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汾河下游水灾时空分布特征

2017-01-11 08:52王慧蓉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水灾汾河时期

王慧蓉

(太原师范学院 汾河流域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山西 晋中 030619)

明清时期汾河下游水灾时空分布特征

王慧蓉

(太原师范学院 汾河流域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山西 晋中 030619)

通过搜集和整理明清时期汾河下游地区大量的文献史料,对该流域水灾的时空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明清时期的544年,汾河下游地区水灾频繁发生,以中度和重度水灾为主,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多发生暴雨和连阴雨,汾河干流和支流所流经之处受灾更为频繁。科学认识明清时期汾河下游地区水灾的时空变化特征,对加强区域内灾害的预警防范能力,进一步开展水资源开发与利用具有现实意义。

明清时期;汾河下游;水灾;时空分布

我国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灾害种类多,危害极大。《管子·度地》有“五害之说”:“水,一害也;旱,一害也;风雾雹霜,一害也;疠,一害也;虫,一害也。此谓五害。五害之属,水最为大。五害既除,人乃可治。”15到19世纪,全球进入了一个寒冷干燥的时期,研究表明,这一时期中国的气候十分寒冷,有称“明清小冰期”,该时期气候寒冷干燥,灾害频发,社会处于非常不稳定的状态。

从近年的研究成果看,对于自然灾害的探究具有长时段、区域性的特征,主要采用文献分析和数理统计的方法。我国区域性的自然灾害研究已有丰硕的成果,汾河流域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旱涝灾害,但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系。本研究通过对汾河下游地区各县市地方志和其他相关古籍资料统计,探讨了明清时期汾河下游地区水灾发生的时空变化规律,这对于提高汾河流域旱涝灾害预警防范能力、决策部门制定合理有效的对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进一步探究汾河流域上、中、下游地区灾害链之间的内在关系具有参考价值。

一般所说的水灾,大致包括洪灾、涝灾和渍灾。本研究讨论的水灾主要是指区域中短时间内的强降水和长时段的持续降水,进而引发一系列的水涝灾害,不同程度地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渍灾和虽有降雨而未造成洪水的灾害不计入统计范围内[1],而地震、山崩等造成的水灾,由于不属于气象灾害,在进行水灾统计时未将此等灾害统计入内[2]。

一、区域概况和资料选取

汾河是黄河流域内仅次于渭河的第二大支流,也是山西省境内的第一大河,流域地形南北长,东西狭,呈不规则宽带状分布于山西省境中部地区。本研究区域主要考虑地势地貌因素,汾河下游的范围包括霍州王庄至万荣入黄口。汾河干流出“灵霍山峡”,进入临汾开阔平坦的盆地平原,下游河段汇入的支流较多,如:曲亭河、洪安涧河、浍河等,该区域因地势平缓,与中上游河段相比,河道最为平缓,水流不稳定,河床左右摆动,受地转偏向力以及河水的惯性影响,岸蚀剧烈,蜿蜒于盆地之中。入黄口处,汾河沉积速度小于黄河,河床低于黄河,受顶托作用,致使大量泥沙沉积在河谷之中,极易引发洪涝灾害,威胁着两岸地区。

本研究所用资料来自《中国气象灾害大典·山西卷》《山西自然灾害史年表》《汾河志》《山西气象志》《雍正·山西通志》,除此以外,还包括研究区域内各县市地方志及其他资料。史料选取方面,坚持可相互印证的原则,针对模糊的史料记载,反复求证,力求统计数据的全面、准确。依据研究区域概况和对象,较为详细地整理出了明清时期汾河下游地区水灾的相关资料记载,运用史料分析和数理统计的方法进一步探究了水灾发生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而深入挖掘了灾害发生的原因以及影响。

二、明清时期汾河下游地区水灾特征分析

(一)水灾发生的频率分析

根据文献史料,明清时期(1368-1911)汾河下游地区发生水灾132次,平均4.12年发生一次,明洪武元年(1368)到崇祯十七年(1644)的276年,发生水灾40次,平均每6.9年发生一次,清世祖顺治元年(1644)到宣统三年(1911)的268年,发生水灾92次,平均每2.91年就发生一次(有水灾记载的均计算在内,且一年内有多次记录的按一次计算)。由于史料记载有其不可避免的缺陷性,时间距今越近,记载可能越详细,保存也越完整,故本文从长时段角度出发,直观分析水灾发生的情况。以25年为时段单位[3],统计明清时期汾河下游地区水灾发生情况。

图1 明清时期汾河下游地区不同时段水灾发生频次图①

从图1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持续的时间节点中,不同时间段水灾发生频次波动明显。1368-1475年近100年中水灾发生相对较少,1401-1425年尤为突出,史料没有相关记载,最多时段为1851-1875年,为15次。从水灾发生次数的变化趋势看,明清时期汾河下游地区水灾发生频次不断增加,而且,清代比明代水灾发生更为频繁。

(二)水灾的等级特征

依据《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的旱涝灾害分级方法,参考满志敏[4]、朱圣钟[2]、卜风贤[5]等人的划分原则,从汾河下游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文献中对水灾的定性描述及其地域影响范围、持续时间长短和危害程度,将明清时期汾河下游地区的水灾划分为轻度水灾、中度水灾、重度水灾和特大水灾4个等级,如表1所示。

表1 明清时期汾河下游地区水灾等级分类标准

根据表1确定的水灾等级分类标准可见,明清时期汾河下游地区轻度水灾共发生27次,平均20.15年发生一次,占水灾总数的20.45%;中度水灾共发生50次,平均10.88年发生一次,占水灾总数的37.88%;重度水灾共发生30次,平均18.13年发生一次,占水灾总数的22.73%;特大水灾共发生25次,平均21.76年发生一次,占水灾总数的18.94%,其中,明代有9次,清代有16次,表明在清代,水灾的发生更为频繁,受灾程度也更加严重。而且,纵观全貌,中度和重度水灾所占比重较大,表明水灾一旦发生,会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重大影响。

(三)水灾发生的时间变化特征

从有明确水灾发生时间记载的史料来看,明清时期汾河下游地区水灾在季节分布上也呈现出明显不均等的特征。有41次发生在夏季,46次发生在秋季,其他季节水灾发生较少,其中,6、7、8月份(农历)水灾发生最为频繁。水灾的分布特征与流域内季节性降水变化特点基本一致。汾河流域地处中纬度大陆性季风气候带,气候特征表现为:春季回暖迅速,雨水稀少,蒸发量大,干旱多风沙,时有沙尘天气;夏季气温高,天气炎热,雨量集中,空气湿润,暴雨、冰雹等灾害性天气伴随出现;秋季早凉,降温迅速,气候凉爽,雨量相对减少;冬天严寒干燥,雨量稀少,多偏北风,常有西伯利亚和蒙古冷空气侵入[6]。再者,汾河流域地表由黄土覆盖沉积,具有土质疏松、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的物理性质,有研究表明,明清时期下游地区地表植被破坏严重[7],集中在夏秋季节的暴雨、连阴雨成为诱发水涝灾害最直接的原因。

另外,从每次水灾发生与上一次的时间间隔看,连续2年发生水灾的有18次,连续3年发生水灾的有7次,连续4年发生水灾的有2次,连续7年发生水灾的有2次。从中可以看出,明清时期汾河下游地区发生连续水灾的频次较高。

(四)水灾发生的空间分布特征

图2 明清时期汾河下游地区水灾发生县区分布图①

如图2,水灾主要集中在岳阳、襄陵、太平、翼城、曲沃、绛州等地。其中,因汾河河水涨溢造成的水灾达19次之多,因支流浍河和涧水涨溢引发的水灾达18次,水灾频发地多位于汾河主干或较大支流附近及其交汇处。其中,汾河主干流经洪洞、临汾、襄陵、太平、绛州等地,岳阳地处涧水附近,翼城、曲沃地处浍河流经之处,水灾的发生很大程度上受河流径流量暴涨的影响。另外,“灵霍山峡”段河谷高程在700米左右,区间支流均发源于东西两侧山区,河短流急,河槽沟道深切岩石槽中。临汾盆地河床高程约在400米左右,汾河干流出山峡,进入开阔平坦的临汾盆地,受地势高差影响,一泻百里,存在很大的洪水隐患。汾河下游入黄口附近,汾河沉积速度小于黄河,河床低于黄河,受黄河顶托作用,河床不断淤高,洪水泛滥严重,严重威胁着河津、稷山、万泉、荣河以及沿岸大量村庄与农田的安全。除此之外,汾河下游地区水灾的多发与中上游地区的生态保护、土地利用情况、人地关系演变关系密切。

三、明清时期汾河下游水灾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不同等级的水灾对各地区的影响程度大不一样,但或多或少都会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一定影响,夏秋季节,暴雨、连阴雨天气的发生较为频繁,夏季暖热多雨,处于旺盛生长期内的农作物急需获得充足的热量和水分,秋季,农作物成熟在即,频繁的暴雨和连阴雨常常诱发水灾,淹没农田作物,致使产量大面积受损,甚至绝收,一旦发生饥荒,还会造成人口的流动和迁移。史料记载中“淫雨伤麦”“久雨伤稼”“水没农田”等描述农作物被损毁的文字较多。水灾的发生常常导致大量民房坍塌,城墙受损,这些史料的记载通常较为粗略,没有确定的数据。再者,突发的水灾来势凶猛,往往使人们猝不及防,容易造成人员伤亡,威胁生命安全。面对灾害造成的严重后果,统治者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调整政策,用以缓和紧张的社会矛盾。另外,水灾造成严重的后果,除了自然方面的原因,与临汾地区是山西重要的经济区密切相关,人口密度大,一旦遇到灾害,会比其他地区面临更大的损失。

四、结语

明清时期汾河下游地区发生水灾132次,平均4.12年发生一次,以中度和重度水灾为主,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多发生暴雨和连阴雨,特别是在岳阳、襄陵、太平、翼城、曲沃、绛州等汾河干流和支流所流经之处受灾更为频繁。水灾的发生不仅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影响牲畜的饲养繁殖,影响人们的住房、道路安全,甚至威胁着区域内人们的人身安全,影响着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以临汾(平阳)为中心的区域作为古代山西农业经济繁荣的两大基本经济区之一,地位更显得尤为重要。当前全球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灾害不断呈现新的特征,探究流域内水灾发生的规律、原因和影响,对未来制定汾河流域的防灾减灾措施,提高黄河流域中游地区的灾害预警能力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注释]

① 图1、图2资料来源:《中国气象灾害大典·山西卷》《山西自然灾害史年表》《雍正·山西通志》《光绪·山西通志》《明史》《清史稿》《汾河流域地图集》等。

[1] 马强,杨霄,明清时期嘉陵江流域水旱灾害时空分布特征[J].地理研究,2013,32(2):257-265.

[2] 朱圣钟.明清时期凉山地区水旱灾害时空分布特征[J].地理研究,2012,31(1):23-33.

[3] 查小春,赖作莲.明清时期渭南地区洪涝灾害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27(4):59-64.

[4] 满志敏,张修桂.江淮地区近2000年旱涝序列的重建[A].中国生存环境历史演变规律研究(一)[C].北京:海洋出版社, 1993:218-223.

[5] 卜风贤.中国农业灾害史料灾度等级量化方法研究[J].中国农史,1996,15(4):38-46.

[6] 山西省水利厅.汾河志[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19-23.

[7] 张振兴.明清时期汾河流域的植被变迁[D].太原:山西大学, 2012:19-22.

(责任编辑、校对:郭 静)

Temporal and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s of Floods in Downstream Areas of the Fen River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WANG Hui-rong

(Research Center for Scientific Development in Drainage Area of the Fenhe River, Taiyuan Normal University, Jinzhong 030619, China)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data about the downstream area of the Fen River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temporal and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s of flood are studied in this paper. It is found that in 544 A.D., flood happened frequently, most of them are moderate or severe, and mainly in summer and autumn, often as a result of heavy rain or successive rain days. The drainage area of the Fen River tributaries suffered more frequently. These findings are important in learning the temporal and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s of flood in downstream area of the Fen River, and in improving early warning against disasters and utilizing water resources in the regio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downstream area of the Fen River; flood; temporal and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s

K928.6

A

1009-9115(2016)06-0088-03

10.3969/j.issn.1009-9115.2016.06.020

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1325),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3FZS018)

2016-04-26

王慧蓉(1989-),女,山西孝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区域历史环境变迁。

收稿日期:2016-04-19

作者简介:肖于琳(1991-),女,四川彭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文学文献。

猜你喜欢
水灾汾河时期
陪汾河走一走
一图读懂《山西省汾河保护条例》
必备!欧洲居民水灾应对指南
疫情、水灾期间效益不减反增,这家动保企业到底如何做到的?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遇到突如其来的水灾该怎么办
汾河水韵
开心一刻
清代时期
新时期的向善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