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消费理论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2017-01-10 11:16张桂文
管理学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学者马克思消费

徐 敏,张桂文

(1.长春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吉林 长春130032;2.辽宁大学经济学院,辽宁沈阳110036)

马克思消费理论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徐 敏1,张桂文2

(1.长春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吉林 长春130032;2.辽宁大学经济学院,辽宁沈阳110036)

马克思消费理论有着非常深刻的思想内涵,国内学者从马克思消费理论的内容体系、具体内容阐释、现实意义解读及其与西方消费理论比较分析等四个方面对马克思消费理论进行了研究。从贡献角度来看,国内学者很好地将马克思消费理论与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和经济危机理论剥离开来,从而使得马克思消费理论能够作为一个独立的理论存在,这是国内学者对马克思消费理论的最大贡献。但是,从国内学者对马克思消费理论与对西方消费理论研究的重视度来看,国内学者显然更偏重于对西方消费理论的研究。此外,国内学者对马克思消费理论的研究也存在着偏重内容解读而缺乏系统梳理等不足。

马克思消费理论;西方消费理论;述评

马克思消费理论与西方消费理论是当今世界并存的两大理论体系,西方消费理论应用数理分析、计量分析等方法对消费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被国外学术界公认为消费理论的主流理论。我国宏观经济结构中消费需求不足的矛盾日益严峻,虽然消费需求是每个消费者个体选择的集合结果,但是我国正处于从二元经济转向一元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双重转型期,消费需求不足更多受到的是转型和制度因素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发源于西方国家且不考虑社会转型和制度因素的西方消费理论并不能完全解决中国的消费需求问题,我国经济的现实更需要深入研究马克思消费理论。

一、国内学者对马克思消费理论的研究现状

从国内的研究来看,国内学者对马克思消费理论的研究呈现出多学科研究的特点。仅从经济学研究的角度来看,国内学者针对马克思消费理论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内容体系、具体内容、现实意义、与其他消费理论的比较研究四个方面。

(一)对马克思消费理论内容体系的研究

有的学者按照具体内容对马克思消费理论的内容体系进行梳理和概括。唐小彬通过学习《资本论》总结出马克思关于消费经济的十大原理[1]。尹世杰将马克思消费理论的内容概括为:社会需要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消费需要在社会需要体系中的地位,需要的满足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消费需要的层次性,需要与需求,不断满足消费需要的途径[2]。洪银兴、葛扬将《资本论》中马克思消费理论的主要内容概括为:消费与生产,个人消费,消费力与消费结构,消费与人的自由时间[3]。白雪秋、谭祖开将马克思消费理论的主要内容概括为:消费的分类,资本主义消费的本质,消费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拉动作用,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适度消费观,影响消费的经济制度因素[4]。魏红霞将马克思消费理论概括为经济价值维度和伦理价值维度两个方面,经济价值维度指马克思对消费在社会再生产中地位和作用的研究,而伦理价值维度指资本主义制度下消费的异化[5]。吴易风将马克思消费理论的内容归纳为:消费划分为生产性消费和非生产性消费,消费与生产、分配、交换的关系,消费结构与收入、生产结构的关系,消费观[6]507-511。还有的学者对马克思消费理论的主要内容进行高度概括,并按照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体系以及其他归类办法对马克思消费理论的内容体系进行界定。赵振华从马克思对消费的分类、马克思对生产消费辩证关系的研究两方面概括马克思消费理论的内容体系[7]。陈丞明、李巍将马克思消费理论的内容概括为:关于社会再生产中的消费理论,关于资本主义的消费理论,关于未来社会的消费理论[8]。李长春、蒋和胜将马克思消费理论的主要内容概括为简单商品流通中的消费、资本主义直接生产过程中的消费、资本主义流通过程中的消费、资本主义总过程中的消费[9]。

(二)对马克思消费理论具体内容的研究

从现有文献来看,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对马克思消费理论的具体内容进行了研究,主要涉及以下领域:生产和消费比例关系理论、消费力理论、消费信贷理论、消费观理论及其他。

1.对马克思生产和消费比例关系理论的研究

生产和消费比例关系是马克思消费理论的重要内容。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国内学者董辅礽、刘国光、尹世杰等利用马克思的生产和消费比例关系理论对我国的积累和消费问题进行了研究。20世纪80年代之后,国内学者则主要研究马克思生产和消费比例关系理论对经济增长理论的贡献。宋则行认为马克思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理论就是经济增长理论,并发现马克思的经济增长理论可以转化为哈罗德的增长方程和后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增长理论[10]。吴易风认为马克思第一个系统地制定了科学的经济增长理论,第一次制定了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科学理论体系,并认为马克思的经济增长理论是经济增长理论史上第一个两部类增长模型[11]。徐敏利用研发模型和拉姆齐模型对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实现条件进行了数理转化,并得出两大部类的消费比、投资比、实际利率、劳动力增长率、家庭效用函数的相关系数、家庭相对风险厌恶系数等因素都影响两大部类均衡[12]。还有的学者从其他角度对马克思生产和消费比例关系理论进行了研究。宋冬林、汤吉军以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为视角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解析,并对马克思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和意义进行了研究[13]。白暴力、张建强认为社会再生产的两大部类产品即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之间有着密切的比例关系,消费资料需求的变化必然导致生产资料需求的变化,并将之称作消费对生产资料需求的传递效应[14]。

2.对马克思消费力理论的研究

有的学者力求探索马克思消费力理论的内涵。刘方棫将消费力划分为自然消费力、有支付能力的消费力、社会消费力、绝对消费力四种形态,并对这四种形态消费力的内部矛盾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正确处理这些矛盾的对策[15]。尹世杰将消费力划分为物质消费力和精神消费力,并对两者进行了界定[16]。他提出满足生态需要必须发展生态消费力,生态消费力就是满足生态需要而消费生态消费品和劳务的能力[17],对生态消费力在经济转型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18],对提高生态消费力的意义和途径进行了进一步分析[19]。有的学者则利用马克思消费力理论对我国经济实践进行分析。洪银兴根据马克思的消费力理论对我国当前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指出全面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是培育和提高消费力的重要途径:(1)在国民收入分配中,一是在积累和消费比例关系中提高消费率,二是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2)提高居民消费力特别是提高消费弹性最大的那个群体即低收入群体的消费力;(3)开辟新的消费渠道[20]。

3.对马克思消费信贷理论的研究

马克思对消费信贷的论述不多,国内学者对其研究也不多。尹世杰根据马克思的信用理论对农村不应该实行消费信贷的观点进行了反驳,并提出农村消费信贷应坚持的原则[21]。他利用马克思的信用理论对消费信贷在扩大消费需求、促进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消费质量、发挥金融资本的作用等方面的积极影响进行了研究。他对我国当前消费信贷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同时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消费信贷的主要经验,提出我国扩大消费信贷的五大举措[22]。孙耀武研究了马克思关于消费信贷产生和发展的原因,消费信贷的作用、形式、影响因素等理论,并就马克思消费理论对我国发展消费信贷、扩大消费的指导意义进行了研究[23]。

4.对马克思消费观理论的研究

从国内学者对马克思消费观内涵的界定来看,国内一部分学者将其界定为和谐消费观、生态文明消费观或适度消费观。刘明合对马克思的消费和谐思想进行了研究[24]。胡建对马克思的生态文明消费观进行了研究[25]。兰波将马克思主义消费观概括为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适度消费观[26]。还有一部分学者从奢侈品消费的角度对马克思的消费观进行研究。张美君对马克思的奢侈品消费思想进行了研究[27]。马伯钧利用《资本论》中的马克思奢侈品生产与消费理论对我国当前的奢侈品生产和消费进行了研究,指出发展我国奢侈品的生产,应满足社会正当的奢侈品需求,反对浪费和无聊的奢侈品消费[28]。此外,有的学者还从其他角度来界定马克思消费观的内涵。王成祖认为马克思消费观的基本思想是:(1)生产直接就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2)生产和消费是互相联系的。坚持马克思主义消费观就是一手抓生产,一手抓生活,要兼顾生产和生活,兼顾建设和吃饭,单纯强调任何一方面都是错误的[29]。谭顺、程东杰将马克思消费观分成社会产品的物质性消耗、社会生产的价值评价、人本质的确证及实现三个层次,因此马克思消费观遵循着工具层次、价值层次、本质层次这样的逻辑层次[30]。

5.对马克思消费理论其他内容的研究

有的学者对马克思的生产和消费关系理论进行了研究。朱胜文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的生产和消费的关系进行了研究[31]。刘方棫就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的生产和消费的同一性思想进行了分析[32]。有的学者则对消费在经济学中的地位进行了研究。李新家认为消费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经济科学体系中的地位是由消费本身在经济运动过程中的客观地位决定的,同时也是由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任务决定的[33]。陈爱华、沈明根据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论述了马克思生产—消费的伦理观[34]。邹广文、王纵横认为马克思从商品与人的生产、消费逻辑、符号意向和异化三个方面入手,呈现了马克思消费社会观的基本框架[35]。杨楠对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劳动异化、人的异化和消费异化思想进行了研究[36]。

当然,国内学者还对马克思关于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的分类理论,对马克思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辩证关系理论进行了研究,但由于国内学者对这些理论的研究与马克思生产和消费比例关系理论、消费力理论、消费信贷理论、消费观理论的研究融合在一起,因此,为避免与其他部分理论综述的重复,这里不对马克思关于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的分类理论,马克思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辩证关系理论等进行文献综述。

(三)对马克思消费理论现实意义的研究

国内学者不仅对马克思消费理论的内容体系和具体内容进行了研究,而且还对马克思消费理论的现实意义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其中包括对现实意义的总体研究,也包括对某一领域现实意义的研究。

1.对马克思消费理论现实意义的总体研究

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对马克思消费理论的现实意义进行了研究。孙国志、丁长青对马克思消费理论的思想渊源、马克思关于“消费一般”的理论、消费的具体性和历史性进行了分析,并分析了马克思消费思想在当代的实践价值[37]。鲍金对马克思“消费生产着生产”思想进行了阐释,并分析了马克思“消费生产着生产”思想的当代启示[38]。廖小琴提出了马克思个人消费思想的当代意义:(1)提升消费的主体性;(2)转变个人消费价值取向;(3)在相互作用中提高精神生产与精神消费的质量[39]。

2.对马克思消费理论现实意义的具体研究

国内学者就马克思消费理论对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消费需求、构建消费文化等借鉴意义的研究都是对马克思消费理论现实意义的具体分析。朱晓分析了马克思消费理论对我国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借鉴意义[40]。徐永平认为马克思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理论对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几点启示:(1)树立经济整体运行发展的生态观;(2)加快构建扩大需求的长效机制;(3)把经济发展与调整分配结构和培育市场紧密结合起来;(4)全面推进生产、经济领域发展的转型变革[41]。吴锦华依据马克思消费理论对我国扩大内需进行了研究,认为生产结构不合理是造成需求不旺的主要原因,消费需求不足抑制生产发展,不合理的分配必然导致消费扭曲[42]。邢玉升、褚良子基于马克思消费理论对我国扩大内需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扩大农村居民消费和城镇居民消费的对策[43]。白雪秋、谭祖开对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的当代启示进行了研究: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最后动力,提升消费需求应当整体推进,缩小收入差距是当前提升消费需求的关键所在,科学消费是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44]。尹世杰分析了消费和谐的意义和作用,对我国当前消费领域中的不和谐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促进消费和谐、弘扬和谐文化的举措[45]。李雨燕利用马克思消费理论探索我国消费文化创新的路径:彻底更新消费观念,积极转变消费方式,努力优化消费环境[46]。

(四)对马克思消费理论与其他消费理论的比较研究

马克思消费理论与西方消费理论是两大不同的理论体系,两者具有一定的相通性,但有着本质区别。国内部分学者将马克思消费理论与整个西方消费理论相比较,试图探寻马克思消费理论的价值。陈羲对马克思消费理论与西方消费理论的渊源进行了分析,认为马克思消费理论是批判地继承了西方古典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西方现代消费理论对影响消费因素的分析实际上是受到马克思消费理论的启发,马克思的异化消费理论也深深影响了西方异化消费理论[47]。吴易风从语境与视角、私有制下的消费、方法论、消费与生产和分配四个方面对马克思消费理论与西方消费理论进行了比较:(1)马克思的研究视角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消费现象的解析和批判来直接揭露工人和资本家之间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而新古典经济学消费理论的研究视角是尽力调和阶级对立和掩盖社会矛盾。(2)从马克思对私有制下的消费的论述来看,马克思认为消费并不是脱离社会经济制度而孤立存在的,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中消费有不同的属性,因此马克思指出了私有制下消费的本质并对其进行了批判。而新古典经济学消费理论则将制度因素完全抽象掉,把私有制下的消费作为一个默认的前提,并在这一前提下对消费进行研究。(3)在方法论方面,西方消费理论采用了个体主义方法,而马克思的消费理论则建立在整体主义方法论上。(4)在消费与生产和分配的关系方面,马克思对消费的论述更多地穿插在对生产的论述中,并且认为生产决定消费,消费结构受分配关系的影响。而西方消费理论认为消费决定生产,并认为一国经济的繁荣和衰退、生产的扩张和收缩,都是由消费者的消费动力和消费意愿决定的,这实际上是颠倒了生产和消费的关系。西方消费理论仅探讨收入和消费之间的关系以及消费者的选择行为,将分配结构排除在分析之外[6]515-518。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在消费理论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国内学者就马克思消费理论与凯恩斯消费理论进行了对比分析。刘永进、瞿商对比了凯恩斯和马克思的消费需求不足理论。他们认为凯恩斯和马克思都否认新古典经济学所信奉的萨伊定律,都承认资本主义经济中存在需求不足和经济危机。但是在为什么会产生需求不足问题上,凯恩斯与马克思却有完全不同的认识: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是由三大心理定律决定的,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和消费矛盾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而从克服有效需求不足和经济危机的对策来看,两者也完全不同:凯恩斯主张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马克思认为需求不足的经济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因此只有破除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才能消除生产过剩的根源[48]。陈祥、靳卫萍对马克思、凯恩斯和卡莱茨基的有效需求理论进行了对比。他们认为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就是马克思有效需求理论的核心,卡莱茨基正是用马克思的再生产图示来构建他的有效需求理论的,而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则建立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的边际效率递减和消费者的流动性偏好三个基础之上[49]。王璐对凯恩斯和马克思的有效需求理论进行了对比,认为凯恩斯通常被视为有效需求理论的开创者,而在马克思那里似乎没有这一理论,但这是一种误解。马克思对消费问题的重视程度不亚于凯恩斯,甚至可能比凯恩斯更深刻。王璐认为凯恩斯和马克思在有一点上是共同的,即都强调生产不是为了消费而是为了利润,但是马克思认为有效需求不足问题的根源在于资本追逐剩余价值的本能,而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是由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这一个心理规律决定的[50]。何爱萍、张志敏等对马克思有效需求理论与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的共同点进行了分析,并从时代背景、出发点、影响有效需求的因素、有效需求中强调的重点、对研究对象的认识、对经济危机本质原因的认识等几个方面对二者的区别进行了比较[51]。

鲍德里亚早期的消费理论与马克思消费理论有一定渊源,同时鲍德里亚也对马克思的消费理论进行了较为猛烈的攻击。国内学者就马克思与鲍德里亚的消费理论进行了较多研究。许斗斗对马克思和鲍德里亚消费理论在语境与视角、直接消费与间接消费、从“需求”到异化的社会关系、生产与消费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他认为马克思对消费的分析主要侧重在经济学领域,而鲍德里亚对消费的分析主要在社会学或哲学领域;马克思把分析的重点放在对消费的生产分析方面,而鲍德里亚则把分析侧重点放在对消费的非生产性分析上。鲍德里亚的批判是有局限的,他是消费社会的批判者,却缺乏寻找社会革命力量的能力。相比之下,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异化的批判更呈现出现代意义的恒久价值[52]。陈宇宙从生产和消费关系的角度对马克思和鲍德里亚的消费理论进行了对比。他认为受历史条件的限制,马克思将消费看作生产的一个内在要素,消费只是作为中介而存在,因此马克思的消费范畴是被隐蔽的。鲍德里亚早期吸纳了马克思分析商品生产的逻辑,从生产的视角来分析消费,也把消费看作生产的内在因素,坚持生产决定消费。鲍德里亚在晚期的作品中,用符号形式替代了劳动,生产和消费的关系被彻底隔离乃至异化,从而鲍德里亚走向了马克思的对立面,而且试图以象征交换体系替代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体系。陈宇宙认为,鲍德里亚对消费社会的符号编码只是形而上学的无限夸大,彻底否定了物质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核心地位,从而丧失了现实生产的根基和社会批判的应有功能[53]。邹广文、宁全荣指出马克思对生产与消费的辩证法是通过两方面展开的:马克思从生产一般的角度出发,指出了生产与消费的同一性,同时马克思从生产与消费关系的现实历史展开,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和消费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认为否定马克思消费理论的鲍德里亚消费理论所提出的符号逻辑其实就是马克思所说的资本逻辑,而且鲍德里亚消费理论至多可以解释世界但却不能改造世界。因此马克思消费理论依然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54]。

国内学者就马克思与卡莱茨基的消费理论或者说有效需求理论进行了一定研究。宁军明将马克思与卡莱茨基的有效需求理论进行了对比,认为马克思与卡莱茨基有效需求理论存在一定的相同点,比如二者都将社会划分为工人与资本家两大阶级,都用收入分配来解释有效需求不足,都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是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波动的重要原因。但是二者又存在一定的差别:(1)二者的假设前提不同,马克思以完全竞争为假设前提,而卡莱茨基的理论则建立在不完全竞争基础之上;(2)二者的分析重点不同,马克思的分析重点在剩余价值的生产上,而卡莱茨基则将分析重点由剩余价值生产转向剩余价值实现;(3)二者对有效需求不足原因的剖析也不同,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有效需求不足主要由消费需求不足引起,而卡莱茨基则认为投资不足是关键原因[55]。

二、国内关于马克思消费理论研究的贡献与不足

(一)国内研究对马克思消费理论的贡献

从研究的数量来看,国内学者对马克思消费理论的研究呈增长态势。以“马克思”和“消费”为篇名关键词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发现,从1979年到2013年国内学者对马克思消费理论的研究文献总数达到286篇。其中,1979年至2006年,每年收录的文献数量在1~7篇之间,从2007年开始,每年收录的文献数量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其中2007年为21篇、2008年为18篇、2009年为21篇、2010年为36篇、2011年为43篇、2012年为42篇、2013年为38篇。这说明近年来我国对马克思消费理论的研究在不断升温。

从研究的内容来看,国内学者主要对马克思消费理论的内容体系、具体内容、现实意义、与其他消费理论的比较进行了研究。国内学者承认马克思消费理论与马克思再生产理论和经济危机理论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但是国内学者很好地将马克思消费理论与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和经济危机理论剥离开来,从而使得马克思消费理论能够作为一个独立的理论存在,这是国内学者对马克思消费理论的最大贡献。

从研究的视角来看,国内学者不仅高度重视对马克思消费理论文本的解读和研究,而且还将马克思消费理论与我国具体情况相结合,并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利用马克思消费理论的不同内容对经济社会生活进行指导。事实上,国内经济学家经过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探索,已经形成了有关马克思消费理论方面丰富的文献,这些文献有的是对马克思消费理论文本的解读,有的则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消费理论。

从理论创新的角度来看,国内学者从20世纪50年代就已经开始引进和研究马克思消费理论。老一辈经济学家,比如蒋学模、薛暮桥、刘方棫、宋则行、董辅礽、于光远、杨坚白、尹世杰、刘国光等都非常重视马克思消费理论,他们的研究几乎涉及马克思消费理论的所有内容,并在马克思消费理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尹世杰利用马克思的消费理论,创造性地对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关系,消费需求、消费结构、消费水平、消费方式的内在关系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形成了《社会主义消费经济学》[56];李彦和、沙全一以马克思消费理论为基础也形成了《简明社会主义消费经济学》[57];刘方棫以马克思消费理论为基础形成了《消费经济学概论》[58];厉以宁以马克思消费理论为基础形成了《消费经济学》[59];杨圣明以马克思消费理论为基础形成了《中国消费结构研究》[60];金世和出版了《消费经济学》[61]。他们不仅创造性地形成了一大批专著,而且还以马克思消费理论为基础推动了我国消费经济学这一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国内学者对马克思消费理论的研究也推动了我国消费经济学的发展。

(二)国内研究存在的不足

1.偏重对西方消费理论的研究而忽视对马克思消费理论的研究

从整体上来看,这286篇文献中显然已经包含了“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生态马克思主义”“新马克思主义”等相关文献,为剔除这部分文献,我们以“马克思主义”和“消费”为篇名关键词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检索到从1980年到2013年相关文献共有134篇。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1979年至2013年国内学者对马克思消费理论的研究文献数量为152篇。也就是说虽然在过去的34年间国内学者涉及马克思消费理论研究的文献总数达到286篇,但其中专门研究马克思消费理论的文献仅为152篇。

从不同时间段的研究内容来看,1979年至1989年的文献基本都是围绕马克思关于消费的基本界定这一方面进行研究的,主要研究马克思消费理论中生产与消费的关系。这是因为1979年至1989年正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第一个十年,这一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消费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开始被重视,而如何处理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就成为一个重大理论问题。1990年到2000年的文献主要对马克思消费理论进行系统研究,这是因为经过1979年到1989年的研究,国内学者已经充分认识到消费的重要性,但是马克思消费理论的全貌还不是非常清晰,因此该阶段以研究马克思消费理论的全貌为主体。由于马克思消费理论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因此这一时期对生产与消费关系的研究也不少。从2001年到2010年,国外各种马克思主义思潮陆续传入我国,受此影响,这一时期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的文献开始增加起来。但是从总体数量上来看,这一时期占主体的依然是马克思消费理论。在从2001年到2010年的119篇文献中,单纯以马克思消费理论为研究对象的文献为49篇,占全部文献的41.2%。其数量也远远超过了生态马克思消费理论(23篇)、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16篇)、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13篇)、新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2篇)。从2011年到2012年,马克思消费理论虽然在数量上依然占有主导地位,但是相对优势已经不足。研究马克思消费理论的文献有31篇,研究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的文献为16篇,研究生态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的文献为8篇,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的文献为7篇,研究新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的文献为6篇。2013年这种趋势则更为明显。

仅从马克思消费理论与西方现代消费理论的文献比较来看,西方消费理论是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西方现代消费理论是当今世界的主流消费理论。下面仅就国内学者对马克思消费理论和西方现代消费理论的文献研究数量进行对比,以探究马克思消费理论在国内研究中的地位。从中国知网的数据来看,国内学者对西方现代消费理论的研究最早始于1984年,远远晚于对马克思消费理论的研究。由于国内学者对西方现代消费理论有不同的命名方式,而且西方现代消费理论本身还包含着众多理论,因此要用不同的篇名搜索才能找到所有的文献。经过研究,如果以“西方消费理论”“现代消费函数”“凯恩斯消费理论”“凯恩斯消费函数”“绝对收入假说”“绝对收入理论”“绝对收入假定”“相对收入+消费”“持久收入+消费”“生命周期假说+消费”“预防性储蓄”“流动性约束”为篇名关键词搜索,能全面地反映西方现代消费理论方面的文献数量。按照这种方法检索,从1984年到2013年共有相关文献428篇,在绝对数上远远超过了马克思消费理论方面的文献数量。具体见表1。

表1 1979—2013年马克思消费理论与西方现代消费理论文献数量比较

从表1的数据来看,1979年到2013年间绝大部分年份马克思消费理论的研究文献数量都低于西方消费理论的研究文献数量。从变化趋势来看,国内学者对西方现代消费理论的研究从2000年开始不断攀升,而国内学者对马克思消费理论的研究却是从2007年才开始攀升,但2007年之后每年的文献数量也没有超过西方现代消费理论的文献数量。马克思消费理论与西方现代消费理论的文献数及其变化趋势见图1。

图1 1979—2013年马克思消费理论与西方现代消费理论国内文献数量比较

这说明,近年来国内学者对西方现代消费理论的研究开始相对升温而对马克思消费理论的研究开始相对降温,而且国内学者对西方现代消费理论的研究热情似乎已经超越了对马克思消费理论的研究。特别是2011年以来,国内学者对马克思消费理论的研究不仅越来越多地被生态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新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所取代,而且也在更大程度上被西方现代消费理论所替代。不仅如此,仔细剖析国内学者对马克思消费理论和西方现代消费理论的研究,我们发现:对马克思消费理论的研究更多地集中在对马克思消费理论的内容解读方面,而对西方现代消费理论的研究则更多地向实践方面发展。这说明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实际应用方面,西方现代消费理论都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马克思消费理论。

2.偏重对具体内容的解读而缺乏系统梳理

国内学者更多地关注对马克思消费理论具体内容的解读而缺乏对其进行系统梳理。迄今为止,马克思消费理论的主要内容并没有被清晰地呈现出来,甚至到目前为止国内学者还没有就马克思消费理论内容体系这一问题达成共识。国内学者就马克思消费理论对我国的现实意义进行了大量研究,这些研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马克思消费理论的当代价值,但都局限于对某一问题的阐述而缺乏整体研究,因此没能深入系统地阐述马克思消费理论的当代价值。实际上,马克思消费理论是人类社会消费理论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马克思消费理论具有重要的历史贡献与当代价值,应从消费理论发展史的高度来论述马克思消费理论的历史贡献与当代价值,但是这方面的研究显然还偏少。

因此,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学者对马克思消费理论的研究依然停留在表面层次上,更多的是对文本的解读和对马克思消费理论现实意义的挖掘,缺乏系统的研究和思考。特别是对马克思消费理论产生发展历程的研究、对马克思消费理论历史贡献与当代价值的研究,甚至对马克思消费理论内容体系的研究都远远不够。

三、结语

西方经济理论中的三驾马车之说对我国产生了深刻影响,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将投资、消费、出口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并认为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最终动力。马克思明确提出“生产既支配着与其他要素相对而言的生产自身,也支配着其他要素。过程总是从生产重新开始。交换与消费不能是起支配作用的东西,这是不言而喻的……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间的一定关系。当然,生产在其单方面形式来说也决定于其他要素”[62]。毫无疑问,马克思早就指出生产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最终动力,消费并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最终动力。当前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其实不是消费需求不足,而是产能过剩,是中国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没有适应消费结构升级和优化的要求,市场供给严重滞后于消费需求。由于大量投资都是低水平重复投资,产品趋同现象颇为严重,我国中低端产品产能过剩,而高端产品供给却严重不足。以奢侈品生产和消费为例,我国是奢侈品消费大国,但奢侈品生产却相对不足。2010年我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全球四分之一的奢侈品被中国人购买,但中国人所购买的奢侈品中有60%是在国外购买的[63]。因此,扩大内需的关键不在于扩大消费需求,而在于加强产业结构调整等供给侧的管理。

[1]唐小彬.论马克思关于消费经济的十大原理[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1):12-18.

[2]尹世杰.学习马克思关于消费需要的理论[J].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2):1-6,18.

[3]洪银兴,葛扬.《资本论》的现代解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459-466.

[4]白雪秋,谭祖开.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及现实指导意义[J].商业研究,2011(2):1-6.

[5]魏红霞.马克思消费理论中的两个维度及其现实意义[J].科学社会主义,2012(2):124-127.

[6]吴易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比较研究:第1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507-511.

[7]赵振华.马克思的消费理论及其启示 [J].当代经济研究,2011(1):18-21.

[8]陈承明,李巍.消费经济学概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18-23.

[9]李长春,蒋和胜.马克思消费理论探讨[J].天府新论,2013(1):48-54.

[10]宋则行.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探索——兼与西方现代经济增长模式比较[J].当代经济研究,1995(1):1-12.

[11]吴易风.马克思的经济增长理论模型[J].经济研究,2007(9):11-17,48.

[12]徐敏.马克思扩大再生产理论模型及其拓展性研究——基于研发模型及拉姆齐模型的分析[J].求索,2010(12):65-67.

[13]宋冬林,汤吉军.科学发展观的政治经济学解释:基于马克思再生产理论视角[J].北方论丛,2006(4):129-135.

[14]白暴力,张建强.消费对生产资料需求的传递效应[J].当代财经,2011(2):14-19.

[15]刘方棫.论消费力的内部矛盾与合理组织[J].社会科学辑刊,1984(1):25-31.

[16]尹世杰.论精神消费力[J].经济研究,1994(10):71-76.

[17]尹世杰.关于发展生态消费力的几个问题[J].经济学家,2010(9):5-12.

[18]尹世杰.生态消费力在经济转型中的作用[N].光明日报,2011-03-18(11).

[19]尹世杰.提高生态消费力的意义和途径[N].人民日报,2012-04-12(7).

[20]洪银兴.马克思的消费力理论和扩大消费需求[J].经济学动态,2010(3):10-13.

[21]尹世杰.关于农村消费信贷问题的探讨 [J].农村金融研究,1983(2):45-49.

[22]尹世杰.关于消费信贷的几个问题[J].消费经济,2000(4):23-27.

[23]孙耀武.马克思消费信贷思想及现实指导意义[J].商业研究,2010(6):9-13.

[24]刘明合.马克思的消费和谐思想初探[J].泰山学院学报,2011(2):87-93.

[25]胡建.马克思的生态文明消费观探析[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2(6):66-71.

[26]兰波.马克思主义消费观之我见[N].山西日报,2014-01-28(C02).

[27]张美君.马克思的奢侈品消费思想及其启示[J].商业时代,2013(26):25-26.

[28]马伯钧.论我国的奢侈品生产和消费——也论马克思《资本论》的奢侈品生产和消费思想[J].社会科学,2013(2):32-43.

[29]王成祖.用马克思主义的消费观探讨我国人民消费结构的发展趋势[J].经济问题,1985(3):38-40.

[30]谭顺,程东杰.工具、价值与本质:马克思消费观的逻辑层次[J].商业研究,2013(1):32-36.

[31]朱胜文.必须自觉坚持社会主义生产与消费的统一——学习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体会[J].商业研究,1979(2):7-11.

[32]刘方棫.生产者“物化”和生产物“人化”要统筹兼顾——学习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关于生产与消费的“同一性”原理札记 [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2):20-28.

[33]李新家.关于消费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经济科学体系中的地位[J].消费经济,1989(6):30-35.

[34]陈爱华,沈明.马克思生产—消费的伦理观——读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9-12.

[35]邹广文,王纵横.马克思的消费社会观初探[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4):33-37.

[36]杨楠.劳动异化、人的异化与消费异化——读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7-10.

[37]孙国志,丁长青.论马克思消费思想及其实践价值[J].广西社会科学,2012(1):50-54.

[38]鲍金.马克思“消费生产着生产”思想及其对当代的启示[J].现代经济探讨,2012(4):50-53.

[39]廖小琴.马克思个人消费思想及其当代意义[J].北方论丛,2013(4):155-160.

[40]朱晓.马克思消费理论及其当代价值[J].学理论,2010(33):44-46.

[41]徐永平.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考——马克思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关系理论的启示[J].理论研究,2011(5):18-20.

[42]吴锦华.扩大内需与马克思主义的消费理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0(4):28-32.

[43]邢玉升,褚良子.基于马克思消费理论视角的我国扩大内需分析[J].求是学刊,2010(6):47-51.

[44]白雪秋,谭祖开.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及现实指导意义[J].商业研究,2011(2):1-6.

[45]尹世杰.促进消费和谐 弘扬消费文化[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7(2):4-8.

[46]李雨燕.马克思消费理论的现实意义——兼论当代中国消费文化之创新[J].求实,2011(10):12-15.

[47]陈羲.马克思的消费理论及对我国的启示[J].兰州商学院学报,2013(4):88-92.

[48]刘永进,瞿商.从凯恩斯和马克思需求不足理论的比较研究谈当前扩大内需的新思路[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13-16.

[49]陈祥,靳卫萍.有效需求:马克思、凯恩斯与卡莱茨基经济学[J].南开经济研究,2004(2):51-56,102.

[50]王璐.马克思和凯恩斯的比较:有效需求不足问题探源[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5(6):38-44.

[51]何爱萍,张志敏.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比较研究:第2辑[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255-268.

[52]许斗斗.消费现象的社会批判——对马克思与波德里亚之消费理论的比较分析[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6):71-77.

[53]陈宇宙.从马克思到鲍德里亚:生产与消费关系理论的后现代变迁[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902-908.

[54]邹广文,宁全荣.马克思生产与消费理论及其当代境遇[J].河北学刊,2013(4):22-26.

[55]宁军明.马克思与卡莱茨基有效需求理论的比较研究[J].经济纵横,2010(3):26-30.

[56]尹世杰.社会主义消费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57]李彦和,沙全一.简明社会主义消费经济学[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7.

[58]刘方棫.消费经济学概论[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

[59]厉以宁.消费经济学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60]杨圣明.中国消费结构研究[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

[61]金世和.消费经济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

[6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0-41.

[63]席卫群.促进我国居民消费模式转变的税收政策选择[J].当代财经,2012(9):25-33.

【责任编辑 刘 晔】

Comments on Domestic Marx's Consumption Theory Research Status Quo

XU Min1,ZHANG Guiwen2
(1.School of Politics and Law,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Jilin,130032; 2.School of Economics,Liaoning University,Shenyang,Liaoning,110036)

Marx's consumption theory has profound thought connotation.Domestic scholars made a research into Marx's consumption from four aspects,namely,the content system,specific content interpretation,realistic meaning interpretation,a comparative analysis between Marx's consumption theory and western consumption theory.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tribution,domestic scholars has separated Marx's consumption theory from Marx's reproduction theory and the economic crisis theory,so the Marx's consumption theory can exist as an independent theory,which is their biggest contribution to Marx's consumption theory.However,when it comes to their studies respectively on Marx's consumption theory and western consumption theory,domestic scholars apparently put more attention to the study of western consumption theory and neglect the study of Marx's consumption theory.What's more,domestic scholars lay more emphasis on the content interpretation but lack a systematic pectination.

Marx's Consumption Theory,Western Consumption Theory,Comments

F091.91

A

1674-6511(2016)02-0014-08

2015-10-10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决策咨询项目(2014D016)。

徐敏(1976-),女,辽宁铁岭人,长春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博士,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博士后。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张桂文(1957-),女,辽宁朝阳人,辽宁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发展经济学。

猜你喜欢
学者马克思消费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40年消费流变