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良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一声枪响,辛亥革命全面爆发。而加速武昌起义最为真接的原因,竟是清政府武力镇压四川民众护路请愿团,酿成“成都血案”后点燃的沸腾民怨。
时任大清邮传部“加二品衔”高官詹天佑,起了推波助澜作用。此时,掌握和控制着清帝国铁路建设和组织机构指挥权与管理权的詹天佑,其言行对朝廷和请愿团都至关重要。“食其禄而弑其君,是为不忠;居其地而献其土,是为不义。”十二岁就留学美国的詹天佑,是大清第一批留美幼童,其满腹经纶和一身本事,都是大清帝国花银子培养的结果。在世人看来,任何有悖大清的言行,哪怕是腹诽,都是大逆不道的叛国。
然而,詹天佑最终选择了“背叛”。他公开叫板清帝国,通电全国各省商办铁路公司联合起来,抵制大清帝国颁布的全国商办铁路收归国有的上谕。上谕规定,出让粤汉、川汉、张绥、洛潼铁路路权,给英、法、德、美四国,以换取西方列强政治上的支持。“铁路国有,失信天下”,詹天佑最终站到请愿团一边。为国家和民族利益振臂一呼,全国投资铁路的民族资本迅速响应,护路保路运动顷刻席卷全国!
此时,大清帝国有两种选择,一是撤销上谕,恢复民间资本在铁路运营中的作用,维护护路保路运动参与者的合法权益;二是坚持靠英法德美四国银行贷款,出让路权换取洋人政治支持。清政府选择了后者,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用枪口堵民之口。这一选择,不但让洋人窃笑大清政治幼稚,也让普罗大众彻底放弃对清帝国的信任。
詹天佑的爱国和对清政府的背叛都是发自内心的。1872年,詹天佑和29名幼童在上海码头,踏上赴大洋彼岸的征程。1881年,耶鲁大学铁路专业毕业的詹天佑,回国看到的中国铁路现状——竟是洋务派领袖盛宣怀主持修建的唐胥铁路,“马拉火车”的通车典礼!
1900年,慈禧自西安回京途中,实实在在地坐了一次火车。正是这一次坐火车的经历,才有了太后坚决要坐火车去谒陵的上谕。詹天佑毫无悬念地成为从高碑店至易县清西陵谒陵铁路专家组组长。这一年,詹天佑四十五岁,留学回国已二十二年。
詹天佑天真地以为,自己为国效力,体现一名知识分子爱国情怀的机会到了。
1903年,清政府决定,撤销李鸿章经办的中国铁路总公司,允许民间资本进入铁路建设领域。在詹天佑看来,这一方面可以改变由外资控制中国铁路建设局面,改变铁路修得越多,国家资源和资本被外资瓜分越甚的教训;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国人积极参与国家铁路交通建设,利在民间,功在社稷。
正是基于这样原因,粤汉、川汉、张绥、洛潼铁路相继建成通车。从1905年到1911年,各省成立民办铁路公司,全国迅速掀起民间资本兴办铁路的高潮。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发出铁路路权收归国有的上谕,实际是出卖国人在铁路建设和铁路运营中的权益,将铁路路权拱手让给洋人。笃信独立物权和自由精神的詹天佑,以公民的独立、自由、隐忍的心态,坚信为个体争权利,就是为国家争权利;为个体争自由,就是为国家争自由。不顾自己身家性命,拍案而起,置身护路保路运动前沿。用一名知识分子的实际行动,诠释忠于国家和民族与背叛大清朝廷的选择。 如今,詹天佑亲手建造的京张铁路,依然述说着他实业救国梦想;其背叛的大清朝廷,却早已灰飞烟灭。直到生命最后,都不忘初心,践行“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辱,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的理想,他内心的家国情怀,值得后人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