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晶
摘 要: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精髓,转化就是重要的数学思想之一,也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完成知识传授的同时,应该帮助学生运用转化思想,突破新知学习的重、难点,完成知识建构。
关键词:小学数学; 转化; 数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12B-0082-01
转化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是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借助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实现有效迁移,达到化难为易、化抽象为直观、化繁为简的目的,帮助学生完成知识体系的梳理、建构。因此,要准确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挖掘教材内容,向学生有步骤、有计划地渗透转化思想,使学生能用转化思想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一、内化新知,渗透转化思想
数学知识系统性较强,成螺旋式上升,前后知识点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应培养学生的迁移意识,将新知转化为旧知,实现突破。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新知引入环节,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生疏的知识转化成熟悉的知识,借助旧知的桥梁作用,帮助学生实现新知的内化。
在教学异分母加数时,教师在大屏上出示了这样3道题目:+= ;-= ;+= ;然后让学生进行计算。前面两道题目,学生做得又快又正确,因为学生已有同分母加减法的知识基础,很快就能得出正确的答案,但做到第3道题目时,学生发现了问题:无法进行计算,因为它们的分母不同,应该怎么办呢?学生们进入了探究,经过讨论、交流,学生们得出了下面的结论:结论一:已经学过小数加减法,可以将和化成小数,然后进行相加;结论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已经学过,可以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将和化成同分母,然后相加,计算出结果。教师问:这两种方法有什么共同点呢?学生们很快说出,都是将异分母分数进行了转化。教师进一步追问:“这两种转化的方法,你认为哪一种更好呢?”学生们进入了新一轮的探索……
上述案例,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在新知引入环节,让学生发现问题,进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转化意识,让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提升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
二、动手实践,体验转化思想
新课改实施以来,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应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搭建动手实践的平台,在活动中体验转化思想,享受探索新知的快乐。
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教师首先在大屏上出示一个在方格图中的平行四边形,问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1小格为1平方厘米)。学生通过数方格的方式,很快便得出了答案。老师隐去了方格图,出示了不同大小的平行四边形,问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呢,该怎么计算。学生拿出了课前准备的平行四边形,不知所措。教师引导说:“能否将这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很兴奋地投入到了探索中。在汇报交流阶段,发现学生们想到了以下转化的方法:①将平行四边形剪下一个三角形进行平移,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②将平行四边形剪下一个梯形进行平移,也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
上述案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剪一剪、移一移、拼一拼的动手实践过程,将学生的思维步步引向深入,帮助学生完成新知识结构的建立。
三、数形结合,运用转化思想
“数缺形时少直觉,形少数时难入微。”小学生由于年龄的限制,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强,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复杂的数学问题,他们难以理解题意,把握不了要领。这时,教师可以渗透数与形相互转化的策略,让学生学会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问题,实现化繁为简、化抽象为直观的目的。
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教师出示了这样一道应用题:学校图书馆新买了150本科技书,科技书的本数比文艺书多,新买的文艺书有多少本?这道题目如果想让学生阅读文字,就能准确地理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对学生来说,很有难度,解答的正确率肯定不会高。因此,在做题时,教师并没有让学生急于列式,而是让学生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通过观察画出的线段图,得出正确的解题方法。
图形的直观性,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理清了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很快找出题目中“单位1”的量,要求文艺书有多少本,首先要看科技书是文艺书的几分之几,找到了解题突破口。
上述案例,教师引导学生将文字化为图形,将抽象的问题变得形象而且具体,将冰冷的文字变成可看的图形,降低解题的难度,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数学知识是抽象的、系统的,而学生的思维是灵活的、灵动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让学生学会将烦琐的数学知识化为简单、直观的方法,凸显转化的力量,彰显课堂教学的精彩。
参考文献:
[1]翁凯龙.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转化思想浅析[J].生活教育,2016,(10).
[2]葛斯贞.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转化思想[J].知识窗:教师版,2016,(3).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6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