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舞蹈中“巴绒”的舞蹈语言与审美特征考究

2017-01-10 04:32罗倩云
世界家苑 2017年12期
关键词:羌族歌舞舞蹈

罗倩云

摘要:“巴”——“旧的、古老的”、“绒”——“歌舞”,“巴绒”是羌族北部方言羌语“古老的歌舞”之意,主要流传于茂县赤不苏区雅都乡和维城乡一带。“巴绒”主要以展现女子胯部动作为主,特别是展示胯部轴向“往复转动”的动律。作为羌舞之根的“巴绒”,韵律典雅而动人,是古羌原始审美情趣的折射,“巴绒”的舞蹈语言和审美特征,影响到了整个羌区,渗透进羌族民间舞,也是羌民族心理、审美习惯、民族气质的体现,因此它对研究羌族舞蹈乃至整个羌艺术文化至关重要。

关键词:羌族舞蹈巴绒舞蹈语言审美特征

“巴”——“旧的、古老的”、“绒”——“歌舞”,“巴绒”即羌语北部方言的“古老的歌舞”之意,也有称“忍木·那耸瓦”。“巴绒”是羌族古老的礼仪性舞蹈,此舞主要由其羌族老年人所跳,其舞一般出现在家中迎宾送客、婚丧嫁娶时、由长者围绕火塘的“老年礼仪舞”和每年羌族妇女在“哇尔喔觉节”,(“瓦尔俄足”(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羌年等节庆的礼仪活动始尾。主要流传于茂县赤不苏区雅都乡和维城乡一带。

羌族是个重礼仪的民族,“巴绒”是羌族“古老的歌舞”,自然它便为羌族古老的礼仪性歌舞的总称。它的胯部动律,“顶胯转胯被称为活的“化石”。“巴绒”是羌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形成的诸多文化现象的集中体现,其后影响到整个羌族舞蹈风格和动律,如前所述也是形成羌民族诸多舞种舞蹈风格及特点形成的根基。

一、羌族舞蹈“巴绒”的来源民间传说

“巴绒”主要流传于茂县雅都乡和维城乡一带。关于“巴绒”舞蹈起源的传说,我在茂县地区进行的田野调查,各人皆有不同但都大同小异,以下是整理的最普遍的一种。故事源于原始的古羌时候,有一个羌民的祖先的老辈子,有一天在田坝里劳动间隙休息的时候睡着了,便做了个梦,梦到“巴绒”这个歌舞,边唱边跳,醒了以后就把梦象里唱到的歌舞慢慢记忆起来,之后又把村寨里的所有的老人(男女)集合在一起,给大家分享梦到的歌舞并把歌唱给大家听,舞跳给大家看。之后村寨上不管是做红白喜事还是节庆的时候,便带动起全村老辈子唱跳。结婚怎么唱跳,男女怎么唱跳,梦见的歌舞就是这样唱跳出来了。不仅是婚丧,生了娃娃以后办满月酒,把亲戚朋友请来庆祝,一定要唱跳这个歌舞(生小孩、满月酒、结婚、亲朋好友修房子时候高兴的时候就要唱跳),老辈子把梦见的歌舞唱跳出来以后在羌寨就把“巴绒”这个歌舞延传下来了,一代传一代,越往后,“巴绒”也就越完善了,歌、词也完善了,舞也完善了,慢慢传下来就形成了现在的“巴绒”,它的来源就是这样来的。但因羌族有自己本民族语言而无自己文字,只能依靠一代一代的口头流传,没有文字对历史、传说等进行书面记录,故传说的具体时间和真实性便无据可查了。

二、羌族舞蹈“巴绒”的舞蹈语言特征

“巴绒”主要以展现女子为主,且多由老年人进行表演,特别是展示胯部轴向往复转动的动律,以胯部动作为主。胯部动作主要就有关胯、转胯、顶胯,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发展,甩胯和摆胯也成了“巴绒”胯部的重要动律。胯部“往复转动”的韵律典雅而动人,是古羌原始审美情趣的折射。它是羌族所有舞蹈中最庄重的一种,亦为后续出现的自娱性舞蹈“莎朗”等诸多舞种的奠定了发展的基础。

“巴绒”舞蹈的语音特征是“胯部的轴向往复转动”,此动律可拆分为以下舞姿舞步。

1、“踏步转胯”:在转动双膝时,由膝部影响大腿从而带动胯部的扭转。

2、“顶脚跟甩胯”:右脚向右侧踏出,双膝放松,胯部有力的右顶,脚向左侧横步踏出,同时右脚以脚跟擦地顶向左脚,顶后跟时,臀部迅速向后甩,连续转圈,形成摆胯的动态。

3、“踏步蹁脚甩胯”:右脚原地踏,同时用力点转移到左脚,左脚脚后跟擦地在低位上蹁开,连续做时,形成特殊的摆胯动作。

4、“甩胯送胯”:“巴绒”的最常见动律,后影响到整个羌舞,此动律也成为羌族最常见的动律之一。

5、“单脚悬空甩脚”:右脚原地轻轻踮脚,同时左脚离地,在低位上悬空前甩。右脚原地轻踮脚时,左脚由前甩向后。

6、“波浪翘步”:前倾后仰的撬步,右脚轻踮时,左脚的脚踝部向前翘起。

以上可简单表述为:转胯-顶胯-顶脚跟动胯-伸膝送胯-踏步坎肩-悬空甩脚-蹁脚动胯-波浪翘步。

在不同场合其舞蹈形式有所不同所表达的内容也不同,在迎宾送客时的“巴绒”意思为“尊贵的客人”,舞者站成大开口圆弧八字形,客人相对而立,两手勾住左右舞伴的腰带,歌声由较为缓慢的节奏开始,与此同时,队伍中的舞者缓慢地反时针舞动,随节拍缓慢地晃动进行。歌声在舞蹈高潮中暂停,舞者中的男性將以伴唱为主,女性则优雅地急促踏击地板,在沉稳有力的踏脚节奏中快速转胯与优雅起舞,形成特有的胯部“往复转动”动作,直至舞蹈结束。所表达出的是对尊贵客人的赞美和尊敬之情;“瓦尔俄足”是祭祀歌舞女神“莎朗姐”的节日同时也是羌族的妇女节,此时的“巴绒”主要为女性舞蹈,身着盛装在山顶平坝上以双手小指勾连相邻舞者腰带进行缓慢、端庄的迎歌仙舞蹈。由寨子里能歌善舞的老年妇女带领随歌声开始舞蹈,舞步灵活热烈,动作由缓至急,花样变化,展示技巧,传承给跳“萨朗”的年轻羌族女子,同时展现羌族女子特有的灵秀的女性美,衬托出优美的体态与身姿。

羌族中这种“礼仪性”歌舞表现形式,有固定的节奏特征、整个舞蹈组合,早已是古老的传统习俗。“巴绒”主要以老人中六十岁以上的女性舞者(男性伴唱)来表现。第一部分的歌唱,是老人们特有的歌唱;第二部分的点踏节奏,将舞到推向高潮。表现了古朴、庄重、典雅的“礼仪性”舞蹈特征和风格。

三、羌族舞蹈“巴绒”审美特征成因

1.历史

从历史资料可发现,就整个人类社会进程而言曾经历过母系社会时期,曾在原始社会时期的古羌也不例外的有对女性崇拜的习俗。女性的子宫可以孕育生命,族群才得以逐渐繁衍与继续壮大,古羌人认为女性可以主宰生命,亦可藉由女性传达神的信息。而代表生育、繁衍最重要之地就是女性的“胯臀”部,因而那是的羌先民崇拜女性,女性的地位在他们心目中式唯美和崇高的,遂古羌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以女性为中心这是一种带有母系崇拜的遗存思想。研究者考证,自有社会组织开始,“羌”就是以女性为中心的社会。这一文化特征对羌族舞蹈的形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至今犹存。——在古老的歌舞“巴绒”中也最能体现,便是以女性为主、以女性的“胯臀”部为主。

2.地理环境、生产劳动

羌族主要聚居在川西北高原高半山区及河谷地带,故也有“云朵上的民族”只称。羌族人常年生活在深谷高山,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中,为适应山地环境和劳动生产生活方式(长期行走崎岖山路,农耕,狩猎以及上下独角楼梯等生活习惯,同手同脚的行进方式以及出脚送胯的行为能够达到最好的省力、放松效果,形成其舞蹈动律以胯部以下的下肢动作为主,手部变化较少,且是双臂自然摆动,这契合羌族人民长期的山间生活。如在舞蹈中出现的胯部转动像在堆满粮食的晒场上簸箕谷物,因在筛子筛选等农业劳动中,以胯为轴心环动身体,相较而言人不易疲劳;又如背水,羌人多用下尖的竹筒来背,为增加腰部的着力以及维持平衡,水桶常常紧贴于后背之上,从而减少水桶由于晃动溢出的水。由于山路狭窄,不易于行走,通过狭窄山路或桥面,由脚先出“探路”就及其必要,再横着身体走,既安全又快速。从而形成了胯向两侧斜前顶出,重心主要集中在出胯一侧的腿上,膝部微屈、相靠、腰胯以上至肩部,实则整个胴体作轴向环动,上身拧倾,这种较为优美的体态就是“s”形“一顺边”的由来,从而形成“顺边美”的文化色彩和审美情趣。“人类各民族、各族群由于各自的生存环境、生产方式乃至生活习俗大相径庭,在对环境的适应中、对工具的使用中以及对习俗的依存中形成了多样化的人体美的观念。”所以,来源于生活的行为特征培育了羌民族基本的民族审美观念,并通过艺术转化,形成了与众不同的此舞蹈风格。

3.观念

“巴绒”,只以胯部动作为主,特别是胯部往复转动的韵律,这种羌族女性独有的体态审美趋向实际也是和羌人原始的性爱生殖崇拜、女性崇拜有关。女性丰满的臀部是她们一种美丽的象征也意味着她们能孕育生命、繁衍后代壮大族群并且吸引男士。羌族有些地区曾有这样的风俗流传:古羌人为了祈求丰收,一群生过孩子的女性在春耕之际,要在固定的场所跳裸体舞,舞蹈动作主要以胯部动作为主,从而表现出类似妇女产婴过程的动作,只是动作更为具象性,借此以求来年的庄稼丰产,如同人类繁衍子孙一样兴旺昌盛。通过这种特殊的胯部韵律和动作可以看出,其带有原始生殖崇拜地审美意识总以丰满女性的胯部为美的特征,其在远古时期,由于语言文明的发展局限,男女双方的求爱方式主要通过舞蹈的方式加以呈现,双方靠舞蹈动作来交流情感。时至今日“巴绒”的胯部“往复转动”动律依然在羌女性舞蹈中贯穿始终,且仍传承着这种豪放与粗犷兼具的特征,这种审美观念也在继续发展着。

“巴绒”作为一种礼仪性歌舞,由女性表演者胯部“往复转动”的动作与特征,也是古羌人的原始审美意识的体现,此外,当羌族女性腰带上坠着的挑花彩穗和串珠随着胯部“往复转动”的扭转动作,更显其服装与配饰的别具风味。如以羌族妇女为中心的盛大节庆“瓦尔俄足”(即羌族妇女节)中的“巴绒”亦是以展现女子连臂环舞为主,舞至最后高潮时刻,妇女们转身背对众人,甩开双手,转动身体,快速胯部往复转动,急促的脚步跳踏节奏,这样的舞姿很好地展现了胯部伴随着动律摆动,而羌族女性们,身着节日的盛装踏歌起舞,服饰中加以点缀的精美绣花也随着腰带转动,别有一番韵味,充分体现了羌族女性独具—格的体态美和审美趋向,其背后也隐含着羌^原始的性爱生殖崇拜痕迹。这又是羌民族从服饰等审美观念所形成“巴绒”特殊动律的原因之一。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羌民族独特的服饰等审美观念,进而影响了“巴绒”独特动律。

结语

“巴绒”是羌民族传承久远的歌舞艺术形式的根基,也是礼俗活動中的礼节、仪式、宗教共存的表现形式,与羌族民众的历史、文化、民俗、审美、生活、等方方面面紧密联系在一起,构成其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承载着羌民族的历史、文化、习俗、信仰等内容,凝结着羌民族的集体记忆,见证着羌文化的深厚悠长。通过“巴绒”特有的胯部动律形态、歌舞与民俗活动的表现方式、舞蹈动态与服饰特色的交融,折射出这一民族的民族精神、审美、宇宙观、人生观等内涵。

猜你喜欢
羌族歌舞舞蹈
十四世纪至十八世纪进藏西人眼中的藏族音乐与歌舞
羌族艺术的特征与当代价值
羌族艺术的特征与当代价值:李锦
舞蹈课
歌舞欢庆“三月三”
春蜂
看大唐歌舞
雪地上的舞蹈
卷首语
羌族人物线描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