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忠海
以文化自信思想定力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终身教育学科建设
叶忠海
终身教育学科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中的一员,中国特色哲社学科建设必须坚持文化自信,这是由学科的文化属性所决定的,是应对西方霸权话语挑战与冲击的需要,并为新兴学科发展史所证明。为此,终身教育学界要以学术自信为核心,加快完善终身教育学的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多力合一”推进终身教育学科建设。
文化自信;终身教育;学科建设
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2017年5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终身教育学科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家族中的重要一员,终身教育研究者应积极响应中央的号召,以文化自信的思想定力,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终身教育学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多次提出“文化自信”。2014年2月24日,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3月7日,在两会期间参加贵州团审议时指出,“我们要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要加一个文化自信”。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12月20日,在与澳门大学学生座谈时又指出,“建立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还有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基础”。2016年5月,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坚持“四个自信”,并认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中国文化自信的底气来源于: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艰苦奋斗、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自信,是其他“三个自信”的根基,是汇集中国力量的“凝聚力”,是弘扬中国精神的“支撑力”,实现中国梦的“源动力”。其不仅直接关系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建成,更为重要的是关系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正如习总书记指出的那样:“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
第一是由学科的文化属性所决定的。文化,从狭义来说,指的是人类社会精神活动成果的反映,体现人类的智力文明进步和精神文明发展,当然也就包括科学进步、学科发展。因此,文化自信包含学术、学科自信。文化自信,不仅对学科建设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基本要求,更为重要的是为中国特色的学科建设提供了基础性的指导思想。
第二是应对西方霸权话语的挑战与冲击的需要。当前中国面临复杂的国际形势,最大的困境是认同的困境、文化的困境。哲社学科领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西方主流话语的隐性压制和支配的问题。文化问题应通过“文化的方式”加以解决。学科的隐性压制,只有坚持文化自信、学科自信,加快自身学科建设,夯实自身学科来解决。学科建设如果离开了对自身文化的崇敬和热爱,是很难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
第三是新兴学科发展史所证明。翻开科学发展史,不难发现,新兴学科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往往受到国内外传统学科和传统力量的排斥甚至压制。新兴学科要发展,更需要坚定文化自信、学科自信和创新。只有这样,新兴学科才能排除种种阻力得到发展。一部新兴学科发展史,就是在文化自信和创新的思想定力下的学科建设史。没有文化自信、学科自信和创新,也就没有中国民族性、原创性的新兴学科。文化自信与学科建设是互为推进的。文化自信,推进了中国特色的学科建设;学科建设的推进,又能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这对于作为新兴学科的终身教育学也不例外,建设中国特色的终身教育学必须坚持文化自信。
当然,我们讲的文化自信,不是盲目自信,而是来源于对事物价值和本质的清醒认识,是建立在对事物主客体的全面分析基础上的理性自信。中国终身教育学人之所以充满着自信,是基于这样的深刻认识,即:终身教育学是应时代呼唤而需要产生的新兴学科,是一门以其独有的学科特质满足社会需要,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学科。我们强调的文化自信,不仅不排斥国外先进的学术成就,而是在学术自信的思想基点上,积极吸收国外相关的有益的理论观点,为本学科建设所用,努力构建以中国元素为固本,融国际元素为一体的终身教育学理论体系。
1.深入学习坚决贯彻习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和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讲话精神
终身教育学界要把握好继承性、民族性,深刻领会“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的理念;把握好主体性、原创性,深刻领会“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的意涵;把握好系统性、专业性,深刻领会“理论不彻底,就很难服人”的论述。以此为指导思想,积极研究和探索终身教育学的创建,发扬优势,弥补不足。
2.加快构建终身教育学的学术体系
学术体系,包含知识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体系。就知识理论体系而言,主要体现为概念生成、知识创新、理论建构等。学术体系是学科体系的支撑,离开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将流于空泛;话语体系是学术体系的呈现和表达,没有学术体系作为内涵,话语体系只能徒具形式。可见,在上述“三大体系”之间,学术体系是核心。据此,应以学术体系的构建,带动终身教育学其他两大体系的构建。
构建终身教育学的知识理论体系。要挖掘和梳理中国历史上终身学习、终身教育思想及其可借鉴的制度,构建中国终身教育思想史、制度史。同时,要从哲学、社会学、发展心理学、人口学、人才学等多学科的视角,积极探索终身教育学的知识结构,深入研究终身教育的特征、要素、形态、价值、系统、动力、规律等基本问题。特别要在我国丰富而有效的终身教育实践中,升华经验,提炼理论。
构建终身教育学的研究方法体系。根据终身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和特点,要着力实践系统研究法、综合分析法、问题导向法等终身教育学研究方法。特别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要着力将人文方法和数理方法相结合,进一步提高研究方法专业化水平。
3.构建终身教育学的学科体系
根据我国社会变革和发展的需要,以及学科发展自身的内在逻辑,全面规划终身教育学学科体系的建设。在着力构建终身教育学科体系过程中,要拓展研究领域,形成终身教育学分支学科。首先,要着力研究终身教育哲学、终身教育社会学、终身教育法学、终身教育心理学、终身教育管理学等基础性的分支学科。终身教育学与各分支学科,是母学科与子学科的关系。两者互为推进,母学科为子学科提供理论基础,子学科支撑和巩固母学科。
4.构建终身教育学的话语体系
首先,要增强话语体系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在加快建设终身教育学知识理论体系过程中,进一步提炼终身教育学的专业名词术语。其次,以教学任务带动终身教育学话语体系建设。积极创造条件使终身教育学进入国务院学位办招收研究生专业的培养目录;逐渐使终身教育学成为师范院校的公共选修课乃至必修课,成为成人继续教育工作者培训的必修课,以及逐渐在社区教育、老年教育、企业教育中落地。最后,加强与海外终身教育机构和组织的交流和合作。定期或不定期举办终身教育学和终身教育管理国际论坛,增加国际学术舞台的话语权,在交流和合作中扩大终身教育学的学术影响。
5.“多力合一”推进终身教育学科建设
教育行政部门通过编制规划、制定政策、加大投入,推进终身教育学科建设;发动终身教育和继续教育科研院所(中心)、高校终身教育和继续教育机构、终身教育和继续教育研究团体,根据各自优势和特点推进终身教育学科建设。
高校、科研机构是终身教育学科建设的基地和主力,通过科研项目带动终身教育学科建设。当前,要增强战略思考,坚持不懈地着力建设终身教育学专业研究生教育学位点,并充分发挥现有的成人教育学专业学位点的力量,壮大终身教育的教学和研究队伍。
终身教育、继续教育研究专业社团集聚了一大批学科研究专家学者,是终身教育学科建设的社会推动力。要充分发挥专业社团的组织、纽带、桥梁作用,发动和组织理事、会员参与学科建设,协助行政主管部门推进终身教育学科建设。
习总书记指出,我们的时代,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中国终身教育学人不能辜负这个时代,要坚持文化自信的思想定力,敢于和善于创新,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终身教育学的建设,为促进终身教育工作科学化、促进人的终生而全面的发展贡献应有的力量!
[1]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5.
[2] 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EB/OL].[2017-06-20].www.gov.cn/xinwen/2017-05/16/content.5194467.htm.
[3] 赵银平.文化自信——习近平提出的时代课题[EB/OL].[2017-16-20].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8/05/c_1119330939.htm.
[4] 叶忠海.坚持文化自信和创新 推进中国人才学派建设[J].人事天地,2016(12):12-15.
[5] 陈金龙.学术自信: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N].光明日报,2016-06-12(16).
责任编辑虞晓骏
TakingtheCulturalConfidenceastheIdeologicalFocustoSpeeduptheChina-specificLifelongEducationConstruction
YEZhong-hai/
EastChinaNormalUniversity
Lifelong education is a branch of the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Determined by its cultural property and the need to cope with the challenge of western hegemony discourse and impact,th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of the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system must adhere to cultural confidence,which will be proved by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emerging disciplines.Therefore,the lifelong education circles should take academic confidence as its core to accelerate the improvement of academic system,discipline system and discourse system,and to promote the lifelong education construction by means of multi-force in one.
cultural confidence; lifelong education;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2017-07-20
10.13425/j.cnki.jjou.2017.06.008
叶忠海,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学术委员,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全国学习型城市联盟咨询专家,主要从事成人教育、社区教育、终身教育及学习社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