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移动政务研究进展及热点述评

2017-01-10 11:17王长林
管理学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移动性电子政务政务

王长林

(1.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46;2.现代服务业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河南 郑州450046)

国内外移动政务研究进展及热点述评

王长林1,2

(1.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46;2.现代服务业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河南 郑州450046)

基于国内外移动政务的研究文献,笔者讨论了移动政务的概念、特征、类型,及其与电子政务的异同,指出了移动政务的四个主要技术特征,总结了移动政务的五个主要研究领域,并重点分析了移动政务的价值,最后对现有有关移动政务的研究进行了述评,并指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移动政务;电子政务;系统价值;用户采纳

引言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的调查,截至2015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数量高达5.94亿,占网民总体规模的88.9%。移动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移动用户数量的快速增长不但改变了商务模式,也导致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模式发生了变革[1]。移动政务(m-government)正是在此背景下诞生并得到了快速发展。人们一般认为移动政务是传统电子政务的延伸,它是政府利用移动设备和无线网络为传统电子政务中的参与者提供便捷信息和服务的,使公民、企业或者其他组织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都能管理自身事务和接受信息与服务的政务参与形式[2]。在本文中,移动政务特指基于无线网络和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设备的电子政务;基于有线网络和台式机等固定设备的电子政务我们称之为传统电子政务。如未特别说明,本文中提到的电子政务均指传统电子政务。与电子政务相比,移动政务具有的移动性、位置性和个性化等特征使其克服了电子政务难以处理非结构化业务的不足[3]。一方面,移动政务所依赖的设备简单、普及率高而且成本低廉,极大地提高了公民的参与度,拉近了公民与政府之间的距离[4];另一方面,移动政务通过推送服务将企业和公民获取信息的方式由主动获取变为有选择的接收,有效地提高了信息服务的内容质量和传递质量,提高了政府工作的透明度[5]。

尽管移动政务具有明显的优越性,特别是在政府和企业需要处理一些非程序化的业务时,其优越性表现得更为明显,然而,在目前移动技术发展迅速以及移动终端广泛普及的背景下,国内外针对移动政务的应用还大多只集中在门户网站的应用方面。与如火如荼的针对移动商务的研究相比,目前有关移动政务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为全面了解国内外学者关于移动政务的研究动向,本研究试图从移动政务的基本概念和特征、移动政务的研究焦点,特别是针对移动政务价值的研究进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把握移动政务的研究现状,分析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潜在的研究方向,希望在理论上为研究者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一、移动政务的定义及类型

(一)移动政务的概念

随着无线网络技术和移动设备的迅速发展,21世纪被称为移动计算和移动事务(移动商务和移动政务)的时代[6],政府为适应新技术的发展趋势也需要通过多种渠道为企业和公民提供信息服务。目前针对移动政务的研究还只处于起步阶段,如表1所示,理论界还未就移动政务的定义形成统一的认识。目前,关于移动政务的定义理论界主要有两种观点,要么是把移动政务视为电子政务的延伸,要么是将其作为一种为公众提供服务的新的技术手段,但不管是哪一种界定,它们都还未能深入认识到移动政务所具有的典型技术特征以及为用户提供服务的特性。

移动政务作为政府为公民或企业提供信息和服务的手段,主要包含四部分内容。第一,移动便携装置,如手机、Pad、笔记本电脑以及那些能将用户从台式电脑的物理连接束缚中解放出来的设备;第二,无线网络技术;第三,移动中间件,即连接无线网络和移动设备以实现移动政务应用的软件 (如手机操作系统);第四,移动服务,即政府为利益相关者提供的移动服务,利益相关者包含公民、企业或其他组织。本文中的移动政务是指政府利用各种移动便携装置,并通过无线网络技术和移动中间件为参与政府事务中的利益相关者提供便捷信息和服务的一种活动。从本质上讲,移动政务实际上是政府运用移动政务系统为企业、公民或其他组织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一种活动。

(二)移动政务的类型

在电子政务中,政府等公共管理部门借助互联网来改进管理效率和提高服务水平。在移动政务中,政府则在电子政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移动网络技术和移动终端设备在任何时间和地点给组织和个人提供信息和服务。移动政务包括四种类型:政府间的移动政务(G2G)、政府对企业的移动政务(G2B)、政府对公民的移动政务 (G2C)以及政府对雇员的移动政务(G2E)。四种移动政务类型可以按政府服务范围(对外、对内)和政府服务对象(个人、组织)两个维度进行描述。如图1所示。

表1 国内外关于移动政务概念的界定

图1 移动政务的类型[14]

(三)移动政务与电子政务的异同

电子政务和移动政务的相似之处在于:第一,政府采用电子政务和移动政务的目的都是为了顺应新技术的发展趋势,改善自身管理和提高服务水平,增强公民或企业对政府的信任,实现社会融入、社区重建、社会福利和可持续发展等社会目标。第二,它们在处理事务的类型上存在着一致性,即包括政府对公民 (G2C)、政府对企业(G2B)、政府对政府 (G2G)和政府对雇员(G2E)四种类型。

电子政务和移动政务的不同点在于:第一,二者实现目标时所采用的技术手段不同,电子政务基于有线网络技术和固定装置,移动政务基于无线网络和便携装置。第二,与电子政务相比,移动政务具有移动性(mobility)、便携性(portability)、位置性(location)和个性化(personalization)等特征[15],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在任何时间和地点给政府事务的各参与方提供便捷的、实时的、个性化的信息和服务。移动政务与电子政务二者之间的具体比较见表2。

表2 移动政务与电子政务的比较[16]

二、移动政务的技术特征

基于移动技术应用的产品和服务具有的典型特征,可以把移动政务的技术特征归纳为移动性和可识别性,如表3所示。其中,基于移动性演化而来的特征有:便携性、便利性、无处不在、及时性等等。基于可识别性演化而来的特征主要有:位置性、客户化、个性化等等。

表3 移动产品的技术特征

(一)移动性

移动性(mobility)是指企业利用手持设备在运动过程中可以实现信息的获取、传递和处理业务[24]。移动性被认为是移动政务的典型特征,它便于用户随时随地使用无线便携装置而不必受限于传统的桌面办公装置(台式机),它能够在不同无线装置之间传递信息而无需有线网络,因而被认为是移动政务的“杀手级应用”(Killer App)。总体来讲,移动政务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在任何时间和地点传递信息和服务,从而增强了交流、协调、合作和知识转移、交换和共享的能力。第二,摆脱了基础设施的限制,移动政务可以大大降低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这一点在经济欠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或者在幅员辽阔并且地区经济发展差异显著的地方体现得更为明显。第三,无线装置的价格低廉,网络容易获取和使用,减少了社会成员获取信息的成本和难度,降低了社会成员在获取和使用信息上的不公平。因此,移动性是移动政务最核心、最典型的特征。

(二)兼容性

兼容性(compatibility)是指创新性的技术与潜在接受者过去的价值观、需求以及现有经验的一致程度[25]。移动政务本质上是电子政务的延伸和拓展,二者的基本事物类型是一致的,并且政府使用电子政务和移动政务的目标在本质上也是一致的。不同点主要在于二者基于不同的技术平台,移动政务依赖于无线技术和便携设备,电子政务基于有线网络技术和PC等终端。但不管是移动政务还是电子政务,二者的关键技术所应用的原理是一致的,移动政务在技术操作方法和企业工作内容等方面都与电子政务具有较好的兼容性。

(三)相对优势

相对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是指一项新技术与其取代的技术(现有的技术)相比的优越程度[26]。与电子政务相比,移动政务还具有相对优势。如移动政务具有能使企业随时随地获取信息的能力,让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安排时间和处理业务。由于每个手机都有一个唯一的基于SIM卡的ID,并且在一般情况下,手机被看作是个人的私有财产并供用户自己单独使用,服务商可以借助手机定位系统对用户进行精准的定位,并提供个性化和基于位置的服务,如旅游向导服务。移动技术在应急管理(如火灾救援、地震救援、交通事故处理和紧急医疗事故服务)中的价值体现得更为明显。相较于有线网络高额的基础设施投资,无线网络具有使用方便、投资少的特点,并且移动终端价格低廉、使用简单,这些都给移动政务的推广带来了便利。

(四)避免交互

避免交互(avoiding interaction)是指企业不与政府人员直接接触就能享受政府提供的信息和服务[27]。从本质上讲,移动政务是人机系统,除具有技术特征外,还具有社会性。社会性是指用户在使用移动政务过程中对社会产生的影响。首先,移动政务使用户可以获得重要信息而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增强了人们的沟通和交流能力。其次,它可以摆脱基础设施投资的限制,特别是在落后地区,能让更多的人使用科技,从而缩小了数字鸿沟。最后,随着移动终端设备价格的降低和无线网络的普及,人们获取信息越来越容易,从而使得社会个体在信息获取上的不平等减小。企业使用移动政务系统处理业务减少了它们直接与政府人员接触的频率,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信息的透明度和社会的公平性。

综上所述,移动政务具有四个典型的特征,即移动性、兼容性、相对优势和避免交互,前三个特征基于移动技术产生,后一个特征是在用户使用移动政务的基础上演化出来的。在移动政务的四个特征中,移动性是移动政务的本质特征,也是电子政务所不具备的特征,移动政务的优越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移动性。其他三个特征在电子政务中也有体现,所不同的是,在移动背景下,这些特征的优越性会表现得更加突出。

三、移动政务的主要研究领域分析

尽管基于移动技术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但近年来针对移动政务方面的研究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并正在成为一个重要的、富有吸引力的研究领域[28]。笔者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文献进行分析发现,目前有关移动政务的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

(一)移动政务的概念及其特征

移动政务是电子政务的延伸,是政府利用有别于电子政务的一种新的技术手段为公众提供服务,它具有移动性、个性化和位置性等电子政务所不具备的特征[29]。

(二)移动政务的采纳

采纳研究是信息系统行为研究的重要领域,一些实证研究大多集中在采纳方面,这些研究主要分为三大类,即关键成功因素的案例研究[30]、基于理论背景的实证分析[31]和跨文化的研究[32]。移动政务采纳在信息系统领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与移动商务等领域的研究极为相似[33]。

(三)移动政务服务及其应用案例

基于移动政务的服务及应用案例是移动政务中另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主要的研究有:移动政务的服务模式[34]、移动政务服务在行业领域中的应用[35-36]以及在不同国家的应用案例[37-38]。

(四)移动政务系统设计

在移动政务系统的设计以及相应的无线网络技术的应用方面,目前研究较多的是无线安全[39]。这也印证了针对移动政务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的判断[40]。

(五)移动政务价值的研究

移动政务价值是移动政务研究的一个重点领域,目前国内学者对此展开了一些研究。如从技术特征和用户使用的角度看,移动政务价值包含技术价值(降低空间转换成本,突破环境的限制)和内容价值(个性化和多样化内容,提升公共服务质量)两个维度[41]。

四、移动政务价值的研究分析

对于移动政务价值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对信息系统价值(成功)的研究,后者通常被看作是IT使用的效率或是信息系统的产出对接受者的影响。在信息系统成功(Information System Success)模型中,信息系统(IS)的价值被定义为对个人、组织和社会的影响[42]。随后研究人员对IS成功模型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并形成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如基于企业绩效的IT价值测度方法、基于流程的IT价值产生过程[43]、基于满意度的IT价值和基于感知价值的IT价值。

更进一步的研究则显示,用户满意度也被当作衡量IS价值的工具,特别是针对电子政务的研究更为普遍[44]。这是因为与电子商务相比,政府实施电子政务的战略目标超出了单纯的效率、效果等经济目标,它更多的是将政治目标和社会目标融合在一起,如社会复兴、社区繁荣和可持续发展[45],经济发展与政治变革,以及公民满意度和公共信任[46]。文献研究显示电子政务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提升管理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政府透明度,通过拉近与公民之间的距离来改善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促进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等。

移动政务被视为电子政务的延伸,它除继承了电子政务的价值特征外,还具有基于移动性等技术特征而形成的一些独特的价值特征。通过对国内外文献进行分析,笔者发现针对移动政务价值的研究主要包括四种。

(一)基于移动政务技术特征价值的研究

一般来说,移动政务具有的移动性、可识别性、位置中心等特征,使其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在任何时间和地点为政府事务的各参与方提供便捷的、实时的和个性化的信息和服务[47]。基于移动政务技术特征价值的研究更多是从技术特性上谈移动政务的价值,并没有对其进行严格的分类。

(二)以用户为中心的移动政务价值的研究

以用户为中心的移动政务价值包含使用价值(value in use)和附加价值(added-value),由此得出的移动政务价值是指“基于移动性的额外价值和基于内容实用与需求定制的使用价值”,如在火灾预警等应急管理中移动政务的使用价值就体现得较为明显。相较于前者的研究,这类研究的优点是基于用户的需求,将移动政务价值进行了初步分类。其不足之处在于这些关于移动政务价值的外延过于宽泛而没有体现移动政务作为公共服务手段的本质特征,这种价值分类似乎可以适用于所有的基于移动技术的系统。

(三)基于技术和用户双重视角的移动政务价值的研究

从技术特征和用户使用的角度看,这类研究的突出优点是从技术和用户两个方面着手考虑移动政务的价值,但其也存在类似第二类研究中的不足之处。还有一些研究则从更宏观的层面谈到了移动政务的价值,如缩小数字鸿沟、减少寻租空间[48]。

(四)移动政务价值产生过程的研究

现有针对移动政务价值产生过程的研究主要隐含在对其分类的研究中。如基于技术特征的移动政务价值产生的原因在于技术的创新性、技术锁定、效率的提升以及对传统技术的互补[49],以用户为中心的移动政务价值的产生原因在于移动技术满足了用户的特定需求(如在应急管理中,移动政务满足了信息需求的及时性和随时随地性)。不过,这些研究还都是以理论分析为主。另外一些研究则显示,移动性是移动政务价值产生的基础,移动政务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基于移动性而带来的沟通效率的提升和信息内容、信息传递质量的改善方面,特别是在对时间敏感的情境中体现得更为明显,这些论断已通过实证检验。尽管这些研究加深了我们对移动政务价值产生过程的认识,并为我们后续的研究提供了基础,但是,目前针对移动政务价值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一是忽视了营利组织与非营利组织的背景差异[50],难以体现移动政务的独特价值;二是仅从静态的角度(如技术特征)分析移动政务价值的产生过程,没有结合动态的角度(过程的视角)来全面分析移动政务价值对电子政务价值扩展的内涵及其对政府的影响。如相关领域的研究表明,用户对系统使用方式的差异会对系统价值产生不同的影响[51]。

五、现有研究述评

通过对国内外移动政务研究典型文献的分析,本文认为目前的研究存在六个方面的不足,这些不足也为未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第一,随着移动政务的发展,近年来出现了一些关于移动政务的研究文献,其研究内容主要是对移动政务概念的探讨、系统的设计以及典型案例的分析,这些研究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人们对移动政务的认知。然而,由于移动政务的使用还处于起步阶段,一些主要的应用还集中在政府内部的办公以及一些G2C模式中的简单应用上,相应移动政务价值的研究则主要体现在对政府办公带来的影响以及给用户带来的价值方面。G2B移动政务与G2C移动政务在服务对象、价值衡量标准以及政府管理的侧重点等方面均存在明显的差异,并且中国最成熟、发展最为迅速的电子政务主要是基于G2B的应用,今后还需要针对G2B的移动政务开展研究。

第二,从现有的针对移动政务价值的研究可以看出,关于移动政务价值的研究还主要集中在以用户为中心的、基于移动政务的技术特征而产生的经济价值方面。移动政务本质上是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用户在使用移动政务时除了能够获得经济价值(如降低时间和空间成本,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和效能)外,还能获得社会价值(如移动政务的使用会增加社会的公平,从而使得企业获益)。片面强调移动政务的经济价值而忽视其社会价值会阻碍移动政务的推广和使用。因为政务与商务一个明显的不同在于,政务不但关注效率、效能和经济性等目标,也关注政府信任的构建、社区建设、社会融入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等社会目标,并且其社会目标对政府而言更为重要。

第三,没有系统地阐述移动政务价值的扩展内涵和形成过程。尽管现有研究对移动政务价值及其产生的过程做了一些论述,但从总体上看,其研究还较为零散,既没有体现移动政务作为公共服务工具的价值特征,也没有从静态和动态角度系统地阐述移动政务对传统电子政务价值内涵的扩展及形成过程。

第四,没有揭示移动政务价值的扩展对公共信任的影响机理。尽管现有研究从用户的角度或政府的角度提出了构建公共信任的一些方法,但还没有在移动政务环境下,在具体分析不同维度公共信任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将基于制度的方法和基于过程的方法有效地结合起来,揭示移动政务价值对公共信任的影响机理。

第五,没有提出基于移动政务价值视角的公共信任的构建方法。基于移动政务价值视角的公共信任的构建方法,实际就是在揭示移动政务价值对公共信任影响机理的情况下,通过优化移动政务价值来构建公共信任。因此,基于价值视角的公共信任的构建方法问题就转化为移动政务价值优化的设计方法问题。然而,现有研究还不清楚应该如何通过优化移动政务价值来构建公共信任。

第六,没有大数据背景下的移动政务服务模式和社会治理的相关研究。随着移动技术的发展,移动政务的广泛应用进一步推动了政府大数据的形成。在大数据背景下,政府具有双重角色,即政府既是大数据的制造者,也是大数据的重要利用者,这将对政府的管理带来一系列挑战。如政府如何进行部门重构、流程再造以打造智慧政府,政府如何通过准确把握公民需求来打造服务型政府[52]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在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上进一步创新,这也是移动政务未来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1]NGAI E W T,GUNASEKARAN A.A review for mobile commerc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J].Decision support systems,2007(1):3-15.

[2]TRIMI S,SHENG H.Emerging trends in m-government[J].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2008(5):53-58.

[3]DHAR S,VARSHNEY U.Challenges and business models for mobile location-based services and advertising[J].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2011(5):121-128.

[4]HUNG S Y,CHANG C M,KUO S R.User acceptance of mobile e-government services:An empirical study[J]. 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2013(1):33-44.

[5]OJO A,JANOWSKI T,AWOTWI J.Enabling development through governance and mobile technology[J].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2013(30):S32-S45.

[6]LUO X,LI H,ZHANG J.Examining multi-dimensional trust and multi-faceted risk in initial acceptance of emerging technologies:an empirical study of mobile banking services[J].Decision support systems,2010(2):222-234.

[7]李明升.移动政务,扩展政府服务[J].中国计算机用户, 2005(31):45-46.

[8]LEE S M,TAN X,TRIMI S.Current practices of leading e-government countries[J].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2005(10):99-104.

[9]SHAREEF M A,KUMAR V,DWIVEDI Y K.Service delivery through mobile-government (mGov):Driving factors and cultural impacts[J].Information systems frontiers, 2014(4):1-18.

[10]ISHMATOVA D,OBI T.M-government services:user needs and value[J].I-Ways:The journal of e-government policy and regulation,2009(1):39-46.

[11]姚国章.移动电子政务发展与展望[J].电子政务,2011(12):11-21.

[12]罗杭,郭珍,张毅.移动政务的价值分析[J].情报资料工作,2010(4):36-40.

[13]WANG C.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perceived value in mobile government continuance use:an empirical research in China [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14(34):140-147.

[14]K SIAU,Y LONG.Using social development lenses to understand e-government development[J].Journal of glob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06(1):47-62.

[15]LIN H H,WANG Y S.Anexaminationofthe determinants of customer loyalty in mobile commerce contexts[J].Information&management,2006(3):271-282.

[16]ABRAMOWICZ W,BASSARA A,FILIPOWSKA A. Mobility implications for m-government platform design[J].Cybernetics and systems: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06(2-3):119-135.

[17]GEORGIADIS C K,STIAKAKIS E.Extending an egovernmentservicemeasurementframework to mgovernement services[C]//Mobile business and 2010 ninth global mobility roundtable (ICMB-GMR),2010 Ni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IEEE,2010:432-439.

[18]NTALIANI M,COSTOPOULOU C,KARETSOS S. Mobile government:a challenge for agriculture[J].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2008(4):699-716.

[19]KAKIHARA M,SORENSEN C.Mobility:An extended perspective[C]//System Sciences,2002.HICSS.Proceedings of the 35th Annual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EEE,2002:1756-1766.

[20]YUAN Y,ARCHER N,CONNELLY C E.Identifying the ideal fit between mobile work and mobile work support[J].Information&management,2010(3):125-137.

[21]MAHATANANKOON P,WEN H J,LIM B.consumerbased m-commerce:exploring consumer perception of mobile applications[J].Computer standards&interfaces, 2005(4):347-357.

[22]TIWARI R,BUSE S,HERSTATT C.From electronic to mobile commerce:opportunities through technology convergence for business services[J].Asia Pacific tech monitor, 2006(5):38-45.

[23]CLARE I.Emerging value propositions for m-commerce[J]Journal of business strategies,2001(5):133-148.

[24]ZHUO J,WEI J,CHEN L.Saas-model-based approach for mobile government securit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bile communications,2010(6):654-666.

[25]KIM D,AMMETER T.Predicting personal information system adoption using an integrated diffusion model[J]. Information&management,2014(4):451-464.

[26]MARANTO R,WOLF P J.Cops,teachers,and the art of the impossible:explaining the lack ofdiffusion ofinnovations that make impossible jobs possible[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2013(2):230-240.

[27]CHAN F K Y,THONG J Y L,VENKATESH V.Modeling citizen satisfaction with mandatory adoption of an egovernment technology[J].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ystems,2010(10):519-549.

[28]汪应洛.中国移动商务研究和应用的回顾与展望[J].信息系统学报,2008(2):1-9.

[29]王长林,陆振华,冯玉强,等.国外移动政务研究的现状及热点述评[J].电子政务,2012(3):67-73.

[30]赵蓉.移动政务关键成功因素研究[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8(5):28-34.

[31]SHAFINAH K,SAHARI N,SULAIMAN R.Determinants of User Behavior Intention(BI)on Mobile Services: A Preliminary View[J].Procedia technology,2013(11): 127-133.

[32]AL-HADIDI A,REZGUI Y.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for the adoption and diffusion of m-government services:A literature review[C]//9th european conference on e-government. london,UK:Academic Publishing Limited,Reading,UK, 2009:21-28.

[33]陈岚.基于过程的移动政务公众参与实证研究[J].电子政务,2013(12):80-87.

[34]王芳,王俊平.移动政务服务模式及其SWOT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1(3):125-129.

[35]NTALIANI M,COSTOPOULOU C,KARETSOS S. Agricultural e-government services:An implementation framework and case study[J].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2010(2):337-347.

[36]胡海波.基于LBS的移动政务个性化信息服务[J].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12(2):75-79.

[37]O'DOHERTY K,HILL S R,MACKAY M Ml.Mobile data service usage and preference:an investigation of australian consumer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bile communications,2010(1):106-127.

[38]ALHOMOD S M,SHAFI M M.Mobile phone and egovernment:the future for dissemination of public services[J]. Universalaccessintheinformationsociety,2013(5):1-6.

[39]郝杨杨,杨斌,王洁.SOA下移动政务系统应用集成的设计[J].上海海事大学学报,2011(1):91-94.

[40]MISURACA G C.E-government 2015:exploring mgovernment scenarios,between ICT-driven experiments and citizen-centric implications[J].Technology analysis& strategic management,2009(3):407-424.

[41]LAI F,GRIFFIN M,BABIN B J.How quality,value, image,and satisfaction create loyalty at a Chinese telecom[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9(10):980-986.

[42]DELONE W H,MCLEAN E R.Information systems success:the quest for the dependent variable[J].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1992(1):60-95.

[43]梅姝娥,许军.合作型企业间电子商务模式与价值创造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13(5):55-68.

[44]HONG W,THONG J Y L,CHASALOW L C.User acceptanceofagileinformationsystems:amodelandempiricaltest[J].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2011(1): 235-272.

[45]GRIMSLEY M,MEEHAN A.E-government information systems:evaluation-led design for public value and client trust[J].European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2007(2): 134-148.

[46]LIM E T K,TAN C W,CYR Dl.Advancing public trust relationships in electronic government:the Singapore efiling journey [J].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2012(4): 1110-1130.

[47]杨雅芬.基于用户需求的移动政务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2(2):24-26.

[48]谢欢.从理论走向实践的移动政务:驱动力,价值目标及实现路径[J].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12(3):84-88.

[49]AMIT R,ZOTT C.Value creation in e-busines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1(7):493-520.

[50]JOHANSEN M,ZHU L.Market competition,political constraint,andmanagerialpracticeinpublic,non-profit,and privateAmericanhospitals[J].Journalofpublicadministration researchandtheory,2014(1):159-184.

[51]赵晶,朱镇.企业电子商务价值创造过程模型[J].管理科学学报,2010(12):46-60.

[52]蔺思涛.基于公众需求的移动政务建设[J].中国行政管理,2015(4):52-56.

【责任编辑 何 潇】

A Literature Review of the Research Development and Hotspot of Mobile Government at Home and Aboard

WANG Changlin1,2
(1.School of E-commerce and Logistics Management,He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Zhengzhou,Henan,450046; 2.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of Modern Service Industry,Zhengzhou,Henan,450046)

Based on the research literature on mobile government(m-government),this paper discusses its concept,characteristics, types,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it and the electronic government.This paper also states its four main technical features and summarizes five main research fields of the m-government,among which the m-government value is emphatically discussed.At the end,this paper makes a comment on the existing researches and sets a direction for the future researches.

Mobile Government,E-government,System Value,User Adoption

G201;D035

A

1674-6511(2016)02-0050-07

2015-11-2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403080;71172157)。

王长林(1982-),男,河南信阳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讲师,博士。研究方向:移动政务。

猜你喜欢
移动性电子政务政务
与5G融合的卫星通信移动性管理技术研究
论基于云的电子政务服务平台构建
摄影作品电脑后期制作的重要性研究——以井冈山不可移动性资源题材摄影为例
面向5G的移动性管理关键技术探讨
政务
政务
政务
政务
电子政务工程项目绩效评价研究
中国电子政务的“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