的充分证明。在我国,终身教育思潮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由学者引介到国内;90年代终身教育理念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出现在一系列重要的教育政策文本中,1995年“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被写入《教育法》;进入新世纪后,“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作为教育发展战略的目标任务之一,写进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这对于我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来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意味着终身教育由一种教育思潮、理念上升为国家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意味着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必将全面展开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实践行动,从而实现了我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重大跨越。将战略目标落实为实践行动,离不开科学的策略,因此,策略研究成为推进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重要内容。
战略是一种从全局考虑谋划实现全局目标的规划,战略指涉的问题是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具有时代性、发展性、整体性、长远性、统摄性的问题,战略研究就是要揭示研判这类问题,确立一定历史时期发展的总体性目标。策略相对于战略而言,它是根据客现形势或主观情况的发展变化而制定的行动原则或斗争方式,是为实现战略目标而采取的手段、方法和途径的总称。因此,战略目标确立后,需要通过策略研究来制定实施方案付诸于实践。
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已被确立为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加强策略研究无论是对于战略目标的实现还是实践发展的推进,都是意义重大。一方面,就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战略目标而言,这是一个涉及经济、教育、文化等社会全局的系统工程,其推进需要政府强力主导下的全社会参与,不可能一蹴而就,必将是一项长期性、全局性、持续性、影响深远的任务,因此需要根据一定时期经济、社会、教育发展状况,制定策略有步骤地、渐进式地开展,需要将战略目标分解为阶段性的任务和具体化的要求,生成科学有效的、可操作性强的行动方案。可见,策略是影响战略目标能否实现的重要因素。对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策略研究,关系到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我们的实践行动能否坚定不移地按阶段、有步骤地逐渐使战略目标和阶段性任务成为现实。另一方面,就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实践层面来看,目前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尚处于初级状态,存在诸多问题,从其所包含的教育类型到这些教育类型贯彻终身教育理念的程度,都与终身教育体系的理想状态相去甚远。[1]其根本原因之一在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策略问题尚未引起各级政府部门、终身教育实践主体的高度关注和重视,相比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战略化和实践化,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策略化仍是薄弱环节。策略是战略目标引领实践发展的中间环节,实践中的问题构成了策略应对的对象,策略正是在战略目标的指引下解决问题方案的组合,表现出强烈的实践性特征,通过策略研究来应对不断发展的实践、不断变化的问题,并形成新的决策判断和行动方案,因此,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由战略到实践的有效推进离不开科学的实施策略,必须加强策略研究。
策略研究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明确策略的目标指向;二是把握策略应对的基本问题,确立方法原则;三是以目标指向和方法原则为依据,制定推进的方法和措施。由此,本文对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推进策略研究即包括三个方面的问题。
目标是策略形成的核心指向。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从理念、战略层面到策略、实践层面,本质上是将终身教育的发展理念、体系构建的目标依据一定的策略方法,分解为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具体任务。因此,明确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目标指向是制定、实施策略的首要问题,即是要回答:什么是终身教育(体系),为什么要进行体系的构建;换言之,对终身教育(体系)内涵、外延的阐析实际上包含了对其发展和构建目标的战略考量。
“终身教育”概念提出后,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学者们对其内涵存在着争论和分歧,但随着实践的开展、认识的深入,学术界已逐渐形成一些基本的共识,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终身教育是以政府为主导,学习者为主体的自由、自主与自助的教育或学习活动;第二,终身教育应基于公民学习权保障的理念,坚持公益性与公平性原则;第三,终身教育从理念转化为实践的基本目标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而实现这一理想的基本途径是搭建连接各种教育形式的“立交桥”,并有机整合各项教育资源;第四,终身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要创建学习型社会,其内涵又以提高人的精神教养及健全人格、完善人性为宗旨。[2]
所谓体系,是指具有特定的要素、结构、功能和与之相适应的体制、机制的整体。在我国,学者对终身教育作为一种“体系”的内涵、特征、功能及构建的框架、时序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大致分为以下两种基本思路:一种是从教育变革和发展的路向,将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视为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新的现代教育体系的形成。体系构建的重心在于“构”,通过改变教育观念,调整和优化教育结构,创新教育制度,协调各类教育的关系,促进教育的内容方法、培养模式乃至整个教育体系实现革命性的转变。例如郝克明认为,终身教育(学习)体系的指向是在传统的教育制度上实现新的超越和发展,是一种新的理念、取向和模式;是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重建具有内在一致性、关联性和持续性,使学校和各种教育机构以及广大学习者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开发的新的教育体系。[3]198王琪也认为,终身教育体系是终身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教育体系,是在“完人”的理想人格追求的统摄下将各种分裂的教育形式进行整合,以适应个体完善和发展的需要。[4]68刘汉辉亦认为,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不是根本否认传统教育体系,建立一个新的教育体系,而是在传统教育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彻底的教育改革和教育创新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新型教育体系。[5]另一种是从教育作为社会活动系统的视角来看待体系构建的路向,是以教育为中心,将对教育的产生、存在和发展起着制约和调控作用的相关要素统整而成的结构体系。按照这一思路,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还包括了与终身教育的政策、制度、法规相关的教育决策部门、行政管理部门等组织机构,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终身教育发展和体系运行的文化、经济等因素。例如贺宏志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将终身教育看作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有组织的社会活动体系,认为终身教育体系是由一定的教育组织机构(终身教育研究组织、管理组织、办学组织、中介组织等)、终身教育制度(教育行政管理制度、学校教育制度、教育评价制度)、终身教育活动(自学、组织学习、教学)及其相互关系组成的系统。[6]
本文赞成当前阶段从教育变革和发展的路向看待终身教育发展和体系构建,理由在于:
一是明确了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主线——“从人的发展的综合和统一性的视点出发,对各种教育予以协调和统合”,而“以学校教育为核心的国民教育体系是以终身教育理念为指导的教育结构体系的核心和基础”[3]197。这也厘清了终身教育体系与传统教育体系即国民教育体系的关系,不存在所谓的“终身教育体系”与“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并列的“两个体系论”,传统的国民教育体系以终身教育理念为指导向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转型,本身就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这就避免了实践中的误区,如一些地方将终身教育发展视为学校教育外或学校教育后的各种非正规教育、培训活动及非正式学习的发展,这种将终身教育体系“狭义化”的做法显然是片面的。
二是明确了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范围。围绕着学习者的终身学习需求和发展,不仅涵盖正规的学校教育系统,还要将社会上各种“教育”机构或一切提供“教育”机会的组织涵盖进来,后者的扩展对于组织机构及其活动样式要符合“教育”的指向性和规约性。即终身教育体系统整的是为学习者提供学习机会的具有“教育”内涵的活动和具有“学习”意义的成果,它与丰富身心的文化活动和满足需要的社会服务等有根本的区别,从而也避免了实践中泛化“终身教育体系”的做法。
三是明确了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机制。如何使学习和教育贯穿人的一生?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角度,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重点在于:通过建立衔接、沟通、融合和共享的机制,将不同层次(纵向)、不同类型、不同形式(横向)的教育活动有机统一成网络化的教育体系,架起人才成长的立交桥,为个体成长和社会发展服务。实践中各地大力保障和促进各级各类正规教育的发展,非常重视不同类型、形式的教育、培训和学习活动的开展,但“体系化”的意识和程度,还远远不够。
从以上分析可以明确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目标指向是:这是一个终身教育体系的要素不断丰富、机制不断健全、功能趋于完备、结构趋于合理的动态发展过程,是以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的终身学习需求为目的,实现各种教育形式之间纵向衔接和横向沟通,达成系统的有机协调和高度整合。过程性、整体性、全员性和开放性是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根本特征。
“策略”是实现目标的方案集合;或根据形势发展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斗争方法。由此,关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策略可以归为两类:一类是构建的原则、方法,一类是构建的方案、措施。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确立为新世纪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目标后,实践层面的探索随即在我国各省市广泛开展。国家、省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从“十五”到“十三五”各个时期的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中,都在提出构建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目标的同时,明确了相配套的政策措施,如基本建立全社会终身教育制度,促进终身教育立法,大力发展社区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终身学习平台,制定国家资历框架,建立健全沟通衔接机制,建立学分互认、学习成果转换制度等。学者们借鉴发达国家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经验做法,立足我国教育发展水平,研究我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进程中的难点和问题,提出推进的策略。总体来看,从方案、措施来提出和归纳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策略的研究成果较多,分析现状及问题,针对不同的重点难点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措施亦有所差异。而从原则、方法的内涵来研究策略的不多。本文认为作为原则、方法的策略研究,在于分析如何将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战略目标依据科学的方法论和系统论原理,依据事物发展进程中表现出来的主要矛盾和实际状态分解为具体的任务,在实践中予以推进。纵观政府部门出台的政策措施,学者提出的决策建议以及实践中各地的做法,策略应对的基本问题是处理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进程中的几对关系:
一是理念引导与立足国情的关系。终身教育理念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国际上兴起的重要教育思潮,被国际社会誉为现代教育发展中“哥白尼式的革命”,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广泛开展终身教育体系化的实践,要早于我国近20年的时间,像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终身教育体系的完备程度、终身教育政策制度水平以及民众终身学习的意识等都处于领先地位,许多的经验、做法值得借鉴。终身教育思想在改革开放之后引入国内,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发挥影响的。终身教育理念是一种普世性的价值取向,由先进的理念成为实践中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略,则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和各地的教育发展水平出发,理清辨析终身教育体系如何构建、如何处理终身教育体系和现行教育体系的关系、哪些体制机制是不符合终身教育原则需要改革的、终身教育在不同阶段的教育形态中如何推进等等一系列问题,并制定相应的实施策略。由此带来的在制定策略的方法论上的基本问题是要统筹好理念引导和立足国情的关系。“注意研究我国国情和人才需求在结构上的特点,并从不同发展水平地区的实际出发”[3]138,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符合中国国情和体现中国特色”[6],既要不断提升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理念的价值内涵,与国际接轨,又要从我国经济社会教育文化等发展水平和实际状态出发,确立终身教育体系覆盖的范围、服务的载体、作用的机制以及需要建设的资源等等。
二是整体规划与重点推进的关系。终身教育是贯穿人一生的教育,终身教育体系是一个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一切正规、非正规、非正式教育形式在内的完整体系,涉及教育的一切方面。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不仅仅是复杂多样的教育形式的整合问题,还有体系的结构功能的优化问题。由此带来的在制定策略的方法论上的基本问题是要统筹好整体规划与重点推进的关系。“国家要有一个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总体方案或总体目标”[7],而且“在终身教育发展中,受现实条件限制,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建立起同时满足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教育体系”[1],因此,必须有重点地推进,表现为:“加强和改进学校教育”“大力发展培训和继续教育”“加强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社区建设”“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2]151-165。
三是持续发展与分步实施的关系。终身教育体系不是各级各类教育的简单叠加,体系化的本质内涵是教育基于人和社会的持续发展的需求,在类型上日渐丰富和完善、在关系上有机协调和沟通。由此带来的在制定策略的方法论上的基本问题是必须统筹好持续发展和分步实施的关系。有学者研究提出“应做到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统筹结合,确立层次意识和渐进意识,在普及与提高、实用与非实用之间寻找推进终身教育的切入点,由点到面、由浅入深地构建立体的、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在分步实施上,各级各类教育融入终身教育体系的时序为:职业教育为先,普通高等教育其后,而基础教育最晚。[1]还有学者提出应遵循先易后难、先建立后完善的原则,先从简单的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入手,逐渐过渡到难度较大的问题。[8]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从初步建立到不断完善,具体到实践中如何整合各种教育类型、形式和资源,须考虑推进的时序、覆盖的人群、体系的复杂程度等等。
四是区域试点与全局推广的关系。我国是一个经济、社会、教育、文化等地区南北差异性较大的国家,差异性一方面表现在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异,一些地区或城市经济、科技、教育发展水平较高,知识更新的加快、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教育观念的转变等诸多因素,导致社会成员的学习需求丰富多样,对终身教育的诉求日益迫切,终身学习需求比较旺盛,有利于终身教育发展和体系构建的推进;另一方面表现在,各地产业结构、文化传统、教育资源分布等有着不同的特征,终身教育发展和体系构建的推进显然无法做到步调一致、整齐划一。而终身教育体系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网络体系,对教育人口的覆盖面由儿童和青少年扩展到包括婴幼儿及成年人、老年人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考虑到终身教育的终身性、全员性,必须具备必要而又充分的条件 (如时间、空间、财力、社会教育资源、教育机会等),因此,落实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战略目标,其策略要统筹好区域试点与全局推广的关系。即,先要有选择性地进行试验试点,在条件较好的地区推行,逐渐过渡到条件较差的地区,由点到面,以点带面,最后实现普及,以期最终在全国建立终身教育体系。
处理好以上四对关系,做到理念引导与立足国情相统一、整体规划与重点推进相统一、持续发展与分步实施相统一、区域试点与全局推广相统一,构成将战略目标分解为具体任务的方法原则。
依据上述对目标指向和方法原则的分析,本文认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在实践中要采取阶段推进策略、区域推进策略、分类推进策略和协同推进策略,并进而分解形成各策略中的任务要点。
1.过程性与阶段推进策略
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过程性是指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是作为过程存在,作为过程发展的,而过程是由有机联系的一定阶段组成,因此,将过程性的发展目标分解为阶段性的发展任务,是促进事物连续发展的基本策略。笔者将这一策略称为阶段推进策略。
具体来说,这一过程性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方面是指终身教育体系包含的教育形式、教育资源,能够对人在不同生命阶段的学习需求和学习形态给予连续不断地支持。人的终身学习包含基础性学习、高端性学习、职业化学习和生活化学习四个不同的形态和阶段。[9]使教育和学习贯穿于每个社会成员的整个生命历程,这是终身教育与传统一次性教育最根本的分野。因此,不能把教育的任务集中在人的生命某个阶段进行,而是跨越整个生命周期,依据人的终身学习的不同阶段进行教育的合理规划和分工,实现人的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是指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永无止境的过程。服务于人的终身学习需要构成了终身教育发展不竭的动力。同时,人的终身学习需求又是具体的、历史的,因此,终身教育的发展不能脱离社会的整体发展实际,要能够体现社会对人才发展的要求,满足社会对人力资本的需求,从而使得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在结构和功能上表现为一个持续渐进的优化过程。
从过程性来认识终身教育发展和体系构建,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各级各类教育形式如何渐次地融入终身教育体系?体系内各种教育形式的组织化和衔接程度如何?能否在人的发展的不同阶段连续不断地为人的学习、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和学习资源?解决上述问题就形成了阶段性的发展任务,即是说依据特定时期教育发展的水平和条件,明确各级各类教育发展具体的目标和任务,明确终身教育体系内不同教育形式的作用和功能,并使它们相互沟通和协调发展。因此,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战略目标可分解为以下四方面的任务:其一,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核心和基础——学校教育系统的变革及其系统内各级各类教育的衔接。要用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理念原则进一步改革学校教育,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素养和能力,实现幼小、小初、中学与大学,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在学制、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有效衔接。其二,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非正规教育、非正式教育的充分发展,要提升非正规教育组织化程度,让更多发挥教育功能的组织机构成为实施主体,完善学习的资源、载体、设备和环境,扩大非正式教育的泛在性。其三,实现对于非正规教育、非正式教育成果的认证和有限度转换,打破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等不同类型教育之间的壁垒。其四,建立国家资历框架,形成衔接沟通的基准和规则,不断促进终身教育体系纵横沟通和衔接的优化。
2.整体性与区域推进策略
终身教育体系的整体性,是以系统整体方式表现出来的一种多样性和复杂性,意味着终身教育体系不是一盘散沙,而是“形散而神不散”的有机整体。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终身教育体系是由若干要素构成完整的统一体,即整体性是要素结构的完整性。“终身教育体系是一个包括个体从出生到死亡所接受的全部教育的系统,包括目前所有的教育形式。”[4]69从教育组织化程度来看,包括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教育;从教育活动发生的场所来看,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从教育的对象和层次来看,包括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从教育内容和培养目标类型来看,包括普通教育、职业教育、闲暇教育;等等。这些要素形式之间不是孤立封闭的,而是通过相互沟通和衔接成为结构化的整体。另一方面,整体性是指终身教育体系以相对稳定的要素结构作用于外部环境而表现出来的功能水平上的均衡性。教育的均衡是各级各类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在宏观层次上主要体现在教育权利公平、教育机会均等和教育规模均衡、结构均衡、制度均衡,是供给与需求的均衡;在中观层次上主要体现在区域均衡、城乡均衡、校际(包括各类教育之间)均衡、群体均衡,是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从微观层面主要体现在学校教育过程包括学校内部课程教学资源配置的均衡、教育结果的均衡以及教育评价的均衡。[10]从系统功能、结构考察终身教育体系的均衡发展是宏观、中观层次的均衡,要能为更多的人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为所有的人提供基本平等的教育;为尽可能多的人提供尽可能好的教育。
终身教育体系要素结构的完整性、功能水平的均衡性不是抽象绝对的,而是表现为具体区域空间中差异化的要素、水平和功能,是一种相对的完整和均衡。所谓相对是指由于区域历史、人口、文化等因素,各种教育形式(要素)在规模比例、质量内涵、作用地位等方面,呈现出区域性的要素结构;同时,一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劳动力总量和结构需求的不同,以及教育资源配置的水平方式的不同,也使得终身教育发展和体系构建呈现出区域性的功能水平。为此,终身教育发展和体系构建要采取区域推进策略。
所谓区域推进策略就是基于区域的差异性、特殊性来推进终身教育发展和体系构建,不断提高要素结构的完整性,实现水平、功能整体上的相对均衡。区域的差异性、特殊性可以表现为许多方面,从与终身教育发展和体系构建的相关性来看,主要是人口结构、经济发展水平、教育资源状况等方面。由此面临的问题是:终身教育发展和体系构建面临怎样的人口结构,经济、社会状况和教育、文化水平?如何覆盖到不同区域,保障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权,扩大社会成员的学习机会,实现与区域发展水平和人的发展需要相匹配的教育均衡?以江苏省为例,按照整体性要求和区域推进策略,终身教育发展和体系构建的具体任务包括:其一,根据区域的人口结构,各级各类教育发展保持合理规模。面对社会老龄化的加剧和少儿人口比例的回升,江苏要将早期教育、学前教育和老年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重点领域;其二,根据区域经济结构及对人才结构的需求,明确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对江苏来说,人才资源总量不足、增速趋缓、供需结构失衡,高层次、复合型、创新型科技人才和高素质工程师人才、高技能人才缺乏,因此在引导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向和提升内涵的同时,应推进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快速发展;其三,根据区域教育水平和资源状况,明确终身教育发展和体系构建的重点和环节,主要是统筹好增量和提质的关系、资源短缺和资源优化的关系;其四,对终身教育发展和体系构建的城乡差异、地区差异,除了教育投入的倾斜以外,要通过先进地区对落后地区的扶助、输出进行辐射、带动,不断促进区域终身教育发展从不协调不均衡走向协调均衡。
3.全员性与分类推进策略
终身教育体系的全员性是指在服务对象上社会成员的全体性,即为“人人皆学,人人可教”提供支撑和保障,可以说终身教育作为贯穿社会个体一生的教育在空间上的横向分布表征就是全员性。可以从两个递进的层面来理解:第一层面,终身教育体系是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教育生态体。即在终身教育体系中,全体社会成员在法律或制度上享有接受教育和进行学习的权利和义务,不分民族、种族、年龄、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在终身教育体系制度机制的支撑和保障下,教育和学习成为人的一种生存、生活的状态和方式,每个人在一生的任何一个阶段都能够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实现获得教育的愿望,都应当并能够达到国家规定或社会发展要求在一定时期确立的最基本的标准。第二层面,终身教育体系是与各类社会成员需求相匹配的教育生态体。在终身教育体系中,全体社会成员被同等地对待,但受到的并非是同等的教育,而是适当的教育,即教育、学习的内容、方式、标准等与特定群体的特点、需求紧密关联。在终身学习时代,社会成员的学习需求极大地丰富,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财产状况等的社会成员群体,其学习需求、特点、目标也是多层次、多类型的,终身教育体系的全员性是要能够匹配全体社会成员差异化的学习需求和教育样态。为此,终身教育发展和体系构建要采取分类推进策略。
所谓分类推进策略,是指在“有教无类”“人人皆学”的前提下“因材(类)施教”,即根据服务对象区分不同类别的学习需求和教育样态,根据现实的学习需求匹配有效的教育样态和资源,推进终身教育发展和体系构建。由此所面临的问题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受教育和学习的权利有没有平等地对待?人的全面发展是终极性、抽象性的目标,对现实中的全体社会成员来说,以怎样一种具象的形态表现出来,又如何得到公正的对待和有效的满足?分类推进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如何把握基本维度和多样化维度的统一?具体说来,按照分类推进的策略,终身教育体系构建要实现的具体任务:一是以一定的基准确定不同的社会成员群体享有受教育权和学习权利的实质内容,即是对义务教育阶段的适龄公民,为其提供免费及公平的教育机会、教育条件及必要资助;对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公民,保障其选择是否受教育的自由,选择不同类型教育(如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自由和选择哪些教育机构与设施的自由。二是依据不同的分类确定与不同对象相符的教育服务供给,即是对社会成员终身学习目标和成果进行分级,从知识、技能和能力等维度由低到高确立不同级别的基准,指导社会成员选择相符的教育服务,获得多样化的学习目标和成果。三是在动态地分类中最大化地实现社会成员的终身学习权利,根据学习需求合理使用终身教育体系的不同载体,完成教育和学习的进程;充分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推进各类学习手段、各类服务平台、各类教学资源充分发展,为实现全体社会成员时时可学、处处能学提供支撑。
4.开放性与协同推进策略
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开放性是指其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系统与社会外部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换。简言之,终身教育体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一方面是系统与社会外部环境的相互开放,这是由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决定的,即“教育要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制约,并为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服务”。[11]故而,终身教育体系要从社会外部环境获取物质、能量和信息资源,比如从社会经济系统获得资本、技术等建设系统运行所需的各类设施、资源、载体,从社会政治系统获得制度、法规等强力保障系统规范运行,从社会文化系统获得人才培养的文化载体——知识、技术、伦理等。[4]114-115因此,终身教育发展和体系构建关涉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存在着与多个利益攸关方的互动。另一方面是系统内部各子系统或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开放,这是由教育对象——人的全面、连续的发展规律决定的。比如,从横向上来说,终身教育体系的子系统——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互相开放,在教育目标上相互参照、在教育内容上相互渗透、在教育资源上相互共享、在教育制度上相互沟通、在教育成果上相互认同等,由此人的全面、连续的发展才能成为可能。
从开放性来认识终身教育发展和体系构建的策略,源于客观上终身教育体系与外部,以及其内部存在着复杂的关系,所面临的问题是:终身教育体系与社会外部环境是如何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作用的?终身教育体系内部的子系统是如何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的?如何实现终身教育体系与社会外部环境的信息、能量的有效交换,实现终身教育体系内部的动态平衡和良性运行?终身教育体系生成和运行的动力机制是什么?协同推进正是应对系统复杂、多边的内外部关系而采取的策略。
“协同”有合作、协作、共同运行之意。所谓协同推进是指通过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协作,以及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之间的统筹与协调,推进终身教育发展和体系构建,具体包括内部协同和外部协同。内部协同是调整终身教育体系子系统的功能与运作,使各子系统在一定条件下相互配合、相互促进,通过关联机制(衔接沟通)产生协调一致的行为,进而形成系统有序的结构功能。外部协同是将终身教育体系置于更大的体系或系统中,与相关者包括政府管理者、投资者、学习者等主体相互配合,通过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换,维持系统正常的运行状态。实施内部协同和外部协同的推进策略,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所要面临的具体任务包括:一是明确终身教育体系内部子系统和外部相关者的性质、定位。合理分工是相互协作的前提,首先其内部各子系统定位要清晰,按各自的性质和办学类型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并在不同培养目标的指引下选择教育内容、培养方式以及教育资源,以满足多样化的终身学习需求,由此各子系统之间的关联才是和谐的,终身教育体系的运行才是顺畅的;其次,外部相关者职责共担。在最重要的外部相关者政府承担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引导学习者个体的主动参与和成本分担,引导社会经济、文化部门对教育的投入和资源共享,共同推进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二是建立内部协同和外部协同运行的“开放通道”和规则。首先,无论是内部协同还是外部协同,都涉及多个主体、多个不同层级的系统,协调统筹需要成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终身教育促进委员会,通过法规、政策、制度安排保障多主体之间、多系统之间开放通道。其次,对外部协同,是要以民生发展和人力资源提升为目标,围绕信息、能力、资源的输入和人才、服务的输出,实现终身教育体系与外部的互动,通过开放建立起相互支持和协作的联系,最终形成政府主导、有关部门协同配合、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终身教育发展机制。最后,对内部协同,是要以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围绕个体不同阶段、不同类别和不同形式的教育需求,子系统发挥各不相同又相互耦合的功能,通过开放的衔接沟通制度相互联系有效协作,最终实现终身教育体系的有序运行。
综上所述,终身教育发展和体系构建的进程中要贯彻实施过程性与阶段推进策略、整体性与区域推进策略、全员性与分类推进策略、开放性与协同推进策略,不断完善和优化终身教育体系。过程性与阶段推进策略着力于体系构建的可持续性,整体性与区域推进策略着力于体系构建的协调性,全员性与分类推进策略着力于体系构建的效能,开放性与协同推进策略着力于体系构建的动力,四个方面的策略构成一个整体,共同支撑终身教育发展和体系构建这一系统工程,不断逼近“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的目标愿景。必须强调的是,作为实施的基本策略,其对发展任务的分解,诉诸于实践中具体需要突破的重难点和采取的方法手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要根据各地区社会成员终身学习需求的新变化、新特点和经济社会等领域发展对终身教育事业的新挑战、新要求,适时地进行策略创新,来促进终身教育体系协调发展、持续发展、创新发展。
[1] 刘晖,汤晓蒙.试论各级各类教育融入终身教育体系的时序[J].教育研究,2013(9):89-94.
[2] 吴遵民.终身教育的基本概念[J].江苏开放大学学报,2016(1):76.
[3] 郝克明.视野 战略 实践——郝克明终身学习研究文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4] 王琪.终身教育体系的衔接问题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4.
[5] 刘汉辉.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研究——可持续发展视角的分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4.
[6] 贺宏志.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及其推进策略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45.
[7] 徐明祥,李兴洲.构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难点及对策[J].教育研究,2001(3):59-63.
[8] 张建国.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现实价值与推进策略[J].成人教育,2006(10):41-42.
[9] 彭坤明,金丽霞.关于终身学习四个阶段的讨论[J].终身教育研究,2017(3):4-11.
[10] 翟博.教育均衡发展:理论、指标和测算方法[J].教育研究,2006(3):16-28.
[11] 潘懋元.教育外部关系规律辨析[J].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0(2):1.
责任编辑张军涛
OnPromotingStrategiesofLifelongEducationSystemConstruction
YUXiao-jun/
JiangsuOpenUniversity
ZHANGLi-li/
JiangsuProvincialEducationDepartment
The construction of lifelong education system is a dynamic process of factors constantly enriching,mechanisms gradually perfecting,functions increasingly maturing and the structure becoming more reasonable.It is to meet the diversified lifelong learning demands of the social members and realize the vertical cohesion and lateral communication among various educational forms so as to achieve a system with organic coordination and good integration.Processness,integrality,the whole people and openness are the funda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lifelong educ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so it is necessary to base on the principles of coordinating the concept-guiding and Chinese conditions-suited,overall planning and key promotion,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step-by-step implementation,the regional pilot and global promotion,and to practice the strategies of promoting by stages,regions,classifications and coordination with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 specific task of lifelong educ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lifelong education system; processness and phased promotion; integrality and regional promotion; the whole people and classified promotion; openness and coordinated promotion
2017-09-28
10.13425/j.cnki.jjou.2017.06.009
虞晓骏,江苏开放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编审,主要从事终身教育、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yuxj@jsou.cn);张鲤鲤,江苏省教育厅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处处长,主要从事社区教育研究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推进江苏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对策研究”(2015ZDIXM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