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典章·刑部》事态助词“去”的功能分析

2017-01-11 08:51鲁志杰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刑部条件句助词

鲁志杰

(北京语言大学 汉语进修学院,北京 100083)

《元典章·刑部》事态助词“去”的功能分析

鲁志杰

(北京语言大学 汉语进修学院,北京 100083)

《元典章·刑部》中共出现事态助词“去”13例,较多地用于表达情状已经完成或实现,且以表因果关系的条件复句居多,表达情状即将出现或变化的“去”多用于表预示义的条件复句中,事态助词“去”使用的减少与事态助词“了”的大量使用密切相关。事态助词“去”将来时用法的类型学路径有二,一是来源于表位移的动词,二是由完成体标记发展而来。

近代汉语;事态助词;“去”;功能

一、引言

近代汉语中的“去”有多种词性与功能:“去”有动词的词性,具有“去”“往”义,例如:“敦彦威,身去欲取水。”(《刘知远诸宫调》)“去”又发展出趋向动词的词性,例如:“今朝将汝看天宫去,共看一场,即便归来。”(《变文·难陀出家缘起》)“去”有介词的词性,主要用法是“引出动作行为发出的处所或范围”[1]。例如:“到于寺中,去禅师院语话次,问禅师曰:‘弟子生死事大,一心慕道。愿和尚慈悲救度!’”(《祖堂集》卷三“本净和尚”)“去”还具有事态助词的词性,用于分句或全句之末,“陈述一个事物、事件的状态”①。例如:“似这般呵,坏了法度、做罪过的歹人每根底,惯了去也。”(《元典章·刑部》卷一)

本文仅对近代汉语中“去”的事态助词性用法进行考察,最早注意到“去”的事态助词用法的人是吕叔湘,吕先生只是在讨论“在”和“里”时随文作注,并没有展开论证[2]。梁银峰、蒋绍愚和曹广顺等对事态助词“来”和“去”的形成过程和语法化途径进行了讨论,并指出二者有相似的语法化路径[3,4]。曹广顺曾指出对事态助词“去”在唐以前的文献中尚未出现过,且分析了在《祖堂集》中事态助词“去”的四种语法意义:A. 将要;B. 将要(假设条件);C. 完成(假设);D. 完成[5,p109]。陈前瑞等认为“已经发生变化”是完成体的用法,“将要发生某种变化”是最近将来时或一般将来时的用法[6],将《祖堂集》中事态助词“去”的语法意义进行了调整:A. 完成体,用于单句;B. 完成体,用于条件句的条件分句;C. 完成体,用于条件句的结果分句;D. 将来时间指称或用于将来时间,用于单句。宋代事态助词“去”的使用范围并无明显的扩大,仍继续使用,而到了元代,事态助词“去”的使用呈现减少趋势,主要见于《元典章》和《通制条格》中,因此本文选取元代《元典章·刑部》为研究语料,重点考察这一时期事态助词“去”的功能用法和发生的变化情况。

二、事态助词“去”的特点

(一)所出现的句法位置

1. 事态助词“去”出现在分句的句末位置

(1)任你大悟去,也须淘汰。《祖堂集》卷四,药山和尚)

(2)今立限田时,直是三二十年事,到那时去,又不知如何。(《朱子语类》卷九八)

(3)你两个也是你从小在我手里答应一场,我今死去,也顾不得你们了。(《金瓶梅词换》六二)

例句(1)中的事态助词“去”是在陈述一个事物已经发生了某种变化,表示的是假设条件,例(2)中的事态助词“去”描写的是事件状态即将发生的变化,例句(3)中的事态助词“去”描述的是表假设的事件将要出现的变化。

2. 事态助词“去”出现在句子的句末位置

(4)大师云:“这阿师!他后打破泥龛塑像去。”(《祖堂集》卷五,丹霞和尚)

(5)如此用功,他日自然简易去。(《朱子语类》卷一二一)

(6)师便喝曰:“谁知续火柴头,从这汉边烟消火灭去。”(《五灯会元》卷一七)

例句(4)和(5)中的事态助词“去”是在陈述一个事件将要出现某种变化,例(6)中的事态助词“去”描写的是事件已经实现了的变化。

3. 事态助词“去”出现在句子的句末位置,并与表示“完了”的助词“也”共现

(7)师曰:“苦哉!苦哉!诚如第三座所言,舌根硬去也。”(《景德传灯录》卷八)

(8)若不禁治呵,渐渐的倣学的多了去也。(《通制条格》卷三)

(9)这般歹和尚每教寺院里住了呵,侵使常住的钱粮,坏了寺院去也。(《元典章》礼六)

例句(7)和(9)中事态助词“去”表达的是某种事态变化的完成或实现,例句(8)用于条件句中,描述的是在某种条件下会出现的情况与产生的变化。太田辰夫指出助词“也”可以表达“动作、状态的到达或实现”[7],例如:

(10)新妇向房卧去也。(《游仙窟》)

表完了的“也”大致和“了”相当,例如:

(11)石贤者来也,一别二十余年。(《幽明录》)

(12)门已开也。(佛本行集经17)

(13)事事无成身老也。(白居易诗)

太田辰夫认为“也”在较早时期多用于表示“完了”义,后来表示语气的用法更加普遍。蒋绍愚、曹广顺提到太田辰夫认为“‘去也’连用‘大体分为结果(未来)、完了、反问三种’”[4]。可见,近代汉语事态助词“去”的产生除了梁银峰指出的“V(+NP)+去趋向动词”→“V+NP+去事态助词”和“V+去动相补语”→“V+去事态助词”两条语法化路径外[8],还有可能通过跟表完了的“也”并用组成双音组合形式“去也”的途径,使得表达事物或状态变化的完成和实现这一用法进一步规约化②。

(二)与之共现的动词特点

梁银峰指出:目的格式“V(+NP)+去”中的“去”向事态助词转化的关键条件是[+自主]和[+持续]两个语义特征:凡是具有这两个特征的,说明它们仍是趋向动词;凡是失去这两个特征的,说明已经虚化为事态助词[8]。例如:

(14)重整威仪,再排队仵(伍),皆往菴园,礼佛去也。(《变文·维摩诘经讲经文(一)》)

(15)此时有事商量,维摩卧疾于毗耶,今日与吾问去。(《变文·维摩诘经讲经文(四)》)

(16)庆放身作倒势,师云:“这个师僧患疯去也。”(《祖堂集》卷二)

(17)而今老去,何忧何乐,不空不色。(李曾伯《水龙吟》)

(18)我原说的,教你休撅上奶去,实指望我在一日,占用你一日,不想我又死去了。(《金瓶梅词话》卷六二)

在例句(14)和(15)中,因为动词“礼”“问”仍具有自主性和持续性的特征,因此这里的“去”仍然是趋向动词。例(16)~(18)中的动词分别是“患”“老”“死”,都具有非自主性和非持续性的特征,这里“去”是作为事态助词使用的。

(三)事态助词“去”的时体特征

事态助词“去”用于过去时,表示事件或状态已经实现、完成了某种变化,具有完成体的特点①,例如:

(19)“大德且道那个如来?”对曰:“到这里却迷去。”(《祖堂集》卷四)

(20)百千三昧无量妙义,只向一头毛上便识得根源去。(《景德传灯录》卷八)

(21)师曰:“延平剑已成龙去,犹有刻舟求剑人。”(《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四)

事态助词“去”用于将来时,表示即将发生、出现某种变化或结果,具有最近将来时的特点③,例如:

(22)陆氏之学,恐将来亦无注解去。(《朱子语类》卷一〇三)

(23)亦有天资高底人,只头正了,便都正去。(《朱子语类》卷一六)

(24)师云:“不可将金弹子博银弹子去。”(《景德传灯录》卷八)

三、《元典章·刑部》中事态助词“去”的功能

按照上文提到的判断事态助词“去”的语义标准,《元典章·刑部》中共出现事态助词“去”13例,其主要功能如下:

(一)表示情状已经完成或实现

文中这种事态助词“去”多出现在肯定句的单句中和表因果关系、顺承关系、转折关系复句的末尾。

1. 事态助词“去”表示完成体,用于条件句的结果分句中

(25)以此叅详:王汝椿先充新建县无俸司吏,检尸不明,行省断罪罢去。(《元典章·刑部》卷十六)

(26)至十五日早晨,端哥因自己院内取柴去,见郝大嫂身丘妇冯哇头前来,到于端哥西墙边言道:“你昨日城里来的晚了。”(《元典章·刑部》卷三)

(27)那陪偿钱每,分付与他每,却教入官仓呵,没体例有。那其间里,生出做贼说谎公事来去也。(《元典章·刑部》卷十)

(28)如今怎生交各处行文字的省官人每识者。别个缘故,汉儿文字里粘连去也。’得此。(《元典章·刑部》卷十一)

这样的因果关系复句中事态助词“去”一般都出现在表示结果的那部分小句的末尾处,大多数都与“也”连用。

2. 事态助词“去”表示完成体,用于条件句的转折分句中

(29)状称:当夜五更,师姑床上睡着,有人将师姑惊觉,想是夫张记住,以此道:‘明也,不做生活去呵,却来睡则么?’本人不曾言语,上床将师姑奸罢。(《元典章·刑部》卷四)

3. 事态助词“去”表示完成体,出现在顺承关系分句中

(30)本人状招:于六月二十四日,带酒见倒讫土墙,望潭内有舡,采打莲蓬,跳过墙去,被捉到官,罪犯。

(二)表示情状即将发生或出现变化

1. 事态助词“去”表示一般将来时或最近将来时,用于预示类的条件句分句中

(31)似这般呵,坏了法度、做罪过的歹人每根底,惯了去也。(《元典章·刑部》卷一)

(32)旣欺隐了课程,不交问呵,课程也不能尽实到官,做贼说谎,多了去也。(《元典章·刑部》卷八)

(33)今后若拿着贼,分付与城子里达鲁花赤官人每,与证见一处对证了断呵,百姓每根底有益,做贼的也改去也。(《元典章·刑部》卷十三)

(34)那般呵,拿的也多,拿着贼每也改去也者。(《元典章·刑部》卷十三)

(35)因着这的每,俺商量来:若不严切禁治呵,贼人每日渐的多去也。(《元典章·刑部》卷十九)

(36)那人每问了来呵,另奏也者。似这般的,若不严切整治呵,惯了去也。(《元典章·刑部》卷十九)

这类用法的事态助词“去”共出现六例,一般都会与助词“也”组合使用,出现于句末。

2. 事态助词“去”表示最近将来时,出现在一般条件句的分句中

(37)刑部官人每与俺文书:“今年闰正月二十五日夜间,王留住名字的人入万亿库去,偷了二疋段子,剜拆宝源库砖二十余个,不曾得财,明白招伏了也。(《元典章·刑部》卷十一)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元典章·刑部》中事态助词“去”的使用情况,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元典章·刑部》中事态助词“去”的使用情况

事态助词“去”在《元典章·刑部》中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出现在假设条件句中的例证十分少见,出现在预示推测性意义复句中的例子明显增加,李崇兴、祖生利认为“《刑部》中事态助词‘去’的用例不多,通共不上十例,全部表事态之将然”[9,p191],这一观点正好与此研究结论并不一致,经过系统的对语料进行考察,笔者认为《刑部》中事态助词‘去’的用例为13例,其中“去”的出现表达“情状已经完成或实现”仍有6例,且大量例句中“去”要与其他的事态、语气助词“也”连用,有的与“呵”连用,李崇兴、祖生利也提到了《刑部》里“去”字后面一般带有“也”字[9,p190],《刑部》中事态助词“去”虽有完成体和最近将来时的区分,但普遍出现在条件复句的分句之中,完成体用法的事态助词“去”多分布在表示因果关系的条件复句中,最近将来时用法的事态助词“去”多分布于表示预示性的条件句中。

(三)事态助词“去”使用量减少的原因

曹广顺指出到了南宋,“了2”已经具备了“动+(宾)+了”“动+却+宾+了”和“动+了1+宾+了2”这三种格式[5,p89-96],已演变为事态助词,例如:

(38)国师曰:“这个是马师底,仁者作么生?”师曰:“早个呈似和尚了。”(《景德传灯录》卷七)

(39)居士夺却拂子了,却自竖起拳。(《景德传灯录》卷八)

(40)自有物无始已来,自家是换了几个父母了?(《朱子语类》卷)

元代以后,“了2”的使用见于各种文献中,虽也有与语气助词“也、呵”连用的现象,但远比事态助词“去”的用法广泛,因此“了2”逐渐取代了事态助词“去”的位置,“去”的使用在宋代以后开始呈递减趋势。

四、事态助词“去”的多功能分析

前文提到了事态助词“去”既可出现在过去时表示完成体,又可出现在将来时具有最近将来时的特征,接下来我们将对事态助词“去”的特点做进一步的讨论,寻找其生成机制。

1. 完成体与最近将来时的关系

完成体(anterior/perfect)表示情状发生在参照时间之前,且与参照时间相关。最近将来时(immediate future)表示即将出现变化或即将发生。陈前瑞、王继红提到“现实相关性(present relevance)是一个体的概念,表示在现在(now)和非现在(not-now)之间建立起联系;历时过程中的事件——无论是过去的还是将来的——都可以在心理上与现在联系起来”[6]。按照这一理解,完成体表现的是过去事件与现在的相关,而最近将来时表现的是将来事件与现在的相关。

根据Bybee等人[10,p246]对将来时的三种发展路径的描述,陈前瑞、王继红指出“完成体演化为最近将来时是类型学罕见的现象”[6],但陈前瑞认为汉语中存在着由“完成”向其对立面“将要”的演化。

2. 事态助词“去”将来时用法的类型学路径

我们认为事态助词“去”的将来时用法的来源由两条路径:一是Bybee等人[10,p244]所指出的将来时语法形式可以来源于包括表施事的主观情态的词语(“愿望、意图”等),表位移的动词(“来”等)和时间副词(“然后、不久”等)。因为最初“去”也是表位移的动词,功能和演化途径与“来”相似,在“V(+NP)+去趋向动词”→“V+NP+去事态助词”和“V+去动相补语”→“V+去事态助词”时,我们有理由认为事态助词“去”保留了动词“去”所出现的部分环境,即将来时用法,例如:

(41)帅得一日手擎函板,绕郭辞人云:“我迁化去。”众人云集,相随东门而出。(《祖堂集》卷十七,普化和尚)

梁银峰对此句的解释为“我迁化去”意思为“我(要)迁化了”,“迁化”谓人之死,“去”的“趋向义”尚未完全消失,因此在动词“去”演变为事态助词“去”时,一定程度上会保留动词的将来时特征。二是事态助词“去”的将来时用法是由完成体标记发展而来的,除表示即将发生,少部分还表将来完成体,这一发展路径与陈前瑞指出的“句尾‘了’将来时间用法的发展”极为相似[10,P248]。如果说事态助词通常是用于表示“已然”的情况,那么这种表示“未然”情况的使用可以用陈前瑞、王继红提出的“说话人在特定的语境中用已然的形式表达未然的事件,可以强化未然事件发生的确定性”来解释[6],例如:

(42)旣欺隐了课程,不交问呵,课程也不能尽实到官,做贼说谎,多了去也。(《元典章·刑部》卷八)

为了说明“做贼说谎”这一事件情况发生的确定性,说话人使用了多用于表达“已然”事件的事态助词“去”。

[注释]

① 曹广顺对事态助词和动态助词的进行了根本性的区分,前者总是加在一个句子(分句)之后,陈述一个事物、事件的状态;后者则总是跟在一个谓词性成分(动词或形容词)之后,表示一个动作、变化的状态。

② 王继红、陈前瑞在讨论“方”的最近将来时用法产生的途径时提到:除了借助于目的构式的重新分析之外,还有可能通过跟“将、且”并用组成双音组合形式“方将、方且”的途径,使得最近将来时的用法进一步规约化。这一处理方法充分体现了“One to one principle”。

③ 陈前瑞、王继红将完成体定义为:情状发生在参照时间之前,且与参照时间相关,并根据类型学的研究,将完成体具体分为六种用法:结果性、持续性、经历性、报道新情况、先时性和近过去用法,这里的事态助词的用法与完成体的结果性相一致

④ 陈前瑞将“即将出现变化”“即将发生”改称为“最近将来时”。将来时的核心用法是说话人对命题的情状将会实现而作出的一种预测,这里我们并不把它看作是具有认识情态的特点,与可能性和推断确定性的关系不如与最近将来时的关系显著。

[1] 梁银峰.近代汉语介词“去”的产生与消亡[A].语言研究集刊(第五辑)[C].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156.

[2] 吕叔湘.释景德传灯录中在、著二助词[A].吕叔湘文集(第二卷)[C].北京:商务印书馆,1941:96-98.

[3] 梁银峰.汉语事态助词“来”的产生时代及其来源[J].中国语文,2004(4):335-338.

[4] 蒋绍愚,曹广顺.近代汉语语法史研究综述[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239.

[5] 曹广顺.近代汉语助词[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

[6] 陈前瑞,王继红.从完成体到最近将来时——类型学的罕见现象与汉语的常见现象[J].世界汉语教学,2012(2):159-169.

[7] 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9:357-358.

[8] 梁银峰.汉语事态助词“去”的形成过程.语言研究集刊(第四辑)[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260.

[9] 李崇兴,祖生利.《元典章·刑部》语法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1:190-191.

[10] Joan Bybee, Revere Perkins & William Pagliuca. The Evolution of Grammar: Tense, Aspect, and Modality in the languages of the World[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4: 246.

[11] 陈前瑞.句尾“了”将来时间用法的发展[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1):2-4.

(责任编辑、校对:任翠香)

Analysis of the Functions of Aspectual Word Qu in the Collection of Criminal Laws of the Yuan Dynasty

LU Zhi-jie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in Chinese, 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

The aspectual word Qu (去) appears 13 times in the Collection of Criminal Laws of the Yuan Dynasty. Mostly, it is used to to describe the past, events or state that have been accomplished, especially in compound sentences to explain a causal relationship. When it is used to describe something to be happening or a change of something, it is likely to appear in a compound sentence describing something that will occur or as a result. The reduced use of Qu (去) is a result of the frequent use of another aspectual word Le (了). The use of Qu (去) to describe something that will happen has two sources: one is displacement verbs, the other is perfective aspect marker.

old mandarin; aspectual word; Qu; functions

H314.3

A

1009-9115(2016)06-0031-04

10.3969/j.issn.1009-9115.2016.06.007

2016-04-13

鲁志杰(1990-),女,河北承德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语法。

猜你喜欢
刑部条件句助词
韩国语助词的连续构成与复合助词的区分
四部电影版《小妇人》
高校朝鲜语专业学生助词使用偏误调查分析
日语中“间投助词”与“终助词”在句中适用位置的对比考察
权力制约视角下的宋代司法运行机制
读律生涯:清代刑部官员的职业素养
Hiddleston’s Causal Modeling Semantics and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Forward-Tracking and Backtracking Counterfactuals*
清代盛京刑部四题
浅析藏汉双语结构助词“的”的共性与个性
沉文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