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推动学生思考的策略

2017-01-11 18:09陈文显
学周刊·中旬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阅读思考小学语文

陈文显

摘 要:语文学习离不开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训练,学生这四种能力的发展离不开思考,尤其是语文阅读中,如果少了思考的参与,那么,学生的阅读将是表面的、浅显的,更别说让他们体会文本的主题和思想情感了。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采取有效措施让他们经历从认识文本到自我解读文本的过程。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思考;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5-016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05.106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出现了花样繁多的阅读方式,如学生听读、学生集体读、个别读、带着感情去读等。可是静下心来细细体味这些表面上看似热闹的课堂,就会发现这样几个问题:1.大部分学生能投入课堂情景,但总有一小部分学生没有发言与展示的机会,他们课堂中一直以局外人的角色“观察课堂。”2.学生朗读时,粗听好像按照老师的要求读得抑扬顿挫、高低起伏、节奏明快,但细细品味,他们只是生硬地按照老师教给的“技巧”在读,并不是用心用真情实感在读。3.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主要靠老师的提问,并且按照老师事先预设好的思路在回答,他们对于文本很少有自己个性化的解读。4.一篇文章,学生只是按照初读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大意;再读(合作探究)解答教师预设好的问题,但对于课文的理解几乎没有主动思考的意识和行动。

这些问题反映了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浅层阅读的现象,从课堂表面上看,一篇课文由字词的理解到内容的把握,再到体会文章的主旨,非常的流畅,可是这样的教学过程很少看到学生的独特体验,个性化阅读,长此以往,会导致学生的阅读浮于表面,不能静心品味、深入思考。那些带着温度的和浓浓情感的文字,学生只是把它们当做文字,他们没有通过文字阅读走进作者与人物的内心,和他们产生情感共鸣。教师应从学生阅读的意义层面上采取有效的措施和策略,来提升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深入性,让他们对文本的阅读由浅入深,从认识文本上升到自我解读文本。

一、从课堂的操作层面上,有情景的问题才会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和思考的发展

扬州市二十九中的王校长指出,语文课堂中的问题设置要有层性、逻辑性、情景性,这里的情景是指问题要生活化、经验化,学生要与文本互动,与文本中的人物对话。问题的新颖和有效当然会为学生的思考提供一定的张力,学生思考的深度和广度源于问题的情景。有位教师在教《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时,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断:

师:请你默读并圈画第二自然段,一边读一边品味这段文字是酸的、甜的,还是苦的、辣的?

学生迅速进入了阅读状态,时而不时会有两三个学生凑到一起小声议论,大约过了10分钟之后。

生1:老师,我在这段文字中尝到了辣的味道,我很愤怒。因为那个可恶的小偷偷走了《国榷》,这本书可是谈迁半生的心血呀,一瞬间就化为乌有,真是可恨至极。

这位同学说着的同时,眼睛里充满了愤怒。

生2:我从这段文字中读出了心酸。酸酸的味道,文章中讲到谈迁那时他已经是一位上了年纪、身体状况很差的老人呀,可是生活却和他开了这样一个玩笑,让他遭受这样的厄运,于是他就茶饭不思、长夜难眠、热泪恣肆,看到他这样的生活境遇,我很难过,所以我有酸楚的感受。

生3:老师,我在这段文字中读到丝丝甜的味道,因为最后说到谈迁从那样巨大的厄运和痛苦中走出来了,我为他庆幸,为他喝彩,同时我更对他充满敬意。

师:是啊,同学们,文字是有温度的,也是有感情的,只有我们用心去品读,用心去体味,才能触摸到文字的体温,才能咀嚼到不一样的味道,这就是思考的神奇力量。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的眼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这样一幅画面,(教师出示插图:正在手握毛笔,眼睛看着远方,深情凝重的谈迁,你们看着这样的谈迁,你觉得他在诉说些什么呢?

生4:他似乎在说,厄运是打不垮意志坚强的人的,我会用手中的笔发起与命运的挑战,我会又一次写出我的《国榷》。

师:小结板书:坚不可摧。

师:这段文字让我们心酸、让我们苦涩、让我们有过丝丝缕缕的甜蜜,那么请同学们带着这些复杂的感情投入到动情朗读中去吧。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摒弃了小心翼翼的步步为营,而是以独特味觉这一角度出发,带领着学生品味语言,教师出示的图片,把学生置于一定的情景之中,给学生营造了一个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引导他们进入到用心去阅读,用心去品味的静心状态。学生思考的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他们触摸了文字的温度,感受了文字的魅力。

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只有思考的参与,阅读才会有高度和厚度。

二、学生只有思辨性的阅读才会是完整意义上的阅读,才会将阅读引向深刻

长期以来,语文阅读课堂只是以知识传授为主,虽然学生的思辨性思考作为一种内隐的活动,也许正在悄然进行着,可是却常常被忽视。阅读要完成为文本的阅读和阅读个体的追问这两个层面才是本质上的阅读。

(一)“叩问心灵式”的阅读,将带来触及心灵的思考

有这样一位教师,他在教授《为了他的尊严》这一课的结尾时提出这样的问题:文中只是讲了一只胳膊的乞丐的经历吗?从中你还看到了生活中谁的影子?老妇人教育的仅仅是乞丐吗?你能从老妇人的言行中汲取怎样的精神养料?学生听后,开始是一脸的愕然,眼神中透露出不知所措,可是过了片刻,便有学生举手。

生1:文中表面上看是老妇人在教育这位只有一只手的乞丐,实际上我们大多数人何尝不是文中的那个乞丐,我们拥有双手就要靠自己的双手来创造幸福。

生2:我们每一个人都能靠自己的能力来播种,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洒下的汗水越多,收获也会越多。

同样,有位教师上完《我的菜园》之后,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们在作者所描绘的菜园里能否找到自己的菜园?学生在这个问题的指引下,重新审视自己:我如何在自己的菜园里辛勤耕作,取得收获?在这种自我追问下,学生的思考变得充实起来,使他们看到了自己的精神需求。

(二)拓展性阅读将使思考更加丰盈

拓展性阅读就是拓展出与课文联系紧密的阅读,不但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还能拓宽学生的思路,学生的阅读思考自然而然地生发了,他们对文本的感悟也就深刻了。

干国祥说:经由思,抵达诗。思是漫漫长途,只有让思考扎扎实实地在课堂中开展,学生才会诗意地生活。

猜你喜欢
阅读思考小学语文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