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百姓的餐桌看中国经济的变化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今天,中国的老百姓感受最深的莫过于自家餐桌的变化。无论你身在都市,还是居住乡间,每天的一日三餐都能令你品味出:生活正在变得越来越美好,中国的发展越来越美好。
粮票始于1955年,直至1993年才光荣“退休”,其间一直扮演着调节社会供需的杠杆角色。国家制订了粮油统购统销的制度,粮票、油票、肉票等票证的出现,让老百姓吃饭都要“定量”。
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饮食文化的革命。进餐馆尝尝鲜再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随着生活的富裕,中餐已经难以满足人们的口味。俄罗斯西餐、法国大菜、意大利比萨、日本料理、韩国烧烤、美国麦当劳等纷纷进驻,人们不出国门便能吃遍世界。
到了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老百姓的餐桌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品种渐渐丰富,蔬菜、瓜果、蛋、禽、肉类摆上了货架,冬天也可以买到相对便宜的蔬菜,大白菜变得不再那么重要了,很多家庭开始随吃随买。
到了21世纪初期,家庭主妇们开始寻求健康主题,对蔬果极为重视:蔬菜要吃无污染的,粮食要吃当年的,鱼虾要吃活蹦乱跳的,连花生油都要专找非转基因的。人们在市场上挑剔的目光,越来越多地落在鲜货上,而不是价格上。什么食品有营养,什么食品能防衰老,什么食品搭配有利于健康,已经成为老百姓津津乐道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