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永贞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是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的重要途径。朗读就是用清晰而响亮的声音来读,是以理解感悟课文意义为目的的一种出声阅读法。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指文章一旦被学生认真诵读就会变得好懂、易解。由此可见,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它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又是积累词语、训练语感、培养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朗读教学的重要性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提出朗读要求:
第一年段:“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年段:“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年段:“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语文课程标准还规定了朗读的总目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二、从语言的规律来看须重视朗读训练
学习语言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主要任务,学习语言首先要有积累。没有对语言材料的积累,就不可能深刻地理解语言、表达语言,而小学生的词汇量又不丰富,掌握的句式也非常有限,因而学习语言最有效的方法应该是利用朗读来完成对语言文字的直接感受。文章中的好词佳句,必须通过朗读才能充分体会、感悟;一篇词汇丰富,语言精彩的文章,如果能反复朗读,达到琅琅上口、熟读成诵,书本上的语言就会逐步变成学生自己的词汇,会大大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不读书或没有把书读熟,就很难把作者优美的语句学到手。心理学认为,熟读成诵的语言能够储存到长期记忆中。
三、从学生特点来看须重视朗读训练
小学阶段的学生记忆力很强,相对来说,理解能力就要弱一些了。小学生对文章中精彩的片断,生动、形象的语言如果能够熟读成诵,对今后语言文字能力的发展是很有帮助的。尽管孩子此时不能深刻、透彻的理解感悟这些词汇,还不能灵活地加以运用,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读书越来越多,理解能力越来越强,自然会对以前不能真正理解的词汇慢慢的有所领悟。因此,阅读教学中重视朗读训练是符合儿童年龄特征的。
四、语文训练、教学方法、阅读形式的关系
1.朗读与理解的关系。理解课文内容是朗读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理解了课文内容,才有可能通过朗读准确传达出作者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朗读又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课文思想感情的体会也将更加深入。
2.朗读与讲解的关系。在阅读教学中,朗读和讲解都是经常运用的主要教学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讲,朗读也是讲解,而且是更加深入、具体、生动的讲解。有人曾这样概括朗读与讲解的关系:“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面;讲解是推平、摆开,朗读是融贯、显现;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赋给作品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
3.朗读与默读的关系。默读是阅读的另一种主要形式。默读时,学生不用把视觉感知的每个字都读出来,可以直接从文字符号转化为意义单位,因此,默读的速度比朗读快。默读时,靠视觉和思维对课文内容进行 分析、概括,以达到理解,便于学生反复揣摩、体会,这也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独立思考等非智力因素的训练和发展。一般来说,低年级朗读训练的比重较大,随着年级的升高,默读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就课堂教学的训练程序而言,先朗读,再默读,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给学生提供了机会、学习作者是如何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机会;先默读,再朗读,既能使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切、具体的感受,又能检查学生对课文掌握的程度。
五、朗读训练是学生语言的必经之路
发展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只靠“说”和“讲”肯定不行,必须重视朗读。口头语言表达通俗易懂,表达一个意思时,使用的词语可以多次重复,有时也不太在意结构、条理,而书面语言中的词语就要求用词准确、生动,语句的条理也要很清楚。学生在课堂上只听老师讲解课文,一问一答的课堂气氛看起来好像是很热闹,但是文章的好词佳句、表达方法却不能在他们的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切不可走过场。
1.朗读训练愉悦了学生情感。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神奇的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学生入情入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等,感受自然的美。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加之教师有感情的朗读,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这样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2.朗读训练锻炼了学生思维。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发展思维的过程。
3.朗读训练帮助学生发展语言。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有三个阶段:初读、细读、品读。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有感情的读课文,是个递进的过程。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积累语言。语文教材中精选的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也可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达到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悟语言,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情达意,从而积淀语言,发展语言。
我们学习的课文,并不是每篇课文都需要学生朗读背诵的,要选出文质兼美的典范性文章,才能激发孩子们阅读的兴趣,因为好文章读起来越读越有滋味,多朗读这样的文章,将会使孩子们受益终身。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朗读训练,有意识、有目的、有步骤地训练学生朗读,对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学生理解和掌握语言文字的能力是大有益处的。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一直重视对孩子们的朗读训练,孩子们能够很好的把握朗读的一些基本技巧,孩子们从课内到课外,读了大量的有益书籍,积累了很多好词佳句,也感悟了一些写作方法,班上的孩子也因为喜欢上了朗读,从而喜欢阅读一些课内外的有益书籍,这也使孩子们的写作能力得到了提高,由此,更坚定了我在以后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朗读训练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